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说过:“历史上,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世界权力的分配,权力分配的变化,产生了语言使用的变化。”
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法语是欧洲通用的外交语言,所有国际条约都必须以法语书写,在国际会谈中,法语是外交官们的口头交流用语,甚至连英语的大本营,英国本土也被法语统治了近三百年。
1066年,英王忏悔者”爱德华去世,法兰西诺曼底公爵杰罗姆二世,以爱德华生前曾经许诺由他继承王位为借口,入侵英国,成为英格兰的国王威廉一世(法语Jerome和英语William是同一个名字)。
于是,法语成为英国的官方语言,政府、法庭等社会机构必须使用法语,学校也必须使用法语教学。当时英国使用三种语言,拉丁语、法语和英语。其中法语地位最高,是王室和政府的语言,拉丁语次之,是教会与学术用语,英语地位最低,是广大平民百姓的语言。
1066年到1714年,所有的英格兰国王都是法兰西贵族,母语都是法语。
17世纪,法国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统治下,国力达到鼎盛,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巴黎成为当时欧洲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此前,拉丁语是通行的外交用语,1689年签署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的正文是用拉丁文书写。这一时期,法语逐步取代拉丁文,成为外交语言。到18世纪,法语完全取代拉丁语,欧洲所有外交条约和文档都用法语书写,甚至连罗马教廷大使给法王路易十五的书信都不用拉丁语,而是用法语书写。由于法国的强大,法国成了当时欧洲的文化输出国,其文化艺术、宫廷装饰以及贵族的举止风度,都被欧洲各国的王室和贵族模仿,法语是欧洲贵族和绅士们的通用语言,能否说一口流利的法语,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为了强调自己是绅士,欧洲的贵族们甚至鄙视自己的母语。法语成了“装逼的语言”。
18世纪的法国,依然是欧洲文学、哲学、艺术潮流的引领者。此时,巴黎出现了“沙龙文化”,欧洲贵族趋之若鹜,他们在沙龙里夸夸其谈,而要踏足巴黎,进入沙龙,就必须掌握法语。
那个年代的欧洲王室和贵族们,大多是些“精法”分子,他们被法国华丽的洛可可装饰风格以及浪漫开放的思想所吸引,从骨子里迷恋法国文化,在自己宫廷里都以讲法语为荣。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纷纷被欧洲各国王室请去,奉若上宾。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是个完全在法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君主,他精通法国文化,只读法语书籍。
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二世是伏尔泰和狄德罗的忠实拥趸,一直以铁杆粉丝的身份资助狄德罗,俄国贵族在宫廷和其他社交场合也大多讲法语。
当时的欧洲,有些一无所成的法国人,仅仅因为能讲法语,就被各国的王公贵族和富商巨贾请到家里做家庭教师,这种情形与当下的中国倒有点类似,在本国形同乞丐的老外,到了中国只凭一口英语就过得如鱼得水。
正当法语风光无限时,英国的国力蒸蒸日上,成了日不落帝国,英国军队、传教士、商人和移民遍布世界各大洲,随着英国殖民地的不断扩大,英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逐渐上升。到19世纪,英国成了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第一大贸易强国,在近代航海、保险、通讯、金融、邮政等行业中,英国都是创建国和主要参与者,这些领域里也开始大量使用英语。
而拿破仑战争后,法国几乎每战必败,国际声望日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依靠英美的支持才勉强取胜。英国虽然也受伤不轻,却仍是第一强国,英语国家中还兴起了强大的美国。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各国签署《凡尔赛条约》,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坚持要求条约要用英法两种文字来书写,法国被迫同意,从此英语在外交舞台上开始呈现强势。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国被德国一照面就灭了国,战后法国勉强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但国威已不在。英国也衰弱了,但美国接过了前宗主国的霸权,并成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国家,英语的地位非但没有随着英国国势的衰落而没落,反而变得愈加强势。
由于美国主导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二战后世界上科技创新最多的国家,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美国都是先行者,尤其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领域,美国是绝对领导者,不懂英语根本无法涉足,法国学者和技术人员也不得不使用英语。
如今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一律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科技论文也必须用英语发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文化风行世界各地,随着美剧和英语歌曲的流行,曾经以文化影响力自豪的法国文化日渐式微,法语地位也随之愈发黯淡。
法语因为精确成为外交语言的神话,只是无知者编造的神话。编造这种神话的人,很多一句法语都不懂。当中文成为世界统治语言的时候,关于中文的神话也不会少。
喜欢JollyRoger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JollyRoger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