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科学家发现“稻作起源长江中下游”新证据
送交者: APQ[★品衔R6★] 于 2018-04-09 8:55 已读 979 次 1 赞  

APQ的个人频道

       易朽的稻米,很难在潮湿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保存上万年。但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

  植硅体是硅沉淀在植物细胞或组织中形成的颗粒,由于性质比有机物稳定,可以在地层中长期保存。科学家可以通过植硅体的形态,鉴定出它们来自哪种植物,以此进行考古研究。
荷花山遗址发掘区。中科院双古所供图。   荷花山遗址的研究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妍说,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其中,在稻叶的扇形植硅体上,人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种变化的趋势:年代越近,它们的数量越多、尺寸越大、鱼鳞状纹饰越多。   “这说明,此地生长的野生稻正变得越来越像今天的水稻。”她说,当时的古人已认识到野生稻可以食用充饥,并有意或无意地逐渐学会了采集、储存它们,甚至开始耕种。   水稻究竟何时被驯化,至今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谜。“水稻的驯化是在人类耕种行为影响下的漫长的植物进化过程。”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说。   “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实,这个漫长过程的起点应该就在距今1万年前后,地点就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他认为,古人最初耕种水稻可能只是“下意识的”,仅仅为了提高植物的产量,而非为了改变植物的生物特性。因此,“他们最初耕种的应该是野生稻,但由此开启了水稻的驯化过程”。   “荷花山遗址的植硅体研究,从科技考古的角度证实了这一过程。”他说。   此前,中国陆续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浙江省浦江县的上山遗址发现年代超万年的水稻遗存。但由于保存条件不好,仅在玉蟾岩和上山遗址发现过零星的炭化稻米。    吴妍用显微镜观察植硅体。中科院双古所供图。   荷花山遗址与上山遗址相距不远,文化遗存同处于距今1万年左右的上山文化早期。“炭化稻米是最直接的证据,但由于保存数量太少,很难判定它的栽培属性。”吴妍说,但植硅体耐腐蚀、易保存,“有望成为稻作起源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决定性证据”。   水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是世界考古学界持续不衰的热门课题。   赵志军说,考古新发现揭示约1万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开始耕种野生稻,开启了水稻的驯化过程,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由采集狩猎向农业的逐步转变过程。   “大约到距今6000到5000年间,稻作农业最终完全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主体,从此进入农业社会阶段。”他说。

评分完成:已经给 APQ 加上 50 银元!

喜欢APQ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APQ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