[返回博论天下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清华博士生导师应云南人大要求谈环境污染之治理
送交者: 海羽[布衣] 于 2015-03-02 17:20 已读 677 次 1 赞  

海羽的个人频道

转载:循环经济与发展模式的转变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钱易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7年3月29日

各位领导:

十分高兴到云南来讲课。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循环经济与发展模式的转变,主要包括改变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以及循环经济的实施途径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改变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工业革命对世界上造成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很多实惠,创造了大量新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彻底改变了衣、食、住、行,使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每个人都深有体会的。与此同时,第一次工业革命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带来了很多矛盾,主要的问题是它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及其子孙的生存和地球的命运,例如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地球变暖问题。今天早上,我见到几位昆明的领导同志都说,昆明的春天原来没有这样热,可见环境问题的影响随时随地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对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列举了12项,包括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酸雨问题,从生态环境看,有荒漠化、森林锐减、资源短缺和耕地减少问题,后4项是全球性的问题,如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损耗、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最近10年来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等。我带来了几幅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的图,一幅是日本洞海湾沿岸的工厂和德国早期的染料生产排放出来的带红颜色的污水,一幅是非常严重的光化学污染,一幅是酸雨造成的森林破坏,还有一幅是富营养化造成的赤潮——在昆明则是滇池蓝藻爆发造成的破坏。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有一张图反映的就是对人的皮肤造成的破坏。实际上,严重的环境污染还给世界带来了许多更深刻、更内在的影响和变化。

人类面临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有6件事情值得大家关注。这6件大事可以概括为三本书和三次会。

第一件事是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Carson写的《寂静的春天》。这本书揭露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学农药后对农村造成的影响,描述了一种很可怕的现象:农村使用农药以后,病虫害被消灭了,但是小鸡、小鸭、小牛、小羊也染病了,连小鸟都不叫了,本来春天应该荡漾着欢腾的声浪,而现在却被一片奇怪的寂静所笼罩着。Carson是世界上最早指出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当时工业界的人正陶醉在自己的成就里,他们发明了很多新产品——农药就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品,但是没想到农药会带来这么多的危害。Carson是一位先行者,他指出现在走的这条路,大家误以为是一条平坦的康庄大道,会把我们领向一个光明的未来,但实际上正在将我们引向毁灭。在这本书的影响下,很多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

第二件事是1968年有30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政治家和社会学家组织了一个罗马俱乐部,经过4年的研究,在1972年发表了一本书——《增长的极限》。这本书通过研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得出了三条结论:第一条是,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的不断发展造成了对资源和环境越来越大的压力;第二条是,地球上已有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带来的第三条结论就是,为了保护地球的未来,为了防止地球的崩溃,我们一定要限制增长。

第三件事是1972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与环境大会。这是人类第一次把环境问题提到联合国的讲坛上来讨论。这次大会开得非常成功,尽管中国当时还处在文化大革命中,但还是派了代表参加。这次会议发表了一个宣言:各国的政府和人民都应该一起来保护环境。会议还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不同,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大部分是由工业发展造成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则多数是由于穷困和不发达造成的,因此,环境保护要考虑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这次大会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更多的人来关注环境问题。这次会议还成立了环境与资源委员会,由挪威的前首相布伦特朗夫人担任委员会主任。

布伦特朗夫人是一位有名的女政治家,她领导这个委员会进行了很多年的工作,于1987发表了一本书——《我们共同的未来》,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四件事。《我们共同的未来》得出三条结论:1、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三者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环境危机必然带来发展危机,同时也会产生能源危机;2、地球上的资源和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的不断发展将造成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3、要求人类为了自身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必须改变展模式。这本书最早提出人类要改变发展模式,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本书的影响非常大。

第五件事发生在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当时中国的李鹏总理参加了这次大会,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政府首脑都参加了这次大会。这次会开得非常成功,也通过了政治宣言。

第六件事是2002年联合国召开可持续发展大会。这是继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后,为总结10年的情况召开的。这次大会的结论是: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了地球的光明前途,必须改变发展模式;只有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的必由之路。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不同的书本和作者有不同的解释。最通俗易懂,最清楚地表述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我认为是这样一个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符合当代人类的需求, 又不至于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从这个定义看,可持续发展就不是一种短期行为。

可持续发展有三个最基本的思想:第一,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限制增长,但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应当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第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全社会的进步,包括人类在保障健康、接受教育、享有自由平等等方面的权利。这和现在我们国家所主张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

  让我们回顾一下发展模式的历程。20世纪50年代以前只有一个“经济发展”,没有人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到了20世纪60—80年代,有很多人出来呼吁环境问题,很多国家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开始注意环境保护,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是分隔的,大部分人在关注“经济发展”,少部分人在关注“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实际上是边破坏,边保护,保护跟不上破坏。80年代中期以后,提出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人们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到了世纪之交前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追求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现在做得怎么样?2002年8月,联合国召开了一次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朱镕基总理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承认: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所确定的目标没有实现,也就是说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还没有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境界,还没有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社会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断扩大的鸿沟正在威胁着全球的繁荣、安全和稳定;全球环境继续恶化,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鱼类资源不断减少,荒漠化正在吞噬越来越多的良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已显而易见,自然灾害日趋频繁,其危害日趋严重,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脆弱,空气污染、水污染和海洋污染继续夺去数百万人的无辜生命。这些无情的事实告诉我们,可持续发展战略非常好,但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要改变发展模式,呼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美国人莱斯特·布朗,他是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是一位战略问题思考家。布朗在他的著作《B模式2.0》的《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文中指出:“以矿物燃料为基础、以汽车为中心、充斥着一次性物品的西方经济模式,在工业国家已不再行得通,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不会行得通”,“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并且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以超常的速度发展了经济,实际上压缩了历史的进程,帮助我们看到大量贫苦人民迅速富裕起来的前景。中国面临的挑战是领先从A模式——传统的经济模式——转向B模式,帮之构建一个新的经济和一个新的世界。”这里既有对中国的肯定,更有对中国的期望,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现状表明,我们迫切需要实现发展模式的改变。从矿产资源状况看,我们总喜欢夸耀自己国家地大物博。确实,我国的资源非常丰富,矿产资源总量占世界第三位;矿产资源种类齐全,目前发现的171种矿产中,我们已查明有159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3种。但是,如果算一算人均资源占有量,那中国就不是一个富饶的国家。我国的人均矿产资源储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石油、富铁矿、锰矿、铜矿、铝土矿等支柱型矿产储量不足;少数矿产资源如铬、钾盐、金刚石等严重短缺。我国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的25%,耕地为40%弱,石油为8.3%,天然气为4.1%,铜为25.5%,铝为9.7%。从我国20种主要矿产储量的世界地位看,最多的是煤,但也只有世界平均值的60%多,其它矿产就更少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缺口问题已经凸现:2003年我国铁矿石和铝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铜达到71%,钾盐超过80%。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中国进口什么什么就涨价;中国出口什么什么就跌价。这就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要搞清楚中国的国情,我们可以同美国作一个对比。国土面积,中国960万平方公里,比美国稍稍大一点; 人口总量,中国13亿,美国不到3亿;中国的人均国土面积为11亩,美国47亩,是中国的4倍多;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为1.1亩,美国是9.4亩,接近我们的9倍。看了这个比较,我们应当想一想,中国人能不能象美国人一样过日子?住房子,美国人一家可以住一个小别墅,楼上楼下三四百平方米,我们能不能做同样的梦?美国每4个人就有3辆汽车,中国能不能向美国看齐?我看恐怕不行。同美国相比较,中国更需要节约资源,更需要保护环境,更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再看看生态问题。中国的自然环境先天不足:国土面积很大,但条件较好、适合人类居住的也就是中原和沿海一带。我国的西北部有52%的国土面积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南地区有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的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我们还有6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有石漠化很严重、面积达90万平方公里的贵州一带的岩溶地区。中国的环境污染是老债新帐叠加共存。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太快,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不过30年,我们走过了西方国家100年的路程,西方国家在漫长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出现了,前面的问题没有解决,后面的问题又出来了,所以是老债新帐叠加共存。我们现在面临着全球最严峻、最复杂的环境问题。

  我国有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七大水系。2003年七大水系中只有37%的水可以作为饮用水源。有一些Ⅳ类、Ⅴ类水用来灌溉都不行。20年来太湖的水质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1981年,太湖大部分还是Ⅱ、Ⅲ类水,2001年时大部分变成了Ⅳ、Ⅴ类水,污染非常严重。要把这些Ⅳ类、Ⅴ类水治好,不是用20年时间可以办到的。滇池治理了20多年,投进去几十个亿,现在还有很多的问题。

  大气环境污染也十分严重。煤烟型污染与光化学污染共存和相互耦合,城市和区域大气环境中细粒子和臭氧浓度升高,大气环境的氧化性和酸性增高。我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只有百分之二十几,有百分之三十几的人口生活在不适合于人口居住的大气质量下。此外,还有酸雨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等问题。环境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中国11个最大城市中,空气污染每年使5万多人夭折,40万人染病,UNDP空气污染地区死于肺癌人数高出5-9倍,沈阳市区儿童的血铅含量超标的达95.5%,二恶英类化合物已在一些地方市售的牛奶、母乳中检出,天津市严重污染的蔬菜地土壤中汞含量超标98倍。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包括: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事业仍然滞后。“十一五”规划要求加快经济模式的转变;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性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后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讲的还是这些问题。

这里,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环境影响控制方程I=PAT。这个方程很简单,就是:环境影响(I)等于人口(P)乘以人均GDP(A)再乘以单位GDP所产生的环境影响(T)。这个方程告诉我们,中国的人均GDP要增加,又要减少环境影响,唯一的办法就是要降低单位GDP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就是提高生态效率——利用单位重量的资源可以创造出来的GDP。减少总环境影响的唯一出路,就是要提高生态效率。

魏茨察克写了一本书《Factor 4》,译成中文叫《四倍跃进》。我们可以用这本书的观点来看看中国。我国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要翻两翻,即增长四倍,这对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在搞中长期规划时作了三种情景分析,假定2000年单位GDP的环境影响、资源生产率和环境影响为100%,到2020年可能出现三种情景。情景一:如果生产模式不改变、生态效率不提高,那么总的环境影响会因为单位GDP的增长相应地增加到4倍,我们显然不能允许这种情景在中国发生;情景二:提高生态效率4倍,总的环境影响同2000年相等,这也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情景三:生态效率提高8—10倍,才能使总的环境影响得到改善,总的资源消耗量和总的环境污染排放量减少到现在的一半。这正好与1997年卡诺勒斯宣言关于“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把资源、能源和其他物质的效率提高10倍”的要求相吻合。

  10倍跃进的要求高不高?国外和国内经验证明是可以做得到的。先请看两张图:

  第一张,是欧盟15国的人口/GDP/国内物质消耗及物质效率。图上有5条曲线,其中两条线在往上涨,一条是GDP,一条是物质的利用效率,即公式里的生态效率。另外有三条线基本上是保持平稳的,这三条线一条是人口数,表明从1980年到2000年欧盟基本没有人口增加;另一条是物质消耗总量,说明20年来欧盟的物质消耗总量有上有下,但基本上是平衡的;再一条是人均物质消耗量,由于欧盟国家物质消耗总量基本稳定,人口也基本稳定,所以人均物质消耗量也是稳定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人口、物质消耗总量和人均物质消耗量都是稳定的,它的GDP却一直往上涨呢?因为还有一条线,即物质利用效率这条线一直在伴随着GDP在增长。这就充分说明,欧盟各国主要是靠提高物质利用效率来支持经济增长的。这在西方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脱钩”,就是把经济增长同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脱钩;另一个叫“非物质化”,即经济增长并不是靠物质的投入,而是靠科学技术的投入,靠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来提高效率。

  另一张图,是从不同国家人均GDP和人均物质消耗的比较来看提高生态效率的潜力。图上的横坐标是人均GDP,纵坐标是人均物质消耗。图中,美国人均GDP很高,人均物质消耗最高,但人均物质消耗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减少,表明它已经走上减物质化的道路。德国也是人均GDP很高,人均物质消耗很高,但是减物质化的速度非常快。中国的人均GDP很低,人均物质消耗也很低,但人均物质消耗增长速度很快,如果增长到美国和德国的水平,我国的物质消耗就不得了了,那时可能已没有那么多的物质资源可供消耗了。中国究竟有没有出路呢?我们不仿看看日本,日本的人均GDP很高,人均物质消耗很低,可见日本走的是一条资源节约型道路。1980年至200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相应的能源消费量年均增4.6%,GDP翻了两番而能源消费仅翻了一番,可见我们对能源的节约还是很有成效的。据新华网报道,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从1980年的4.28吨标准煤下降到了2000年的1.45吨标准煤;冶金、化工、建材、石化、电力等高耗能部门的单位产品的能耗都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火力发电煤耗从32.5%降至21%,吨钢能耗从70.4%降至20%左右。遗憾的是2000年以后,这些能源系数又上去了,能源消耗又比GDP的增长快了。这些例子说明,我们在提高生态效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完全协调起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提高生态效率的关键措施,一是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二是要控制消费需求,减少和杜绝浪费;三是要减少资源开采,回收利用废物。这就是要减物质化,非物质化。关于发展新模式的改变,有很多不同的表述。刚才讲了B模式,也讲了生态效率的倍增经济、生态经济,我们中国喜欢叫循环经济,日本人则叫循环型的社会。这些表述不同,但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发展模式

  什么是循环经济?我认为,循环经济的内涵应当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1、在工业、城市、农村中全面改变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2、其目标是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3、最终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实际上是一回事。我们说,自然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通过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系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和能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循环式经济系统;循环经济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生态经济,是物质和能量得到最有效利用的一种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即大家都非常熟悉的“3R原则”。3R原则的第一个R(Reduce)叫减量化,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第二个R(Recycle)叫再循环,即不断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或包装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包括水、能都是要反复地再用,减少一次污染。第三个R(Reuse)叫再利用,它要求物品完成使用的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亦即废品不废,要把废品重新变成再生资源来加以利用。

  3R原则最要紧的是Reduce——减量化,前面不减,后面使劲地循环也是不行的,循环还要花能耗的。只有把减量化应放在首位,在全过程实现无毒化、无害化,循环经济才会有真正的结果。

  循环经济应当关注三个层次、三个领域、三个范围。三个层次是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小循环就是在一个工厂的内部,中循环就是在一群工厂里头组成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大循环就是把消费和生产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的循环。三个领域就是指我们对经济领域、环境领域和社会领域都要关注。三个范围就是工业、城市和农村。

  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完全一致的。新型工业化的定义在十六大报告中写得很清楚,就是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包括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绿色化学、生态工业园区、工业生态学、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等,总的都可以包含在循环经济中间。什么是清洁生产?全国人大制定了《清洁生产法》,主要指的是在工厂里头应当合理地选择原料及进行产品生态设计,防止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改造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尽量采用物料循环使用或重复使用系统,加强生产管理,减少和杜绝跑、冒、滴、漏。对清洁生产,我们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还有很多工厂并没有很好地实施清洁生产。

绿色制造业——再制造业(Re-manufacturing)是对清洁生产的推广。所谓再制造业,是指机械制造业产品要做成容易拆卸的,当这个产品淘汰后,拆下来的零部件还可以循环再用,以达到安全、优质、高效、节能、节材和环保的准则。以钢铁工业为例,钢铁工业是一个耗能大户,近十年来,我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量占全国总能源消耗量12-15%,2005年,我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量占全国总能源消耗量的15.18%,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钢铁产业发展改革”的文件,要求到2010年全行业吨钢综合能耗降至0.73吨标煤,耗水8m3以下。我国钢铁工业能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在20%左右。近十年来,我国的钢铁工业节能增效做得非常好,主要走了三个途径:一是在工厂里开发、应用了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二是考虑了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节能,绿色钢铁产品必须为下游用户带来节能效果,三是合理的行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我曾经参观过宝钢、鞍钢,都看到了我国钢铁工业的新面貌——过去老的炼铁炼钢企业通过装备大型化、连续化以及技术创新实现了节能降耗,生产周期大大缩短;钢铁企业不仅生产钢铁,高炉、平炉、转炉、焦炉产生的热气都被利用来发电,一个钢铁企业就带出了一个电站,炼钢过程中产生的渣子被用来制造水泥和建筑材料,一个钢铁厂发挥了三种功能,现在还提出了第四种功能——接纳社会上的废弃物,使之变废为宝。2005年,我国的吨钢能耗为741千克标准煤,比2000年下降了20.3%,比1980年下降了64%;2006年上半年吨钢能耗为702千克标准煤,比上年同期下降6.7%。宝钢在节能、节水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绩:一是采用先进的大型连续化装备;二是1989年在中国最早实现负能炼钢;三是形成了全过程系统能源管理方式;四是吨钢综合能耗连年降低,2005年每公斤标准煤综合能耗为687,2006年为668,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2005年,利用干熄焦发电:2.8亿kwh;高炉煤气余热发电5.4亿kwh;燃气机组9.7亿kwh;吨钢新水用量3.53M3,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水循环利用率大于97%;遗憾的是,我们中国平均吨钢耗水量现在还在10m3左右,可见我们还有很多落后的企业要比宝钢多用很多很多的水。如果我们都能向先进企业看齐,我国的能耗和物耗就会大大改观。当然,有人会说宝钢起步就很高,工艺很先进,别人比不了。但我们也可以看一看鞍钢。鞍钢是一个接近百年的老厂,它们经过改造后,吨钢耗水也只有5m3多,比宝钢稍多一点,也很先进了。宝钢的工业废物利用率在98%以上,其中,高炉炉渣、钢渣、粉煤灰、含铁尘泥的利用率都达到了100%;利用脱硅渣制造了长效硅肥,可比钾肥增产5%。钢铁工业有四个新功能:一是生产钢铁产品,二是生产并供应电能,三是消纳社会废弃物,四提供建筑材料及其他产品的原料,这就是清洁生产、绿色制造获得的效果,这也就是循环经济开出来的花,结出来的果。

  汽车工业也一样。现在,世界上都在对汽车工业进行一场革命。汽车在给人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消耗石油资源、造成大气污染;引起全球变暖、噪声扰民严重;交通事故频繁、增加固体废物。现在,新型的超级汽车都希望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很多汽车都在向轻质、低摩擦方向前进,动力可以减少1/2至2/3。我参观过丰田汽车公司,丰田公司制造的新型混合动力汽车采用两个发动机,一个汽车发动机,一个电动机,烧汽油时带着电动机充电,充满电后用电动机驱动,可节油40—64%。这些都是循环经济的产物。

  建筑工业也一样。建筑工业上搞循环经济,无非就是大量地采用无害的、安全的、耐用的、多功能的新材料,大量地采用日光照明技术、太阳能取暖和制冷技术,合理控制室内温度,合理的门窗设计和室内布局。最好的建筑材料可以节能70-90%,废旧建筑材料还可以回收利用。好的企业是以提供服务来代替出售商品,他们认为,消费者最终感兴趣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这些商品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向消费者提供更好和更有价值的服务,不需要消费更多物质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我很欣赏美国Interface公司,老板叫安德森,一个大企业家。他的可持续发展观念非常强,10年以前就开始改革自己的公司,把生产、销售地毯改为出租地毯,把地毯设计成层托层,地毯用脏了用户可以还给他进行清洗,实在洗不干净了还可以将上面一层剪掉再用,这样,资源消耗、废物排放已经减少了75%。但安德森先生仍然热情不减,他说,可持续发展就象一座高山,我还没有爬到山顶,我愿望和在座诸位一起来努力爬山,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刚才讲的都是在一个工厂内部如何搞清洁生产,进行循环经济的例子。现在讲一组工厂如何搞循环经济,最有名的例子是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以燃煤电厂为中心,电厂脱硫、产生稀硫酸建立硫酸厂,除尘脱硫产生的工业石膏用来建立石膏板生产厂,产生的粉煤灰建立一个水泥厂,余热(蒸汽供热)送给附近的制药厂、炼油厂和卡伦堡镇的居民。这样,几组工厂产业共生,我的废料作你的原料,你的废料再作他的原料,共生共赢。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规模不大,总量不高,但每年仍然可以节水120万吨,节油1.9万吨,节煤3万吨,减排CO213万吨。大家可能都很关心怎样利用煤,煤也可以在循环经济上作文章,煤可以用来发电、做焦炭,同时煤气里还有很多产品可以回收。我国广西贵港的工业生态园区也搞得不错,贵港工业生态园区是搞糖业的,有一片甘蔗田,甘蔗渣、甘蔗髓都有利用,做糖蜜、酒精、造纸,也是一组工厂组织在一起,是中国典型的工业生态园区。

  下面再谈谈能源问题。能源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大问题,应当高度重视。我们应当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应当加强煤的清洁利用和综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搞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和核能的利用。中国减耗、节能的潜力都非常大。减耗方面,美国每年人均耗油26桶,欧洲12桶,中国人均耗油小于2桶,是最节约的;节能方面也有很大空间。北京冬天要采暖,夏天要空调,结果形成冬天室内热得出汗,夏天室内冷得难受,这是浪费能源的具体表现。这种现象全国并不少见。此外,豪华汽车耗油多,小汽车数量日益增加;白天室内开灯,人走不关计算机的人也不在少数。只要注意节约,从身边事做起,节能是可以做到的。

  关于煤的现代化利用,刚才讲过了清洁生产方面多联产方案,除了利用煤炭直接燃烧外,还要利用里面的各种化学成份,可提取氢等化学气体、制造液体染料,让煤的利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在生物质能源利用方面,可以用油菜、亚麻子等制造生物柴油,用甜菜、玉米、废秸秆等制造乙醇,动物排泄物也可以制成沼气或氢气燃料。这方面,巴西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巴西是生物质能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到处都是甘蔗田、甘蔗地,2005年,巴西的汽车燃料已有40%来自用甘蔗生产的乙醇,现在已提出要实现汽车燃料的自给,有可能在近年内与汽油告别。“农村沼气池”是中国的发明创造,它把农村的畜禽养殖业废料、秸杆废料、人畜粪便等放在沼气池里产生沼气,解决了一部分农村对能源的需要。未来的生物质流有农村和森林生物质、城市废弃物以及风能、太阳能、海浪能等都是可再生能源,都可以利用。一架以先进技术设计的风轮机所产生的能量,可以抵得上一口油井,丹麦用电的20%来自于风能。中国是世界上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过去主要在新疆,远离用户,建设输电线路成本很高。现在江苏启东正在兴建海上风力发电基地,装机容量可达65万千瓦,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风电基地。江苏的同志告诉我,在发达地区建风力发电厂,由于接近用户,可以大大地降低送电成本,前途很大。

下面,讲一讲消费问题。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西方学者用的一个名词——生态包袱。所谓生态包袱,指的是每单位产品重量所需要的物质投入总量与产品重量的差值。例如,一个10克重金戒指的生态包袱是3500公斤,一件170克重汗衫的生态包袱是226公斤。我讲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告诉大家,生产过程中节能降耗固然很重要,但控制消费更重要。在系统最下游减少一个单位的产品消耗,可以在系统上游减少数十倍甚至数百、数千倍的资源投入。如果不控制消费需求,我们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效果就会被消费数量的增加所抵消——汽车效率的改进会被汽车数量的增加所抵消,住房效率的提高会被住房面积的扩大所抵消,家电效率的提高会被家电数量的增加所抵消。

当然,控制消费的数量并不意味着降低消费的质量,我们应当采用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就是走减物质化和非物质化的道路。所谓减物质化,就是以耐用的物品代替一次性的物品,以加强维护修理延长产品使用周期,减少物质的浪费丢弃。所谓非物质化,就是以服务型经济代替消耗型经济(例如西方形成的出租热),以回收利用废品代替丢弃废品,将废品变成二次资源。有一张图很能说明问题:240人同时去上班,如果都坐小汽车,需要177辆;如果都坐公共汽车,需要3辆;如果都坐无轨电车,只需要1辆。由此可见,在一个城市要想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就一定要考虑消费模式,发展哪种交通工具。

中国人特别讲究饮食文化。在饮食方面,我们也应当提倡可持续的模式,这就是以营养结构合理的食物代替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宴请会餐的食品总量适宜,改变八大冷盘、十大热炒、大量扔弃的不良传统;坚决不吃珍禽奇兽,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食品的过度包装和长途运输;特别要控制富裕人群的无节制消费;同时注意提高贫困人群的饮食水平和营养水平。

循环型消费模式不仅对消费产生影响,也对生产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促进清洁生产的发展;创立各类静脉产业——服务行业、租赁行业、废旧物品收集、回收和再生行业;可以倡导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生产电视机的工厂对电视机的回收、利用有责任,生产冰箱的工厂对冰箱的回收、利用有责任。这在德国已经实行好多年了。中国虽然也有废纸、废钢铁、废塑料品的回收,但还需要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提高回收率,将过去扔掉的废品,例如废旧家电、建筑材料、包装品、汽车、手机、电池等当作资源回收起来。同时,还有产品的生态设计问题,从原材料的获取、生产、运销、使用和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中密切考虑到生态、人类健康和安全。生态设计又称绿色设计、为环境而设计、生命周期设计。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很关注新农村建设问题,据说还要请专家来讲课。循环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有很大的关系。加强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建设农业与农产品加工联营的新模式;加快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保护资源环境、开发新能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文化、健康、科学素质,缩小城乡差距。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中与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在农村沼气化方面,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目前全国农村小型沼气池已超过1000万座,它为农村提供了沼气能源,减少了对森林的破坏;为农田提供了高效有机肥,可减少化肥施用量,并降低成本;改善了农村的卫生面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对控制畜禽传染病还具有特殊功效。欧盟在河南搞了一些循环经济的项目,大家从这几张图上可以看到,一张是河南三元村农民正在兴奋地讨论净水系统建设计划,一张是河南下伏头村的节能型公共浴池模型;一张是农村集约化养殖场,可以把农村畜牧、家禽产生的粪便等变成优质能源等等。

  城市可持续性的提高关系到改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到交通、能源、给排水、环境保护、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关系到增加教育、文化与健康等保障设施的数量和水平的提高,还关系到城市运营的改善与管理方式和水平的提高。刚才讲到交通问题,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应当包括减少对交通的需求,鼓励采用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合理规划道路系统和尽量采用可再生能源等等问题。到过北京的同志都有感受,北京的交通十分拥挤,堵车是家常便饭。这种状况再发展下去就麻烦了。建设部提出,由于私人汽车的发展,城市的瘫痪指日可待,一定要控制私人汽车的数量。我非常拥护。巴西的城市公共交通搞得很好,巴西Curitiba市的道路交通堪称世界的典范。在西方国家,很多城市都非常重视发展公共交通,优先照顾自行车和行人,象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开私人轿车的只占百分之十几,骑自行车和步行的人占了全市人口的30%,他们对骑自行车的人和步行的人有很多优惠办法,连红绿灯都很照顾骑自行车的人。

城市的能源系统要在控制能源需求、提高能源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下功夫,这在前面已经讲到了。在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方面,应当实行三项原则,第一项是“节水优先,控制需求”,第二项是“防污为主,源头削减”,第三项是“多渠道开源,特别重视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如雨水、再生水、海水、空中水(人工降雨)的开发和利用。荷兰Wageningen模式的城市污水处理新系统,完全是一个循环系统。他们把城市污水和污水处理的中间物质经过处理后全部回用起来。城市污染物质有两大类,一类是有机物,可作为能源来利用。另一类是无机物,如氮和磷,可以用作肥料,这是非常符合循环经济的概念的。日本人现在提出要“零排放”,更加彻底。在日本人的眼里没有废物,任何废物都可以重新利用,变废为宝。这里借用美国檀香山市的几张照片,大家从照片上可以看到,这里有舒适、清洁的社区,设计房屋是推广绿色建筑,使市政厅的能源需求量减少了80%,城市废水处理厂的能源全部取自污泥制造的沼气,街道照明采用太阳能或风力发电,室内空调采用新的区域制冷系统,家里如果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可以得到低息贷款,海边的住房顶上安装了采集太阳能发电的光电板。檀香山市有1000辆垃圾收集车,都是环保的、节油的、采用生物燃料的,被称为绿色舰队。利用垃圾来发电,每天可以消纳2000吨垃圾,供应4万户所需的电力,减少石油进口量1200万桶。檀香山市的垃圾都有卫生填埋场,垃圾产生的沼气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渗滤液都经过了很好的处理,灰分也被利用来制造建筑材料。

我很欣赏檀香山市前市长Jeremy Harris Ret的一句话——“正确的环境政策一定是正确的经济政策”。他说,不要把经济与环保对立起来,只要政策对头,经济发展可以得到满足,环境保护也可以得到满足。所以,正确的环境政策一定是正确的经济政策,正确的经济政策也一定是正确的环境政策。两个不是选择的问题,而是双赢的问题。

日本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经验。在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日本搞废气回收的经验。日本建设了18个生态镇,这些生态镇集中了各类废物回收工厂——废旧家电回收、塑料回收、PVC 回收、废旧饮料瓶回收,连家庭垃圾也要分类回收,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利用。美国人有两个新的观念是非常符合循环经济,符合新型发展模式的。一个观念是对产品的控制要改过去的“从摇篮到坟墓”为“从摇篮到摇篮”,即从产品的资源开采(摇篮)到废品的扔掉(坟墓)都要控制起来,把扔掉的废品再回收改造成新的产品。这同日本人提出要把“废物”二字从字典里删掉,把“废物”改写成“可再生资源”的说法也是相同的。另一个观念是耶鲁大学教授提出来的Mining the Cities——“城市是新的矿藏”。他把城市看成未来的“矿”,我们要想方设法去开采这个“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城市里用的各种各样的设备、设施都是用天然矿产制造出来的,城市里要什么有什么,要铜有铜,要铁有铁,要铝有铝……。他做的研究,就是这座城市里的铜矿分布如何,即含铜的产品分布在哪些地方?有多少?这些产品总有一天会到它的生命周期,总有一天可以被回收利用,我们要把眼光放在城市这个矿藏上,不要只盯在自然矿藏上。

三、循环经济的实施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和个人生活等诸多方面。实施循环经济,应当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主体的作用,最根本的是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要做实施循环经济的领头羊。同时,要采用法制、技术、教育三大措施。在法制建设方面,全国人大正在起草《循环经济法》,有希望在本届人大任期内通过。当然还要实行很多技术措施,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同时,还要采取教育措施,教育公众,教育企业,教育政府的决策人。

循环经济的实施,最终可以获得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循环经济的综合性非常强,它包含了工业、农业、服务业和个人消费等各个方面,今天只是蜻蜓点水式的点了一下。循环经济的贯彻实施需要进行观念、管理、产业结构、政策、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创新。我们需要一大批以推行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为目标的企业、服务业和绿色团体、热心公民,需要对社会生产、消费、运行和组织进行根本的改革。

各方面能够在实施循环经济所作的贡献,是非常清楚的。政府可以在制订法规、政策和标准,组织试点、示范,加强管理和教育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对发展计划和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估,采取经济激励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支持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和科研开发活动,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考核体系,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支持民间团体的活动等等。工业企业可以采取推行环境管理制度,实施产品生态设计及生命周期分析,大力提高生态效率,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研究开发,实施工艺创新,遵守国家及地方法规,向公众定期报告企业环境行为,对社会公众负责,与社会公众合作等措施。公众的责任就是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和生活中推行节约用水、用电,实行绿色消费,努力实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发挥监督政府和企业的作用,监督政府和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行为并提出批评建议等等。

  这里,我还要花一点时间来介绍一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建立新的环境伦理观。政府、企业的作用发挥,采取各种政策和技术措施,离开了人的观念改变都做不到。要用新的环境伦理学来改变人们的观念。环境伦理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尊重和善待自然,不要以为人是天下第一,不要象“文革”那样,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二是要关心自己并关心全人类,环境问题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每个人都在对环境产生影响,各个国家之间也在互相影响,例如全球变暖,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注意的目标,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世界第二位,美国是第一位,但中国的排放正在增加,美国是在减少。有人预测,到2009年中国将超过美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考虑到这些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第三个环境伦理观,就是要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环境伦理学同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都有关系。对于决策人物和管理者来说,就是在制订发展规划和政策中要考虑怎样使发展与环境相协调。对于企业家来说,就是看你怎样办企业,怎样在生产和服务中建设绿色企业文明。对于公众来说,就是要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实行可持续消费。要采用多种方式加强环境伦理的教育,政府、企业和公众都要受教育,但最先受教育的恐怕应当是我们的政府和决策人物。教育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除了学校教育,包括理、工、文、医、农各类专业教育,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教育外,还可以采用其它手段进行全民教育,比如日本,在每家的电费收据背面盖两个图章,一个图章告诉你今年3月用了多少电,去年3月你用了多少电,与去年同期相比,你是节约了还是浪费了;另一个图章告诉你,与去年同期用电量相比,你排放了多少CO2,把用电量与全球气候变化联系起来,对每一个家庭进行环境教育。最近又搞了一个新花样,在银行搞“清凉存款”,也与全球气候变化挂起钩来,利息随着气温波动,假如今年8月的当地平均气温与去年同期相比,气温升高了,说明全球气候变暖,控制得不好,利率就降为0.25%,假如气温降低了,利率就涨到0.4%,鼓励大家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作贡献。

推行循环经济,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并不是要大家勒紧裤带过日子,它对全社会有很多好处。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可以提高民众的精神素质,提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新风尚;可以促进社会均富,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循环经济不是不要GDP的增长,而是在重视GDP增长的同时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主张减少无效益的增长和破坏性的增长。GDP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指标,但不是全面的指标。现在我们也在用各种办法,例如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统计局正在10个城市推行绿色GDP试点,就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转成货币价值,将其从GDP中减去,变成绿色GDP。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把GDP的增长和GDP的单位能耗是否降低,污染物排放是否减少等几个指标放在一起来考核。因为有很多东西没有包括在GDP里面,比如过量包装问题,一个精美的大盒子里面只有4个小月饼,浪费很大。月饼吃了,盒子只有当垃圾扔掉,处理扔掉的垃圾还要计算GDP。又比如建筑问题,北京的故宫五六百年了,现在还完好无损,还在在发挥它的功能,而现在一些建筑十年就要拆掉重建,短寿命的建筑物创造的GDP与长寿命的建筑物创造的GDP相比,如果仅看GDP,短寿命的GDP肯定很高,盖房子要算GDP,推倒也要算GDP,重建还要算GDP。GDP高了,资源却浪费了,环境也污染了。这两个例子说明,过量的包装虽然提高了GDP,但是没有效益。所以,过量的包装和低劣产品的增长是一种无效益的增长,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增长是一种破坏性的增长。

以上是从法制和政策的保障来说的。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需要理论创新、政策创新、技术创新,这是大家都理解的,我不多讲了。现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太多,人们正在想办法把排到大气中的CO2捕获出来,然后把它灌输到地下或海底,加拿大已经将CO2灌输到深层油井里,减少油的粘度,提高石油开采率,把对气候影响很大的温室气体变成了增加石油产量的润滑剂。

为了推行循环经济,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行动,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并已报请国务院同意。上海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九大课题,包括生态农业、工业废弃物利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城市建设废弃物处置利用、包装减量化、发展二手货市场、废旧汽车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法规与政策以及循环经济的国际对比研究等等。贵阳市颁布了《贵阳市推行循环经济条例》,提出要建设产业循环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等三个核心系统,推进磷产业、铝产业、中草药产业、煤产业、生态农业、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循环经济服务产业、循环型消费体系等八大循环体系的措施。具体实践中的例子也很多,例如浙江慈溪市建了一些工厂,回收塑料瓶,经过清洗、粉碎、烘干、加工后生成中空涤纶短纤维,用于生产仿羽产品。慈溪的20多家工厂每年利用废塑料70万吨以上,成本比同类产品每吨低2000元。浙江富阳市动员小学生回收废弃牛奶盒来制造纸浆、纸张、塑料颗粒等,每月生产优质纸300吨,塑料粒120吨,还为学校增加了收入。上海十万座建筑将建成太阳能屋顶,每年至少可发电3.3亿度。有一个报道,河北省用水量首次实现零增长,这是一个很好的消息。大家知道,河北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地区,中国的人均水占有量只有世界的1/4,河北恐怕只有中国的1/7到1/8,即只有世界的1/32,但节约用水做得非常好。十五期间,河北省GDP平均每年增长10%,用水量却实现了零增长。“十五”的前几年,年用水量为220亿立方米,现在下降到200亿立方米。太钢也做得非常好,由一个耗水大户变成了节水大户,吨钢用水量由1990年的30立方米1999年的23立方米,目前已降为7.3立方米。太钢还采取了降低矿石开采损失率,减少矿石损失400万吨,尽量回收低品位矿石,每年减少精矿粉近10万吨,加强生产管理,减少损失等措施,精打细算延长了矿山的寿命。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三赢经济,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环境资源,也有利于社会稳定。清华大学学生提出了一个口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要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匹夫有责,人人有责的精神,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莫因利小而不为;要从现在做起,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最后,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莱斯特·布朗,介绍他最近写的四本书和他在书里讲的一些话,作为报告的结束语。莱斯特·布朗的四本书——《生态经济》、《B模式》、《地球不堪重负》和《B模式2.0》都在中国出版了。他在书中对中国有许多思考和祝愿:“将几十年方可取得的进步浓缩在一二十年内的中国,现在正以自己的经历告诫世人,西方的工业发展模式对全世界都将是不适用的。”“我们必须架构一种与地球保持和谐关系的经济,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与地球对立的经济。” 布朗在书中将美国与中国的资源消耗作了一个对比,他说,“如果中国经济每年增长8%,到2031年人均收入将达到美国今天的水平,如果届时中国人均资源消耗也相当于美国今天的水平,那么,14.5亿人口将消耗全球现有粮食产量的2/3,中国的纸张消耗量将是全球现有产量的2倍。”“如果中国达到美国的水平,每4人拥有3辆汽车,则总数将是11亿辆汽车,比当今全球汽车总量8亿辆还多,中国将需要2900万公顷土地修建停车场,相当于目前的稻田总面积,每天将消耗9900万桶石油,全世界目前的石油产量是8400万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是向我们敲响的警钟。布朗对中国的期值很高,他的《B模式》中译本标题就是写在中国崛起为世界经济龙头之时。但是,布朗也十分清醒。他说,中国需要正确的决策:要有效地发挥世界经济龙头的作用,就需要在重要领域作出正确的决策,包括能源开发、农业发展、交通运输等方面。正确的决策可以保证中国有光明的未来;而一旦决策失误,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无法控制的破坏因素。我认为,他的话语重心长,我相信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正确途径。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非常艰巨,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海羽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博论天下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