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宋太祖为何拿不下幽云十六州,被武则天害的
送交者: 王文清27[知县★] 于 2017-10-28 19:17 已读 2987 次 5 赞  

王文清27的个人频道

武则天丢掉了唐朝的燕云十六州




唐太宗时期,契丹臣服于唐朝。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时,唐朝在奚、契丹建立了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并且对其酋长都赐予“李”姓。 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经营,唐朝对契丹的控制本已经很牢固,然而武则天时代,契丹掀起了一场反叛。当时,无论是契丹人还是武则天都没有想到,这是一场足以改写历史的战争。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也就是武则天称帝第13个年头,大唐营州(今辽宁锦州市)都督赵文翙施行暴政,虐待臣服大唐的契丹酋长,激起边事。 这年五月,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利用契丹人的不满,杀死赵文翙、占据营州。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以李万荣为将,兵有数万,号称10万,攻崇州,逼檀州,纵兵四略,所向披靡。

 

李、孙起义不仅利用契丹人的不满,他们还挑拨了中原人民的不满情绪,公开向唐朝廷叫板,“移檄朝廷曰:‘何不归我庐陵王’”。庐陵王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叫李显,本已即位皇帝,又被武则天所废。

 

七月,契丹之反惊动武则天,她下诏把李尽忠的名字改为“李尽灭”,把孙万荣的名字改为“孙万斩”。遂派鹰扬将军曹仁师、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右武威大将军李多祚等28个将攻讨。同时以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搞安抚事宜。

 

 然而无论是武功还是谋略,契丹军都胜一筹。八月,28唐将率领的军队和契丹军队交战于西硖石黄獐谷(今河北省卢龙附近),被契丹军对打得一败涂地,有两个大将还被活捉了去。 武则天闻败讯大怒,下令:“天下系囚及庶士家奴骁勇者,官偿其值,发以击契丹!” 其意思即广泛征集兵员,发动近离战场地区的民众,组织抗契丹的军队,坚决消灭契丹叛军,并且把天下囚徒和家奴当中的骁勇者,“官偿其身”,编入军中与契丹兵作战。同时派右武卫大将军、建安王武攸为清边大总管,以英勇善战的王孝杰为清边道行军总管;右拾遗陈子昂为攸宜府参谋。集中十八万大军讨伐契丹。

 

此时契丹军中也有变化。一是孙万荣企图夜袭檀州,不料清边道副总管张九节早有准备,契丹军败退入山;二是十月份李尽忠病死,叛军无主;三是后突厥乘契丹率军南下后方空虚的机会,袭击松漠地区,掠走了大批人口,其中包括李尽忠、孙万荣的家属,这些都使契丹大军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成为首领的孙万荣“收散兵,复振”,攻向冀州(今河北省冀县),杀刺史陆宝积,掠数千人,既攻瀛州(今河北保定)。河北震动,纷纷逃散。 形势一度极为险恶,武则天只能复起被贬为彭译令的狄仁杰与贬为原州司马的娄师德以御契丹。

 

经过此番缓冲,神功元年(公元697),,武则天诏令夏官尚书王孝杰、羽林卫将军苏宏晖率兵17万讨契丹。三月,战于东硖石(今河北省卢龙附近),因后军苏宏晖自乱其阵而致唐军大败,王孝杰战死。孙万荣借打胜仗之势,“遂屠幽州,攸宜遣将讨捕,不能克”。 四月至五月,武则天又命金武大将军、河南郡武懿宗为神兵道大总管,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娄师德为清边道大总管,右武威卫大将军沙吒忠义为清边中道前军总管,带兵20万击契丹。 孙万荣挟前战之功“恣肆无所惮”,欲与唐兵再度争锋。

 

然而,形势发生了重大的逆转——契丹的友军奚族军倒戈,默啜受武则天赏赐后袭击契丹新城,断了契丹军后路。孙万荣闻新城被毁大为恐慌,张九节乘势攻击,孙万荣大败,契丹的几个重要将领如李楷固、骆务整等也投降了唐军。自此,契丹叛乱才被平息。

 

但是接替契丹叛乱的,是更为难缠的默啜可汗。为了尽快平息契丹之乱,武则天答应默啜把河西已经并入大唐版图的突厥人,驱赶到他的部落里为民的要求,而且还附带农具、种子、牲畜等生产资料。默啜得到了这些人口、种子和生产工具以后,越来越强大,终武则天一朝,都没有剿灭默啜,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才被解决。

 

这是因为武则天武功不足所致吗?非也。武则天自显庆五年(660年)开始掌握大权,到永淳元年(682年)二十余年间,对外进行了6场大规模战争。

 

唐军北征西讨,灭高句丽、百济、西突厥。唐廷于西突厥故地天山北路建北庭都护府,统辖昆陵、濛池二都护和23个都督府。龙朔二年(661)在天山南路分置16个都督府,及80州,110县,军府126个,皆隶属安西都都府。拓地远及葱岭以西的中亚地区,至总章年间,建立了华夏王朝数千年史上的最大版图。只有两次对决吐蕃失利,却让归附于吐蕃的西突厥各部落重新接受唐朝的统治,并夺回唐高宗初期丢失的安西四镇,遏制了吐蕃的扩张,终归还是有利于唐王朝的。

 

然而在唐高宗去世之后,武则天为了独掌大权,稳固自己的地位成为最重要的事情,为此她不惜进行大清洗。 因为怀疑与徐敬业相勾结,武则天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杀死左威卫大将军程务挺;因是已故王皇后亲戚,大将王方翼死于流放海南岛的路上。此二人随名将裴行俭征战多时,乃西本边防不可或缺之人。尤其是王方翼,他经营西域多年,不仅夺回安西四镇更阻止吐蕃在西北的扩张。在其死后,安西四镇全部丢失。永昌元年(689),屡建战功的黑齿常之因忠于李唐,在武则天授意下,受酷吏周兴诬陷自缢而死。在其死后,北部边境再也没有良将,东突厥与契丹终有机会坐大,并大举进犯。

 

由于良将被清洗掉,武则天只能放弃唐初扩张态势,转向防守。因为漠北丢失,西域也一度失陷,再加上管理不善,导致马政荒废,帝国马匹存量从高宗朝的76万匹锐减到20万匹(其后玄宗朝最盛时也仅恢复到40万匹),这亦是外战武功不振的一大缘由。唐朝军队战力也因此大受影响,再不复李世民、李治时期各种以少胜多神话战绩、一战破国直若等闲的赫赫武功。这不仅仅影响武则天一朝,其继任者也都极为被动。

 

终唐一代,契丹和唐之间的战与和,主动权都不在唐王朝的掌握中。唐玄宗在位时共有10次和亲,仅与契丹就达7次。唐玄宗时的和亲,与唐太宗、武则天时期的和亲相比基本是有求必应,大量和亲公主带着财物前仆后继的嫁往东北乃至北方少数民族,而惨遭杀害者也不少,唐王朝对契丹已无控制力可言。

 

此后,唐王朝饱受东北边患之苦,更使契丹、奚族落入突厥怀抱,经过南北朝、隋唐两代才被打的奄奄一息的突厥复国,而契丹也趁唐末战乱崛起复国,对宋朝始终是敌患,有人更将有宋一代幽燕之地再不复中原王朝所有的罪名归在武则天头上。无论是否正确,然而突厥复国这个锅,武则天无疑是主要负责人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30 银元!

喜欢王文清27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王文清27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