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博论天下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老子的非暴力主义思想及其影响
送交者: 香椿树1[★★★声望勋衔13★★★] 于 2023-12-03 5:24 已读 1059 次 1 赞  

香椿树1的个人频道

文章写的不错, 可惜作者没有想到老子非暴力思想的社会根源, 也就只能停留在考古的水平了。 老子思想是建立在生产文明这个土壤上的。 只有以生产方式获取生存资源, 才有资格谈非暴力。
掠夺文明是不可能谈非暴力主义的。 设想一下, 牛羊可以谈非暴力, 老虎能谈非暴力吗。
生产文明靠增加生产效率获取生活资源,当然不用暴力, 除非被抢劫,才不得已而自卫。
掠夺文明就是靠掠夺获取生活资源, 哪怕是向自然界掠夺, 比如渔猎, 那也是必须暴力才行。 更何况自然界的资源有限, 无法支撑人口的爆炸性增长, 掠夺文明要发展就必须扩张, 扩张就需要暴力。  还有一条,渔猎游牧都受天灾的影响, 天灾期间如果不掠夺其他民族就无法生存。
这就是刘慈欣设想的宇宙未来, 三艘星舰资源有限, 只能向对方发起屠杀,并把同伴的尸体当成食物。
掠夺文化就这么可怕, 而目前世界是掠夺文化主导。  如果不能及时纠正这种偏差, 人类未来是危险的

6park.com

老子的非暴力主义思想及其影响
6park.com

提要:老子的非暴力主义思想充满了人道主义的色彩,他反对杀人以及使用杀人的兵器,《道德经》中“天之道,其犹张弓”所指的“弓”,不是作为兵器的“弓”,而是工匠所用的“弓”。他认为使用暴力既达不到兴利除弊的目的,也不能保住财富和避免祸害。他反对暴力,但是不惧怕暴力,不回避暴力,只是不尊崇暴力。老子的非暴力主义思想并非是孤立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他的非暴力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被兵家、墨家及儒家所认同,并且也演变为各具特色的非暴力主义观点。


  6park.com

老子在《道德经》中表达了一个明确的思想和宗旨,就是反对战争及武力等暴力活动,并且指出非暴力主张是与自然天道一致的。老子认为,非暴力思想并不是软弱的表现,不是出于对暴力的恐惧,而是指出使用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是因为暴力一不能守住富贵,二不能制服民众。 6park.com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1]当一旦得到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就不要贪得无厌,不如停下来;即便你将刀的刃口磨得再锋利,也是不可长久保住富贵的;金玉满堂后是很难守住的,富贵后的骄横会给自己留下遗憾,因此成功之后从利益中及早退身,才符合自然天道的法则。老子在这里明确指出,暴力不可能守得住富贵。 6park.com

想要达到控制民众的目的么?依靠暴力的手段也是不可取的。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2]暴力一旦使用过度就会丧失应有的效果,例如在控制行为上最严厉的惩罚莫过于处死,如果杀人处死能够达到目的的话,那么所有犯法的人都是可以用处死来惩罚的,如果人们都害怕死的话,谁还会去犯法呢?然而,犯法的人不因此而减少,这是因为人们已经不怕死了,这时以处死来控制行为的手段也就失效了。老子深刻地指出:生死是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结果,人是不可能替代自然规律去主宰生死的,如果有人非要替代自然去主宰生死,必定也会自伤其身的。 6park.com

老子反对暴力,突出表现在他对于兵器的否定,他认为兵器是可以用来杀人的,所以是不祥之物。“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而上,故不美,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哀礼处之。”[3]老子认为:好的刀兵,是不祥之物,它并不是什么好东西,所以有道行的人是不会喜欢它的。君子所在的地方,以左为贵,而刀兵则以右为贵(指一般人以右手执器)。刀兵是不祥之器,并非是君子所好之物,只是不得已时才会使用,只有保持心境恬淡(非暴力)才是上上之策。不要去赞美兵器,赞美兵器就等于鼓励杀人;打了胜仗不应该高兴,而觉得高兴的都是喜欢杀人的,而喜欢杀人的人,很难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好的事情,都尚左,而坏的事情,都尚右。偏将军是在左边的,上将军是在右边的,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6park.com

儒家的孟子也持有与此相同的观点,“(梁惠王)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之一。……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4]梁惠王问:“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呢?”孟子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孟子回答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如今天下的诸侯,几乎没有不嗜杀人的,如果出现了不嗜杀人的诸侯,他必然会得到天下民众的拥戴。” 6park.com

老子认为在理想的社会中是没有兵器的,以非暴力的思想解释“小国寡民”这段话,是吻合老子思想体系的。他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5]理想的生活是人民居住的独立社区不要太大,人口的数量要少于环境所能够提供的资源。不要使用那些组成十人、百人军队编制的器物,要让人民重视生命,而不去远方征伐;这样即使有(军用的)车船,却不必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也没有必要去布阵打仗了。 6park.com

由此可见,老子对于兵器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老子曾经用“弓”来解释天道,认为遵循天道也就是遵循了“弓”的道理。他说:“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6]天道就像张开的弓一样,高的地方要压低一些,低的地方要弄高一点。多的地方要减少些,不足的地方要加上些。天之道就是这样的,用多余的拿去弥补不足的;而人之道刚好相反,是减少不足的去增加那有余的。老子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是借用天道来反对社会中的两极分化,并且指出非两极化的生存之道是与自然之道一致的。 6park.com

这里的问题是老子所说的“弓”是指什么呢?后人一般都直观地理解“弓”为弓箭的“弓”,认为“张弓”就是射箭,便有了“射箭动作说”,解释为天道就像拉弓射箭一样,目标高了,就把它压低一点,目标低了,就把它抬高一点。弓弦过满,就把它减少一点,弓弦不够满,就把它拉满一些。但是,这个解释是指射箭的时候要对准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动物还是人,高了往下压一点,低了往上抬一点,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致命,充满了暴力色彩,这难道是天道的意思么?而且,这与“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没有任何关系了,甚至还有些背离。 6park.com

于是,对于老子的“天之道,其犹张弓”的“弓”,又有了“弓箭制造说”,解释“张弓”的“张”字,本意即是把弦安在弓上。“张弓”的重点就是要确定弦在弓上的位置,弦高了,弓拉开太宽,箭放不稳,易失准头;弦低了,弓拉开太窄,箭仍然放不稳,力道也无法发出来。强调老子所说的“弓”是在制作的过程中,要避免过高和过低的两种情况。这种解释比前者的“一箭要命”似乎好些,但也只是说明了制造弓箭需要进行精细调整,而“有余”与“不足”的比喻仍然难以得到有说服力的解答。 6park.com

其实,老子所说的“弓”,不是指射箭的“弓”,而是弹花用的“弓”。工匠用弓上的弦灵巧地弹击羊毛或者麻的纤维,板结的部分很快就被弹松了,同时将高或者厚的部分补充到低或者薄的地方;这一景象不正是如同天之道一样么?自然界的风雨、地震等等运动把高山削低,将盆地填平,“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在弹花及自然界的运动中同样都体现出来了。所以,老子是不会用杀人工具的弓箭兵器去比喻天道的,更不会去详细描述这种杀人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方法。由此看来,老子“其犹张弓”的“弓”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弹花的“弓”。 6park.com

弹花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工匠行业,在老子的时代就应当出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列举工匠的事例很多。在第五章中,有“天地之间,其犹橐籥。”的字句,“橐籥”就是烧火用的风箱,直至现在的偏远农村还在使用,老子是以此比喻天地之间气象的变化。在第十一章中,“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辐”是车条,“毂”是车轮上安放车轴的地方,“埏埴”就是盖房子的泥坯。第六十章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即是指厨师的工作,第七十章中的“代大匠斫”,也是对当时民间工匠生活的描述。这也说明了老子的社会生活面很广,很熟悉社会底层的许多习俗。也正是老子对民间底层的熟悉,所以更能深刻地理解非暴力对民生的重要意义。 6park.com

老子反对暴力,但是不惧怕暴力,不回避暴力,只是不尊崇暴力。老子的思想充满了智慧,他认为在乱世和战争中,莽撞蛮干地去求死是不难做到的,明智地求生倒是需要勇气,“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7]因此,不惧怕暴力,不怕死是勇;但是反对暴力,制止暴力也是一种勇。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也说过同样的话:“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8]那种赤手空拳打虎,不顾危险过河,而且至死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与他们一起共事的。我只和遇事谨慎冷静、善于谋划而又能办成事的人在一起。 6park.com

老子提倡理智的勇,这种勇的前提是出于对天下人的慈爱,是与自然天道一致的。他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9]我有三个基本法则,经常执守而且保全着:第一个叫做慈爱;第二个叫做俭朴;第三个是不莽撞去抢先蛮干。有了为天下人着想的慈爱,就能够勇武而不惧;有了俭朴,所以能够宽裕;不莽撞蛮干,才能成为万人的首领。如果丢弃了慈爱而追求勇武;丢弃了俭朴而追求宽裕;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只能是走向死亡。用慈爱之心来征战,就能够取得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坚固。如果我有对民众的慈爱之心,不惜赴死,必然可以得到民心,得到了民心,还有什么不能够战胜的呢?甚至上天都会因为你的仁慈而帮助你。 6park.com

老子认为人们为了利益而相互争夺,在争夺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暴力,然而使用暴力是否就能够实现目标呢?人们为了享福而用尽各种手段,岂不知祸害就从中产生了。他说:“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政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10]灾祸啊,幸福依附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潜藏在它之中。谁能知道究竟对自己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我们很难去把握它们,正忽然会转变为邪,善也可能演变为恶,但是人们执著追求幸福的片面性,这样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只有懂得自然之道的圣人才能够做到方正、廉洁而不会去以暴力伤害别人;直率而不放肆,光明而不刺眼。 6park.com

老子认为战争等暴力手段不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带来的只是无穷的祸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大军之后,必有凶年。”[11]按照自然之道辅佐君主的人,不会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导致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12]治理天下合乎自然之道,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如不合自然之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婪的欲望。 6park.com

孟子也强烈地谴责过战争的祸害。“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13]在争夺土地的战争中,被杀死的人布满了原野;在争夺城池的战争中,被杀死的人遍布了城郭,这仿佛就像是有人率领着土地和城市去吃人一样,因此发动战争的人是有罪的,而且是死有余辜的罪行。同样,墨子也认为,“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14]如果以天下求利除害为宗旨的话,那么战争就是最大的祸害。为什么呢?“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15]计算一下他们自己赢得的所谓胜利,实际上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再计算他们所得到的东西,其实反而不如他们所失去的多。 6park.com

不使用暴力,那么怎样来解决诸侯国之间的冲突呢?老子并不回避冲突与矛盾,积极地提倡用智慧及非暴力的手段来解决争端。他认为,解决冲突的办法要符合自然之道。老子解决冲突的方式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从根源上消除冲突,停止或者节制人们对资源的贪欲和追求;二是如果冲突已经发生,就使用守弱的低姿态来进行应对,不到万不得已,不使用暴力。 6park.com

首先,老子认为一切社会冲突的根源来源于欲望,如果从根本上解决冲突,最好的方式就是制止人们的欲望。他深刻地看到人们对于资源的欲望,愈是稀缺的资源,愈是会引起人们更加强烈的占有欲望,“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16]因此,解决社会动荡的方法是消除或制止人们对资源的贪婪追求,“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17]“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18]“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19]“难得之货,令人行妨。”[20]老子在短短的五千言中,却三次提到了“难得之货”,这不是偶然的,因为他看到了有限的资源永远满足不了人们的欲望和贪婪。 6park.com

老子认为,要彻底解决社会冲突,最好的办法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的欲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21]应当使社会返回到无差别的状态,以回归原始的方法来解决社会冲突,“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22]使人性返璞归真,“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23]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了机巧和谋利,盗贼也就没有了,这种无差别、返璞归真的状态也就实现了社会的自然和谐。 6park.com

其次,老子也很清楚,这种返璞归真也只能是理想状态,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争夺避免不了,冲突也必然发生。然而,即使发生了冲突,也不是没有办法应对的。老子认为,在冲突过程中要保持低姿态,这样可以为双方保留更多不使用暴力的余地和空间。“故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强。物壮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24]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炫耀暴力。达到目的了也不因此而骄傲、自以为是;使用兵力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自然之道,不符合自然之道,就会很快灭亡。 6park.com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25]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会轻易地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的态度谦下。这就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或者称为使用别人的能力,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得交归。”[26]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6park.com

老子将处理冲突时的这种非暴力原则总结为“柔弱胜刚强”,“柔胜刚,弱胜强。”[27]并且形象地用水来比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28]老子所说的不争,并非是真的不争,而是最大范围内减少暴力,减少双方的投入和牺牲,最大限度地取得双赢的结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9]“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30]因此,这种非暴力主义的处理原则,或许是解决天下冲突的最好办法。 6park.com

老子的非暴力主义思想,首先得到了兵家的认可,孙子就明确指出,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人,善于用兵的人,是要在实现政治目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全部队及城市。“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31]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优胜于用武力击破敌国;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优胜于击败敌军;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优胜于击破敌旅;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优胜于击破敌卒;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优胜于击破敌伍。所以,百战百胜,还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6park.com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32]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要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结果。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6park.com

墨子反对暴力和战争,主张非攻与兼爱,但是墨子一派也不害怕战争,一旦战争爆发,也要积极应对,尽全力来保卫自己。当年楚国制造了攻城武器,要进攻宋国,墨子便告诉他们,你们的武器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已经有了更好的办法来对付你们。“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33]墨子与公输盘之间进行了九次实战模拟,公输盘都失败了,而墨子还留有许多后续手段,公输盘恼羞成怒,想杀掉墨子,但是墨子也有了防备,明确告知他说这是没有用的,他的弟子们早就将防御工作准备好了。“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34]至今汉语中还留下有“墨守”一词,可以推知,当年墨子一派虽然主张非暴力,反对战争,必定也同时是两手准备的,有着一套系统的战略防备和部署。 6park.com

儒家同样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用礼乐教化的方法来解决冲突,其实就是以发展社会软实力的方式来制止战争。在表现“礼乐”的文化活动中,既体现了物质的文化,如礼乐进行时的服饰和工具、器械;也体现了制度和行为文化,在礼乐过程中体现出管理的严谨性和有效性;还体现出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文化,这就是等级次序(礼)认同下的团结一致性。因此,通过“礼乐”的展现,可以传达出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即谁如果一定要发动战争,结果未必是对自己有利的,这就是“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35] 6park.com

由此可见,老子的非暴力主义思想不是孤立的,其意义不能局限于历史上春秋时代的中国,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儒家及其他学派,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重要部分,乃至使得中国的国民性都具有了强烈的平和阴柔特征。几千年来,中国人不追求穷兵黩武,热爱和平,但是不惧怕战争和暴力,这与老子的思想确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当今的社会中,无论是处理国家内部的冲突,还是处理国际之间的冲突,重温及完整地理解老子的非暴力主义思想,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作者简介: 6park.com

梁劲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从事中国传统哲学研究。
喜欢香椿树1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香椿树1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博论天下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