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一、八年抗战中国战场毙日军数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近22%
送交者: congconggk[♂巡抚★★♂] 于 2015-06-11 8:48 已读 1012 次  

congconggk的个人频道

和下面的帖子同一来源,是原文的第一部分


来源:http://tieba.baidu.com/p/843644797

一、八年抗战中国战场毙日军数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不到22%,而且牵制的也不是日军主力。

1、二战中日军死亡数字

       先看战果。我国大量书籍宣称,八年抗战中国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歼灭日军133万,占日军二战总损失195万的70%。这是中国战胜日本、中国是抗日主战场的主要依据。但我们只要仔细研究这两个数字就知道,尽管这两个数字都来自日本书籍,却是偷换概念计算出来的。日军在中国损失133万,是个累计数,包含了死亡和受伤两个数据。这里要谈一下常识。战争的损失,一般只统计绝对损失数(死亡),只有某场战役才统计伤亡数。因为二战中主要交战国军队的伤员75—80%能重返前线,因此往往造成重复计算。正如一些老红军多年身经百战受伤几十次,如进行累计就有会出现几十人受伤,实际受伤的只是一个人。所以战争损失只统计绝对损失(死亡)。那么日军在中国战死多少呢?据日本自己统计,二战中日军总计战死185万人(另截止投降时有10万残废伤员,这就是195万这个数字的由来),其中在中国八年战死4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八年抗战击毙日军数只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不到22%。我们的历史书用日军在中国的死亡数和累计受伤数去和日军绝对损失总数对比,就得出了70%这个障眼法。

      其余的日军死在哪里?看一看日本书就知道,有18万多日军被英联邦军队击毙在缅甸(含中国远征军击毙1万多日军这一战果),9万日军在中国东北被苏军击毙(主要是诺门坎和苏联出兵东北两场战役)。也就是说,约有120万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军击毙,占战争中日军死亡总数的64%

2、中国战场不是抗日主战场

      我们还长期接受一种说法,就是中国战场始终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乍一看确实如此,不好辩驳。然而只要清醒地分析,我们也只有承认,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实际上是另一个障眼法。它一是只看战争前期情况而不提整个战争全局,二是混肴了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和在中国的日军这两个概念。

      日本陆军二战中有四大战略集团,就是在日本本土的国内军(含驻台湾、朝鲜的日军)、太平洋战场的南方军,以及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关内的中国派遣军。在中国的两支日军中,八年抗战中国战场所对付的,实际只有一支中国派遣军。为什么?

      1931年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全东北,东北的抗日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东北义勇军,最高峰达到30万人,但在关东军打击下,30年代上半期已大部覆灭,少数退入关内;另一支是中国领导的抗日联军,最高峰接近5万人。但在日军残酷清剿下,1937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后主力基本被打散,1940年残部退入苏联编成1个旅,只有1000多人。也就是说,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已无成建制军事力量与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作战,中国八年抗战战场,也就是在关内与日军中国派遣军作战的战场。我国的历史书中也都称抗战中敌后的游击队抗击侵华日军的60%,也只计算日军中国派遣军力量,因当时国共两党都没有力量派军队到东北去打击关东军(抗战结束后倒是上演了进军东北的争夺战)。但在提到中国战场牵制的日军总数时,又加上关东军的数字,确实是为我所用。只要查看日军战史就清楚,二战中关东军从来就是以苏军为主要作战对象,后来全部覆灭于苏联红军之手也证明了这一点。下面谈一谈具体数字。

      中国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只有一段时间,就是1937七七卢沟桥事变至1941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和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陆军大部和精锐确实集中在中国战场,这些为大家所熟知,不必多说。诺门坎事件日军惨败于苏联红军之手,痛定思痛,遂重点加强关东军,通过关东军特别大演习使关东军膨胀到16个师团,85万人,精锐云集,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居第一(每师团2.5—2.8万人,而中国派遣军每师团仅约1.3万人,只有关东军一半,而且师团炮兵也远不及关东军)。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使日军无法集中力量攻击苏联,从而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又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实际上日军进攻苏联与否基本与中国战场形势无关,否则怎么解释如果中国战场真的拖住日军,日军又如何能抽调精锐将关东军加强为最强大的战略集团?日军进攻苏联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远东苏军兵力。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时,日军估计远东苏军超过60个师,2700辆坦克,鉴于诺门坎事件惨败的教训,认为是日军难以对付的涩柿;只有在远东苏军减少到原有1/3熟柿状态时,才能瓜熟蒂落出兵进攻;

      二是德军进攻苏联形势,当德军受挫于莫斯科城下时,日军已基本放弃北进苏联的方针。加上美国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日本为避免军事机器瘫痪(日本90%的石油需要进口),为夺取东南亚石油资源而最终决定南进太平洋。可见,中国战场形势对日军无论北进还是南进都影响不大。

      194112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关东军73万人,数量和质量均居第一;南方军”40万人,精锐程度仅次于关东军;国内军”38万人;中国派遣军虽然有62万人,论数量居第二位,但因精锐大多抽调给南方军,质量已大为下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战争的规模空前扩大,随后面对美军越来越猛烈的反攻,战略重心逐渐转移,南方军成为最精锐的战略集团,国内军为抗击美军登陆本土也通过总动员而空前膨胀。关东军全部精锐师团和中国派遣军大部主力师团都调往太平洋加强南方军和国内军,实际上成为战略预备队,质量空前虚弱。战争末期关东军新成立的24个师团,战斗力仅相当于原有的8个师团;中国派遣军”27个师团,大多是四流部队升级编成,战斗力极弱(只剩下第313师团战斗力较强)。南方军和国内军合计约120个师团,不但占日本陆军师团总数171个的70%,而且云集了绝大部分精锐师团(我可以另文为有兴趣的网友逐个分析日军各个师团的战斗力,限于篇幅不在这里多说)。

      看一看日本投降时的兵力分布吧。投降时日军总数720万,其中中国派遣军”105万,不到      15%;关东军向苏军投降68万,占9%。在太平洋战场向以美军为首的盟军投降的南方军和国内军合计约550万,占76%

      这里要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日军国内军之所以列入抗击美军兵力,是因为只有美军具备登陆日本本土的条件。1944年以后,美军从南(菲律宾)、东(马里亚纳群岛)、北(阿留申群岛)三面逼近日本本土,迫使日军三次进行本土总动员,并紧急从关东军和中国派遣军抽调精锐部队回国,使国内军急剧扩大到224万人,兵力最为雄厚。美军不但通过轰炸摧毁了日本各大城市,冲绳战役后直逼日本本土并准备登陆(因战争结束而取消)。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消灭关东军只在战争结束8天前,苏联海军在二战中表现极为拙劣,不具备登陆日本条件。中国关内主要战略要地还在日本人手里,抗战胜利对中国军队来说还是遥遥无期,以致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无人相信,第一反应是哪个据点的日军投降了?至于登陆日本更是天方夜谭。

      二是或许有网友要问,有的资料显示中国受降日军不是105万,而是128万,哪个正确?这是因为,中国受降的日军除包括中国派遣军外,还有驻台湾的日军(16万人),以及越南北部的日军和侵华日本海军。越南北部的日军属南方军序列,按照就近原则投降中国;在台湾的16万日军属日军国内军10方面军序列,主要抗击美军登陆(1944年美军将领尼米兹和麦克阿瑟确有登陆台湾和菲律宾之争),中国军队当时当然不可能有实力渡海攻击台湾。因此尽管台湾的日军向中国投降,只是按照台湾属于中国的原则,却不是中国军队能够抗击的力量。

 

3、日本海军和陆军精锐主要为美国所消灭

      上面讲的是日本陆军。日本作为岛国,以海洋立国,海军对日本来说更为重要。只要海军主力在手,就进可攻,退可守。我们退一万步说,就算中国军队抗日战争中全歼了中国国土上的日本中国派遣军和关东军,又如何消灭日本海军,登陆日本迫使天皇签城下之盟?毛泽东气吞山河,指挥500万大军横扫天下如卷席,却受挫于距大陆仅10公里、小小的金门岛,而封 锁海面的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军舰,仅是小型护卫舰太平号。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驱逐舰以上大型军舰300多艘,有90%被美国海军击沉,被击沉的商船、油船也是这一比例,日本本土可以说被完全切断了外援,只有等死。而中国八年抗战,却未能击沉日本一艘驱逐舰。尽管国民党战史大肆宣扬八一三凇沪抗战中空军英雄沈崇诲驾机撞沉了日本侵华舰队旗舰

喜欢congconggk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congconggk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