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军事篇9
送交者: 打左踢右[♂★打左踢右★♂] 于 2016-01-18 23:38 已读 1116 次 1 赞  

打左踢右的个人频道

回答: 转一篇关于国共成败分析的好文。 由 打左踢右 于 2016-01-18 23:27

黄百韬逆袭,邱清泉迂回攻击,战局逆转
  黄兵团四面被围,后路被切断。7月3日华野发动全面攻势,一时黄兵团形势岌岌可危。换国民党一般部队可能也就崩溃了。但黄百韬确实是国军一员悍将。7月4日晨,黄将25师特务营和108旅的2个营拼凑成一个团,在4辆坦克掩护下

,亲自带队向田花园攻击,创造了国军战史上兵团司令带队冲锋唯一战例。面对绝对优势解放军,他的部队伤亡重大,团长李景春重伤倒地,黄本人也受伤,仍死战不退,站在坦克上高呼口号。部队受其激励,拼死猛冲猛打,一举攻占

田花园并乘胜夺回4、5个村庄,黄兵团逆袭遏制了华野进攻势头,给华野造成重大伤亡,稳定了阵线。
  华野与黄百韬杀红了眼。而外线的邱清泉兵团却悄悄的绕开了华野的阻击部队,迂回到围攻黄兵团的解放军后方。7月6日邱兵团突然发动猛烈进攻。华野腹背受敌,麻烦大了。
  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华野各部与黄、邱兵团搅成一团。一旦被国军粘住,等外线各路国军赶到睢杞战场,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日,中央军委给中野急电;
  刘陈邓并告粟陈唐:

  微未电悉。为保障粟军胜利,你们行动有二方案:(一)全军(一、二、三、四纵)尾敌北进,直达睢杞地区。(二)以四纵尾十八军北进直达睢杞,以一、二、三纵歼灭吴绍周。以上方案望择一施行。如果不取第一案,则必须取

第二案。务使十八军于午灰前不超过睢杞,争取歼灭七十二师(是否续歼七十二师,由粟裕按当面情况临机定),并使粟军于战役结束后有十天左右喘息时间,北移休整,立于主动地位(此点甚为重要),是为至盼。全军进展情形望逐

日电告。 
  军委 鱼丑
  在军委的电文中可见当时华野形势危急,要求中野或者以主力“直达睢杞地区”救援华野,或者以四纵“直达睢杞”,并以主力歼灭吴绍周(85军)吸引国军增援。不管如何都要中野派一个以上纵队到睢杞战场。让华野可以“北移

休整”“有十天左右喘息时间”,甚至特别强调“是为至盼。全军进展情形望逐日电告”
  6日,华野抽调兵力对邱兵团反击,总算勉强挡住邱兵团攻击。邱兵团停止攻击后,华野立刻撤退,战场都来不急打扫,匆忙撤走,由于连战疲惫,在邱兵团追击下,有3000多民工和伤员成为国军俘虏。
  豫东战役,国军最后的回光返照
  豫东战役我军伤亡惨重。据官方史料我军伤亡约33000人。实际伤亡可能远超过这个数字。郭化若在其《四纵队淮海战役之经过与初步检讨》一文的开篇中说到:纵队自濮阳整训后,渡河南下参加豫东战役,部队伤亡四千余,非战斗

减员亦四千余,共减员九千余。一个四纵伤亡已经近万,那么其他纵队呢?据《皮定均日记》透露,“此次战役,我们杀伤敌军也很大,要谈起来,我们就是杀伤敌军一个整师(75师),但是我们‘三弟兄’(指粟裕麾下外线兵团的主

力的1、4、6纵)都残废了。”这样看来,1、4、6纵伤亡差不多,都是打“残废了”。3个主力纵队伤亡已经有3万,当时华野共有7个纵队参战,其余纵队伤亡也不小。
  粟裕在一九四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午时报军委,并致管文蔚、陈丕显、韦国清、吉洛的电报中说:“我西兵团之七个纵队,除三、八纵队比较完整外(该两纵队每纵亦只二万三至二万五),其余各纵既不充实,也不完整的。”(见《

粟裕军事文集》)
  在一九四八年八月二十七日晨报军委的电报中,粟裕又说:
  "西兵团七个纵队,自开封、睢杞两战役后,所补俘虏不够补偿伤亡,部队极不充实(每连只四至六个步枪班),尤其干部伤亡太大,至今无法补充,许多营连有政干无军干,有军干无政干,而营连排干部太新太弱,班排干部俘虏成

份不少,因此团级与营以下脱节现象甚严重。”
  综合上述因素,豫东战役,我军虽然取得歼敌9万的胜利(包括外线阻击歼敌),但是自身伤亡不下5万,这还不包括外线配合作战中野的伤亡。
  虽然代价很大,但是豫东战役总体而言也是我军与国军主力会战的一次重大胜利。其战果包括攻克河南省会城市开封(其政治影响力不可低估),对区兵团给予歼灭性打击,重创黄兵团。战役目的基本实现。
  在豫东战役最紧张的时候,国民党徐州剿总已经开始装运行李,如果战役失败,国民党只有提前撤退到江南地区,也就没有后来的淮海战役,解放战争就是另一种进程。不过因为黄百韬拼死逆袭以及邱清泉迂回攻击才让国军在豫东

战役最后阶段反败为胜。据此黄百韬还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豫东战役时国军虽然在最后关头侥幸获胜,但是代价过于惨重——区兵团大部被歼,黄兵团被重创,邱兵团伤亡惨重,还搭上一个开封。获得的战果不过重创华野外线兵团。解放军在根据地大力支援下,损失很容易弥补。而国民党

因为窘迫的财政,让一线部队的损失很难得到及时的补充。更重要的是,豫东战役的胜利国民党不仅没能逆转战局,反而让其高层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希望——只要集中主力与解放军会战,国军完全可以取得胜利。这种心理对国民党后

期的战略部署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国军集中徐州剿总主力准备与解放军会战,而不是收缩主力退守淮河争取一个划江而治的机会。这就为我军在淮海全歼国民党徐州剿总主力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也促进了解放战争的加速胜利。.

第六节:小三大战役的意义
  解放军经过四战四平、临汾-晋中战役、豫东-兖州战役后,战争形势其实已经明朗。毛泽东在 1948年7月就说,“解放战争就象爬山,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粟裕在1948年8月给中央军委的汇报中则说,“团以下干部保命思想

严重,因为眼看革命就要胜利了,却不知道自己何时报销,很想尽快回到大后方享福”。这就证明,解放军团以下最基层的干部在1948年8月已经强烈地预感到最后的胜利即将到来;相反,国民党方面在同年8月的南京军事会议上则是哀

鸿遍地,怨声载道。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合格的职业军人,不管他属于哪一方,这个时候都应该估计到战争的结局了。
  国军作战意志被摧毁
  如果说,在小三大战役前,国军还多少保留着一定的战斗意志,还能主动寻找解放军作主力会战,小三大战役后国军仅存的战斗意志也被摧毁。
  黄百韬,国军中绝对悍将。其领导的整编25师本属杂牌部队拼凑而成,战斗力很弱。但在他调教下,居然成为国军一只劲旅,在对中野、华野屡次作战中均有不俗表现。豫东战役如果没有黄百韬拼命救援,区兵团早就全军覆没,后

来面对华野绝对优势兵力的围攻甚至亲自率军冲锋,是国军最后能反败为胜的关键。就这样的将领在豫东战役后也意志消沉。
  济南战役时,黄奉命前去援救济南。按理才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并被提拔为7兵团司令长官的黄应该更加卖力。但是,黄百韬在无线电中听到王耀武细细叮嘱家事,就对部下说“王没有死战的决心”,“此行必是白忙一场”,意即不必

当真去救了,应付一下即可。这与黄此前的表现可谓大相径庭。结果华野准备了整整70个团的打援部队没放一枪,济南就已经解放。这在几个月前是无法想象的。
  廖耀湘,东北国军的主力战将。其1946年才进入东北时何等骄狂。一个威远堡战斗的胜利就让其志得意满的宣称:一个22师就可以击破任何共军!1948年前廖率领的新六军还锐气十足,几乎就是东北战场国军的救火队,陈明仁能够

在坚守四平最后时刻获得胜利,根本原因还是新六军突破了东野阻击,让林彪无奈撤军。但是四战四平后廖耀湘却绝足不出沈阳,即使在锦州战役最激烈最紧张的时候,他率领的国军最强大的机械化兵团只敢在彰武一带徘徊不前,眼睁

睁的看着锦州失守。
  邱清泉,蒋介石心腹爱将。其率领的5军一直是华野的头号劲敌。华野几度集中优势兵力向吃掉这个王牌军都没有成功。豫东战役后也意志消沉,在淮海战役中几乎平庸无为,后被包围在陈官庄后整天酗酒作乐不问战事,直到被击毙

。
  高级将领意志消沉,一线官兵士气更是一落千丈。
  整编11师,国军全美械装备的5大主力之一。在1948年8月之前与华野几乎所有部队、中野大部分部队交战记录保持全胜。这样一只王牌部队编入黄维12兵团,该兵团还包括85军这只很能打的部队(就是在民权战役中击溃中野的部队

)。整个黄维兵团10余万人,结果在双堆集被中野包围。当时中野不过17万,加上地方部队约有30万。兵力虽然较多,但是装备差距很大,中野自身经过大别山战斗部队损失很大,还没恢复元气。地方部队数量虽多,但战斗力非常有限

。 
  黄维兵团被中野围住竟然动弹不得。要知道仅一个整编11师,过去就多次遇到解放军优势兵力围攻而表现出色。如47年黄麻战役,华野5个纵队围攻不但没有歼灭11师自己受到巨大的伤亡。土山集战役,华野集中1、3、4、6、8等5个

主力纵队准备围歼11师,结果打了整整2天,反倒被11师逆袭击败。现在被弱小的中野围住,黄兵团附近固镇还有6、8两个兵团10万人接应。但无论18军(即整编11师)、还是85军均暮气沉沉无所作为,实在是士气低落、作战意志已丧失

殆尽。
  为什么小三大战役对国军上下打击如此之大?如果仅看歼敌数量,这几场战役并不多。四战四平歼敌2万,豫东战役连上开封不过7—8万人(其中国军正规部队仅5万左右),兖州战役也不到2万,临汾-晋中战役虽然歼敌达10万之众

但大都是阎锡山的地方部队。这样的歼敌数量在48年解放军节节胜利中其实并不太耀眼。小三大战役对国军的震撼其实另有原因。
  国民党防御策略的全面溃败
  战争的博弈从某种角度上看其实也可以认为是对点、线、面的争夺。1946年——1947年国军对解放区的进攻,其基本策略可以总结为:占据点(大城市),打通线,恢复面。进攻失败后,到了1947年下半年开始,国军转入防御态势

,其基本策略调整为:占据点,确保线,压制面。如果国军能有效执行这个策略,国军就能稳定军事形势,甚至还有获胜的希望。
  执行这个策略最成功的例子当属日军。日本中国派遣军其兵力最高峰时期也不过百万,却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虽然兵力严重不足,但是在占据点,确保线,压制面的策略下,不管是正面数百万国军,还是敌后八路军都被压制得无法

动弹。其核心就是“确保线”。战争中谁能掌握主要交通线,谁就能更迅捷的调动兵力,在关键战场形成局部优势击败对手。
  但是,国军这个策略执行还不到半年,就被解放军攻势瓦解。小三大战役让国军看到,面对解放军的攻击,不仅“线”无法确保(如四平、兖州),连“点”也无法坚守(临汾、洛阳、襄阳、开封),豫东战役实际上是国军拼死一

搏——以放弃救援“线”(兖州)甚至预期未来还要放弃重要的“点”(济南)为代价,最大程度集中兵力企图吃掉华野外线兵团。结果却是,再次丢掉一个“点”(开封),丢掉一个兵团(区寿年),一个兵团被重创(黄兵团),只

是让华野受伤而已,距离歼灭华野还差得很远。
  线保不住,点守不住,解放军外线兵团在最虚弱的时候也吃不住——战争还有什么希望?
  这样的结果如何不能让国军上下意志消沉,战意全无。
  所以,小三大战役之后,解放战争我军胜利基本已成定局,国民党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第六章:气数已尽的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解放军在国民党政治、经济、军事都即将崩溃的时候一次总摊牌。战争的结果并没有悬念。唯一的悬念只是解放军以多大的代价获得多少的战果。也许是国民党确实气数已尽,在三大战役过程中,国军指挥层对策略选择

最后竟然都是最差的选项。
  第一节:辽沈战役——廖耀湘在想什么?
  战役概述: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义县至河北省滦县300余公里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至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
  蒋介石为解锦州之危,组成东进和西进兵团,从锦西、葫芦岛和沈阳地区东西对进,增援锦州。东北野战军以2个纵队另2个独立师位塔山地区,阻击东进兵团;以6个纵队共16个师计25万人攻击锦州;以1个纵队主力为战役总预备队;以

4个纵队共14个师位彰武、新立屯地区,阻击西进兵团;以11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围困长春。1948年10月14日,攻锦集团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于15日攻克锦州,全歼守军10万余人,俘范汉杰及第6兵团司令官卢浚泉等,完全封闭了

东北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向关内的大门。
  在锦州攻坚战的同时,南北两线阻援部队分别采取坚守防御和运动防御,粉碎了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增援锦州的图谋。锦州被克后,困守长春的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于1948年10月17日率所部2.6万余人起义。21日,

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948年10月18日,蒋介石飞赴沈阳部署“总退却”,严令西进兵团继续前进,在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19日东北野战军10个纵队在黑山、大虎山以东,饶阳河以西,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约120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对西进兵

团展开大规模围歼战,各部大胆穿插,分割围歼。至28日拂晓,辽西围歼战结束,全歼西进兵团5个军12个师(旅)共10万余人,生俘中将司令官廖耀湘。
  从10月29日起,东北野战军乘胜东进,先后解放新民、抚顺、辽阳、鞍山、海城等沈阳外围据点。1948年11月2日,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宣告解放,守军13万余人全部被歼。同日,解放营口。辽沈战役胜利结束。9日,锦西、

葫芦岛地区之敌从海上撤至关内。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战役评述
  1948年,国民党在东北基本已经缩到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点上。态势、兵力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国民党唯一的策略只能是撤退。虽然长春国军已经无法救出来,但是丢掉长春一部国军总比东北国军全被一锅端好。如果

在四平陷落后,沈阳国军能够果断后撤,加上营口等一些城市的驻军,东北国军大致能撤出来35万人,加上锦州10万国军,总共45万左右的国军背靠华北剿总支援,在锦州一带以内线防御的态势与东野周旋,如此则国军态势有利,补给

、后撤都很方便。东野再强大,打进关内也要颇费一番力气。蒋介石与国民党国防部都主张撤退,结果因为东北剿总以及一线将领集体反对,这个撤退方案成为泡影。历史就是如此吊诡——卫立煌别有用心,反对撤退倒也能理解,廖耀

湘等不可能不知道留在沈阳只能是等死,为什么会反对撤退,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锦州战役打响。当时国军有个南北对进夹击东野的方案。南面是葫芦岛的侯镜如兵团,打塔山确实是用力了。北面廖耀湘兵团是当时国军最强大的机械化兵团。可是这时的廖耀湘已经不是2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新6军军长了,虽然他

现在麾下实力比2年前更为强大,但是其对手与两年前比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畏惧东野实力,廖打下彰武后,就徘徊不前,眼睁睁的看着锦州这个要点被东野攻克。
  如果廖耀湘不顾一切向锦州攻击,南线侯镜如兵团必定士气大震,甚至华北傅作义也有可能增加筹码——给葫芦岛增兵。那时东野将压力大增。能否顺利拿下锦州也就是个未知数。
  锦州被解放军攻克,国民党在东北失败已经是定局。这时总该考虑撤退的问题吧。偏偏这时候蒋介石又昏了头,下令廖耀湘继续南下与侯镜如南北对进收复锦州!没有锦州这个内线支撑点,让廖候两部不到30万兵力去撞东野100万大

军——这要什么脑袋才会想出这么疯狂的主意?
  这么一折腾,东野迅速北上,廖耀湘被围,关键时刻指挥部又被小股解放军偷袭,失去大脑,部队建制又被冲乱——稀里哗啦的一个机械化兵团就完蛋了。接着长春、沈阳不战而降,东北几十万国民党部队几乎没打一场像样的仗就

莫名其妙的全军覆没。

第二节:平津战役——傅作义的纠结
  战役概述:
  1948年12月上旬至1949年1月,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共一百万人,联合发动了平津战役。当时,华北国民党傅作义集团除有5万余人分驻归绥和大同外,有兵力50余万人,位于东起北宁路的山海关、西迄平绥路的张

家口的约50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上,并以塘沽为海上通道口。
  1948年11月23日起,提前结束休整东野取捷径隐蔽地挥师入关。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一道,以神速动作,先用“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

断了他们南逃西窜的通路,并调动原驻天津、塘沽的国民党军队第九十二、九十四、一○五军进到北平地区。随后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发起攻击。在12月下旬连克西头的新保安、张家口。在新保安歼灭傅作义嫡系主力第三

十五军1600人,在张家口歼敌第十一兵团部和第一○五军5.4万余人。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当东头的天津守敌拒绝接受和平改编后,1月14日,解放军以强大兵力发起对

天津的总攻,东北野战军集中5个纵队22个师34万人在刘亚楼指挥下,经过29个小时激战,攻克了这座坚固设防和重兵守备的大城市,天津国民党守军10个师13万人全部被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天津解放后,塘沽守敌乘船南逃。
  在解放军强大压力下,傅作义接受和平条件。22日,北平守军开始撤出城外改编为人民解放军。31日,古都北平宣告解放。
  战役评述:
  平津战役前,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又是怎么想的呢?
  平津战役前,华北剿总面临这样的形势。东北已经全部丢掉,东野随时可能入关。在中原,淮海战役已经进入第二阶段,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黄维兵团被围,徐州剿总虽然还有3个兵团,但是已经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总而言之,

华北剿总南北两个方向的军事形势都非常不利。
  所以,华北国军最好的策略也是撤退。
  但是,傅作义很不甘心。自己从绥远起家,靠着战功一步步坐上华北剿总司令长官的位置。对阵华北野战军几乎是百战百胜,基本把华北野战军驱逐出平津地区,只能在山西、察南、绥东等偏远地带活动。虽说形势逼人,但是一枪

不放就放弃富庶的平津地区实在是难以甘心。
  而且撤退也有个方向问题。向南撤是蒋介石的愿望——不管是加入淮海战场或是直接海运到江南,国民党都将增加一只可靠的精锐力量。但是丢弃地盘到江南去仰人鼻息,与待在华北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甚至傅作义怀疑自己的部

队到了南方,很可能会被蒋一口吞掉。这条路不到万不得已,傅作义是不会走的。
  向西退回自己的老根据地绥远倒是一个选择。可是现在傅系部队已经发展到17个旅(师)20万人,绥远地瘠民穷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养活这么庞大的军队。
  所以撤退也是两难,傅作义干脆决定留在华北观望形势。做出这样的决定,不能不说傅作义多少有点投机心理——东野即使入关,据傅判断大致在50万——60万左右,华北解放军大约有20万,这样解放军实力部超过80万,华北剿总

正规军加地方部队大约有60万,虽然兵力略少,但是依托北平、天津、塘沽等几个重要大城市,以及内线作战的便利,只要华野不北上,傅作义颇有信心在平津地区与解放军打一场攻防战。
  但是傅作义也清楚,即使平津打成胶着,只要华野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北上参战时肯定的。所以,准备打一打的同时傅作义又不得不做好撤退的准备。
  大军作战最忌统帅首鼠两端。这样简单的道理傅不会不明白。但是,由于南北两方的军事压力以及国民党内部的复杂因素让傅作义摆下一个军事上最不利的阵型。
  如果要打,国军就应该围绕平津地区构筑环形防御圈,部队梯次布防,以内线防御态势抗击解放军的攻击并伺机反击。如果要撤,就应该明确撤退方向——比如,向南撤,就应该以天津港为核心,构造环形防御圈,掩护部队、机关

、物资从天津逐步撤走。如果向西撤,就应该放弃平津,部队向西收缩,部队逐次抵抗以空间换时间,拉长解放军的补给线,寻机反击。
  不管打还是撤,大军统帅至少要有个基本目标方向,部队才能按照这个方向设计防御或者作战计划。
  而傅作义即想打又想撤,撤还要分成2个方向——傅系向西撤(绥远方向),蒋系向东撤(天津港方向)。为了照顾这三个——你没看错,是三个目标!华北剿总摆出一个长蛇阵——以蒋系的3个兵团8个军共25个师,防守北平及其以

东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线;以傅系的1个兵团4个军共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怀来、宣化、张家口、柴沟堡、张北一线。整个战线长达500公里,而且没有任何纵深!
  这样一个长蛇阵除了被动挨打,简直没有第二个作用。国军最善战最有头脑的将领,摆出最不利于作战最容易崩溃的阵型——除了国民党气数已尽,找不到第二个理由来解释。
  这样的阵型摆出来,平津战役也就没有了悬念。东野从容的“先打两头,再打中间”,长蛇阵被一段段吃掉,由于没有纵深防御,东野穿插也很顺利,北平、天津、塘沽被分割包围,天津一下,北平傅作义只能接受和平改编。
  整个平津战役,国民党被歼俘52万,解放军自身伤亡不到4万,是三大战役赢得最轻松的一仗。
  如果国民党没有派系倾扎劣迹斑斑的历史,以傅作义的军事素养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南撤。这么一只力量如果投入淮海战场,我军很难取得淮海战役这么巨大的胜利。即使东野入关,席卷整个华北,但是国军在江淮还是可以集中100多

万重兵防御,划江而治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第三节:淮海战役——国军不可思议的集体失误
  战役概述: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7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

,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

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0万余人,生俘黄

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对杜集团围而不歼,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俘获杜聿明,邱清泉自杀,李弥逃脱。
  淮海战役历时65天,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战役评述
  60万对80万之谜
  一提到淮海战役,过去的史料一般都是这样介绍:淮海战役我军60万对阵国军80万,在兵力与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以少胜多……
  关于双方的力量投入,现在看来颇值得商榷。
  我军力量:士饱马腾、兵强马壮
  淮海战役我军参战力量是华野与中野两大野战军以及华东、中原军区地方部队。我们首先来看华野与华东军区力量。
  华野成立于1947年1月,成立之初其编制为11个纵队与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超过30万,另外当时华东军区总兵力约30万。也就是说,在1947年1月,仅华野与华东军委总兵力已经超过60万。
  虽然华野作战频繁,战争消耗大。但是在山东解放区的大力支持下,华野与 华东军区力量一直在增长。
  1948年1月-3月,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先后开展新式整军运动。随后,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华东野战军以第1、第4、第6纵队组成第1兵团(亦称粟裕兵团),以第7、第9、第13纵队及渤海纵队(1948年2月组建的,袁也烈任司令员)

组成第2兵团(亦称山东兵团和许谭兵团),以第3、第8、第10纵队组成第3兵团(亦称陈唐兵团),抽调原内线兵团之第2纵队南下华中,会同原在华中的第l1、第12纵队组成第4兵团(亦称苏北兵团和韦吉兵团),这时,华东野战军36万余人

,华东军区部队38万余人。总兵力74万。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打到1949年1月。华野在淮海战役中已经达到16个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42万人左右。而此时华东军区部队即使仍保持38万人的规模,华野加华东军区兵力也已经超过80万人。
  1949年2月,淮海战役刚刚结束,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命令,华东野战军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谭震林为第一副政治委员, 张震为参谋长,唐亮为政治

部主任。三野辖4个兵团和1个特种兵纵队。
  以胶东军区武装编为第32军(辖第94、第95师),谭希林任军长,彭林任政治委员,暂归山东军区指挥。两广纵队拨归第四野战军建制,曾生任司令员,雷经天任政治委员。虽然有2个军划到其他部队,但淮海战役刚刚结束时华东军区

已经达到42万人,第三野战军达到58万余人。总兵力100万。
  中野在淮海战役参战时有7个纵队,总兵力约17万,但是,1948年5月重建的中原军区下辖鄂豫、皖西、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陕南等7个军区,军区部队在15万人左右。
  所以,在淮海战役期间,华野与华东军区总兵力80万,中野与中原军区总兵力32万。两者相加总兵力112万。而传统史料提到的我军60万兵力不过只是华野与中野两只野战军实力。淮海战役是国共双方决定性会战,双方都全力以赴。

为了支援前线作战,我军仅动员民工就达543万。很难相信,这样的决定性会战中,我军还有大量的军区部队没有参战。
  事实上除了正规军和地方部队,淮海战役解放区还出动规模很大的民兵参战。华东野战军唐亮回忆中就提到,有130个民兵团负责掩护后勤民工,这就是十几万人的规模,另外战争中从后方还补充新兵10万人。
  所以,在淮海战役中我军投入的力量为
  野战部队:110万
  民兵:不祥,但应不低于十几万人的规模
  后勤民工:534万
  总力量:660万以上。

国军力量:战力残破、缺额甚大
  与解放军士饱马腾兵强马壮相比,1948年的所谓徐州剿总的国军“精锐”就是一堆破铜烂铁。
  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国军先后有7个兵团2个绥靖区,34个军86个师参战。
  这34个军86个师除了才成立的架子师外,如果都处于满编状态,倒能凑出80万人的兵力。实际上由于连续作战的消耗以及后方财政的恶化,导致国军几乎没有编制完整的部队,反而缺额很大。
  首先是起义的第3绥靖区。这是西北军将领张自忠的老部队。包括59和77等2个军下辖的4个步兵师。张克侠等人带领59和77军的军部和3个半师战前起义,人数是23000人。起义带走了2个军4个师的大部分部队。后来中野的4纵在三堡

歼灭了第3绥靖区司令部和37师残部等4千人。可以看出第3绥靖区最多3万人。
  第一个被歼灭的是第7兵团。先是广东部队第63军1万多人在窑湾被华野歼灭。随后负责在运河铁桥掩护的第44师几千人也被歼灭。最后25军的2个师、64军的2个师、100军的1个师和44军的2个师等4个军7个师被包围在碾庄。其中44军

是1.5万人,100军是几千人,44军2个师中只有42师有实力,19师在济南就被歼灭是刚刚重建的部队,第25军有2个旅(师)在豫东战役中损失严重,到淮海战役还没有来得及补充实力,也是严重缺编。而广东部队第64军也就1万多人的力

量。那么被围在碾庄的第7兵团也就6万人的兵力。整个第7兵团的5个军(包括63军)在战前实际总兵力约8万人。
  第2个是被中野围住的是第12兵团。听着挺威武——4个军外加1个快速纵队但实际就是33个团,约10万人.
  12兵团4个军共有11个师,分别是18军的11、118、49师,10军的18、75、114师,14军的10、25师和85军的23、110、216师。先看看第18军。该军只有11和118师被包围在双堆集。49师主力跑到了蚌埠,而快速纵队就是18军的118师改

编的,所以双堆集的第18军是1个军部领导着1个师。
  再看看第14军。他的第83师去了太原,因此另给了一个303师的空番号,指定的编练地点在湖南耒阳县。而当时的14军驻扎在河南省驻马店,所以就派遣10师30团、85师253团和军直补充团到湖南去整训新兵。到淮海的只有4个团,却

顶了1个军2个师的番号。
  85军的主力是湖南地方部队改编的第23师和西北军第2师(察哈尔同盟军)的老底子第110师。而216师只是个架子师,只来了个第648团,也没什么实力。110师5千5百人阵前起义,23师也带着包括216师部队在内的5个团和军直部分1

万人投诚了。第85军总共才3个师8个步兵团,这样就没了6个步兵团和军部大部。只剩下几千人被围在双堆集。
  所以12兵团就是11个师,1个快速纵队[就是18军的118师加战车1团第2营]的规模。还跑了1个师,被包围的就是10个师外加1个快速纵队,还起义投诚了6个团.
  最后就是徐州的2、13、16兵团的72个团总兵力约20万人。
  李弥的第13兵团。包括第8、9、64、115军等4个军的番号。实际总兵力只有6万人。在解救第7兵团的时候,损失了1万人。到包围圈里的时候是5万人。其实后面的第64和115军都是第13兵团在包围圈里组建的。全是只有军长和师长的

空番号部队,部队就是师长领着几个警卫员,就敢顶着1个师的番号,没有任何实力。这4个军只有2个军是有实在部队的。
  邱清泉的第2兵团约10万人。主力就是第5军的3个师,但是其中的暂编24师是过去汪伪改编的。不仅实力很差,而且缺额更大。粟裕文选就提到"48年7月豫东战役的第5军严重缺编,各个团普遍只有1个营的实力,最多2个营。每天都

有逃亡,很多鲁西南的壮丁和我军被俘人员从第5军携带武器逃跑。 "可以说第5军其实最多只有编制的1/2左右。
  第74军是整编74师被歼灭后新组建的部队,80%是新兵,只训练了4个月,射击教育只完成了初级阶段。而且其中的第57师是战前1个多月前刚开始组建的只完成了架子的师。
  70军的32和139师都是48年刚刚建立的新部队。只有5军拨过来的第96师编制比较满员。72军则是个花架子,兵员严重缺额,其第122师是收容16兵团败兵组建的。第233师是临时刚组建的,34师是在泰蒙战役被歼灭的川军第34旅的第2

次重建。
  第12军是收容在了兖州战役被歼灭的东北军整编第12师逃回来的人员加地方民团临时组建的。而第116军是国防部在老杜集团被包围在陈官庄以后给的1个空番号。全军只有1个军长,指挥几个勤务兵、炊事兵。
  第3个被堵在陈官庄的是孙元良的第16兵团。包括41军约1.3万人,47军约1.6万人,兵团直属部队3500人,合计约3.3万人.
  在外围参加解救任务的还有第6、8兵团。
  第8兵团是西北军55、68军6个师。在46-48年在豫东、鲁西连续作战,损失很大。没有被补充过,实力很弱,总兵力不超过4万。后来一路跑到福建的时候只剩1万几千人。
  第6兵团顶着4个军的番号,但主力只有一个第54军。就算是主力的54军实力也不强。其第8师在东北伤亡5000,只残存少量部队。暂编57师在东北被击溃,只一点残兵。198师缺额也很大。39军是第8军的第10、3师刚扩编的。96军也

是刚组建的新部队,兵员还没有补充到位。99军是46年12月在宿迁被歼灭过,这个99军也是在广州刚成立的新部队。整个6兵团总兵力不到6万人。
  整个淮海战役国军主要参战部队就是上述部队总和,约51万人,另外还有一些特种部队如蒋纬国的2个装甲营,空军以及徐州剿总的直属部队。总兵力不超过55万。而被歼灭的是上述部队除6、8兵团的全部约41万,6、8兵团一部,徐

州剿总的直属部队共约50万人。
  从以上国军部队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国民党徐州剿总的部队或者连战疲惫,编制严重缺额;或被歼后充建,还未形成战斗力;或干脆就只是架子部队,兵员装备都没到位。部队综合战斗力不要说与46年相比,就是与47年相比都有很

大的差距。国军部队的构成实际上反映出国民党政权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现状。
  了解了国共在淮海战役的真实力量对比,才能合理的解释战役的过程。比如,如果中野没有规模很大的地方部队配合,怎么可能做出包围黄维兵团的决定?中野7个纵队不过17万人,黄维兵团10万,17万人4个方向分兵包围,每个方

向仅4万人,这样分兵很容易被国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另外,杜聿明集团从徐州突围,华野将其包围在陈官庄。华野实力不过40来万,消灭黄百韬损失5万人,就算后方新兵能补充这个损失,华野在围困杜聿明时还有40万。但是后来为了歼灭黄维又抽调了5个纵队以及特纵到双堆集参战

,也就是说,华野抽调了40%左右的兵力,剩余25万人怎么可能还能将杜聿明20万部队围困?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还有大量军区部队参战,才能协助野战军主力继续围困杜聿明集团。
  结论。
  淮海战役,双方力量投入方面,我军具有压倒性优势。仅直接军事力量我军112万Vs国军55万,具有2倍以上优势,加上规模巨大的民兵与543万后勤民工,在人力投入,我军相对国军有10倍以上的优势。

战役过程:国民党一连串不可思议的失误
  战争就有输有赢,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像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队输得这样不可理喻——国民党几乎所有的举动都朝着解放军最有利最希望的方向发展,在战争史上实属罕见。
  淮海战役的起因是济南战役。济南战役华野以50个团约14万人攻击济南,以70个团约18万人准备打援。结果国民党竟无一只部队援济,直到济南解放,18万打援部队居然一枪未放。国军如此战意消沉,自然刺激华野打更大的战役。
  国民党可笑的长蛇阵
  济南战役结束后,华野几十万雄师虎视中原,国民党高层已经预见徐州方向将有大战。徐州孤悬在外乃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最初曾定下了“全面退守淮河”的战略。这是一个颇具战略眼光的策略,也是国军最可行的策略。当时,国

民党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形势都在恶化。这种情况下贸然与解放军决战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唯一的办法只能稳定防御态势,先确保军事形势不恶化,保住江南国统区,再慢慢寻找机会。而“守江必守淮”,集中主力在淮河作为长江

防线的屏障,争取一个划江而治的局面,对于1948年下半年的国民党而言是唯一的出路。可是,这个淮河防御计划被国民党国防部的高参们否决(这群高参的领袖就是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第三厅厅长郭汝瑰),他们拿出

一个沿徐蚌线不伦不类的长蛇阵来取代了淮河防御方案。就这么一个长蛇阵居然被一帮高参们得意洋洋吹嘘为常山之蛇,什么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头至。
  我们先不论古今中外摆长蛇阵还没有获胜的先例。就算这个“常山之蛇”能做到“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头至”,那么,什么地方是让“头”与“尾”发力的关键?毫无疑问是“腰”!那么,国军沿徐蚌线摆出的长蛇阵的“腰”

在哪里?只要一看地图就很清楚,这个“腰”就是宿县。当时,宿县不仅徐州重兵集团最大后勤补给基地,而且是“头”“尾”——徐蚌、黄维两大集团连接的纽带,更是徐州集团南撤的最佳路线——从地图就可以看到:对国民党而言

,在淮海一带,连云港已失,江苏的中北部河网密集。不利于机械化大兵团的行进。河南东部地处解放区的核心地带,距离国民党统治区域较远,从此处突围希望渺茫。
  只有宿县最合适徐州集团撤退!这里不仅仅有津浦铁路可以实现兵力的快速输送,而且,宿县到徐州,宿县到蚌埠一带,地处华北平原的南部,是一望无际的开阔地形,极其有利于国军机械化部队的运动。 
  如此关键的战略要地,国军在兵力配备上竟然只布置张绩武一师,总兵力尚不足1.5万人——整整50万国军重兵集团在关键的“腰”竟然只有一支弱旅——典型的“铜头铁尾纸糊的腰”,简直是白送给解放军。后来黄维兵团与杜聿明

集团被歼,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宿县丢失——“腰”被打断。“腰”一断,“头”“尾”还能存活吗? 
  如能确保宿县不失,淮海战役国民党即使打不赢也不至于输,即使输也不至于输得精光。
  国军在防御部署上的失误只是淮海战役中国军众多失误的一个。在这个决定国运的重大战役中,国军犯下一系列不可思议的重大失误。
喜欢打左踢右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打左踢右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