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10至14日,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与委内瑞拉,云集于伊拉克巴格达召开会议,决定共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又译欧佩克),一道对抗长期把持油价的欧美“七姊妹”(Seven Sisters,指美国新泽西标准石油、纽约标准石油、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德士古石油、海湾石油、英国波斯石油公司、荷兰壳牌公司)集团。 早在1952年,阿拉伯国家联盟就在内部另设石油专家委员会(Arab League's Oil Experts Committee),接着又于1954年提升为石油局,希冀可借协调产油政策争取利益最大化,但都没能打破欧美财阀的垄断。 反而是各石油公司为了抢夺市场,不断降低实际售价,连带也想削减公告价,造成产油国利润与税收的极大损害。 再加上彼时风起云涌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令中东产油国无不苦思如何甩脱欧美资本的宰制。
1960年,伊拉克、科威特、伊朗、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会商,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若说欧美殖民主义逼出了产油国的联盟,可一点都不为过。 1956年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 Hussein,1918─1970年)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引发英国、法国策动以色列入侵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危机),彻底点燃了纳赛尔主义的圣火与第三世界对欧美的炽烈敌意。 当挫败西方的攻势后,纳赛尔成为泛阿拉伯理想的化身,并于1958年指导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United Arab Republic,1958─1971年)。 一时之间,以埃及为中心、一统所有阿拉伯人的美梦仿佛就要成真。
1959年2月,英国石油公司(原先的英国波斯石油)径行削减每桶原油的公告价18美分,立刻导致产油国收入锐减10%。 埃及遂号召12个产油国于4月前往开罗,秘密协商当事国各自成立石油咨询委员会、控制产量以保卫油价、建造炼油厂以整合上下游产业等事项,会后签署不具约束力的君子协定,奠定欧佩克的雏形与宗旨。不过纳赛尔的理想并不是没碰上挑战,其世俗化、反君主制的作风令保守又亲欧美的沙特阿拉伯、伊朗、约旦等国王室如感芒刺在背,即便是响应纳赛尔推翻国王费萨尔二世(Faisal II,1935─1958年)的新伊拉克政府,也渴望由自己领导阿拉伯的统一运动。 1960年5月,沙特阿拉伯与委内瑞拉发表公报,基于开罗君子协定的构想,倡议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就彰显渠等既想打击欧美的资本势力、又想绕开纳赛尔的居心。因此,当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的新任董事长拉士朋(Monroe Jackson Rathbone II,1900─1976年)不顾反对,决定降低每桶原油的公告价达百分之七时,伊拉克、沙特便看见机会,立刻拍电呼吁君子协定的签署国尽快前往巴格达会商,打算一劳永逸地摆脱欧美宰制。 在经过数日的讨论后,9月14日,占有当时八成市场份额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正式面世。 眼尖的人会发现,作为阿拉伯盟主的埃及竟被排除在外,而非属阿拉伯人的伊朗与委内瑞拉则成为创始成员国,这份分歧提早预示欧佩克的局限。 不过欧美国家当时并未注意到这些“落后”国家间的不合,甚至严重低估欧佩克的政治与经济能量。 新泽西标准石油的中东专家霍华?佩吉(Howard Page)便坦言“我们不大重视它,因为我们想它发挥不了作用”,但随着产油国的不满日益加深,西方世界很快就会领教到欧佩克的怒气。
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出台第一次石油禁运政策,令英美等亲以色列的国家顿时惊觉:中东石油的政治破坏力竟如此惊人! 遂紧急调派非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给缺油国。 不过由于产油国们彼此步调不一,比如强硬的伊拉克主张禁运三个月,但伊朗、埃及等国倒希望尽快恢复生产甚至增产以补贴财政,故禁运很快就取消。 不过这也刺激沙特、科威特与利比亚另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又译欧阿佩克),借以团结阿拉伯国家的阵线利益。等到了1973年,亟欲修改契约、争取更高公告价与石油公司股权的欧佩克成员国,发现西方国家又拖拖拉拉不肯就范时,遂利用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开打的契机,再度宣告石油禁运措施。 这回,欧佩克已经有了更娴熟的经验和武器,产油国们不仅宣布对欧美禁运,还一口气提高油价70%,并警告称将每个月逐量减产5%,“直到以色列从1967年6月所占领的所有阿拉伯领土上完全撤离,并且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得到恢复”。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埃及军队。(AP) 禁运、涨价、减产,这项三位一体的攻击威力堪比核弹等级,世界经济顿时陷入停滞的梦魇。 尤其是美国,刚因越战泥沼和国内产业竞争力降低导致财力渐渐枯竭,遂无赖地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兑换,破坏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的信用。 偏生欧佩克又出了一记狠招,令美国大众更感焦头烂额。 然而,根据档案文献,美国白宫早已在战前透过情报得知大战一触即发,却打算利用战争引导欧佩克引发石油危机,顺势盘算一个可保住美元地位的计划。 因此美国国务卿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迄今)暗地派遣财政部长威廉?西蒙(William Edward Simon,1927─2000年)与沙特谈判,希冀能引诱沙特就范。
对沙特来说,美国的到访不啻是项意外的馈赠。 原来沙特对于减产也有些许不满,其真实意图不过是彻底掌有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ARAMCO),以及换取不受以色列攻击的保证,双方遂一拍即合。 在基辛格的催促下,沙特与美国于1974年6月合作共建一个经济合作联合委员会,为彼此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提供掩护。 接着,美国财政部与沙特货币局于12月秘密签署协议,规定沙特只能用美元交易石油,且将石油收入转向购买为期一年以上的美国债券,而美国则出售武器并承诺保护沙特王室的安危。 同时为了掩盖这项交易,美国还允许沙特可循非拍卖手段直接获得债券,并刻意笼统地以“产油国”的名义掩饰沙特持有的份量,借以规避国会监督。对沙特而言,此举既能防止美元贬值导致外汇缩水、又可换来政权的安定,何乐而不为? 至于巴勒斯坦同胞的苦难,也就被抛诸于九霄云外去了。 而该协议的详情,直到2016年白宫才基于《自由信息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首度揭晓沙特共持有美国国债1,168亿美元,乃世界第十三大美债持有国。 但由于美国长期秘密滥发债券给沙特,因此外界分析沙特的实际持份应该更高,而这也成为白宫长年于地缘政治上偏袒沙特王室的其中一个原因。当身为欧佩克最大产油国的沙特一被买收之后,其余成员国也随着沙特逐一屈从于美国压力,选定美元为石油交易的唯一货币,从而再度巩固美国的金融霸权,同时也令美元完全脱离国内劳动产值,加剧美国对国内中下阶层的劫掠、以及美国透过侵略外国和控制石油刺激经济成长的行径。 至于欧佩克,表面上看夺回了石油订价权,但实际上石油的探勘、运输、提炼、精制、管理、营销等各层面的核心技术主要仍被西方国家操控,生产关系并未彻底翻转,欧佩克反而成了欧美社会埋怨经济停滞、与诅咒中东民族主义的替罪羊,委实讽刺。
再说欧佩克内部歧见颇深,从一开始排除埃及、又在日后分化出欧阿佩克,便注定内部无法齐心。 何况欧佩克各成员国的意识形态、地缘野心、经济结构各有不同,如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加蓬便不愿长期被中东国家的利益绑架,伊朗和阿拉伯诸国间也多有龃龉,卡塔尔还因蒙受支持“恐怖主义”的指责与天然气生产量谈不拢,宣告于2019年1月正式退出,这都使得欧佩克难以扮演更举足轻重的角色。此外,来自加拿大、墨西哥、苏联以及后继国俄罗斯的廉价石油,还有替代能源的发展,也都削弱欧佩克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近年又随着美国页岩油的井喷式外销更形弱势,迫使欧佩克不得不选择与俄罗斯合作。 沙特甚至一度构想成立全新的油国组织以纳入俄罗斯,并改变一国一票的制度,结果因其余欧佩克成员国反对而胎死腹中。 这些内争外斗的国际竞合,都令欧佩克不但无力真正推翻西方强权的经济宰制,反而遭列强渗透逐个击破,甚至成了美国确保美元优势和围堵伊朗的另类剥削平台。 所以,欧佩克虽仍是当前世界最大的产油国联盟,但在帝国主义的渗透和内部的分裂之下,昔日意欲打击西方资本的意气风发,早已随着历史烟消云散,未能真正贯彻第三世界团结捍卫民族利益的初衷。
喜欢左宗棠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