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博论天下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出处:中国粮食进口问题研究:基于进口粮源保障体系的建构
送交者: tonyxu1980[★★声望品衔10★★] 于 2024-01-05 4:21 已读 813 次  

tonyxu1980的个人频道

第四章 我国粮食进口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资源的稀缺性,粮食的“适度进口”不仅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也有利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数量逐年增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本章通过梳理我国粮食贸易状况,对我国进口粮源地的国别分布进行分析,剖析存在的问题,为构建进口粮源保障体系提供依据。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贸易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奉行粮食自给政策,在不同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粮食贸易表现出不同的历史特征。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我国加快了外贸体制方面的改革,外贸政策统一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涉外法规日益健全,在农产品外贸体制方面,进出口政策不断调整,外贸环境也不断优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粮食贸易政策,粮食进出口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根据我国粮食贸易的特点和性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贸易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出口换汇

由图4-1可以直观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粮食出口量虽然在个别年份出现波动变化但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1950年,粮食出口量为122.58万吨,1959年增至415.75万吨,年均增长14.5%;而进口量较为稳定,处于较低水平,1958年达到短期内最大值22.35万吨;而净进口绝对数量则呈现递增趋势,由1950年的117.58万吨增至1959年的409.55万吨,年均增长14.8%。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积极参与到世界粮食贸易中来,主要是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粮食,这一阶段我国粮食进出口比为1∶26.67。


图4-1 1950~1959年我国粮食贸易变化趋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以农促工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在工业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和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粮食是进口还是出口,主要取决于国内供需平衡的需要,并不进行价格比较。在这一阶段我国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进出口贸易由国家掌控。当国内粮食供给增加时,国家就会从公社收购低价粮食进行出口,但这一时期的出口却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1961年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曾说过,前些年出口粮食换回的外汇主要用来进口成套设备和重要工业原材料。这一时期我国粮食进口的主要目的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而国内粮食生产基本能够满足需要,因此,进口量维持在较低水平。

(二)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净进口填补消费空缺

由图4-2可以看出,1960~1970年我国粮食出口量相对比较稳定,在200万吨上下徘徊;而进口量变化较为明显,1960年仅有6.63万吨,1961年陡升为586.97万吨,随后年份虽有波动,但是始终稳定在高位;而净进口则发生实质性变化,由50年代的负值变为正值,说明这一阶段我国由原来的粮食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1960年,我国粮食净进口为-265.41万吨,而1961年则升为451.47万吨,随后年份始终为正值,波动变化与进口量相似。


图4-2 1960~1970年我国粮食贸易变化趋势


这一时期我国由原来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主要原因是国内粮食歉收,不能满足粮食需求,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以填补空缺。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农村地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生产活动,再加上又遭受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国内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发生严重饥荒。1959~1961年,国内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减产,年均仅生产1536.5亿公斤,人均产量甚至低于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为了缓解当时的严峻形势,国家减少粮食征收基数,1962年出台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的政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并未扭转国内粮食供求不平衡的局面,不得不从国外大规模进口粮食。

(三)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净进口改善人民生活、支持工业化建设

由图4-3可以看出,1970~1979年我国粮食出口量相对比较稳定,1973年达到短期峰值(389.31万吨),绝大多数年份均在200万吨上下波动;而进口量有明显波动,表现为大起大落,1973年达到短期波峰(812.79万吨),1976年又达到谷底(236.65万吨),随后开始反弹,呈快速上升趋势,1979年达到这一时期最高水平(1235.53万吨),年均增速为9.72%;净进口量仍为正值,说明这一阶段我国仍是粮食净进口国,波动变化与进口量波动比较相似。

这一时期我国小麦生产缺口相对较大,每年从国外进口的粮食中小麦进口量占比都在70%以上,1970年更高达98.9%,小麦进口国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这四个国家;而出口方面还是以大米为主,这一阶段除个别年份(1971年、1972年、1976年)以外,其他年份大米出口比重均在60%左右,1978年达到最高76.45%,大米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图4-3 1970~1979年我国粮食贸易变化趋势


这一阶段,我国粮食贸易仍然坚持以进口为主导的贸易政策,其主要目的是增加粮食或外汇储备,为工业发展积累原始资本。1974年,国际市场米价大幅上升,我国在计划出口外又增加150万吨大米出口,换回300万吨小麦。1971~1976年,我国通过粮食贸易使净库存增加936.65万吨,增加外汇储备7.27亿美元,为国家工业化建设购回了所需的技术和机器设备。

(四)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进出口此消彼长

由图4-4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我国粮食进出口均存在明显波动,二者呈此消彼长态势,除个别年份外,进口量均高于出口量,我国粮食基本保持净进口状态,但是净进口量波动比较明显,1985年为-271万吨,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首次出现负值,出口量大于进口量,1986年净进口量有所反弹但仍为负值,1987年开始净进口量大幅回升,随后4年比较稳定。1991年开始又大幅下滑,1994年达到空前最低水平,然而1995年又大幅回升,创历史新高。达到1826万吨。


图4-4 1980~1996年我国粮食贸易变化趋势


这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地区推广开来,粮食市场化改革也处于刚起步阶段,农民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农业生产潜力也得到释放,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超常规增长,然而到1984年,历史上首次出现“卖粮难”的现象,这也为粮食出口提供了契机。1985年,我国粮食出口量较上年大幅度上升,增速达到149%,为1961年以来首次超过进口量。1987年又恢复到净进口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92年。1993年和1994年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尤其是1994年,出口量为进口量的近1.5倍。然而1995年,粮食短缺导致我国进口量创历史之最(2040万吨)。这一时期我国粮食贸易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与国内粮食丰歉共振,波动较大。

(五)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15年——进口规模逐步扩大

由图4-5可以看出,1997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量呈稳步上升趋势,由1997年的697.1万吨增至2015年12477万吨,为1997年的近18倍,年均增速为17.4%。


图4-5 1997~2015年我国粮食贸易变化趋势

喜欢tonyxu1980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tonyxu1980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博论天下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