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军事篇4
送交者: 打左踢右[♂★打左踢右★♂] 于 2016-01-18 23:34 已读 1136 次 1 赞  

打左踢右的个人频道

回答: 转一篇关于国共成败分析的好文。 由 打左踢右 于 2016-01-18 23:27

第四章:1947:相持与拉锯
  导读:
  国民党战略方向的重大失误
  一波三折的莱芜战役
  孟良崮战役的迷雾
  华野七月分兵与战局转折
  丢掉沂蒙山根据地的南麻临朐战役
  华野最黑暗、最艰苦的时期:胶东解放区沦陷
  华野被中央军委裁撤番号
  蒋介石的昏招与战局的逆转


  国民党战略选择的失误
  1947年初,通过1946年全面进攻国民党军队取得了相当的胜利,虽然自身承受了很大的损失。但是其战略意图基本达成,解放区被极度压缩,解放军回旋余地越来越小。
  解放区非常不利的态势
  从地图上可以发现,1947年各个解放区的战略态势都非常不利。
  在东北,解放区被分割成南满、北满两个互不相连的根据地。北满还好一点,多少还有一些战略纵深。南满则只有4个县的地盘,如果没有朝鲜这个后路,也许国民党军队的一次进攻就要面临灭顶之灾。
  在华北,因为张家口失守,中共不仅丢失了通过外蒙与苏联联系的通道,而且晋察冀根据地被从中切开,割裂成数块,国民党军队随时可以以张家口为基地向晋察冀根据地腹地发动攻势,形势极为不利。
  在华中,因为两淮丢失,华中野战军不仅失去了收入颇丰的税源,而且整个苏北根据地全面沦陷,华中野战军被迫与山野联合,依靠山东解放区以及东北的物资支援虽然还保持着相当的实力,但是战略纵深已经大大缩小。
  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因为张凤集战役失利,丢掉了鲁西南所有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变成了晋冀豫根据地,解放区少了很大一块。
  在陕北边区,西野被西安胡宗南、西北两马、山西阎锡山团团围住,即无战略纵深,而且陕北地瘠民穷,西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虽然国军军事态势上非常有利,但是后方爆发经济危机,前线又因为占领大片地区后而颇感兵力不足,继续发动全面进攻不论是财政还是军力都不现实,只能收紧拳头瞄准一两个重要方向出击。
  向哪里出击?
  那么,对国民党而言,到底往哪个方向用兵,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对于这个重大的战略方向的问题。蒋介石的设想是:中共在关内有三个重要根据地,即以延安为政治根据地,以沂蒙山区为军事根据地,以胶东为交通供应 根据地,因为兵力不足,蒋介石认为在现阶段“最要注意的是分清主战场与

支战场。我们在全国各剿匪区域中,应先划定匪军主力所在的区域为主战场,集中我们部队的力量,首先加以清剿,然后再及其余战场。同时在这个主战场中,又要先寻找匪军兵力最强大的纵队进攻,予以彻底的歼灭。”所以,蒋以山

东作为国共两军的主战场,认为“照现在的战局来观察,匪军的主力集中在山东,同时山东地当冲要,交通便利,有海口运输,我们如能消灭山东境内匪的主力,则其他战场的匪部就容易肃清了。所以目前山东是匪我两军的主战场,而

其他皆是支战场。在主战场决战的时期,其他支战场惟有忍痛一时,缩小防区,集中兵力,以期固守。”
  在蒋介石心中,最重要的目标有三个,即政治根据地延安,以军事根据地沂蒙山区,以交通供应根据地胶东,因为后两个根据地都在山东,所以将山东作为重点进攻的方向。那么,这个战略选择是否正确?
  我们先看看结果。1947年3月19日,胡宗南占领延安。因为敌我力量悬殊,陕北根据地基本全部沦陷。7月30日,因为南麻、临朐战役失利,沂蒙山区根据地全部丢失。9月,胶东解放区也被国民党军占领。蒋介石三大战略目标全部实

现!那么,国民党军事形势是否更加有利呢?
  事实恰恰相反。
  因为国民党两翼张开(进攻延安时向西打,进攻山东是向东打),恰恰在中腹露出破绽,结果刘邓率领中野千里跃进大别山,国民党整个防御体系面临很大危机。国民党军队变成救火队,被中野、华野来回调动,不仅战争主动权全

部丢失,战局也急转而下。
  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全部实现了蒋介石的战略目标,反而导致战局逆转?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国民党的战略选择出现了重大失误。
  历史上不乏实现了前期战略目标反而导致战局逆转的战例
  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战争前期德军所向披靡打得苏军节节败退。7月德军中央集团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大获全胜,俘获苏军40多万,缴获大量的技术装备。更重要的是,进攻莫斯科的通道被打开了。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希

特勒却将中央集团军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南调基辅围歼苏联西南方面军。基辅战役虽然又获得全胜,俘获苏军65万。但是,进攻莫斯科最好的时机已经错过。当德军结束基辅战役回头再向莫斯科进攻时,俄国的寒冬成了最大的敌人。冰

天雪地中德军在莫斯科城下撞得头破血流,这是德军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严重的失败。拿不下莫斯科,德国就失去了快速获得胜利的机会。如果古德里安没有在1941年7月南下而是一鼓作气向莫斯科进攻,当时莫斯科很难守住,失去

了莫斯科,二次世界大战也许就是另一种结局。

哪里才是国军的天王山?
  那么,国民党在1947年正确的战略方向应该在哪里?
  毫无疑问,只能是东北!
  东北工业基础冠绝全国。中国现代史基本就是谁拿到东北,谁就可以拿到半个中国。毛泽东就说过,哪怕关内根据地全部丢失,拿到东北也可以与国民党周旋。更何况东北背靠苏联,中共立足东北就可以源源不断从苏联那里获得援

助。
  1947年我军在东北的基础并不牢固。南满根据地局限于区区4个县的地盘,北满呢?土改刚刚推行,在农村遇到很大的阻力,加上土匪活跃,以至于我军不得不抽调大量部队在后方剿匪。梁思文《战争动员》中指出“到1947年中期,

共产党在北满许多地方的权力基础仍是极不稳固的,一支稍有良好组织和良好领导的对手就至少可以战斗到使共产党在那一地区停滞不前。”
  反观蒋介石心中的三大目标。延安仅仅有点政治意义,除此之外军事价值与经济价值几乎为0.陕北地瘠民穷,就算国民党不管不问西野也很难获得很大的发展。事实上到1948年,西野总兵力不过7—8万人,实力与林彪一个纵队相当

,甚至不能独立负责一个方向的作战,即使实力如果弱小,贫瘠的陕北解放区也无力供养西野部队与政府机关人员,西野的给养主要靠晋绥解放区解决。沂蒙山区不过是解放军一个普通的根据地,经济价值与人口规模都不大。胶东半岛倒

有一定的价值,这是东北向关内输血的主要交通线。但是,胶东解放区顶多算一根血管,而东北却是造血的心脏!
  因为战略选择的失误,国民党将机动兵力投入到陕北、山东等价值有限的战区,而最应该投放重兵的东北,反而面临兵力严重不足的困境,四平战役后获得的战略主动权拱手让给民主联军。
  1947年,杜聿明虽然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奈何兵力不足只得拆东墙补西墙拼凑几个师的机动兵力进攻南满。而林彪则针锋相对,北满不支,南满出击,南满困难,北满出击。四报临江,三下江南,又拉又打,让东北国民党

军队首尾不能相顾。
  当时民主联军有一首快板诗《筛豆子》形象的描绘了东北国民党军队兵力不足的困境:
  国民党,兵力少,
  南北满,
  来回跑。
  北满打了它的头。
  南满打了它的腰。
  他让来回跑几趟,
  一筐豆子筛完了。

  筛豆子,
  大家干,
  咱把反动派筛几遍,
  南满消灭它几个师,
  北满消灭它几个团,
  机动兵力筛完了,
  咱们再打歼灭战。
  假设有人从太空上鸟瞰1947年的中国,他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东北,杜聿明东拼西凑的几万国军被民主联军愉快的在南北满之间“筛豆子”,而在陕北,胡宗南几十万国军正被西野牵着鼻子做“武装大游行”——最重要的方向

无兵可用,而在最不重要的方向偏偏投入重兵去钻山沟。蒋介石战略选择的失误几乎一目了然。

国民党战略方向失误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国民党不选择东北作为重点进攻方向?是蒋介石不明白东北的重要性?但是他自己就说过:“国民党的命运在东北,盖东北之矿产、铁路、物产均甲冠全国,如东北为共产党所有,则华北不保。”
  蒋介石没有选择东北作为重点进攻方向,大致有2个原因:
  其一,轻敌大意。因为四平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过高估计了这一仗的影响力。据《苏俄在中国》记载,他对四平战役曾有过这样的评价:
  “激战一星期,林彪所率匪部号称三十万大军,被我国军总指挥杜聿明部彻底击败,伤亡过半,其他残部溃不成军,分途向中东铁路、哈尔滨绥芬河一带崩溃。杜总指挥即于五月二十三日由四平街进占长春,并令其所部以哈尔滨为

目标,沿长春铁路线向北追击,势如破竹,匪军毫无抵抗行动。此一剿共战役,可说是继二十三年(1934)在赣南五次围剿以后,又是最大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而其共匪当时溃败的情况,及其狼狈的程度,实与其在赣南突围逃窜的惨状

,只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已经将四平战役后的民主联军错误等同于放弃根据地的红军,所以,蒋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综核前方报告,都认为‘共匪’经过此次致命惩创之后,如不受国际特殊的影响,决无再起可能。”
  而所谓的“国际特殊的影响”无非是担心苏联会继续给予中共援助。
  四平战役后,苏联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斯大林惯于玩弄两面外交,看见民主联军在四平会战中节节败退,认为东北战争国民党一定会取得胜利,乃于5月6日通过蒋经国邀请蒋中正访苏。国军进占长春后,苏联态度转变更大,向国

民政府示好,表明不会支援解放军了。
  5月25日蒋在致宋子文函中写道:“自中正到此以后,某国(指苏联)不断作间接表示,决不对‘共方’袒助,阻碍我统一,过去如此,今后亦必如此,惟望中国能早日和平,并探询有否需要其尽力之处,此为其在我军进入长春后所表

示之姿态,余尚未作答复,但据前后各方报告,最近某方态度确已与前大不相同。”
  结合苏联的态度,蒋介石认为,东北解放军已经“决无再起可能”。
  轻敌大意,过高估计四平战役的影响力是1947年蒋介石战略方向选择失误的第一个因素。
  其二,财政上的因素。
  因为国民党东北主政的熊式辉过于无能。国民党虽然占据东北最精华地区,但是基层政权组织并没有有效建立起来,东北国统区生产恢复、物资组织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以至于东北国民党政权机关人员与军队的物资供应、军火补给

都需要从关内国民党统治较稳定的南方地区调运,由于物资运送数量巨大加之路途遥远,使东北地区成为国民党财政沉重的负担。
  1946——1947年国民党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的55%——60%,其中绝大部分用与东北。
  1948年,新任财政部长王云五就曾经提到:军事开支所占比重极大,仅东北军费已占(财政)支出总额百分之四十。
  东北维持现有的军事力量已经要花费国民党财政支出的40%,如果再增加几十万军队,军费开支将暴增,财政上很难承受。
  所以,蒋介石主观上轻敌大意,客观上财政的压力导致1947年国民党的战略方向选择出现重大失误。
  国民党作战部署的缺陷
  下面,我们来看看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具体部署。在蒋介石的重点进攻计划中,山东是重中之重。他自己曾强调指出:“匪军的主力集中在山东,同时山东地当冲要,交通便利,有海口运输,我们如能消灭了山东境内匪军的主力,则

其他战场的匪部就容易肃清了。”
  1947年国民党军在山东战场总的战略意图就是:压迫华东野战军至胶东狭窄地区实施主力决战,并消灭之,或驱逐华东野战军北渡黄河退到华北,占领山东解放区。在陕北攻占延安,打击中共中央首脑机关,以鼓舞军心士气;在其

重点进攻得手后,再进攻华北、东北,达到将解放军各个击破的目的。
  在此方针指导下,国民党军集中了94个旅的兵力于陕北和山东两战场,其
  兵力约占进攻解放区总兵力的43%。同时,国民党军还实施了蓄谋已久的所谓
  “黄河战略",即于1947年3月15日堵住了黄河花园口缺口,强使黄河回归故
  道,构成了从山西风陵渡至山东济宁南约1000公里的正面黄河防线,以切断晋
  冀鲁豫解放区和华东解放区两个主要战场的联系,阻止晋冀鲁豫解放军南下支援
  山东战场,并保证从晋冀鲁豫战场抽调兵力用于东西两翼,在南线形成中间防御、
  两翼进攻的“哑铃形”战略态势。
  这个部署粗看很有可行性,实际上却有重大缺陷。首先,山东解放区当时兵力雄厚,超过进攻的国军。1947年华东野战军刚刚完成改组。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华中局并入华东局,苏皖边区政府取消;新四军军部改为华东军区机

关,取消原有的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的番号,正式成立华东野战军,以陈毅为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饶漱石为华东军区政治委员,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

下辖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第9、第10、第11、第12纵队,共11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野战军总兵力超约33万,另外华东军区部队约有30万人。合计63万,已经超过进攻山东的国军53个旅45万人。
  其次,按照这个部署,国民党在北方兵力分布呈现一种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战略态势,为解放军中央突破留下一个巨大的破绽。
  针对国民党军战略的改变,中共中央正确地分析了战争的形势,认为国民党
  军的重点进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陕北、山东解放区带来了更大压力,但是国
  民党军从东北、华北的抽兵,又削弱了这些战场的兵力,有利于这些地区解放军
  展开进攻。为此,中共中央决定,解放军继续实施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集中兵
  力在内线作战。命令陕北、山东两战场的解放军实行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
  抓住战机,逐次消灭进犯之敌的方针,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命令豫北、晋
  南、晋察冀、东北等战场的解放军根据各地的实际积极展开对国民党军的进攻,
  大量消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收复失地,配合陕北、山东两战场作战。
  由此可见,在1947年初,随着国共战略方针的调整,双方都在山东地区集
  结重兵,决定战争胜败的战役即将在山东战场展开。此外,国军1947年重点进攻还有一个方向,就是胡宗南部对陕北的进攻,这个方向属于支线战场对整个战局影响不大,限于篇幅本书对陕北战事从略。
  下面我们来回顾1947年以山东为主战场国民党的重点进攻过程。

一波三折的莱芜战役
  这场战役因为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一句名言:“五万多人,三天就被消灭光,就是放五万头猪,叫共产党抓,三天也抓不完。”而闻名于世。其实真正的战役过程可谓一波三折,远非王耀武所言——比抓猪还容易。
  1947年1月,国民党军在其最高统帅蒋介石部署下制订了“鲁南会战”计划,以23个整编师53个旅,以徐州和济南为基地采取南北对进的部署,企图与华东野战军决战于临沂地区。同时,从冀南、豫北抽调4个整编师集结于鲁西南地

区,以便阻止华东野战军西进或晋冀鲁豫野战军东援。为了协调徐州与济南两个方向的指挥,国军参谋总长陈诚亲自坐镇徐州督战。
  这是一个风险很大的作战计划。首先,国民党军兵力远逊于华野。国民党军队向山东进攻出动53个旅总兵力约45万人。而华野除留苏皖地区兼苏中、苏北军区的第11、12纵队外,能够集中使用的野战军主力为9个纵队约27万人,另外

华东军区部队约有30万人。所以,华野的实力是57万。45万Vs57万看上去实力相差不大,实际上国民党军进入山东后,因为分兵把守城市要点与交通线。能够集中的机动部队大约只有25万,不到华野总兵力的40%。以劣势兵力在情报不明

的情况下寻求与优势解放军主力作战,这个计划一开始就带有很大的危险性。
  其次,国民党将战役主要目标设定为华东解放区首府临沂——这不过是华东中共机关驻扎地。城市本身即无工业基础,也无多大的军事价值,不过是一个可以随时放弃的小城市而已。而国民党却一厢情愿的认为解放军必将拼死保卫

临沂,所有的计划都围绕华野保卫临沂而制定——兵力劣势、情报不明,再加上计划制定的方向错误。让国民党对山东的进攻一开始就孕育着重大危机。
  1月底,由整编第19军军长欧震指挥的8个整编师20个旅(共约20万人)为主要突击集团,分三路由台儿庄、新安镇(今新沂)、城头一线向临沂攻击前进,第2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李仙洲指挥的第73、第12军及整编第46师(共约5万人)

,为辅助突击集团,自1月中旬起,由明水(今章邱县)、周村、博山一线南下,向莱芜、新泰地区开进,策应南线的作战。
  分进合击战术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主力先行,待抓住敌军主力后,偏师才出动或后方或侧翼给予敌军致命一击。
  国民党国防部制定的计划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主力欧震兵团稳扎稳打向临沂推进,而偏师李仙洲兵团却要挥军急进!以5万军队向华野30万主力撞去会有什么结果,小学生都能想明白。但是国民党高层偏偏不明白。
  华野前期部署频频落空
  华野因为兵力雄厚,最初是准备打一场临沂保卫战。
  当时华野拟定了在临沂及其以南对敌作战的三个方案。
  第一方案:于敌占我郯(城)码(头)后,首歼敌右路兵团第二十五师及第六十五师一部于郯城以东、东海以西地区。该敌战斗力较弱,侧翼较暴露。
  第二方案:如左路之敌前进较快,则首歼敌左路兵团第十一师于沂河以西苍山地区。该敌侧翼虽不暴露,但较薄弱,容易打。
  第三方案:如敌两翼均迟滞前进,而中路突出时,我决定首歼敌中路兵团第七十四师于沂河以东、沭河以西地区。该敌战斗力较强,但当其沿郯(城)临(沂)公路北进与两翼距离较远时,可能为我歼灭。
  三个方案都有一个基本前提,国军左中右三路要拉开空当,这样华野才有分割歼灭的机会。
  为了促使国民党军两翼突出,华野将三纵放在正面抗击中路之敌,希望拉开国民党军中间与两翼的空当,制造两翼歼敌机会。然而,欧震兵团却十分谨慎,当中间压力变大后,两翼仍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战法,并不冒进。
  无奈之下,华野再次变招。以二纵向东南挺进,迅速歼灭叛军郝鹏举部;同时虚张声势,宣称华野主力将东去攻击海州。并设计了两套方案。
  其一,吸引国军右路主力第二十五师、第六十五师或第七十四师东援,华野则以三、四纵配合二纵设下口袋,在运动中歼灭东援之敌。
  其二,如国军主力不增援海州,而以左、中两路迅速向临沂挺进,华野则集中全力,在沂河以西地区吃掉第十一师。
  但是,徐州绥署主任薛岳用兵“机敏果敢”(粟裕语),并没有被华野一系列动作迷惑,反而识破华野意图,并针对性做出部署。虽然二纵歼灭郝鹏举部声势很大,但左、中两路国军没有如预期中迅速向临沂挺进,而是停止不前,

摆出防守的态势。右路国军不仅不前进,反倒向后退缩,三路国军在沂河以东、沭河以西宽约三四十里的正面渭集一团,让华野很难找到歼敌机会。
  打不打?华野犯了难。如果打,国军主力集中,找不到分割歼灭的机会,那就是在临沂与国军作主力会战,一旦华野主力与欧震兵团打成一团,关键时刻李仙洲再向华野后背插上一刀,那就非常危险了。不打,那就得放弃华东解放

区首府临沂,不仅政治影响很坏,而且根据地人心也会不稳。

送上门的李仙洲
  正在华野两难的时候,国军自己给华野解决了难题。
  就在南线欧震兵团收缩防守的时候,北线李仙洲兵团却挥军急进,2月4日占领莱芜、颜庄,8日占领新泰,并有继续南下进攻蒙阴的态势。
  送上门的肥肉,华野断无不吃的道理。
  2月10日,华野又从国民党46军军长韩连城处负责联络的杨斯德科长获得北线李仙洲兵团全部部署:四十六军在新泰及其外围,李仙洲总部及第七十三军的第十五师、第一九三师在颜庄南北地区,第十二军率第一一一师在莱芜,第一

一二师在口镇及其以东至和庄地区,新编第三十六师在蒙阴寨及南北师店。华野立刻决定除留2个纵队在临沂抗击南线国民党军队,其余6个纵队北上围歼李仙洲兵团。
  当时华野的部署是:以1、6纵组成左路军,攻歼莱芜、口镇之敌;以8、9纵组成右路军,歼灭李仙洲总部及第七十三军两个师;以4、7纵组成中路军,配合右路军行动。15日,当华野各部刚进抵指定集结地区(左路军进抵羊流店地

区,中路军进抵蒙阴及其东北地区,右路军进抵鲁村地区)时。情况突然发生变化。在临沂防守的2、3纵只坚持了3天就丢掉临沂,比华野要求坚守的时间(18日)提前了整整4日。
  煮熟的鸭子要飞了?
  临沂失守,而华野主力却去向不明。王耀武立刻闻到危险的气息。16日,他下令李仙洲兵团全线收缩。于是第四十六军自新泰撤至颜庄地区;李仙洲总部及第七十三军的第十五师、第一九三师自颜庄撤至莱芜地区;第十二军的新编

第三十六师自蒙阴寨及南北师店撤至口镇、上有庄一线,归第七十三军指挥;第十二军率第一一一师、第一一二师北调胶济线,担任张店、明水一线守备。
  到嘴的肥肉要飞了,华野上下有了急躁情绪。虽然很多部队还没部署到位,但是有人还是建议以右路军包抄,左路军向莱芜挺进。即使不能将敌全部歼灭,也可以吃掉它的“尾巴”。
  这个建议被陈粟否决了,华野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如果只能吃掉李仙洲兵团一个尾巴,无论如何都不能甘心。
  李仙洲再次钻进口袋
  很快,国民党自己再次解决了华野的难题。
  李仙洲兵团一收缩,国防部参谋总长陈诚出来干涉了。陈诚的判断是,华野放弃临沂,是由于鲁南战役伤亡巨大,不堪再战,并称刘邓部队未能打下民权,因此估计华野可能放弃山东,退向黄河以北。所以,强令李仙洲兵团必须确

保新泰、莱芜,并派有力一部插向大汶口以南地区,断华野所谓“流窜”退路。
  于是,收缩的国军再次南下,占领新泰。
  莱芜战役出现了最戏剧性场面——15日华野刚刚张开口袋,李仙洲就溜走了,2天后,因为陈诚的命令,李仙洲又乖乖的钻回华野的口袋。
  这里多罗嗦一句。陈诚的判断显然是重大失误,也是国民党军队在莱芜战役失败的关键。但是,形势判断的基础是足够准确的情报。没有情报支持,即使是百战名帅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华野主力北上,仅野战部队就有20万人,加上50万支前民工,70多万人集中在临沂到莱芜100多公里地区运动。70万人啊!人吃马嚼是多大的动静?吃喝拉撒又是多大的痕迹?国民党情冶系统稍微得力一点,能捕捉不到解放军主力的

动向吗?如果发现解放军主力向莱芜周围运动,那么,还会命令李仙洲兵团往华野的口袋里钻吗?
  另外,因为国民党情冶系统的无能,以及前线部队虚报战绩,让国民党高层对解放军实力常常出现严重误判。
  比如,蒋介石发动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对解放军实力估计不超过30万。实际上当时山东解放军在各个解放区实力最雄厚,野战军+军区部队超过60万!以45万国军——分兵把守城市要点与交通线后,机动兵力不过25万去寻求2

倍于己的解放军作战,这样的计划实在是过于冒险。偏偏国民党高层还一直以为自己的兵力居于绝对优势。甚至到孟良崮战役后,蒋介石还哀叹:“以我绝对优势之革命武力,竟为劣势乌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损失,能不令人哀痛

!”
  再如欧震兵团攻占临沂,不过是击破了华野2、3纵的阻击,毙俘解放军都非常有限。偏偏一线部队大吹大擂宣称歼灭华野16个旅——这是华野全部主力的半数。如果国民党高层相信了这样的“捷报”,那么得出华野伤亡惨重已经“

不堪再战”的结论是再容易不过了。有了这个结论,接下来命令李仙洲兵团确保新泰、莱芜,堵住华野“败退”的后路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17日,王耀武执行国防部命令,第四十六军重占新泰,李仙洲总部率第七十三军第十五师仍在莱芜,第七十三军军部率第一九三师重返颜庄,第十二军仍守备胶济线。
  因为李仙洲又钻回口袋,华野准备仍按原定作战方针,以左、右两路军先歼灭第七十三军,中路军切断第四十六军和第七十三军的联系。计划攻击时间为20日。
  地下党再次立功
  19日,情况又发生变化。华野右路军几个国民党俘虏临阵逃跑,向国军报告了华野的计划。20日王耀武立刻命令新泰和莱芜的46军、73军军部和193师从新泰、颜庄迅速北撤,73军77师从张店经博山南下归还建制。但是46军的军长韩

练成却是地下党。他一看华野的攻击还没开始呢,国军就要跑了。于是就不顾王耀武撤退命令,执意要执行国防部命令继续从新泰南下,以拖延时间。而国民党指挥体系偏偏又是重床叠架——国防部、绥署、绥靖区、兵团、军、师等等

,绥靖区下令撤退,前线部队要执行国防部南下的命令——这么几级机构扯皮下来,时间就浪费掉了。
  于是华野在国军扯皮中根据韩连城提供的国军情报再次从容调整部署:以1纵攻莱芜敌第十五师及李仙洲总部;如第一九三师向莱芜靠拢,即以4纵及8纵8一个师协助1纵歼灭莱芜之敌;以8纵(欠一个师)和9纵于博山以南歼灭南下归

建的第七十七师;以7纵切断颜庄第四十六军与莱芜第七十三军之联系,待2纵赶到后,即由该纵队接替7纵的任务,抽出7纵作总预备队;其他各部任务不变。
  20日中午1点准备归建的73军第77师路过博山附近的和庄,在那里埋伏多时的华野的8、9纵突然开始攻击77师。国军通过电台发现77师中了埋伏,立刻命令46军放弃颜庄前去增援。73军193师也要北上接应。华野也迅速改变部署,以4

、7纵阻击46军。46军在老韩指挥下当然不会拼命增援,77师也就注定了覆灭的命运。在8、9纵居高临下的冲击下,77师先是231团团长刘宗雄重伤,部队也垮了。随后229团崩溃,22日拂晓参谋长刘剑雄阵亡。最后第77师师长田君健自杀

,77师只打了两天就全军覆没。
  77师覆灭,4、7纵也没完成分割46军的任务,让46军与73军汇和。两军汇合后,实力大涨的国军立刻向先赶到莱芜的1纵发动攻击。双方激战至22日,虽然打成胶着,但是解放军越打越多,22日华野2、4、6、7、8纵十几万大军云集

莱芜,将这个小县城围得水泄不通,国军只能收缩退守。
  坚守还是突围?李仙洲的两难
  守还是撤?李仙洲兵团面临两难。守,莱芜巴掌大的地方,几万国军挤在这里,解放军一颗炮弹下来就要死几十上百人;撤,十几万解放军在旁虎视眈眈,敌前撤退一不小心就是总崩溃的结局。
  21日晚李仙洲召集军官开会。会上李出示王耀武撤退命令,征询部下意见。虽然李仙洲力主坚守,但是73军长韩浚与46军长韩连城都赞成突围。李仙洲无奈,只得同意撤退方案。撤退时间几人又出现分歧,李仙洲与韩浚都认为越快

越好,最好22日开始撤退。而韩连城为了拖延时间,让华野完成合围部署,以部队搜拢需要时间为由坚持要23日撤退。最后还是决定23日撤退。韩连城再为华野争取了一天宝贵的时间。
  李仙洲兵团突围方向是15公里外的口镇。当时口镇还在国军12军36师手中。口镇比莱芜大几倍,是李仙洲兵团兵站基地,储备了100吨弹药以及大批粮食。李仙洲兵团如果能赶到口镇,华野歼灭李仙洲兵团的计划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

。虽然对于这个要点华野安排了6纵争夺,但是口镇防御坚固,6纵两次攻击都未得手。

5万大军怎么变成5万头猪
  23日拂晓6时,国军在预定突围时间突然发现46军长韩连城失踪了!反复搜寻无果后已经耽误2个多小时。8时李仙洲无奈下令突围。国军冲出莱芜,向15公里外的口镇进发。正围攻口镇的6纵立刻一面调动主力16、17师对口镇进行第3

次总攻击,一面指挥第18师在镇外3公里开始构筑阻击阵地。
  对口镇的第三次总攻6纵倾尽全力。16、17师采取突破、爆破相结合,迫击炮近距离压制的办法,连绵不断的发动对36师攻击,在解放军巨大的压力下,口镇国军36师岌岌可危。
  口镇外6纵第18师在阻击阵地上未战已经感受到沉重的压力。铺天盖地的国民党军队向口镇压来——46军在右,73军在左,李仙州总部和辎重在中间。左右两边则是十多万华野主力——华野1、7纵队在左,4、8纵队在右,也同时包抄

追击上来。12点的时候4纵占领了莱芜,国军被四面包围已经没有退路。
  10点国军开始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的不顾一切的冲击18师阵地,拼死想突破18师阻击进入口镇。18师53、54团集中近200挺机枪用最高射速拼命射击。成千上万发子弹掀起一阵金属风暴对着国军冲锋部队笼罩过来。解放军同时把成

束的手榴弹仍了出去,阵地前弹片横飞,大片大片国民党士兵象割麦子一样倒下,受伤士兵的惨叫声甚至盖过爆炸声。但是国军打垮一批又冲上来一批,18师师长饶守坤命令52、53、54团各种火炮、迫击炮、机枪、步枪,全部用最高速

度发射!阵地上火海冲腾,国军虽然攻势凶猛,但解放军顽强抵抗,拼死不退。
  下午3点,在华野的1面防御,3面攻击下,被围在方圆20里狭小地域的国军开始混乱了。由于国军密集,解放军的炮弹不断砸到人群里,导致人马踩踏,拥挤不堪。华野20万大军同时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冲击,从四面压迫国军。附近

十几个县的民兵40多个民兵团也全部投入战斗。
  46军由于没人指挥,率先崩溃。在解放军猛烈的炮火轰击下,46军溃兵冲向73军,结果73军建制也乱了,两军交错国军乱成一团,军官已经无法掌握部队了,士兵们没人指挥,东一群,西一堆的到处乱跑,完全失去了战斗能力。下

午3点73军副参谋长邱和生、193师团长张海鸣等阵亡,73军第193师师长肖重光和15师副师长徐业雄都受了伤,李仙洲和46军的甘成城也受了伤。
  73军军长韩浚在混乱中聚拢了几千人的部队,指派了一些营连长分头指挥,虽然已经成了惊弓之鸟,但是毕竟还是国军主力部队,还有些战斗勇气。在韩浚亲自指挥下,73军残部再次拼命向口镇攻击,终于突破了18师的阵地,不料

口镇新36师趁着解放军都忙着围歼46和73军已经偷偷的跑了。结果好不容易突围出来的国军刚到口镇就被6纵的2个师迎头痛击,后面追兵撵着屁股也上来了,只能又往博山跑。这个时候只三、四千人还有勇气跟着跑了,到了夜里,在雪

后的青石关——1个距离博山仅仅20里的地方,饥寒交迫的国军残部1000多人被华野包围在山下,信号弹四起。国军残部丧失了抵抗的勇气,73军军长韩浚只好带领部下投降。
  至此李仙洲部73军和46军近5万部队全军覆没,其中阵亡6400人,解放军只伤亡6千人。
  莱芜战役大胜,华野立刻乘胜追击,收复了县城十三座、重镇数十处,控制铁路线五百余里。国军集全国之力花了半年才打通的胶济线,不得不弃于一旦。国军大量物资无法运走,仅周村一地即丢下三个满储弹药的仓库和百万多斤

粮食。
  莱芜战役在当时造成很大的影响。
  欧震兵团攻占临沂后,曾大肆宣传歼灭华野主力十四个旅,但不到十天,解放军即予以歼灭其七个师的严重打击。对此,美国官方报纸也不得不承认:“国军占领临沂未及十日,解放军又包围济南。”新闻记者访问国民党宣传部长

彭学沛,质问鲁中形势时,彭答:“你们勿轻信共方宣传,只要看国军在各战场始终是前进的,即可知道。”记者又问:“解放军既被消灭十几个旅,又有何力量包围济南?”彭哑口无言。
  因为莱芜战役惨败,徐州绥署撤销,薛岳被撤职,由顾祝同率陆军总部移驻徐州,统一指挥徐、郑两绥署部队。薛岳在国军中用兵机敏果断,在苏北战事中曾取得两淮、涟水等重大战役胜利。而顾祝同则历来是我军手下的败将,这

无异以庸才代替干才,临阵换帅直接导致国军在莱芜战役后再次收获孟良崮战役的惨败。
  莱芜战役对国民党前线将领打击很大。王耀武写给第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的信中说:“莱芜战役,损失惨重,百年教训,刻骨铭心。”敌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要求休整,并说:“本师装备不适合山地作战。”李天霞则屡次装病请

假要求不干。莱芜战役的胜利,在精神上的确给了国军一个严重打击。

孟良崮战役
  后世对这场战役描写很多,但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完全真实描述这场战役,下面让我们根据双方第一手史料,还原一个真实的孟良崮战役。
  长期以来,一般人通常都认为,孟良崮战前,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较大。曾在央视热播的纪录片《孟良崮》这样解说道:“从兵力上讲,我方是27万;敌方是45万;兵力对比几乎是一比二。从装备上看,我方还基本是小米加步枪;

敌方已是青一色的美式装备,双方几乎没有可比性。”
  就连国民党一方也认为自己在军事上是占优的。当整74师被歼的噩耗传来,蒋介石哀叹:“以我绝对优势之革命武力,竟为劣势乌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损失,能不令人哀痛!”
  那么,双方在战前的真实对比,究竟是怎样的呢?
  双方力量对比
  首先,从人数看,国军并不占优。莱芜战役后国民党急调王敬久兵团加入山东战场,所以,当时国军用于山东战场的机动兵团共有3个,即汤恩伯第一兵团(辖整74、83、65、25、28、57师以及桂系第7军、整48师),王敬久第二兵

团(辖第5军、整85、75、72师),欧震第三兵团(辖整11、9、20、64、84师),共17个整编师、43个旅、25万人;另以7个整编师、17个旅、20万人配置在徐州和济南担任守备和策应任务,总兵力共计24个整编师、45万余人。
  而这时候的华野以及华东军区通过收编国民党战俘以及补充新兵,总兵力已达64万人,大幅超过山东国军。
  这里所说的双方人数,均出自于《粟裕战争回忆录》、《第三野战军征战日志》。《华东野战军征战录》也提到:敌以7个整编师20万人守备重点线,以17个整编师25万人组成3个机动兵团。
  而在以孟良崮为核心的战场周边,从莱芜到河阳,百余公里内,国军虽有8个整编师,但只有13.5万人,而我不计地方部队,仅野战军主力就有步兵9个纵队和特种兵1个纵队,约27万余人。国共双方兵力是1:2。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力量对比。正因为华野实力雄厚,所以孟良崮战役打响后,毗邻74师最近的83师、25师不是立即派兵接应74师突围而是收缩防守,后期在蒋介石、顾祝同的严令下,虽然勉强出动增援,但是并用上全力,而是将

主力摆在出发基地严密防守。原因倒不仅仅是国民党内部派系矛盾,而是战区内华野优势太大了,2—3个整编师加入孟良崮战场完全无法改变双方力量对比,就是战区内8个整编师全赶到,与华野的兵力对比还是1:2。所以,83师与25师

如果增援过猛很可能把自己也搭进去。事实上,华野在5月12日发布战役命令时,歼灭目标除74师外还包括25师。只是25师缩得太快,才挽救了自己的命运。
  从武器上看,华野因为收缴日伪武器,加上战场缴获以及东北的军火援助,其野战部队武器装备并不逊于国军主力。
  以八纵为例:下辖3个师,炮兵团、新兵团各1个;69团的3个步兵营中,1个全日械,1个捷克式装备,1个全美式装备;每连9挺轻机枪,每营1个机炮连,3门迫击炮,6挺重机枪。团有迫击炮连4-6门炮,师有炮兵营(山炮9门)。火力

与国军主力不相上下。所以陈毅才会底气十足的宣称:“现在我军的武器装备并不比国民党差,也不比抗战时期日寇差。”
  其他方面的装备情况,华东解放区也不差:电台从前指一直配备到团,长途线路由原来的4千公里增加到1.5万公里。某些时候,我军也不是“两条腿赛过敌人的汽车轮子”,1946年9月间,为增援淮阴,皮旅从高邮乘汽车一路北上。

同年冬,为便于调动坦克、榴弹炮和辎重车辆,华野兵站部科长钱正英还专门在沂水县主持建造沂河大桥,负荷量每平方米300吨。
  在重武器方面,1947年2月1日华野已经有了特纵(军一级)编制,下辖炮兵4个团以及坦克、汽车等大量技术装备。
  而国军,以五大主力为例。
  整11师有榴弹炮营,旅有山炮营,团有100余挺轻重机枪、300余枝冲锋枪、62门八二、六零迫击炮以及战防炮4门、火箭筒6个、火焰喷射器4部。
  第5军共约3.5万人,1个师1.3万人,1个步兵团3200人,按3 师9团制计算,全军有榴弹炮1个营(12门),山炮3个营(1个师1个,每营12门,共36门);战防炮9个连(每个步兵团1个,每连6门,共54门),迫击炮9个连(每个步兵

团1个,每连8门,共72门)。此外,每个步兵连还有4门六零炮,全军81个连共324门,总计各类火炮498门,火箭筒45具、火焰喷射器24具。
  整74师作为头号主力,除官兵待遇高、师直编制大、拥有战车1个连、以及冲锋枪和小炮数量较多以外,榴弹炮、山炮、迫击炮、战防炮以及轻重机枪的数量并不突出。
  重武器国军最大编制不过炮兵团,其实力仅相当于华野特纵的1/6。
  了解了双方实力对比,能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战役,下面回顾战役经过。
  莱芜战役后,我军南下,出击郯城、马头、新安镇等地,但国军立即调集部队,加强防御,我军即改变决心,北上围泰(安)打援,守敌呼救数日,各路敌军始终按兵不动,我军遂于26日攻克泰安,歼灭了整72师主力,接着乘胜南

下,攻克宁阳城,歼敌二千余,主力则回师鲁中。28日,汤恩伯兵团进占河阳、青驼寺、垛庄、桃墟、蒙阴等地,我以4个纵队向桃墟、青驼寺地段之敌出击,拟歼灭其一部,敌一经接触即后缩。5月3日,进占新泰之敌整编第11师立足未

稳,我军以4个纵队达成对新泰的包围。王敬久兵团主力急忙来援,根据当时情况,不易速决取胜,我军即主动撤围。

版主:红朝笑笑生于2016_01_19 1:15:22编辑

喜欢打左踢右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打左踢右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