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博论天下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驳斥“用事实驳斥针对毛泽东时代的谎言”
送交者: 西二旗[☆★盒子山★☆] 于 2020-12-28 20:07 已读 2520 次 5 赞  

西二旗的个人频道

凡是人们看到的,都是现实世界在人们眼中的投影。 所以说人们看到的, 是人们想看到的东西。 当然本人也不例外。 所以科学的方法极为重要。 所谓的科学的方法, 无非是对于一个观点,要多角度找到证据。  6park.com

刚才看了 “用事实驳斥针对毛泽东时代的谎言”, 通篇都是楼主的对现实世界的投影。 楼主的思考维度极为单一。 这里一一驳斥。  6park.com

1) 毛时代的成就。 建国前10年,经济增长, 是事实。 可背景是二战的结束。 同期的日本,东南亚,整个欧洲,哪个每增长? 而整个世界的增长是: a. 一站,二战前的工业革命的效益的益出, b. 二战后的和平。 所以建国的前10年, 需要承认毛的作用, 但并不可以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更不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相比。 英国的工业革命才是近代史上的生产力进不到源泉。  6park.com

2) 人口增长和寿命增长。 人口增长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多次。 清朝时期也是是人口增长重要阶段。 同样看不出为什么是毛的功劳。 而人均寿命的增长, 又一次说明了 comment8 的单角度看问题。 整个世界在过去100多年的平均寿命的增长,是因为科技和医学的发展。 疫苗和抗生素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很可惜, 二者都是西方的科技成就,并不是战无不胜的毛主席领导的文化大革命创造出来的。 两弹一星更是西方科学家的创造,而中国利用了西方的科技城就做了仿制而已。 这些怎么能作为毛的成就? 如果这么说, 金二金三也是伟大的领袖。 -- 如果认为金家是伟大领袖的话, 本人不再辩驳。 没有共同的普世价值观, 无法辩论了。  6park.com

3) 改开后和文革期间的成就相比, 岂可同日而语。本人完整经历了改开,和改开前的10年。 事实是, 人均的 GDP, 人均消费, 人均住房, 教育, 等等, 都经历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文革期间的几个科技成就,对老百姓有什么作用?  而其渊缘,在上面已讲, 不值一驳。  没有西方的科技成就, 哪有文革的什么两弹一星? 没有西方发明的化肥, 58 - 60年的大跃进带来的后果, 恐怕不是死1500万 - 5500万人, 而是灭国了。  6park.com

4) 饿死3000万的证据, 在本人的上一篇文章里已经清楚列出。 https://club.6parkbbs.com/bolun/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15859727 ; 如果有人要问, 有没有这几千万人的姓名,年龄, 死因证明等,很可惜, 没有。 原因也很简单 ,在58 - 60年, 以及后面的文革, 谁去搜集证据,谁就是先行反革命。 彭德怀元帅不就是搜集了证据, 被活活整死的么? 这就是证据吧? 所以这里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揭示大跃进到底有多少人 不正常死亡。 而多篇文献(大量是中共自己的文献) 的对比, 根据在58 - 60年和前后几年的人口变化情况的异常, 反映出 1500万到5500万人的死亡,以及根据历史文献(包括彭德怀的调查报告)的比对, 可以认为有这么多人饿死。 而实际情况是, 毛的暴政, 让这3年大量俄死的人没有办法昭告天下。 这也正是毛失去合法性的重要原因, 其发动文革的一个目的就是 重新夺回权利。  6park.com

5) 改开,集体和承包制的问题。 这个问题简直不值一驳。 没有责任的划分, 人们 的收益不和工作内容和能力挂钩的集体经济已经被无数次证明是根本行不通的。 comment8 的逻辑能力看起来不应如此之差。 我有些怀疑作者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评分完成:已经给 西二旗 加上 50 银元!

喜欢西二旗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西二旗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博论天下首页]
西二旗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