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采用西班牙大方阵,能否击退八旗铁骑?

送交者: 曾经的我们 [☆★★★声望勋衔15★★★☆] 于 2023-10-12 23:37 已读4816次 2赞 大字阅读 閱讀
引言

在许多网文平台上,能够发现里面关于穿越明末的作品很多,而且这些作品中经常有西班牙大方阵、火绳枪、线列等等元素,这就让人不禁在想,如果真实历史上明朝真的采用西班牙方阵、线列或空心方阵等,能否击退八旗铁骑?

对于这问题,我看到了一个很好的回答,这里分享给大家:

这个问题题目自己都在跟自己打架,本来根本没有回答的价值,只有抖机灵的价值。

但是我最近看了不少明末穿越文,也是邪门的紧,这帮**作者也是神奇的很,无论文笔好的文笔差的,学识强的学识弱的, 嘴上无不说着按戚继光的兵法办事,戚继光的兵书怎么怎么好,但只要一提到练兵,基本十成十都不是戚继光的玩意,而且有八成都能歪到西班牙大方阵上去...这也是戚继光教的?

你崇洋媚外也就罢了,把戚继光气的棺材板响也无所谓,我也不说这帮穿越者到了古代一口一个“方阵”叫着会被当成怎样的愚夫(中文里方阵这个在如今代指古代军阵通用称呼,其出现绝不会早于1950年之前,其九成九来自上世纪对西方军事术语的翻译,中国古人没有把什么玩意都叫“方阵”的习惯)。

问题是你们这些穿越者,普遍奔着16xx年去的,为毛要学西欧15xx年水平的西班牙方阵?

我且不说哪怕以明末那个恶臭的军事水平,也几乎不会有知兵者会看得上西班牙方阵这种粗劣落后的东西,单说天启崇祯年间同时期的高水平西方PAS战术,难道不是拿骚莫里斯的荷兰体系和古斯塔夫二世的“瑞典旅”?说句好笑的话,要是穿越者挂羊头卖狗肉拿戚继光的兵书去练西班牙方阵,你练出来的东西那还是西班牙方阵?好歹也是个荷兰体系水准的东西。

当代不学无术的网络中文军史圈完全高估了西班牙方阵在战术体系方面的价值,西欧近代军事革命的根源基本在瑞士佣兵身上,相比传统西欧封建社会,瑞士自耕农比例相当高,这一点保障了瑞士人在抵抗神罗领主武力兼并时的战斗意志,瑞士人是山民,以原始社区为单位,人口相对集中,因此才能一次性动员足够的人力组成简陋的密集方阵战术,其实颇有古希腊城邦的风范(人口集中的市民和山民是中世纪中晚期大型密集军阵的主要源头,传统封建制则很难做到)瑞士人早期并不重视长枪,更重视长戟,走的是迅猛猪突的路子,瑞士长枪兵直到15世纪中期比例只有25%~40%,而且长枪也很短(直到1494年,瑞士长枪仅3米),仅仅作为必要时抵挡骑兵的工具,3米长枪足够用,实际上瑞士5米长枪形象的大量出现,很有可能是在同隔壁德意志佣兵的长期斗争中互相加长互相伤害的产物。

换句话说,近代西欧步兵体系的起点非常低,瑞士人组织性强,也非常悍勇,但组织形式和阵列战术水平并不高,与之竞争的德意志佣兵也是两两菜鸡互啄,究其根本,大方阵是一种下限虽然不算太低,但上限也不高战术组织形式,从底层讲,大型实心矩形阵列是军事人员组织水平堪忧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的最优解,人类是天生的群体动物,遭遇危险围成一团是一种本能,本能不需要训练,人数不能少,少则群胆缺,故而早期方阵普遍都是成千上万,只有随着组织能力的提升,才能逐渐在战场上分割成更小的单位,近代西欧军事进步就体现在方阵瘦身上。

从高层出发,降低阵列宽度,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受击面积,降低正面承受攻击的人员比例,如果人员素质得不到保证,那么直面刀枪的人越多,崩溃的可能就越大,一点动摇,全线崩溃,阵列越宽,风险越大。而加大纵深,其实核心意义在于自壮声势,同时威慑敌人,近代军事家普遍指出,纵深队形发动的冲击,精神价值是第一位的,物理意义是接近没有的。如此一番加减乘除,也实在没有比实心的正方形军阵更合适的队形了,也实在没有比超长矛更适合这种菜鸡玩法的兵器了,人类军事史,其实都是从这种大型密集阵开始发展的。

当然还有纸上谈兵者指出,纵深大了前排死人可以补位啊,可原则上好像是这个理,实际操作是假设一个10人纵深的方阵,你站在第5排,打着打着你发现敌人到你跟前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至少你前头4个人都死光了,甚至你这个方阵已经死了一半了,想明白了这个你还敢冲上去我敬你是条汉子,纵深队列就是这个情况,中后排队列在战斗中时长无用,顺风仗轮不到他们,真轮到他们多半指望不上,是响当当的气氛组。可话说回来,喜欢说封建军队伤亡X%,就会崩溃的同学们也信这出不?还是说什么后勤比例,伤亡比例之类的规矩都是给中国人设置的对不?

再往后,便是西班牙方阵了,西班牙方阵是一个严重带歪思维方向的译法,Tercio跟“方阵”和任何战术层面的意思上无论字面还是内涵上都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它是一个编制性称呼,实际上可以翻译成“西班牙战团”或是“西班牙旅团”(Tercio在近现代也作为一种团级编制回归),当然这口锅或许更应该扣在英语世界的头上,英语中也有“Spanish-Square”的称呼。Tercio的价值更多也在这个编制上,Tercio几乎可以说是西欧有史以来第一个有据可查的,由国家组建,为国家服务,组织架构大体完善,基本战术原则和编制比较清晰的常备步兵军事单位,而彼时的主要欧洲国家都在满世界找佣兵的背景下这的确很具有开创性,反倒是国内军史圈时长津津乐道的战术开创性上,Tercio价值非常有限。

16世纪早期的Tercio被设置为10个连,8个长枪兵连2个火枪连,火枪手仅占编制的20%,长枪战术横竖都是那老一套,我们不去说它,尽管西班牙火枪手被认为足够精锐,但西班牙军队的火器战术和火力密度实际上都很成问题,而大约同时期的德意志佣兵火枪手数量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一并且向半数推进,在实际战例上,将火枪部队按线式排列的战术都是存在的,1522年的比克卡战役中,德意志盟军将集中起来的西班牙-德意志火枪手列成四排,凭借多轮齐射重创了瑞士佣兵,长枪兵礼节性上前一冲就击退1.5万瑞士佣兵的进攻,3000名瑞士人被杀,而德意志方仅死一人——是在后面被骡子踢死的。

限制火器比例增加的原因是因为轴,Tercio基本阵型是一个大方阵带四个小方阵,火器散在四角或两翼,如何让方阵掩护这些火枪手成了老大难的问题,纸上谈兵者们觉得火枪手往方阵里一钻就万事大吉了,多么完美!我西班牙方阵天下无敌啊.jpg

长枪方阵本身非常拥挤,内部空间有限,能挤进来的火枪手并不多,两成的火枪手占比其实是理论上能挤入方阵的极限,而且这一过程很难完美,几乎必然会造成阵列的混乱,如果遭遇步兵袭击,火枪手撤退的空间还多一些,但如果遭遇骑兵就真的只有钻方阵这一条路了,甚至有火枪手往方阵中挤结果把阵型挤乱导致被骑兵击溃的战例,虽然西班牙方阵在16世纪中后期的确逐渐增加火枪手,并且采取了类似“西班牙三阵”的品字形布置,但掩护的问题一直没有被妥善解决。

某些人总说长枪方阵需要远程和骑兵的配合,只要配合得好就是无敌的,这种说辞属于不过脑子,长枪方阵的战术理念无非是抱团猪突/抱团装刺猬,这种战术排他性很强,恰恰很难与其它兵种相互配合。

什么叫配合?你打东我打西这叫配合么?罗马军团可以结成线阵和空心方阵,为射手提供掩护和射击空间,为骑兵提供进攻基地和撤退掩护,骑兵进攻他能跟着跑,这叫相互配合。

长枪方阵呢?现实是它并不能很好的保护射手不受干扰的攻击,也很难为骑兵提供掩护,它唯一能保护的很好的只有它自己,反过来它一上,七大姑八大姨都得跟上伺候着,这不叫配合,叫妈宝。某些人吹马其顿方阵,吹近代长枪方阵,个个都是这个话术,配合不好打败了就是你骑兵不行,你射手不行,我长枪方阵被步兵砸烂被射手射的满头包被骑兵冲的稀里哗啦都不是我的责任,诸臣误朕皆可杀!这是啥?

从荷兰体系开始,西欧军队才逐渐走出脱胎自瑞士佣兵的大型方阵,一方面火器比例大量增加,荷兰体系下的基本战术单位中,火枪已经是长矛的两倍,两队数量相当的火枪手分置枪兵左右,很多人认为荷兰体系是西班牙方阵的改良,这种想法是错的,无论从战术起源还是战术原则上,这两家的区别都大于人和狗的区别~

在战线布置上,荷兰体系也不是类似西班牙方阵那样,以动辄上千人堆成的大方阵为基本战术单位,而是以550人左右的营为战术单位,这意味着必要的军官数量大增,同时大大提升了战术灵活性,以纵深更浅(5~10人)的横阵均匀布置在战场上,横阵的使用增加了作战输出效率,也相应增加了受击面积和溃败的风险,新的战术机动方式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方阵老大难的火枪手掩护问题...当火枪手遇袭他们将退向方阵后方而不是往人堆里挤进,二线长枪兵会上前补齐战线,长期的操练和指挥人员的增加加快了军事素质的提升,使这种分队战术机动成为可能而不至于引发混乱,也足以抵消横阵的战术风险。

1600年尼乌波特会战,荷兰阵线

1600年尼乌波特会战,西班牙阵线

尼乌波特会战的版画很好的展示了荷兰体系与西班牙方阵的差异,但此战荷兰体系并没有如预想的那样吊打西班牙方阵,荷军左翼的英国步兵团甚至在优势阵地上被精锐的西班牙老兵击溃,但西班牙步兵在进攻中发生混乱,被荷兰骑兵击溃。

此外,虽然西班牙军阵还是和过去一样大而无当,但火枪手比例倒是真切的提升了,1601年的弗兰德斯军团集结报告中记录,该军团有1237名重火枪手,2117名轻火枪手,1047名披甲长枪兵和954名无甲长枪兵,几十年后的西班牙方阵无论单位人数还是阵型,都活成了荷兰体系的模样。

荷兰体系的下的营多少有些单薄,各部之间战术协调性差,因此古斯塔夫二世进一步组织,将三到四个营纳入新的建制,成为了“瑞典旅”(brigade)。

深度研究荷兰体系的开创性,倒不是说荷兰体系的战斗力必然强于旧式方阵,而是会发现以往很多西欧军队不重视乃至完全缺失的方面。

莫里斯的荷兰体系是西欧自中世纪以来首个实现每日操练,定期演练的,真正意义上的正规军,荷兰体系创造了现代西方军队的大部分元素,规定了操练内容的规范化操典,武器操作的动作分解等内容都是老生常谈,还有例如齐步正步的鼻祖——鹤步(Kranendans),以及军队指挥中用于战术机动的标准化口令,

现代军队使用的向左向右转等口令便起源自莫里斯,甚至“命令目的-执行”的口令模式也出自莫里斯(举例:命令目的“向左”——执行“转”,让士兵对命令有一个反应时间,如果反过来念,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按编制序列快速集结也是那个当时西欧仅荷兰军队才能掌握的绝技,荷兰人只需要22分钟左右就能让2000人完成列队集结,而同时期的其它军队集结1000人却需要一个小时。这些在现代军队看来必不可少的东西在当时的许多资深军事家眼里却是过于复杂而且毫无必要的。

在西欧中世纪,哪怕在瑞士佣兵到西班牙方阵的时代,西欧军队的操练现状是——那是啥?

早期的西欧军队的主体来自封建制度下的农民征召兵,平时务农战时动员,层层分封的体制下国王和大封建主也很难干涉基层的军事事务,军事组织的处置取决于封建主的态度,武德充沛的封建主可能会定期操练领地适龄男丁,国王也倾向于招募拿钱办事的职业佣兵,这种差强人意的定期操练基本就是彼时西欧的天花板了,至于骑士老爷...你休想将这帮孽畜攒起来训练。

而近代早期的几股著名力量在军事训练方面极其模糊,瑞士人和德意志佣兵存在不定期的大型军事操练(有时是表演性质),他们拥有基本的队列训练和简单的战斗口令,西班牙方阵则几乎不会给士兵进行任何正规培训,新兵入伍后会在队长和老兵手里接受一些武器和战术的训练,定期训练可能存在,但频率不高,这一时期的军官们普遍认为,士兵学会了如何使用武器,简单的战斗指令和旗鼓,以及基本的坐作进退,训练任务就完成了,寥寥无几的操练作用是防止军人遗忘战术记忆而不是更加精熟,在战斗中更倾向于依赖老兵的中坚作用。

像荷兰体系这样日复一日的按步骤练习阵列,枪术,装填和射击属于吃饱撑的行为。而且有些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西班牙方阵鼓励士兵自备武器,自备武器的人会优先考虑入伍,而没有武器的人则需要从工资里扣钱来购买武器,武器标准化什么的可以就此打住,士兵甚至需要花钱购买衣服和盔甲。

莫里斯也解决了这个问题,荷兰军队的装备在他的命令下达到了标准化,长矛兵必须装备18英尺的长矛,盔甲和剑,火枪手必须拥有头盔,轻火绳枪应发射6磅弹丸,重火绳枪手应发射10~12磅弹丸,到1622年荷兰军队统一装备了重火绳枪musket。

更关键的是,当莫里斯体系发展并成熟后,最先遭到挑战的就是妈宝长枪,火枪手随着训练的增加装填速度和射击效率越来越快,6排火枪手就可以实现高效的连续射击,甚至可以列成三排线列输出更强的火力,双方都在缩减长枪手的比例,Johann Wilhelm Neumair von Ramsla 被称为“三十年战争间德意志著述最多的泰斗级战争科学作者”,他在著作中直截了当的指出—“长矛更像是削弱敌人的工具,而非战争的脊梁,火器赋予了长矛力量”,长矛间的肉搏战同样变得越来越少,更多时候长矛兵连脸都碰不到就被火力击退了,甚至冲脸上之后双方却和闹着玩一样各退半步,然后接着用火枪互相伤害,士兵也越来越不愿意穿盔甲,因为又重又没用,不穿盔甲的火枪手机动性更强,作用更加突出。

就连长枪兵最大的意义之一,抵挡骑兵也变得不尽人意,西欧骑兵从近代早期笨重的“骑兵方阵”编制变得更小,更灵活,同样装备了火器,长枪兵规模变小无法再隐藏火枪手,骑兵可以绕敌而行或冲或射,孤立的长枪兵只是刀俎鱼肉,反而是火枪手的齐射对骑兵威胁更大,布赖滕费尔德战役瑞典步兵有12000人,只有3500名长枪手,双方编制规模差距越来越大,以至于不好说到底是谁在保护谁。

实际上荷兰体系诞生后,所谓的“长枪方阵”几乎就可以说是不存在了,夹杂在火枪手中间的长枪兵不如叫“长枪分队”更妥帖一些,其存在已经更多是为了应对可能的短促冲击,是不是长枪反而也不大重要了,八十年战争的荷兰体系和三十年战争的新教势力,长枪阵型体积更小,通常只有5~10人纵深,被瑞典人崩死的帝国元帅蒂利伯爵被认为是老式方阵的拥戴者,但他的“方阵”长枪兵纵深也只有12列横面40列,两翼是数量相当的火枪手,他的“方阵”其实是大一号的荷兰体系。

尽管吕岑战役同时期的铜版画显示帝国军队似乎是以类似西班牙方阵的阵型交战的,但史学研究认为帝国从未使用过这种阵型,他们使用的是更接近荷兰体系与新教阵营的横阵。

如果知兵的明人看到西班牙方阵这种模式会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明代何良辰在他的《阵纪》中这样记载春秋时期的吴国军阵:吴阖闾以步兵三万为三军,一军分百行,一行卒百人,列成方势,以白为中,以赤为左,以黑为右,惟取相生之义,不施诡谲,不练戎车,故不敢抗于中国。

后巫臣教吴以偏乘之法,以罪人居先,三军居后,以步卒居先,戎车居后,与楚战于鸡父,乃称鸡父阵也。拙在百行,后亦无制,然罪与步先,亦摧陷之始。

明末军政固然腐败愚蠢,但中原千载军事底蕴也不是西班牙方阵这种便秘憋出来的东西能碰瓷的,火炮鸟铳是好东西,明人也是识货的,拿同时期的荷兰体系和瑞典体系还好说,拿拿大方阵这种即便在同时期的欧洲也已经稳稳落后的东西出来,一句“拙阵”只怕是跑不了的。

戚继光的蓟镇体系,洋奴们嫌他用了车营,太落后,可你就算把人家步营拉出来又差了?戚继光步营12人一队,三队一旗,三旗一局,三局一司,二司一部,三部一营,战术单位最小化到队,2160名战兵,1080名鸟铳,1080名杀手,杀手队两名刀牌(突击防御),两名狼筅(拒马),两名镗钯(护卫狼筅),两名长刀(鸟铳手客串,护卫狼筅),两名长枪(后方刺杀),两名夹刀棍(防重甲的后手),火器达半数,杀手队分工明确环环相扣,我是想不明白差哪了,嫌不如西方的人肉拒马们好看是么?

中国古典军事成就与古罗马并驾齐驱,而且没有像古罗马灭亡蛮夷入主欧洲后导致的军事技术流失(中原也有,但没像欧洲那样毛都不剩),因此早早就实现了军人的系统化操练,战术单位的小型化和军阵各部分的有机分合,西欧军事限于鸡零狗碎的封建体系下难以提升,直到15世纪开始的军事革命从单一密集军阵从头学起,然后花了小200年的时间才追上了古罗马和东方的脚步,并随着火器技术的革命后来者居上,说学线列时代的组织战术也就罢了,很难想象现代人居然认为东方的优等生要去抄“大方阵”这种隔壁差生的补课作业。

喜欢曾经的我们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举报反馈] [ 曾经的我们的个人频道 ] [-->>参与评论回复] [用户前期主贴]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主帖帖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