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6
送交者: 夺标[布政使★★☆] 于 2014-05-30 10:22 已读 237 次  

夺标的个人频道

回答: 公主往事 由 夺标 于 2014-05-30 10:11

重回苏联与再次出走】

   因这本书的出版引起的喧嚣渐渐平息后,斯维特兰娜也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她的生活之路依然充满坎坷。1970年4月,她和刚认识了三个星期的美国建筑师彼得斯匆匆结婚,第二年45岁的她生下了女儿奥尔加。但在孩子只有半岁多的时候,夫妻关系便出现了危机,她先是带着女儿与彼得斯分居,后又于1973年5月办理了离婚手续。此后她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教育女儿身上。


   她对苏联虽仍采取敌视态度,并于1978年11月宣誓加入美国国籍,且登记为美国共和党党员,接着又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兰娜o彼得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美国人对她的虚情假意也越来越感到厌恶,越来越觉得“两个超级大国是如此相似,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于是,她于1982年8月带着奥尔加离开美国,移居英国。


   1982年底,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去世。新任总书记安德罗波夫执政后,采取了一些缓和东西方关系的措施,也解除了移居西方的斯维特兰娜与国内接触的禁令,斯维特兰娜遂得以与在莫斯科的儿子通话。通话中儿子表示希望她回国,因为“我们需要你”。


   对西方世界的失望和对国内亲人的思念以及儿子所表示的希望,使斯维特兰娜终于作出了返苏的决定。1984年9月,她向苏联驻英国大使馆提出了回国申请。


   苏联政府对斯维特兰娜的这一决定感到高兴,因为这不仅意味着这位叛逃者迷途知返,而且也非常有利于苏联的对外宣传,不仅马上批准了她的回国申请,而且在她带着女儿回国后还给予了娘儿俩一系列政治和生活方面的待遇:立即恢复了斯维特兰娜的苏联国籍,给她发放退休金、安排住房、配备汽车;给予她的女儿奥尔加苏联公民权,安排她入校就读。


   斯维特兰娜回国后也做了一些让克里姆林宫满意的事情。她对西方国家尤其是对美国进行了谴责,“我在自由的国度没有一天是自由的”--这句话和她当初逃离祖国的举动一样,再次让全世界震惊。她还对位于斯大林故乡哥里的斯大林纪念馆投入了很大热情,亲自设计了其中一个展厅,并把她掌握的部分斯大林遗物拿来展出。


   但苏联当局虽看起来对她百般照顾,实际上仍把她视作特殊而敏感的人物,对她放心不下。如她所言:“我一回来,美国护照就被收走了。开始指示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此外,当局还暗中派人对她进行监视……斯维特兰娜再次决定离开苏联。1985年12月她给新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写信说:“由于我们来苏联的目的未能达到,而且我家里的人同我们合不来,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再呆下去。我们情愿离开。”


  戈尔巴乔夫当局觉得,如果进行劝阻,此事又会闹得沸沸扬扬。何况奥尔加在18岁以后有理由要求返回美国,成为美国公民。加上斯维特兰娜并没有说她决定离去的原因是因为对苏联现政府的不满,那么,就遂她所愿,由她去吧。


   1986年4月,斯维特兰娜带着奥尔加离开苏联重返美国定居。回到美国后,她否认了她在莫斯科发表的对美国的那些谴责之词。1988年4月2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政令,同意斯维特兰娜和女儿奥尔加放弃苏联国籍。3年之后,苏联解体。


   晚年的斯维特兰娜孤身独处,默默无闻。2011年11月22日,她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病逝。


  去世之前她曾这样对人感叹:“我这一生太沉重了,沉重得不堪倾诉,更不堪活下去。”然而她竟活了85岁。在自传《遥远的乐声》里,她曾经写道:“我总是听见另一种鼓点。还在苏联上中小学,后来上莫斯科大学时,我就一直如此。我怎么也无法同克里姆林宫的其他孩子齐头并进……我总是合着自己个人主义的乐声,踏着另一种节拍前进。”逝世前,不知她是否会想起,当她还是十几岁的孩子时,同学的父母不断被捕,她向父亲求情,最后得到的一顿咆哮:“他们是叛徒,是敌人,是反革命分子,必须被消灭,就像踩死一只臭虫!”
永远无法挽回的亲情
 

 

      1967 年,斯维特兰娜从印度飞往美国时是只身一人,她把一儿一女孤独地留在了俄国。此后的27 年,由于受到俄国政府的限制,双方通电话的次数可以用一只手数得过来。1984 年,她带着小女儿回到俄国,冷淡的儿子和不愿见自己的女儿,让她饱尝了失去亲情的痛苦。

 

 

       斯维特兰娜在外流亡20 几年,虽然有小女儿奥尔加的陪伴,但她仍常常思念远在俄罗斯的一双儿女,她觉得太对不起两个孩子,多年前,她一个人去了印度之后就没有再回去,把两个还年幼的孩子单独留在了莫斯科。1984 年,后来又在英国生活了一段时日的她考虑回莫斯科看一看。9月初,她给苏联大使馆写了一封信,请求容许她回到莫斯科。

 

 

       多年来,她几乎失去了儿子约瑟夫和女儿卡佳的消息,她只知道儿子离婚后娶了第二任妻子,他现在是一名医生。而女儿卡佳是一名地球物理学家,住在堪察加半岛,有个3岁的女儿。

 

 

      当斯维特兰娜乘坐的飞机抵达莫斯科时,她思绪万千,却也异常平静:“我怎么一点儿都不激动?我为什么没有哭?”来接机的是政府部门派来的一位女士,约瑟夫和卡佳都没有来。随后,在饭店里,她见到了已经39 岁的儿子,由于嗜酒如命,他看上去沧桑得像个小老头儿;而女儿卡佳,则根本没有出现,此后,她永远都没有见过女儿,因为卡佳无法原谅母亲当年的行为。直到8个月后,她才收到了女儿的一封信,当斯维特兰娜激动地打开信封时,却只看到了写有几行字句的小纸片。那句“我不原谅您”刺痛了她的心,信上,卡佳说不再想见母亲,也不希望她找办法见自己,更不要她干涉自己的生活。纸条上只有一句有人情味的话,那就是祝愿妹妹奥尔加“有耐心和坚强”。结尾处,她只写了“dixit ”几个字母,意思是“就讲这些!”

 

 

      斯维特兰娜和奥尔加在莫斯科待了4周后,他们回到了家乡格鲁吉亚,他们还去了斯大林的故乡哥里,一年多后,斯维特兰娜决定回到英国。

 

 

       晚年,斯维特兰娜走进了修道院,成为修女:“对我来说,上帝是获得生命和争取平等的。

 

 

       1970 年1月21 日,斯维特兰娜在美国自家住宅内接受记者采访。这次谈话缘起于她刚刚被苏联政府通知自己不再是苏维埃共和国的公民了。对此她笑称:我很高兴,这会促进我的书的销售。力量,我谈论上帝的同时就在谈论幸福和生命。我相信人类应当统一,而不是分裂,应当较少争斗。人类应当共同为从善发挥作用。这就是我对上帝的信仰。”

 

 

      奥尔加21 岁的时候在英国嫁给了一个叫伊文斯的年轻人。她中断了学业,当过女模特、工厂女工和英国地产抵押顾问。然而,两人的婚姻仅维持了两年。后来,她回到了美国的威斯康星,斯维特兰娜一个人继续留在了英国。


晚年的时候,斯维特兰娜曾接受了俄罗斯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参加了《克里姆林宫公主》这一纪录片的拍摄,她这样叙述自己的一生:“我从来不曾有过普通人的生活,这都写在了我的前额上,人们都知道我是谁和我是怎样的人。我不可能宣布跟自己脱离关系,我的父母也没有跟我脱离关系,您知道吗?我也不可能声明,我跟他们从来没有关系。这就是命运,我必须忍受这种命运。” 
 

 

      她还说道:“我看自己是美国人,我的种族根基在格鲁吉亚,不在苏联,但作为作家我是俄罗斯人。”斯维特兰娜曾写过4本书,用来回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父亲,在国外流亡期间,她正是通过这些书的稿酬来维持还算不错的生活。而读者们也是通过这些文字来深切感受她坎坷曲折的一生。

斯大林家庭的悲剧
 

  斯维特兰娜是斯大林3个儿女中最后一个去世的人。在苏联的第一家庭中,很少有温馨和欢乐,更多的是冲突乃至死亡。某种程度上,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斯大林,造就了自己妻儿们不幸的命运。

 

  第二任妻子神秘之死

 

  1932年11月8日,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的家里灯火通明,党政机关领导人和家属云集,其中也包括斯大林和他的妻子娜杰日达。那天娜杰日达打扮得非常漂亮,穿一件连衣裙,做了一个时髦的发型,头上还插着一朵玫瑰花,这让她在宴会中非常扎眼。尽管人们知道,因为在打扮上的矛盾,斯大林夫妻时有争吵。

 

  果然那天晚上双方又爆发了冲突,娜杰日达要求大家来批评“农业政策”,这是农村产生饥荒的原因。而斯大林则愤怒地吼叫,并把酒杯扔向妻子,双方不欢而散。

 

  第二天,女管家像往常一样来叫醒娜杰日达,发现她倒在血泊当中,头上有一个弹孔,那朵玫瑰花落在她身旁。就这样,瓦西里和斯维特兰娜永远地失去了他们的母亲。

 

  娜杰日达的死讯公开以后,斯大林下令严厉封锁相关档案,违令者要处以刑事责任。

 

  参加了晚宴和葬礼的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写了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昨天晚上,我第一次以一个艺术家的视角反复思索斯大林。第二天早晨,当我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我震惊了,仿佛我就在现场,亲身经历了那个场面和看到了所有的一切。

 

  死在纳粹集中营的长子

 

  雅可夫是斯大林第一任妻子叶卡捷琳娜所生的孩子。叶卡捷琳娜是一位美丽的黑发格鲁吉亚姑娘。1904年他们秘密结婚,叶卡捷琳娜做裁缝,尽力为很少回来的丈夫打造一个舒适的家,整天祈求上帝的帮助,希望丈夫能够摆脱革命想法,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1907年,叶卡捷琳娜在结婚3年后死于肺炎,斯大林无钱给她治病,仅仅答应按教会仪式安葬。在葬礼上,斯大林蓬头垢面,极度悲伤,他对一位老朋友说:“这个女人曾经感动过我,软化我坚硬的心肠,现在她死了,我最后的情感也被带走了。”

 

  葬完妻子,斯大林不见了踪影。雅可夫被母亲的妹妹和自己的外婆养大,对于他来说,父亲整整15年都没有关心过他,这比母亲的死更让他伤心。十月革命后,他被带到了克里姆林宫,但是斯大林对他非常冷淡。在父亲的高压下,雅可夫成为一个守纪律、诚实但是胆小的人。

 

  苏德战争爆发后,雅可夫参军并在白俄罗斯被俘。德国人曾经建议用雅可夫交换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被俘的德国元帅保卢斯,但是被斯大林拒绝,他表示,“我们不会用士兵来交换元帅”。根据战后德国的档案,雅可夫在受审时曾经表示:“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父亲,活着让我感到耻辱。”1943年,雅可夫在被关押的集中营里冲出警戒线,奔向电网,哨兵将他击毙。

 

  酗酒而死的次子

 

  斯大林的次子瓦西里以严重的酗酒问题闻名。没有母亲关爱的伟大领袖之子,无论在小学还是大学都不能专心学习。斯大林在给家庭教师的信里写道:“我想给您提个建议,请对瓦西里尽量严格些,别怕那个任性的小子用错误和敲诈的方式威胁您,甚至别怕他用自杀来威胁您。”

 

  自杀这个词牢牢地拴住了瓦西里的意识,他很早就懂得了母亲的死因,心灵伤痛是不可能愈合的,只能通过酒精来麻醉自己。

 

  1948年,瓦西里成为了莫斯科军区的空军司令,一年以后,斯大林签署命令授予自己的儿子中将军衔,但是后来又解除了他的军职。

 

  此后瓦西里每日酗酒,1953年4月1日,在和一群社会混混大喝一场后,瓦西里被捕,最后被判处8年监禁。后来赫鲁晓夫特赦了他,但是没过多久他又因为酗酒入狱。1962年,41岁的瓦西里死于酒精中毒。最后甚至没有用军人的荣誉安葬,墓碑上镌刻着“敬献给唯一的朱加什维利(斯大林的中间名)”。

 

  “哥哥的命运是悲惨的,他是所在环境、机制和个人崇拜的产物,同时也是牺牲品。”斯维特兰娜总结
喜欢夺标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夺标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