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军事篇5
送交者: 打左踢右[♂★打左踢右★♂] 于 2016-01-18 23:35 已读 1057 次  

打左踢右的个人频道

回答: 转一篇关于国共成败分析的好文。 由 打左踢右 于 2016-01-18 23:27

急躁的蒋介石——国军露出破绽
  从4月到5月,除整72师孤军深入,被华野歼灭外。一个月来,华野并没有找到大的战机。因为莱芜战役的失败,国军吸取的教训,采取了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法,部队前进非常谨慎,一天推进不足十公里。最慢的时候,一天只

推进二、三公里。所以,虽然华野先后几次出击都没找到战机,泰安一战虽然歼灭72师,但也未能改变战场态势。
  战场上双方都没机会时,比的就是耐心。这方面解放军因为才取得胜利,根据地稳定,自然不会着急。而国民党支撑山东作战财政压力很大,耐心就差多了。
  5月2日,蒋介石嫌国军行动缓慢,迟迟没有进展而火冒三丈地在电话上质问前线总指挥顾祝同:“敌人到了,你不知道,敌人退了,你也不知道?打仗无计划,浪费时间,不知你打的什么仗!?限定25日以前攻下莒城、沂水!”随后

,顾祝同急令各部迅速出击,又因整编11师遭华野主力围攻而手忙脚乱。
  5月2日晚,参谋总长陈诚、国防部次长刘斐、主管情报的第二厅厅长侯腾以及国防部主管作战的第三厅厅长郭汝瑰来到蒋介石官邸,汇报和研究山东战局。最后,蒋介石指示:以汤恩伯兵团攻莒城、沂水,以欧震兵团攻南麻,王敬久

兵团攻博山。次日,徐州陆总接到命令后,认为须先攻占坦埠,再进攻沂水,这个意见取得蒋介石同意后,于是作出攻占坦埠的作战部署。
  5月10日,顾祝同发出电令:“(一)匪主力退据莒县、沂水、坦埠、南麻、淄博,其一部流窜大店镇以东及太平邑。(二)国军决跟踪迫剿,进出于莒县、沂水、悦庄、淄博之线。(三)第一兵团应以主力于明(真)日开始进剿,以一部

控制于后方各要地,扫荡残匪。”汤恩伯根据这份命令,于当日下午作出各部于5月11日进攻坦埠的计划,即“兵团遵照上令,当以辰蒸申电令各部于十一日开始先行攻略坦埠”。
  情报泄露,华野获得千载难逢的战机
  按照国防部的计划,虽然国军三个兵团协调行动,但是攻击范围太大。汤恩伯兵团在整个坦埠地区形成孤军深入的态势,相邻国军与汤兵团最近距离也有100公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更致命的是,国防部制定作战计划的刘斐、郭汝

瑰是地下党。国民党国防部绝密计划很快就泄露给我军。中共地下党再次为我军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战机。
  5月10日,汤兵团第7军和整48师从河阳出动,准备进占苗家区、界湖。鉴于这路敌军位于右翼,比较孤立,华野遂于第二天发出首歼该敌并视机打援的作战命令,但就在这天夜晚,高度机密的汤兵团作战部署送到粟裕的案头:以整74

师为中心,第25师、第83师分别为其左右翼;又以第65师保障第25翼侧;第7军和第48师保障第83师翼侧,限于12日(后又改为14日)攻占坦埠。
  鉴于整74师担任中央突破,华野兵力无需作较大调整即可形成5:1的合围优势;74师虽为美械装备,但受地形限制难以发挥作用,因此,粟裕果断更改计划,决定以第1、第4、第6、第8、第9共5个纵队将整74师围歼于坦埠以南、孟良

崮以北地区,并以第2、第3、第7、第10共4个纵队担任阻援任务。
  为什么说这份情报为华野创造了很好的战机呢?因为这份情报不仅泄露了国军的部署,而且精确指明了74师与友邻各部的确切位置和结合部位置。于是,华野根据这份情报做出了针对性部署:
  1纵以1个师攻占曹庄,阻敌65师,主力从敌74师与25师结合部楔入,割断两师联系,从左侧后实施攻击;8纵从敌74师与83师结合部楔入,割断两师联系,攻占万泉山、芦山,从右侧后实施攻击;4纵首先控制北楼以北山地,阻敌进

攻坦埠,尔后抢占孟良崮,协同友邻向芦山突击,从正面攻歼敌74师;9纵控制坦埠及以南山地,抗敌进攻,尔后攻占雕窝,协同友邻向芦山突击,从正面攻歼;隐伏在鲁南敌后的6纵,取捷径兼程北上,攻占垛庄,断敌退路,尔后协同

友邻攻歼敌74师。
  如果把华野指挥员比成庖丁,那么汤恩伯兵团就是那头牛——不但牛的外形一目了然,甚至连肌理、骨骼都被华野看得清清楚楚。作战部署自然游刃有余。
  汤恩伯断送74师生机
  而此时74师还茫然不知,正按照已经泄密的作战计划一步步踏进华野的口袋。
  这里再啰嗦几句,关于孟良崮战役主角——74师长张灵甫。后世文学把张灵甫描述成一个妄自尊大、骄横跋扈的人物。把孟良崮战役的战机归结为张灵甫因为狂妄自大、求功心切,擅自脱离友军掩护,孤军深入结果被华野团团围住

。这样的描述既不符合史实,也过于将国民党将领脸谱化。
  内战爆发后,国军因为孤军深入而频频受挫的战例屡见不鲜。血的教训摆在面前,张灵甫不是无能之辈,岂能无动于衷?特别是莱芜战役后,李仙洲因为孤军突进结果被华野全部吃掉,这个结果对国军一线将领刺激很大。
  孟良崮战役前,张灵甫对进攻坦埠的任务非常不情愿。国防部在制定进攻坦埠的方案时,张灵甫多次以情况、目标、地形等问题向上陈述困难,并建议将主力控制在平原地区,先以小部队搜查敌情后再主力推进,但都被陈诚否决。

据时任汤兵团第二处处长毛森的回忆,张灵甫在战前曾很气愤地对他说:“我是重装备部队,如在平原作战,炮火能发挥威力,陈毅二、三十万人都来打我,我也能应付;现在迫我进入山区作战,等于牵大水牛上石头山。有人跟我过不去

,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给他们看吧!”
  从张灵甫战前态度可以看出。对进攻坦埠的计划,张灵甫不仅不看好甚至有很悲观的预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怎么可能狂妄自大,擅自脱离友军掩护呢?
  74师孤军深入的态势形成,源于友军的畏缩。
  根据国防部进攻坦埠的部署,5月10日汤恩伯给所属部队发布命令:“整七十四师、整二十五师为攻击部队,归第四纵队黄司令统一指挥,除以一部控制孟良崮、北桃圩要点外,主力真日(5月11日)攻略三角山、水塘固、杨家寨、

黄鹿寨、黄斗顶山、卢家山坡、凤凰山各高地.”
  5月11日当天,整25师进占黄斗顶山、卢家山坡、凤凰山,整74师前锋抵达盘龙山庄、新兴、葛墟和圈里,而主力止于戴庄至冯家庄一线,两个整编师的占位大体平行,并不存在“甩开两翼掩护部队,孤军深入”的问题。5月12日,

整74师以51旅和58旅为左右两路越过汶河,向坦埠推进,经1天战斗,分别占领三角山、杨家寨、佛山、黄鹿寨、三角山和马牧池、董家庄、窑窝沟、王山庄等地,但左翼整25师主力仍停留在界牌、桃圩停滞不前,右翼整83师也只以1个

团在孤山附近游动。使得整74师的位置突出友军约5公里远。
  张灵甫将情况上报后,汤恩伯于当晚23时补发命令:第7军应在13日进占苗家区、界湖,并向苏村、朝阳庄、鲁家庄、凤凰山之线进攻;整83师应以一个旅确实控制盘龙山、大老峪、牧虎山以及孟良崮各高地,并以有力一部向大庵子

庄、青阳圩、团园(山曼)之线进攻;整74师继续击破当面之敌,占领坦埠;第4纵队继续执行原任务。
  接到汤令,整74师在冯家庄召集团以上指挥官,研究尔后行动方针,其部下对友军这种协同不力、阳奉阴违的行为非常不满。51旅旅长陈传钧、58旅旅长卢醒说:由于友军迟滞不进,我们的进攻显然形成突出之势。还有人主张:只派1

个加强团出击坦埠,以应付上峰,主力等待友军齐头时再行前进。最后,张灵甫表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上峰指令必须执行。至于两翼方面,可提请汤司令饬令友军前进。由于情报部门的失误,张以为当面解放军只有两个纵队,2

—3个纵队的解放军张灵甫不认为对国军头号主力74师有什么威胁。
  5月13日,整74师全军投入战斗,猛烈冲击之下,相继攻克大箭、马山和佛山,距坦埠不到6公里。在74师按照汤恩伯的军令向前攻击的同时,两翼友军依然没有积极行动,第7军只以一小部推至苗家区、界湖,整83师只派出1个团,

整25师仍未前进一步,其主力甚至还在原地构筑工事。由于友邻部队畏缩不前,74师在战场上孤军突出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张灵甫连电汤恩伯,请求督促友军前进,协同进攻,但都无济于事。为避免自己的位置过于突出,整74师入夜后遂放弃好不容易打下的前沿阵地,主动后撤,以收缩战线、向友军靠拢。与此同时,一张大网也悄然张开,华野的1纵、

6纵和8纵开始向预定目标分别进击。
  当晚21时,汤恩伯下发补充指令:第3纵队寒日(5月14日)以有力一部向埠前庄、鲁家庄及以西山地搜剿,策应整74师之作战;整83以有力一部占领黄石山、牧虎山、孟良崮各要点,并向马牧池东北方向搜剿,掩护整74师右翼;整74

师务于寒午前占领坦埠。汤恩伯纸上谈兵,以为一纸命令就可以恢复国军齐头并进的态势,实际上当晚战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半夜时分,综合各方战况,张灵甫发现形势严峻:首先,当面之敌远不止两到三个纵队。据俘虏交代,华野在马牧池东北有20万人,在岸堤以北有10万人——这至少是9个纵队的实力。其次,入夜后华野有向整74师两侧迂回包围的迹

象,而整83和25师甚至分别放弃盘龙山和黄斗顶山、尧山,导致左右两侧空档越来越大。
  张灵甫再次向上反映情况,但都答复没有此事。黄百韬一口咬定,他的部队丝毫没有动,汤恩伯和国防部都不相信整74师有遭攻击的危险,要74师继续推进,汤司令还在电话中安慰张灵甫说:副司令官李延年明天就来前线,有关友军

协同问题,定可顺利解决,望安心勿躁。
  汤恩伯的解释让张灵甫终于可以安心睡觉,他不知道,自己与74师最后可以避免覆灭的机会已经被汤恩伯以及国防部官僚们白白断送了。

74师被合围
  5月14日,天刚破晓,华野发起强大攻势,而整74师左右两侧又被解放军大纵深插入,张灵甫遂于9时许下令全线后撤,并将自己的处置电告汤恩伯:㈠、57旅就地掩护师主力撤回垛庄,待58旅到达孟良崮,再受其掩护,撤至万泉山、

小埠地区,与李天霞部取得联系;㈡、51旅自我掩护,逐次转移到垛庄、大山场、北庄、刘山庄,与黄百韬部取得联系;㈢、58旅以1个团占领孟良崮,主力控制于垛庄、北瞳地区。
  汤恩伯还不知道前方事态的严重性,当即指示张灵甫:要在转移的同时与整25师协力向西夹击入侵之敌,并与该师会合。而原计划来前线督战的李延年到达垛庄,接到张灵甫的报警电话,得知情况有变,叮嘱了一句“站稳脚跟,沉着

应战”后返回临沂。
  1个小时后,整74师各部开始向汶河以南且战且退,并于行军途中报告汤恩伯:“职师正越汶河南移,其先头部队已驱逐石旺崖、冯家庄之匪,比令其以一部控制孟良崮高地,主力到达后,占领垛庄及其附近要点,继续向西夹击,与

整二十五师取得联系。”
  中午时分,当74师师部走到孟良崮西北的面梨沟时,通往垛庄的285高地被截断,孟良崮北面山头也发现被解放军占领,张灵甫见形势危急,急令58旅抢占芦山、雕窝、孟良崮等核心高地,以51旅和57旅分别抢占孟良崮周边的旺崖、

大腿山、连埠峪和石旺圈、风门、当阳等村落要地。就这样74师在华野合围中被迫占领以孟良崮为中心的山区负隅顽抗。
  国军“中间开花”的设想
  74师形势危急,国民党国防部竟然一片喧哗,以为是“千载难逢歼灭共军主力的良机。”
  14日黄昏,汤恩伯来电:“匪来犯我,实难得之歼匪良机。我钟军即由界湖附近向西,王、胡两师由常路经蒙阴向东,求匪夹击。贵师为全局之枢纽,务希激励全体将士,坚强沈毅,固守孟良崮,并以一部占领垛庄,协同友军,予匪

痛击,以收预期之伟大战绩。”
  入夜后,徐州陆总也电令张灵甫固守两天,以待外线兵团实现反包围;接着,蒋介石发给顾祝同的电报,也转发给了整74师。电文如下:“今已得知灵甫之七十四师被围孟良崮,甚惊又甚喜。其惊之因,是灵甫被困随时都有危险发生

;其喜之因,是灵甫给国军寻找了一个歼解放军陈粟部于孟良崮的大好机会。现令七十四师灵甫部坚守阵地,吸引解放军主力,再调十个师之兵力,增援七十四师,以图里应外合、中心开花,夹击解放军,决战一场。”
  鉴于整74师各部均已抢占孟良崮周围有利地形,虽然垛庄被攻占,粮弹无法补给,但张灵甫还是给部下打气:“依此有利地形,只要友军来得快,有可能打好。”
  那么,他的这句话,到底有没有可行性呢?
  从地形上看,孟良崮主峰海拔近600米,北陡南缓,向北一面,正面对华野来袭方向,近似断壁,的确险峻,加之四周都是平地,一览无余。占住这个制高点,华野不管从哪个方向来,都将遭到整74师的火力阻击。
  当然,有一利必有一弊。孟良崮上水源不足,且石质坚硬,无法做掩体,因而事后来看,多数人都认为不应该守山。如原整74师57旅旅长陈嘘云在《整编第七十四师孟良崮就歼亲历记》中所说:“像孟良崮这样缺水无柴的险恶荒山,

最为兵家所忌,张灵甫既没有考虑及此,副参谋长李运良却极力主张屯兵坚守,以致遭到全军覆灭之命运。”
  但在解放军围攻的紧急关头,附近无一理想地形,只有这么一个怪石嶙峋的孤山。74师不少人都觉得上孟良崮是安全的。例如,张灵甫将师部和58旅全部撤上主峰,而将孟良崮以西阵地交给51旅,旅长陈传钧对别人发牢骚道:“只管

他们上高山去保险了。”即使是在我方将领中,也认为孟良崮是有利于防守的。如《粟裕战争回忆录》写道:“孟良崮及其周围山地,山峰陡峭,主峰海拔在五百米以上,岩石累累,土质坚硬,易守难攻。”正因为如此,陈毅才在5月16

日上午8时命令叶飞放敌下山,以主力歼74师于山沟内。
  而且,孟良崮如被对方占领,整74师的处境将更为不利,一是全师将被压缩于孟良崮与天马山之间约的狭长地带,一举一动都将暴露在枪口下而陷入灭顶之灾,连构筑工事的时间都没有;二是因华野居高临下,友军如来援,则又会

被迫仰攻,进一步加大增援的难度。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张灵甫最初的部署并非全在光秃秃的孟良崮上,而是1个旅守主峰,两个旅守周边的山脚和村庄,师直位于业家沟、杨家庄、大山场一线,山下当然是有水有柴草的,也是可以构筑工事的。那种整74师全军一开始

就上了孟良崮,而将车辆、辎重扔在山下的说法,显然是以讹传讹。
  关于友军位置也非常有利,左边的黄百韬整25师位于界牌以西,右边的李天霞整83师位于青驼以北,距孟良崮都在10公里以内;地形也不是很复杂,从界牌到孟良崮,仅隔1座海拔328米、面积1平方公里的天马山;从青驼到孟良崮,

中间虽有几座山,但可绕道,走一马平川的临蒙公路到垛庄。再远一点,还有驻蒙阴的整65师和驻河阳的敌7军等部,顶多1天路程,“来得快”是完全可行的。
  当然,有人认为,张灵甫事先没想到友军都不来增援,这是他的失算。不过,通过他在战前写给蒋介石的信,痛诉彼此之间“多存观望,难得合作,各自为谋,同床异梦”的这段话,足以证明他对国军内部的一盘散沙是非常清醒的

。但74师已经深陷重围,友军来援是74师唯一的希望。这个时候也只有指望在蒋、顾等督战下,友军能创造奇迹了。

苦苦挣扎的74师 
  当日夜,华野攻势如排山倒海,未稍停止,孟良崮周边的垛庄、万泉山、老猫窝、叶家沟、后封门等要地相继失守。虽然74师从整51和58两旅各抽调的一部兵力,反击285高地成功,但终因华野兵力雄厚而未能进一步打通垛庄通道。
  整74师至此彻底放弃突围愿望,只能坚守待援。 
  5月15日,战斗空前激烈,我军攻势极其旺盛,炮火犹如大雨倾盆,敌防线四面被突破。据74师151团团长王奎昌战后回临沂报告:“十五日拂晓前,匪军陆续增加,不断扑犯,枪炮如雨,火光触天,发射烧夷弹极多。我军所据村落工

事,尽皆着火燃烧,战斗惨烈,素未所见。匪我死伤枕藉,致射击孔为之堵塞。”
  上午8时,51旅方面大腿山制高点和孟良崮东北相继失守,张灵甫在师指挥所感到威胁太大,与旅长陈传钧研究,使用预备队实施反冲击,并以全师山炮火力支援,冲杀数次,始将阵地夺回,但损失相当大。此后,整74师因兵力和弹

药都有限,只能在关键要点投入兵力火力,其它阵地一旦无法坚持就只好放弃。
  坑爹的援军
  74师形势越来越不妙,那么,友军在做什么呢?
  15日上午,准备来垛庄亲自指挥战斗的汤恩伯,半路上遇见从前线逃回的李延年。两人一见面,李延年首先为整74师鸣不平,说他们孤军奋战4昼夜,现在很艰苦,接着又说,前方不能去了,垛庄失守了。汤恩伯调头回到临沂,命令

第三纵队司令张淦统一指挥第7军、整48师和整83师,以主力迅速进出孤山、磊石山之线,与黄百韬纵队协力解围。
  但这一命令,各部均未执行。张淦的理由是当面情况紧张,部队受到敌军牵制,不能调动。而黄百韬除派108旅一部与华野保持接触外,主力徘徊不前,当张灵甫催得紧急时,他让炮兵向孟良崮方向射击一通,然后敷衍道:“不用急

,我的部队已接近你的边缘了。”
  与张灵甫素来不和的李天霞,也玩弄了一套老手法:当整74师攻击坦埠时,勉强派1 个团守备孟良崮部分要点;整74师退守孟良崮后,师主力即向沂水以东收缩,仅以小部队冒充1个旅的番号游动在沂水西岸而应付上级。
  据整83师19旅57团团长罗文浪后来的回忆:李天霞先是令他派兵1个连、携带报话机,冒充旅部番号,在孟良崮东侧敷衍了事,后来才令他率全团进至桃花山老猫窝,掩护整七十四师右后方。14日上午,与旅部的联络还一切正常,旅

部称:已奉命令进击解围,望安心固守,听好消息云云,但到傍晚,报话机要加上天线才能和旅部通话,主力的位置显然更远了。
  57团是在苏中战役被歼后重建的,内有伪军1个营,编制和装备都不齐全,战斗力薄弱。这也就是说,李天霞压根都没服从汤恩伯关于“应以主力占领黄石山、牧虎山、孟良崮各要点”的部署。
  74师全军覆没
  援军观望延拓,74师也就注定了覆灭的命运。
  15日正午时分,大碾庄、冯家庄、横山以及520、527高地相继失守,大腿山也再次失守。战至黄昏,情势愈发严重,整74师先后向东、西、南3个方向的突围都未成功,无奈之下张灵甫只能死守待援。随后,58旅全部收缩到主峰,51

旅接替58旅520至540之间的高地,一部防守山脚要点,57旅也于当天深夜撤上孟良崮。由于防守地域缩小,再加上山势陡峭,空投下来的补给品大都飘向华野阵地或落进峡谷里,74师自此断水断炊,弹药也所剩无几。
  夜10点多钟,陈毅在电话中向1纵司令员叶飞通报了敌整9师、11师已靠近蒙阴、第5军已到新泰、整64师已到青驼寺、如明天拂晓前拿不下孟良崮就遭到反包围的严重敌情后,授权叶飞统一指挥前线各部,总攻孟良崮,无论如何要在

明天拂晓前拿下孟良崮,消灭整74师,哪怕拼掉两个纵队,也要完成任务。
  16日零时,总攻开始,无数发炮弹划破夜空,激烈的枪声、爆炸声和嘶哑的喊叫声、呻吟声响成一起,惊天动地,火光和硝烟经久不熄。由于整74师人马、车辆大都暴露在外,一发炮弹落地,弹片和炸起的碎石便火光四射,血肉横

飞,伤亡迅速增加。被带上山的4000匹骡马也炸了群,四处冲撞,相互践踏,给74师的防御阵型造成极大混乱,58旅旅长卢醒这时候也被弹片击中下颚。
  在伤无医、饥无食、渴无水的绝境中,整74师以伤亡7000人的代价终于在天亮之前守住孟良崮,而陈毅所担心的反包围局面却并未出现。
  16日上午8时,蒋介石下达手令:“山东共匪主力今向我倾巢出犯,此为我军歼灭共匪完成革命唯一之良机。凡我全体将士应竭尽全力,把握此一战机,万众一心,共同一致,密切联系,协力迈进,齐向当面解放军猛攻,务期歼灭共

匪,以告慰总理及阵亡将士在天之灵。如有萎靡犹豫,梭巡不前或赴援不力,中途停顿,以致友军危亡,致共匪漏网逃脱,定必以畏匪避战,纵匪害国延误战局,严究论罪不贷!希望奋勉勿误。”
  10时左右,整11师攻破大小方山,但华野3纵预备队随即赶到,又堵住缺口。此时此刻,唯一拼命救援的11师距整74师仍有50多公里。
  与此同时,张灵甫接到作战科长的报告,说携带弹药已经用光,空投下来的粮弹都落在包围圈外面,根本收不到。
  到11时,整74师被进一步压缩到孟良崮、大崮顶及610、东西540高地等少数几个山头上。大崮顶西侧的惊魂谷中,尸体重叠达7层之多,57旅长陈嘘云也在悬崖边上被击中左肩胛,张灵甫遂指定明灿为代理旅长指挥战斗。
  中午时分,痛哭流涕的整74师参谋长魏振钺通过电台苦苦求援,要整25师看在党国的份上,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而对方参谋长李世镜则要整74师向他们靠拢。此时,东西540两个高地又告失守,51旅旅长陈传钧被俘,情形已是万

分危殆。张灵甫接过电台话筒说:“本人张某,我有一份电报给汤司令,请即转接。”
  这是整74师向汤恩伯发去的最后一电。电文大意如下:“战况恶化,钧座与黄百韬、李天霞应负全责。弹药不必再投,速令空军轰炸孟良崮600高地以西周围阵地。”
  随后不久,芦山和孟良崮主峰又告失守。
  孟良崮山地群峰相连,烟雾迷茫,尽管P51战斗机、B25轰炸机频频出动,倾尽全力进行空中掩护,但终因战区狭小、能见度差和遭受地面高炮、高射机枪的猛烈射击而很难奏效。
  下午3点,再三严令之下,整25师以1个旅加1个团的兵力再度攻击天马山、覆浮山、蛤蟆山一线,并终于拿下界牌,孟良崮就在5公里外。
  此时此刻,距整74师覆灭仅两个小时。
  如果,黄百韬倾全师之力继续猛攻;如果,李天霞也在孟良崮另一边积极配合,也许还能救出74师一些残部。然而,就是这短短5公里的一马平川,却比登天还难。黄百韬拿起望远镜,看了看被笼罩在一片战火与雾霭之中的孟良崮最

后一眼,再次停滞不前;而李天霞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既不敢、又不愿解围的心态驱使下,无视命令、不顾大局,带着整83师继续在孟良崮以东的大官庄、垭子庄、张庄集之间迟滞不前……
  5月16日下午5时,74师全军覆灭,除张灵甫、蔡仁杰、卢醒等自杀外,华野共击毙敌军7000余名,俘获15000人。
  孟良崮战役简析
  孟良崮战役的惨败是继莱芜战役后再一次证明了国民党军事战略的严重错误。以劣势兵力深入解放区寻求与优势解放军作主力会战,这本身就是军事上极大的冒险。加上情报上的绝对劣势,让国民党军队处于非常不利的态势。
  首先,华野可以自由选择对我军最有利的预设战场作战。莱芜战役,预设战场是莱芜小城,即无坚固工事,也无粮弹储备,让李仙洲部无法坚守,只得选择最危险的敌前撤退,最后被华野在野外歼灭。孟良崮战役,预设战场是孟良

崮山区,让重装备74师无法发挥自己的装备优势(孟良崮战前,因山路崎岖,整74师还将战车和榴弹炮撤回临沂,并未参战),加上孟良崮缺水、无法构筑工事的特点,让华野在最有利的形势下歼灭了这个国军头号主力。反之,在预设

战场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华野并不恋战。孟良崮战役前,华野在新泰围住整11师,但是新泰周围地势开阔,易于整11师展开火力,所以,当王敬久兵团一靠近,华野立刻撤围离去。
  其次,当国军一部被解放军抓住后,周围友邻部队很难全力增援——因为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华野可以在“围点”与“打援”中任意选择,援军不增援就吃掉“围点”国军;援军增援过猛就掉头“打援”。实际上在孟良崮战役前,

泰安战役已见征兆,华野围住泰安72师一开始准备“围点打援”,但是,国军慑于华野的雄厚实力,没敢增援,结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72师被白白吃掉。
  在当时的态势下,国军最好的策略是收缩防御。以有力部队坚守若干要点,吸引解放军前来围攻。这样预设战场的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因为是有备防守,解放军进攻时就很难轻易歼灭国军,再集中强大的机动部队,待解放军

攻击不利时,投放战场以赢得战役的胜利。

华野7月分兵与战局逆转
  7月分兵,是1947年华野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也是中共中央根据对全国形势的判断所做的重大战略调整的一个组成部分。后世对这次分兵争议很大。支持者认为,华野7月分兵有力支援了刘邓挺进中原作战;反对者认为,华野7月分

兵让孟良崮战役后的有利形势逆转,不仅外线出击兵团屡屡受挫,内线作战也节节败退,不仅丢掉沂蒙山根据地,还直接导致最重要的胶东解放区沦陷,7月分兵后让华野进入最黑暗最艰苦时期。
  功过姑且不论,让我们先看看华野7月分兵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的黄河战略
  国民党组织重点进攻,中共当然要考虑反击。而反击最好的方向是国民党防御的弱点——”哑铃“的中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蒋介石搞了个黄河战略,一个拳头打山东,一个拳头打陕北,想迫使我们在华北与他决战。可他没想

到,自己的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呢,给他来个针锋相对,也还他一个黄河战略:紧紧拖住他这两个拳头,然后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扮演刀子角色的就是刘邓的中野。
  早在孟良崮战役发起以前,中央军委就在致刘、邓、陈、粟的电报中指示,刘邓军于6月1日以前休整完毕,6月10日以前南渡黄河,第二步向中原进击;“陈粟军在巳灰(即6月10日)以前应集结全力(二十七个旅)寻求与创造歼敌

机会,并准备于巳灰以后配合刘邓军大举出击”。这个指示还只是笼统要求华野“配合”刘邓出击。
  孟良崮战役后,让我军上下都产生乐观的情绪。所以,中央军委对之前的部署作了大幅度调整,虽然仍指出山东仍是主要战场,但是目标已经大大提高。中央军委5月22日的电报指出:“在现地区作战,是于我最为有利,于敌最为不

利。现在全国各战场除山东外均已采取攻势,但这一切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敌人进攻。蒋管区日益扩大的人民斗争,其作用也是如此,刘邓下月出击作用也是如此。而山东方面的作战方法,是集中全部主力于济南、

临沂、海州之线以北地区,准备用六七个月时间(五月起)六七万人伤亡,各个歼灭该线之敌。该线击破之日,即是全局大胜之时,尔后一切作战均将较为顺利。”
  这个指示要求华野在“六七个月时间”全歼“济南、临沂、海州之线”之敌——也就是山东国军大部,以获得“全局大胜”。按照这个指示,华野无异要提前打一场淮海战役规模的战役才能达到中央军委的要求,这显然已经大大超

过了华野的能力。
  6月22日,中央军委的电报进一步指出:“山东战事仍为全局关键。你们作战方针,仍以确有胜利把握然后出击为宜。只要有胜利把握,则不论打主要敌人,或打次要敌人均可,否则宁可暂时忍耐,不要打无把握之仗。”这个电报还

是把华野是否外线出击建立在“有胜利把握”的基础上。
  6月29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报,出现重大变化:“蒋军毫无出路,被迫采取胡宗南在陕北之战术,集中六个师于不及百里之正面向我前进。此种战术除避免歼灭及骚扰居民外,毫

无作用,而其缺点则是两翼及后路异常空虚,给我以放手歼击之机会。你们应以两个至三个纵队出鲁南,先攻费县,再攻邹(县)、滕(县)、临(城)、枣(庄),纵横进击,完全机动,每次以歼敌一个旅为目的。以歼敌为主,不以

断其接济为主,临蒙段无须控制,空费兵力。此外,你们还要准备于适当时机,以两个纵队经吐丝口攻占泰安,扫荡泰安以西、以南各地,亦以往来机动歼敌有生力量为目的,正面留四个纵队监视该敌,使外出两路易于得手。以上方针

,是因为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
  这个电报不仅放弃了一周前要求外线出击建立在“有胜利把握”的基础立场,而且明确提出出击方向与使用部队规模。
  华野分兵寻找战机
  中央军委明确做出了分兵的指示,那么华野面临怎样的形势呢?
  孟良崮战役后,国民党调整了策略。经过多次会议,检讨战局,研究战法,提出"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合进,以三四个师重叠交互前进"的新战术。按照这个策略国军在莱芜至蒙阴不足100里的正面布置9个师25个旅,形成一个方

阵,抱成一团,步步为营,平行直推,向鲁中山区推进。与此同时,驻青岛的第五十四军进犯胶县,潍县的第八军南犯临朐,驻济南的九十六军进犯明水。国军的目标就是利用华野孟良崮战役中伤亡过大,逼迫挤压,以求与华野决战或

将华野赶出鲁中。
  面对国军渭集一团的挤压战术,华野一时也找不到分割歼敌的机会。客观上也希望通过分兵出击分化国民党的重兵集团,制造歼敌的良机。
  于是华野改变坚持内线作战的部署,做出了分兵出击外线的决定。具体部署是,由陈士榘、唐亮率领第三、第八、第十3个纵队向鲁西挺进,由叶飞、陶勇率领第一、第四2个纵队向鲁南出击,陈毅、粟裕、谭震林直接指挥第二、第

六、第七、第九4个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在沂水地区待机出击。这一部署于6月30日上报中央军委,同时命令各部队7月1日开始执行。中央军委7月2日复电,认为“布置甚好”,并指出:“我军必须在七天或十天内,以神速动作攻取泰安南

北及其西方、西南方地区,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如动作迟缓,则来不及。”

七月分兵导致战局逆转
  虽然中央军委对形势很乐观,认为刘邓跃进中原加上华野最强的5个纵队外线出击,将带来全国局势的迅速改观。但是,现实却恰恰相反,刘邓为了跃进大别山付出惨重代价——重武器全丢掉,部队损失惨重,在白崇禧围攻下无法建

立稳固的根据地,直到1948年3月中野撤出大别山,进入中原腹地才改变困境。 
  华野外线出击兵团更不顺利。
  深入鲁南的叶飞兵团首先陷入困境。第一、四纵队进入鲁南后,在围攻沂北南麻、鲁村之敌时,天降大雨,山洪暴发,弹药均被淋湿,不得不撤出战斗。其后又攻打滕县四昼夜未下,一、四纵队分别减员5000余人,每个师所辖实际

兵力只有一个团。战局如同棋局,一着失利,全盘陷入被动。转眼间,一、四兵团陷入了国民党5个整编师的重兵包围之中。国民党部队得意忘形,通话根本不用密码,直接称叶飞部为"面包",称陶勇为"西瓜",把两位将军气得半死:"

老子打了半辈子仗,竟然打成含在别人嘴里的面包和西瓜了。"叶陶只得冒死突围,损失惨重。
  挺进鲁西南的陈唐兵团同样处境艰难。部队天天行军,时时打仗。差不多每天都要走七八十里。一到宿营地,连休息、吃饭都顾不上,就要顶风冒雨修工事。常常是工事还没有修好,就响起尾追敌人的枪炮声,接着就是一场激战。

稍一接战,马上就要转移……在这些日子里,行军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连营干部到团部来,开始还打听:"有什么任务?"慢慢地改成了:"今天走不走?"后来连这话也改了,一见面就是:"今天走多少?"行军也不能痛痛快快地走。这

时正值雨季,这年雨水特别多,而我军行动的地区正处于运河两岸、独山湖畔的低畦地带,遍地是水,大小道路全被淹没,浅处没胫,深处及腰。部队整天在阴雨乱泥中跋涉,下部全泡在泥水里,上身衣服被汗水和雨水湿透,不能更换

,不能洗晒。连续的行动,疲劳、艰苦,加上频繁的战斗,伤病员和非战斗减员与日俱增。经过38天的无后方转战,陈唐兵团被拖垮了,伤亡最小的第十纵队也损失2000余人,许多纵队实际兵力只有一个师。
  8月1日,叶飞兵团终于与陈唐兵团会合。相见时情景令人心酸。老战士王昊回忆道:"见面时疲劳程度是无法形容的。战士们倒在路边的泥坑里睡着了,炮弹和炸弹的交替爆炸也唤不醒他们。女同志就更为艰苦,政治部的、后勤部的

、加上野政文工团的,为数不少,一个个憔悴不堪,面黄肌瘦,披头散发,令人目不忍睹。"
  客观的评价,1947年解放军尚不具备外线进攻的实力。脱离根据地后,解放军后勤补充、伤病安置都成为无法解决的问题,其运动能力也大幅度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外线作战中,由于缺乏民众基础解放军情报优势基本丧失,国军

可以轻易掌握解放军动向,从而让外线作战的解放军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形势。
  外线出击不顺利,内线作战更不顺利。7月分兵后,留在解放区华野仅5个纵队约15万人,实力下降一半。此消彼长之下,小心翼翼的国民党军队变得大胆起来。
  因为要分兵堵截华野外线出击部队,国军在与华野对持前线仅仅留下4个整编师,其中整编11师态势最为突出,其在沂蒙山根据地中心南麻大肆修建工事,一副准备长期固守的态势。为了策应外线出击兵团,华野决定集中内线5个纵

队,发起南麻战役,企图一举歼灭孤悬在外的整编11师。
喜欢打左踢右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打左踢右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