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外交篇1
送交者: 打左踢右[♂★打左踢右★♂] 于 2016-01-18 23:30 已读 1204 次 1 赞  

打左踢右的个人频道

回答: 转一篇关于国共成败分析的好文。 由 打左踢右 于 2016-01-18 23:27

外交篇
  导读:
  国民党有中央大义名分,为什么外交屡屡受挫?
  雅尔塔协议与苏俄的胃口
  东北对苏交涉失败决定了东北的命运
  美国佬为什么忽冷忽热?
  中共获得的国际援助远超国民党政府!

  第一章;悲催的国府外交
  国共纷争,双方都要整合一切资源增强自己的实力。相对中共而言,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大概是国民党政府占据大义名分,名正则言顺,争取国际上的支持是最顺理成章的事。这就需要国民党政府在外交上有所作

为。
  45年-49年对中国形势能有影响力的大致有5个国家,其中,美苏是关键,英法很重要,日本是最容易被忽略实际上最不能忽略的——虽然它已经战败,但是日本战败时其占据的都是中国腹心最精华的部分,日本中国派遣军的态度很

大程度将影响未来国共的政治与经济版图。
  结果呢?国民党政府办外交的实在无能(宋国舅的影响不容忽略),苏俄交涉是全面失败——什么都给苏俄了——旅大被侵占,蒙古没收回,东北日伪工业设备被席卷一空,关东军军火连毛都没捞到一根,最后东北还被丢给中共,

国军接收东北居然得先从山海关一点一点打出关去。
  美国呢?教科书都说国民党政府获得美国大量美援,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1946年6月14日,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向国会提出《军事援华法案》。同一天签订《长期偿付租借物资协定》,国民党获得5170万美元的装备和物资。 6月27日,美国国会批准为国民党建立8又3分之1大队空军计划的装备及费用。 7

月29日,美国宣布对华武器禁运。6月14日向国会提出的《军事援华法案》和8又3分之1大队空军计划被中止。 同时英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军火禁运,拒绝了南京国民政府购买枪炮子弹、舰炮、飞机机架等请求。英国外交部宣称:英国

政府的政策是不鼓励中国现时的内战。为了这一目标,只要内战还在持续,我们就不向中国出口任何战争物资。8月31日,美国将战后剩余物资折价卖给国民党,中国交付1亿7500万美元。中共提出抗议,美国解释这些是民用物资,车船

、食品、被服等(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同年10月,华北傅作义部攻克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让马歇尔的军事调停工作受到打击,决定暂时停止对国民党政府美援8个月。1947年4月9日美海军陆战队撤出中国,把6500吨军火交给国民党。5月26日马歇尔宣布取消对华武

器禁运。6月27日美国政府低价卖给国民党军队1.3亿发子弹。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1948年援外法》,其中有关援华部分,也单独称作《援华法》,援华总额为4亿美元,有1.25亿美元为特别赠款可以用于军事,为期一年。9月

,1.25亿军援仍未到位。蒋介石告诉司徒雷登已经没有军火守住东北。10月29日,杜鲁门为了减轻国会的压力,把存在日本的700-800吨军火运到中国。7月下旬杜鲁门政府提交国会一项旨在援助北约国家及希腊、土耳其、伊朗、韩国和

菲律宾的总军援法案,即后来的《共同防御援助法》。法案送到国会后,两院的亲蒋议员提出不给中国军援就否决法案。政府再次妥协,同意向中国提供0.75亿美元军援。49年2月杜鲁门指示艾奇逊“不停止对中国的军援,但要尽可能采

取非正式行动拖延启运”。1950年4月14日艾奇逊回函国防部,1948年《援华法》军援部分的1.25 亿美元余款中“现今正在采办和支付的订货完成以后”,就不要再从军火库中向台湾供货了。由此可见1948年的军援到了1950年还未交完

,那么49年7月国会通过的0.75亿美元军援应该在内战中没有交到国民党手里。
  结论是,46年6月到50年初,美国提供给国民党的军火有47年的6500吨军火和1.3亿发子弹,48年的700-800吨军火和1.25亿美元军火,未用完。
  就这么一点可怜的美援(还不如苏俄在东北交付给中共的日本关东军的军火与工业设备!)国民党政府付出多少代价!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国际上几乎是采取对美国一边倒的态度。这个态度首先就得罪了苏俄,导致整个东北一开始就被中共占据,抢得先机。
  接着因为美国反对,国民党政府又拒绝了日本中国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建议。
  再则为了响应美国关于建设民主国家的建议,国民党政府在48年开国大,宣布进入宪政国家。大家不要小看这个政治意义。民主固然在和平时期是个好东西,但是在战时却有很大的弊端——决策效率低、对资源的组织以及战事的谋

划很容易受到“民意”的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48年后国民党政府高层都知道东北应该把国军撤出来,但是由于国会东北籍议员的影响让国民党政府迟迟不能做出决策,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宋国舅搞的金融开放以及经济自由化也是为了把中国纳入美元经济体系——法币币值主要是盯住美元价格。未来讨好美国商人,国民党高估法币币值,导致潮水般的美国商品涌进中国——从食品到电影、从服装到汽车,国民党政府

仅在46年度就为美国商品花掉5亿美金的外汇储备。虽然美国一直在承诺将给予国民党政府经济、军事支持,但是援助始终断断续续时有时无,三大战役后,美国干脆彻底抛弃了国民党政府,让国民党最后一点希望破灭,于是国民党树倒

猢狲散,很快就丢掉大陆。
  中美在内战期间的关系,通俗点讲更象一个邻家少女与一个无良少年的故事。无良少年对少女说:跟我上床吧我会对你负责的,好吧,就上了床;接着少年又说:给我生个小孩吧,我会与你结婚的,好吧,少女就怀孕了;然后,少

年又说:辞掉工作吧,我会养你的,好吧,少女又辞掉了工作。等少女生下小孩又没了工作时,这个少年就消失了。
  中美关系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变,固然国民党政府外交上频频失误,但是,这与美国当时总统——杜鲁门先生心胸狭隘、缺乏战略眼光有重要关系。
  英法更不待言,除了趁火打劫对华军事禁运,根本没给国民党政府提供一丁点帮助,要知道国民党政府那时手上至少有两张好牌啊——一个越南,一个香港,都足以左右英法对华态度。国民党外交部眼睛都瞎了?!
  最后是日本。这个也放到后面论述。
  时人对内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外交曾有一句评价:是忍辱未能负重;委屈没有求全——基本是以最大的代价换来最差的结果。真是一语中的!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国民党政府外交过程,首先是苏俄与东北。

苏俄:东北外交始末
  谈到国民党政府与苏俄的外交,就不得不涉及雅尔塔协议。
  1944年,美英为了拉拢苏俄对日宣战,在雅尔塔签订秘密协议,其中涉及中国主权部分包括:
  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维护苏俄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同时恢复旅顺港口苏俄海军基地的租借权;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长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俄的优先利益。同时维护中华民

国在满洲完整的主权。
  中国主权被出卖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由于实力有限,在三大国压力下,于抗战胜利前夕,与苏俄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被迫对雅尔塔协议进行背书。虽然中国损失了东北若干主权,但是,总算得到了苏俄支持国民党政府

接收东北的承诺。
  唯利是图的苏俄
  这里要先要理清一下苏俄与中共的关系。中共虽然是苏俄一手扶持长大的小兄弟,双方固然有镰刀斧头的共同利益,但是苏俄任何时候都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所谓国际共产主义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苏俄忽悠小兄弟的一件理论外衣

。在四一二蒋介石分共之前,苏俄对国民党政府的实质性支持远远超过中共,当时苏俄甚至多方下注,在北方又扶持冯玉祥做代理人。国民党暂且不论,冯基督何许人也?那是民国有名的活吕布。其品格操守别说同僚连部下也瞧不起。

就这样操守全无的“倒戈将军”苏俄也肯下重注,可见苏俄对外关系只讲利益,不问其它。至于中共这个小兄弟,30年代由于实力弱小,苏俄压根儿就没放上棋盘。即使中共建立了若干苏维埃政权,军力一度达到30万人,也被苏俄讥讽

为“山沟里的马列主义。”对中共干涉指示远远多过实质性援助。在涉及国家利益的时候,苏俄出卖镰刀斧头小兄弟眼皮都不会眨一下。50年韩战,金日成在苏俄支持下发动对韩国突然袭击,一开始战事节节胜利,后来美军在仁川登陆

战局逆转,本来说好中国出动地面部队,苏俄出动空军,临到头,斯大林突然变卦,苏俄空军不出动了,当时周恩来提出,如果苏俄空军不出动则中国地面部队难以出动,斯大林干脆提出:那就让金日成在东北组建流亡政府。共产主义

小兄弟摊上这么个老大,很难不让人心寒啊。
  所以,不要认为中共只要进入东北就能获得苏俄无私的帮助。东北地位涉及苏俄重大的国家利益。国共双方谁更能确保苏俄在东北的权益,那么,谁就能获得苏俄的全力支持。
  45年抗战胜利,苏俄红军占据东北。在国共双方争夺东北的博弈中一下子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当时情势是这样的:旅大苏俄已经拿到,外蒙古现状也得以维持,东北日伪所有资财都掌握在苏俄手中——不管是按照雅尔塔协议或者《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俄的利益已经全部拿到手上,那么,是否兑现支持国民党政府接收东

北的承诺呢——苏俄又张开了血盆大口,这就是日本在东北的财产。
  关于日本在东北的财产问题。在雅尔塔协议中美英虽然含糊承诺“日本在东北的权益”转让给苏俄。但是,中国也不是不能争取。因为,将日本在东北的财产作为战利品是不符合国际法的。(据权威的《奥本海国际法》,“在公有

不动产所在的领土未经兼并而成为占领国 的国家财产之前,没收这些不动产是不合法的”)
  在随后的中苏谈判中,蒋介石曾指示宋子文:“关于东北原有各种工业及其机器,皆应归我国所有,以为倭寇对我偿还战债之一部分,此应与苏方切商或声明者也。”而老谋深算的斯大林却要埋下伏笔。谈判中斯大林表示,“ 特种

公司产业应归苏有,满洲国则苏不染指”。而什么是“特种公司”,以宋国舅为首的中方谈判人员竟然不做任何界定就匆忙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定条约者如此粗疏,后面自然麻烦不断。
  1945年8月31日,国民党中常会暨国防最高委员会通过了《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纲要》,决定在长春设立军事委员会 委员长东北行营,“处理东北各省收复事宜”;行营设政治与经济委员会,“分别办理行营区域内政治经济事务

”;同时设立外交 部东北特派员公署,“办理行营区域内交涉事宜”。随后任命熊式 辉为东北行营主任兼政治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嘉墩为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蒋经国为外交特派员。
  10月12日,熊式辉、张嘉墩、蒋经国一行飞抵长春,启动接收东北的实际工作。17日,熊式辉等在和驻东北苏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的第二次会谈中,提出接收日本和伪满政府独营与满日合营之产业,但马氏居然称这些产业应视为

“苏军战利品”,应由苏方处理。这个要求给兴冲冲指望通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就可以顺利拿到东北的国民党政府兜头一桶冷水。
  没等做出国民党政府反应,苏俄立刻行动起来。一方面对动产和可以拆卸的不动产尽量运回苏联(据美国驻远东盟国赔偿委员会代表鲍莱估计,苏联占领期间东北工业的直接损 失为85800万美元,各种产业的生产力下降程度都在50%

以上,尤以钢铁、电力、机械等行业损失惨重),另一方面对无法或不便拆卸的不动产或所谓经济权益要求中苏合办、共同经营。对前者苏联根本不愿谈判,以等待既成事实,榨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对后者则想通过谈判获得合法权

益,将东北经济命脉控制在自己手中,并排除其他方面尤其是美国卷入东北事务,以确保其远东地区的安全。苏俄吃相如此难看,完全是因为有恃无恐——东北就在我手上,国民党要想收回东北,就得付出更大的代价!
  苏俄强硬的态度让弱小的国民政府一筹莫展,没办法,国民党政府只能先摸清苏俄的底牌。

苏俄的胃口:经济合作换政治接收
  1945年10月27日,张嘉墩与苏军经济顾问斯拉特科夫斯基进行了 “彼此语气均含有试探性质”的首次接触。斯氏询问中方对东北经济的基本政策,张表示“此来拟致力于中苏两国在满洲经济上之 合作”,东北日本工业应赔偿中国

抗战损失,“希望苏方开诚以意见相告”。
  中苏交涉还没结果,东北形势已经发生了令国民党始料不及的变化。熊式辉等人到长春前后,苏俄拒绝国民政府军队在大连、丹东、营口等港口登陆,并对国民政府接收东北设置种种障碍。国民党本指望依靠苏联的帮助接收东北,

然而客观现实却恰恰相反,军队登陆受阻,熊式辉等人在与苏方交涉中屡屡受挫。相反,中共军队迅速进人东北并扩大势力范围,巳经构成对国民党恢复其在东北统治的严重威胁。
  以此为筹码,苏俄终于向国民党政府开出了盘子。
  11月14日,斯拉特科夫斯基向张嘉墩提出,苏联在东北的商业机构拟向中国政府立案,并拟以没收敌产作为苏方财产与中国合作经 营,这是苏联第一次向中方提出东北经济合作问题。16日,斯氏再次催问张如何考虑此事,表示苏方

愿将东北日本工业资本以中苏合办形式经营,双方各占一半股份。
  国民党更注重对东北的政权接收,所以张在斯氏追问时明确提出“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须同时解决”,将其以经济合作交换苏联支持国民政府接收东北的想法传给了苏方。20日,斯拉特科夫斯基向张嘉墩正式提出苏联关于经济合作

的设想:组织中苏合办之股份公司,经营 “满业”和“满电”的产业;股本双方各半,苏方以两会社日本资 产的一半作为己方股本;中方担任总裁,苏方担任总经理。斯氏在谈话中特意表示,“环境可藉丰满之工作克服之”,暗示苏

方将以此决定对国民政府接收的态度。
  国民党的底牌:妥协还是强硬?
  至此,双方的底牌已经很清楚了。国民党的态度是,我可以在经济上付出代价,但是,政治上要获得苏俄接收东北的支持;苏俄的态度是,只要你在经济合作上满足我的要求,支持国民党政府接收东北不成问题。双方底牌接近,似

乎很快就可以达成协议了。但是,交涉进展却出人意料的并不顺利。
  其一,苏俄胃口太大。苏联希望列入合办事业的厂矿为前“满业”和“满电”的产业与关东军经营的产业(如大连造船厂、锦州炼油厂等)。这些厂矿占东北总产量的比例为煤炭18%,机械33%,有色金属(包括钢铁)水 泥37%,电

力89%。12月3日苏方提交的清单具体列出了合办单位细目,计9处煤矿,14处电厂,3处钢厂,3处铁矿,19处非金属与 轻金属厂,6处机器制造厂,8处化工厂等,计81个单位,总价值 38亿元(交还中方计146个单位,总价值22亿元);

苏方要求组 织11个合资公司,其中钢铁、非铁金属、水电、民用航空、北方 煤矿等5家公司,苏方占51%的股份,董事长和总经理由苏方担 任,其余公司苏方占49%的股份。苏联的胃口相当大,所谓经济合作几乎包括了东北工业的主要

精华,尤其是钢铁与电力两大基础工业绝大部分囊括其中,意味着苏联将控制东北的主要重工业。
  其二,国民党政府内部反对声音很大。11月28日,蒋介石召集行政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长王世杰和张嘉墩、蒋经国等讨论东北经济合作问题,因为身处东北交涉一线,备尝与苏方交涉的艰辛,张嘉墩对苏联在东北举足轻重的作用和

其经济合作意图有较准确的认识。他提出“与苏方须得一精神上之谅解,否则种种交涉均是枝节”。所谓“精神谅解”就是国民党应以行动表现出对苏友好及对苏联在东北势力范围的默认与容忍。因为东北与苏联接壤,有较为长久的历

史渊源,苏联不会容忍东北成为对其国家安全利益的威胁,而国民党的历史与现实及其美国背景不能不使苏联心怀疑虑。苏联目的是 “使今后东北成立之政权,不能有与苏联不友好之意思与行动,更不能与苏联作敌对之准备”;“使今

后东北不能为美国所染指,一方面预绝他国利用东北觊觎苏联之野心,一方面亦预绝中国利用东北作以夷制夷之幻想”。
  但是,张嘉墩对苏让步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宋子文认为,东北日产作为苏联战利品再投资合办产业,超出中苏条约范围,“无论如何不能同意”。(宋国舅签订《中苏友好同盟协议》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明确“特种产业”范围

?) 王世杰认为,在东北接收之前谈经济合作问题,无异屈服于苏方高压,“必引起人民反感,是以必须政治问题解决之后,方可谈到经济合作”。会后,张与宋、王又分别讨论此事,两人“深恐苏方得到经济合作权,而仍不让我接收

,致政府所负之责任太大。且苏方之种种阻挠,巳使我方无法信任”,因此“目前万不能谈”——原来是担心承担责任!!!宋子文与王世杰是中苏条约谈判的主持者,东北接收受挫,两人因此而承受了国民党内外的极大压力,不少人

认为他们过于“懦弱”,甚而被指为“祸国害民”。现在两人因害怕承担责任,不仅做了缩头乌龟,而且大唱高调。让一线交涉张嘉墩孤掌难鸣。
  因为国民党决策层无意对苏让步,张嘉墩的经济合作主张不能实行。他在11月28日会后,根据讨论结果拟定了对苏答复原则:苏军未撤东北接收未完成前讨论此事将予外间不良之误会;中国愿在东北接收完成后与苏方商讨经济合作

办法;中方将在所定经济建设方案范围内尽力与苏方合作。其后他又与资源 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钱昌照拟定了中苏经济合作大纲,原则为:商务合作订立以货易货协定,技术合作尽量聘用苏籍专家;资金合作欢迎苏方投资;工业合作双方

指定种类商议办法。此大纲得到蒋介石、宋子文和壬世杰的同意,但宋、王对其中最关键的工业合作问题,提出须由双方政府协议并待东北接收后再谈,实际仍然坚持了他们不谈经济合作的立场。
  12月4日,张嘉墩和蒋经国回到长春。次日,在与马林诺夫斯基会见时,马氏特别提出“东北经济合作问题,希即开始商讨,并有所结果”。张嘉墩遂提出在重庆拟定的原则方案,并强调须俟苏方撤军后再谈合作问题。7日,斯拉特

科夫斯基约张嘉墩谈话, 催问中方关于经济合作的具体方案。因蒋介石事先有电要张按 “面授方针进行”,张遂重申了已交马氏的经济合作大纲内容,并告诉对方,经济合作之所以暂时不能进行,是因为东北接收发生问 题,而且苏方

提议“无异日本帝国主义之故伎”。斯氏闻之甚为不 满,“认为莫大侮辱”。他重复苏方一贯做法,打与拉拢并施, 大棒与胡萝卜并用,一方面表示苏方愿将一半股份让与中国,“实系基于对华友谊之精神”,“经济问题如能解决,

政治问题亦随而解决”;一方面又威胁,此事如不能解决,东北工业将“任使其尽数破坏”。在谈话中,斯氏反复要求中方提出具体方案,张则称经济合作不能“在苏联武力高压下成立”,双方争论两小时而无结果。所以,东北经济合

作的谈判由于国民党的拖延而迟迟不得开始。

苏俄的战略诉求
  现在分析双方诉求。苏俄虽然依仗武力以强凌弱,吃相难看。但是撇开这些因素不论,其开出这个盘子倒不仅仅是处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更多是一种国家战略层面的防患于未然。因为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关东军这把抵在苏俄后背这

把尖刀让苏俄高层领导人实在是刻骨铭心。当时苏俄面临德国巨大的军事压力,几乎要到亡国的地步,就这样,苏俄还不得不在远东保持强大的军力震慑日军,实在是依托东北强大工业体系的日本关东军威胁太大了!两线作战的阴影不

仅是德国高级将领的梦魔,也是苏俄最大的隐忧。
  所以,苏俄的设想是,通过中苏经济合作,不仅控制东北的经济命脉,而且彻底排除其他国家势力对东北的渗透。让东北不再成为某个假想敌可以发动对苏战争的工业基地,彻底解除远东方向的隐忧。
  1945年12月29日,在苏俄外交委员会副外交人民委员洛夫斯基致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的一封信中,对苏俄的立场就有清晰的阐述:“我们不允许东三省成为另一大国施加经济与政治影响的场所,只有在我们积极参与东北三省经济活动

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不允许外国资本进入东三省。”苏俄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对国中国外交人员也明确提出:“苏俄对东北经济合作要求目的不在经济而在国防。”
  观念之误:丧权辱国还是招商引资?
  国民党政府对苏交涉实在是全无章法。一方面,国民党政府认识到,没有苏俄的支持,国民党政府很难顺利接收东北,而东北如被中共占据则整个北方形势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所以国民党政府高层即准备妥协,打算以牺牲东北

经济利益来获得苏俄支持国民党政府接收东北;另一方面又因为党内反对声音实在太大,(甚至有人认为,答应苏俄要求相当于倒退40年,又回到李鸿章时代,丧权辱国以此为甚!)迫于党内的压力蒋介石又指示一线谈判人员张嘉璈:

“关于经济合作方针,此时只可紧缩,不可放宽,此事已考虑再三,不能不如此。”——所谓的紧缩,就要尽量压缩与苏俄经济合作范围,这个要求与苏俄要价差距甚远,导致中苏交涉失败。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国人观念与现在有很大不同。首先苏俄将日伪设备资产作为自己的战利品,虽然中国不承认,但是已经成为现实,而以中国当时的实力很难从苏俄嘴里把这些资财要回来。所以,所谓的中苏东北经济合作协议无

非是苏俄出设备与技术与中国合资建设东北工业——按照现在的观念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就是靠这样“招商引资”才获得高速发展。而在上个世纪40年代,由于清末惨痛的教训,让时人对外国资本合资建设本国

工业非常警惕,认为是丧权辱国。
  因为这种观念,导致国民党政府大部分高层都反对答应苏俄经济合作要求,这使一线外交人员对苏俄交涉异常困难。
  这里插一句,宋国舅在这个事情上表现极不光彩,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他,后期交涉原则上属于落实《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内容,偏偏这个时候,宋国舅不但变成缩头乌龟,什么责任也不担,而且呼应党内强硬派,一味

唱高调,对国民党决策颇多误导,国舅误国,以宋氏为最。
  美国佬横插一脚
  中苏交涉进展不利,美国佬也来掺和。马歇尔就不止一次对时任外交部长的王世杰表示,对苏俄经济合作要求“不必立予解决。”1946年2月11日,美国大使馆照会王世杰:中苏东北经济合作“将被认为违反门户开放之原则,明显歧

视美国企望获得参加满洲工业发展机会的人民,并可能对树立未来满洲贸易关系上,置美国商业利益于显著不利地位。”
  美国人什么地方都想捞一把,话说当时中国国内大把的可以“参与中国工业发展的机会,”也没见美国人有什么动作,偏偏在东北事宜上态度强硬,压迫国民党政府拒绝苏俄要求。何也?无非是最大程度消除其他国家对华的影响力

,让美国在华势力一家独大。
  中苏交涉失败,国民党失去大陆的重要伏笔
  中苏交涉拖延不绝,情势对国民党非常不利。中共在抗战胜利后迅速制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十万军队以及两万干部正向东北水银泻地般扩张,唯一能阻止中共的只有苏俄。事实上苏俄也不止一次对国民党政府外交

人员暗示,只要达成协议,苏俄将全力支持国民党政府接收东北。
  据史载。虽然国民党政府与苏俄交涉进展缓慢,但是苏俄对进入东北的中民主联军队并非友好。45年11月,中共刚刚进入沈阳,苏军就通知中共东北局,沈阳要移交给国民党政府,要东北局机关与军队立刻撤出沈阳——“不走?就

用坦克赶你们走!”这就是“老大哥”在涉及国家利益时对共产主义小兄弟最真实的嘴脸!
  后来国民党政府与苏俄交涉失败。苏俄才开放东北全境让中共占据,规模巨大的日本关东军军火与装备,甚至包括一部分苏俄获取日伪的工业设备也统统移交给中共。让一贯财政窘迫的中共有了争天下的本钱。
  反观国民党政府,因为东北交涉失败,连大连港都不能登陆,只得从山海关一点一点打出去。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民党政府牺牲了相当部分的主权,却什么也没得到。直到国民党军队打出关外,在军事上占据优势时,才勉

强让出一部分大城市交于国民党政府接收。外交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是失败透顶了。
  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国民党政府答应了苏俄经济合作的要求,会出现什么结果?苏俄为了兑现承诺以及保证自己在东北的利益,将支持国民党军队将迅速占领东北,中共民主联军失去几个月的宝贵发展时机。东北的态势将有很大

的差别。更为重要的是,中苏经济合作如果能够达成,那么,东北工业将很快得以恢复,依托东北强大的工业体系,国民党军队无须关内的支持就可以保持相当大的军事力量。 国民党政府财政压力大大减少(内战期间,国民党中央财政

在东北的军费约1亿美元/年,占国民党政府全年支出40%),而中共“向北发展”战略将受到巨大挫折,那时,我军在东北能坚持基本的根据地已经就很不错了,很难再给予关内提供支持。没有东北的军火支持,关内解放军的发展将受到

很大的限制。解放战争将是另一种结局。
  东北实在太重要了!其工业基础远远领先全国。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投降时,东北的主要日本产业有:
  满洲铁路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总资本26亿日元,员工 34万余名,管理东北及朝鲜北部共1.3万余公里的铁路;(2)满 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简称“满业”),总资本57亿日元,员工 26万余名,其下属主要企业有“满洲

制铁”(包括著名的鞍山与本 溪钢铁厂)、“满洲轻金属”、“满洲矿山”、“满洲飞行机”、“满洲 自动车”和满洲、阜新、鹤岗、密山四大炭矿,年产能力为铁矿 石265万吨,生铁250万吨,钢133万吨,煤炭2260万吨,铝1.2 万

吨,铜矿石L 3万吨,铅矿石3.3万吨,练习机1320架,汽车 8000辆;(3)满洲电业株式会社(简称“满电”),总资本11.亿 日元,员工1.6万余名,电力总装机容量121万千瓦,其中火力 89万千瓦,水力32万千瓦(包括著名的水丰和

丰满水电站)。 
  仅以钢产量为例,当时全国钢产量不过几万吨,还不及东北的一个零头!可见东北重工业对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蒋介石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在抗战胜利不久,蒋介石曾言:“国民党的命运在东北,盖东北之矿产、铁路、物产均

甲冠全国,如东北为共产党所有,则华北不保。”蒋介石可谓一语成谶。后来东野取得辽沈战役胜利后,大举入关,轻松的拿下华北。
  东北外交失利为国民党政府失败埋下了伏笔。

如果没有美国支持,也许国民党政府在1943年就已经崩溃;如果没有美国《军事援华法案》,蒋介石未必能下决心用武力解决中共;如果没有美国反对,也许中苏能达成经济合作协议,国民党政府全取东北;如果没有美国关键时刻抽身

,国民党政府金融改革不会失败,国民党政府就不会失掉大陆。
  成也美国,败也美国,在1945——1949这个国共相争最激烈的时期,美国是国民党政府心中永远的痛。
  1945年4月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突然病故,时任副总统的杜鲁门继任总统。这是一个平庸无能,敏于言而拙于行的政客。对国际局势的掌控与前任总统相比连称职都算不上。
  美国混乱的对华政策
  1945年12月15日,杜鲁门发表对华政策声明,这个声明被认为是当时最权威的美国对华政策阐述。声明指出:一个强盛、团结和民主的中国,对于世界和平是极端重要的;而一个紊乱、分裂的中国,在现在和将来都将是一种危及世

界稳定与和平的力量。他提出,国共军队应停止冲突,召开包括各主要政治力量代表的全国会议,筹商解决内争的办法,并表示美国将继续支持国民政府,但不会发展为军事干涉。他特别提出,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府如果扩大其基础,

容纳国内其他政治力量,中国和平、团结和民主的改革才能推进。
  按照杜鲁门的声明,我们可以总结美国对华政策的两点基础。第一,美国继续支持国民党政府,第二,美国不支持国民党政府打内战。
  正是因为美国明确表态,不支持国民党打内战。所以,杜氏声明在当时获得中共的赞赏。杜鲁门声明发表不久,中共中央就公开表示:“希望杜鲁门总统能为中国各方面在实际行动中所接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一切民主派别有

充分诚意,希望与中国国民党在杜鲁门总统建议的基础上求得妥协”。
  实际上,杜鲁门声明的立场并没有坚持多久。对华政策很大程度被前往中国调停的马歇尔个人意志所左右,整个美国外交政策表现出一种忽左忽右,混乱而又矛盾的状态。
  1946年6月14日,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向国会提出《军事援华法案》。同一天签订《长期偿付租借物资协定》。请注意,46年6月,国共内战即将爆发,这个时候通过《军事援华法案》毫无疑问美国是要支持国民党政府军事解决中共

。6月26日内战爆发,仅仅一个月后,美国对华政策来了个180度大转弯——7月29日,美国宣布对华武器禁运!《军事援华法案》终止,不仅如果,美国还动用自己的影响力,让对华武器禁运扩展到整个国际社会,很快,英国对南京国民

政府实施军火禁运,拒绝了南京国民政府购买枪炮子弹、舰炮、飞机机架等请求。
  前后1个半月,美国对华政策大相径庭。这还只是开始,几个月后美国对华政策又发生变化:1947年4月9日美海军陆战队撤出中国,马歇尔把6500吨军火交给国民党。5月26日马歇尔宣布取消对华武器禁运。6月27日美国政府低价卖给

国民党军队1.3亿发子弹。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1948年援外法》,其中有关援华部分,也单独称作《援华法》,援华总额为4亿美元,有1.25亿美元为特别赠款可以用于军事,为期一年。
  这4亿美元援助对当时财政与军事局势都江河日下的国民党政府可谓雪中送炭,如果援助落实到位,国民党政府未必不能稳定局势。但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国民党政府再出昏招。
  蒋介石的昏招:国家关系变成私人恩怨
  1948年11月美国将进行总统大选。民调中,共和党候选人杜威支持率远远超过杜鲁门,于是蒋介石决定赌一把。他先是命中国驻美大使顾维约向杜威授特种“吉星勋章”,并命当时在美国的孔祥熙、孔令杰父子动用一切力量,为杜

威拉选票。为了表明对杜威的坚决支持态度,蒋介石命陈立夫携四百万美元巨款,以参加美国道德重整会名义,不仅在美国两院议员中大肆活动,还直接给杜威提供巨额捐助。11月最后一周,杜鲁门奇迹般逆转形势,赢得美国大选。这

下,国民党政府算是把杜鲁门彻底得罪个干净。好吧,国家关系变成私人恩怨。
  赢得大选后,杜鲁门立刻变脸。先是拒绝了宋美龄要求给国民党政府提供援助的请求。不但如此,连原来同意给国民党政府的援助,杜鲁门也要拖延。49年2月杜鲁门指示艾奇逊“不停止对中国的军援,但要尽可能采取非正式行动拖

延启运”。1950年4月14日艾奇逊回函国防部,1948年《援华法》军援部分的1.25 亿美元余款中“现今正在采办和支付的订货完成以后”,就不要再从军火库中向台湾供货了。由此可见1948年的军援到了1950年还未交完。
  1949年元旦,中共在三大战役中获得全胜,南京国民政府摇摇欲坠。这个时候,国民党政府期望美国发表一个措施强硬的照会来稳定人心。杜鲁门却冷淡的拒绝了国民党政府的要求,反而要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留在了南京,以其

曾任燕京大学校长和中共的黄华的师生关系,试图和中国共产党进行接触,建立关系。不仅如此,美国还与桂系接触,表示支持时任副总统的桂系首脑李宗仁接替蒋介石的位置。
  到国民党政府撤往台湾以后,杜鲁门更一度采取放任中共进攻,让国民党在台湾自生自灭的政策。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在《关于台湾政策宣传指示》中说: “台湾在政治上、地理上和战略上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它一点也不

特别出色或者重要。”“大家都预料该岛将陷落,在国民党的统治下,那里的民政和军事情况已趋 恶化,这种情形更加强了这种估计”。1950年1月,杜鲁门发表对台湾问题声明,宣称:“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

现在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 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途径。同样地美国政府也不拟对在台湾的中国军队提供军事援助和提供意见。”此后

不久,美国开始从台湾撤侨。
  如果不是韩战爆发,台湾也许在50年代就已经被解放。
喜欢打左踢右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打左踢右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