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为保台湾,张之洞出一毒计:割西藏、新疆部分给英俄,合纵抗日!
送交者: 欢乐马[☆品衔R3☆] 于 2020-08-11 18:18 已读 558 次  

欢乐马的个人频道

1895年4月17日,一封电报送到了张之洞的手上。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当真真切切地看到电报上写着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的字眼,他还是仰天长叹:“大局败坏,切齿痛心”。

这封电报的内容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关条约》,它是战争惨败和北洋海军舰队覆灭共同带来的屈辱的烙印。


猝然发生猝然结束的甲午战争中,清军的主力是李鸿章手下的北洋系,而张之洞的南洋系却丝毫未损,在和议前他仍然在调兵遣将,但为时已晚。当他知道要割让台湾给日本时,他也坐不住了。张之洞甚至大骂签署条约的李鸿章是“卖国贼”,还说“稍有心肝之人必不肯为之”。

虽然台湾不在张之洞的管辖范围内,但是他仍然是毅然决然地挑起了拯救台湾、废止和约的重担。正如孟子所说:“虽千万人吾往矣”



张之洞在看到《马关条约》的第三天,就致电总理衙门,痛斥《马关条约》对国家民族的巨大危害。此时的张之洞表现得像个路见不平,为国为民的侠客,他在电报中精准而严谨地指出了如果全部依照日本人的要求,中国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大灾难。

张之洞把每一项具体的条款都给朝廷细细拆解,让他们看清楚日本人灭亡中国的心狠手辣,尤其是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等地造成的巨大后果。他说“若依倭寇,则海军无归宿,陆军无利器……各国欺凌,人民嗟怨,外患迭至,内变将作”。


当时对这一条约不满意的大臣有很多,从总理衙门到翰林院,从内阁到数位封疆大吏,他们都纷纷上表,抗争条约,希望能够废约拒和,在这些抗议的大臣中,张之洞就是领导者之一。

但另外一面的看法被一些人认为更为理智,认为战争如果继续对清朝是更为不利,理性的做法是暂行和议,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在朝廷和议似乎已决的情况下,张之洞没有因此放弃拯救台湾,反而更加积极地保卫台湾。

早在《马关条约》正式签订之前,张之洞就已经和当时担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有过多次交流。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在台湾问题上,他们两个有着相同的目标,那就是:决不能割让台湾。唐景崧是个明白人,他看到朝廷有可能迫于压力,向日本妥协,所以他干脆对朝廷的命令置若罔闻,而对张之洞的建议和指示悉数采纳。唐景崧的主动配合,让张之洞又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张之洞明白了单单靠清政府可能难以保卫台湾,所以他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列强身上。他提出了“远交近攻”“乞援强国”的一系列外交方案,将中国的内政托付于列强。这其实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无异于引狼入室。

但如果按照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如果要达成保住台湾的目的,似乎不得不求助于列强,即寄希望于那些帝国主义的鹬蚌能因为台湾而相争起来,自己在列强之间做个得利的渔翁,但是这个渔翁当得并不轻松,或者说会付出巨大代价。


张之洞认为结交远邻就是得跟欧美各国交好,和他们一起对付日本。“非借兵威不能废约”,张之洞为了欧美的兵威甚至不惜割让新疆西藏等地。他说:“惟有恳请敕总署及出使大臣急与俄国商订立密约,如肯助我攻倭,胁倭尽废全约,即酌量划分新疆之地,或南路回疆数城,或北路数城以酬之,并许以推广商务。肯助我,即酌量划分西藏之后藏一带地让与若干以酬之,并许以推广商务。”

张之洞建议用新疆数城和推广商务为诱饵,利诱俄国出面帮忙,或者将西藏的后藏地区割让给英国,并许诺推广商务。


为了台湾不惜向列强割让西藏和新疆,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不得不说是一条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毒计。或许是因为在当时的士大夫们眼中,真正值得留恋的不是国家主权,而是地区战略价值。在当时的许多人看来,新疆和西藏都是蛮荒之地,环境恶劣、不生五谷,是不值钱的地盘,相比台湾差远了。在后来戊戌变法之时,康有为、谭嗣同也有有同样的建议,认为主动割让新疆、西藏的地盘给列强换取推广新政的资金。

所以张之洞这样的做法虽然不妥,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也符合他那个历史阶级的思考,赢得了当时不少人的应和。换个角度想,这不仅仅是张之洞一个人眼界的高低,而是整个中国的巨大悲剧。因为当时之中国已经到了以地易地、无路可走的一步。

除此之外,张之洞还提出了另一计策那就是向英国贷款两三千万两,然后以台湾作为担保。如此一来,英国为了大清能够顺利还款,也必须保住台湾不被日本侵占。可是,这样简单的计策,英国又怎能看不破呢?


张之洞一直希望列强能狗咬狗,但是在当时的世界中,帝国主义已经是一丘之貉,他们沆瀣一气,将各自的利益链相互捆绑。本来无秩序的世界,因为几个大强盗坐在一起“吃饭”,又仿佛突然文明了起来。无论是英国还是俄国都是无比精明务实的,他们不可能会因为中国的一点割让或者一点贷款就和日本开战,因为他们很清楚,中国这块鱼肉已经放在了案桌上,无需再争,见者有份。

意料之中的,张之洞的这些计划也都落空了,或者说根本没有付诸实践。列强不肯不出兵相助,而另一面,日本人在谈判桌上咄咄逼人,台湾的危机进一步加深。条约到底能不能废,台湾到底能不能保住?张之洞没有答案,他只是在一步一步往前挪,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英帝国不愿意趟这趟浑水,而他对面的法兰西却有点想要帮忙的意思。当然不是出于对中国的好感,法国也是为了自己的在华利益。作为一个精明的帝国主义侵略者,法兰西既不想把日本得罪深了,也不想中国把自己看得太坏了。所以法国人就告诉中国的钦差大臣,日本人不能坚持多久,就看中国自己能否坚持到底。这句精神鼓励并没有给张之洞和台湾局势带来多少帮助。

张之洞终于从自己的幻想中醒了过来,朦朦胧胧中,他看到了一群小丑在相互嬉戏,偶尔他们之间打打闹闹,但也只是在逗观众。再仔细一看,那么多的腰圆膀粗的小丑竟穿着同一条裤子。他们走起路来,相互拉扯,看到这,张之洞情不自禁地苦笑……


1895年5月20日,清政府冒着天下人的怒火,不顾全国各地的悲愤抗议,向台湾官员下达了内渡命令。

当张之洞以为大势已去,无力回天的时候,岛内传来了消息。台湾内,以丘逢甲为代表的绅民,向朝廷致电,他们表达了誓死捍卫台湾的决心。在电报中说:“臣桑梓之地,义共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 若战而不胜,待臣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上对列祖,下对兆民也。”

张之洞看到自主保台的计划在岛内兴起,大喜过望。他积极支持唐景崧和丘逢甲领导的保台活动。他十分关心岛内守将能否众志成城,和衷共济,询问唐景崧““众心定否?军民和否?”


在当时台湾割让给日本已成定局之时,内陆的封疆大吏,文武官员,还如此关心台湾战守大计的封疆大吏,估计也只有张之洞一人。他竭尽全力地帮助台湾抵御日寇,动用一切能动用的资源。据统计,张之洞是当时台湾饷械的的主要接济者。


6月4日,战局恶化。台官民殊死抵抗,血战6天的基隆失守。张之洞为之大惊,万分焦虑。6月6日,台军一败再败,面临崩溃的边缘。首领唐景崧和丘逢甲也相继离台内渡,坚守的只剩刘永福的孤军。

一座孤岛,一支孤军,一曲孤独而悲壮的战歌。

虽然台湾最终还是落在了日寇的手中,但是台官民誓死抗争,不做亡国奴的英勇气魄永不磨灭,张之洞为之付出的心血也将为世人所铭记。虽然他有些牺牲国家民族利益的做法不值得提倡,甚至要提出批评,但是他的一颗赤诚爱国保台之心,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真心敬仰的。

喜欢欢乐马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欢乐马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