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被判灭九族时,家中亲属为何不逃跑?其实选择逃的人才真蠢

送交者: 曾经的我们 [☆★★★声望勋衔15★★★☆] 于 2023-11-10 23:41 已读5842次 1赞 大字阅读 閱讀
更新优质内容

文丨闲娱fashion

编辑丨闲娱fashion

诛灭九族,可以说是古代牵连最广的一种刑罚,将一家人灭满门,连坐意味十足。

这对重视亲情的古代人,无疑是一种伤害,更是一种昭告天下的批判。

那为什么有些被灭九族的亲戚,不仅没有选择逃跑,反而是接受自己的命运呢?我们会发现,真正选择逃跑的人,才是真的蠢。

【▶>一言不合诛九族<◀】

“一言不合诛九族”,这短短八个字,让人不寒而栗,它象征着中国古代一种极端残酷的刑罚和统治手段。

诛九族,是一个广为后人所知的古代极刑,它源于更早的诛三族,经历代统治者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影响更广泛的残酷刑罚。

一言谋反,便可灭其全族,此后无人敢動歪脑筋,乃古来君主断异己、稳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然而,诛九族究竟缘何而起?其中牵涉多少无辜性命?

据《史记》载,公元前746年,秦文公便以“夷三族”的方式严惩“重罪犯”。

所谓三族,即本人、父母、兄弟一家,此后三族之刑逐渐成为秦国重要刑法,秦国此举开创了灭族刑罚之先河。

三族演变为九族,中间经历了“五族”、“七族”等阶段。

“九族”一词最早出自《尧典》、《左传》,指本人及其父系四世同宗长幼,明清时期基本采用此标准施行九族之刑。

但实际操作中,九族的范围并不一定固定,根据需要,统治者可以随意调整牵连的对象。

比如加上母族多辈、妻族亲友等,牵连面更广。

若严格按“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来算,九族包含的对象有:本人、父系四世同宗、母系三世同宗、妻子两家族人。

以张三为实例,其父族四包括张三本家、张三姑姑家、张三姐妹家、张三女儿家,母族三为外祖父母家、张三姨舅家,妻族二为岳父母家。

合计起来就是九族,凡属这九族的宗亲姻亲无一幸免。

更为广泛的“九族五服”说,牵连的人将倍增,除本家九族,还要加上母家九族、妻家九族。

以张三为例,本家九族包括其四世同宗长幼男女及妻子,母家九族包括外祖父母四世同宗,以及母亲兄弟姐妹四世同宗,妻家九族亦同。

合计下来,少则数百人,多则上千人遭殃。

可见,诛九族之刑虽残酷,但历史上实施并不多见,多采取简化版的“满门抄斩”,仅斩杀本家人。

即便如此,亦可牵连数十条性命,当今之人往往以偏概全,以为一言不合便可诛灭全族,殊不知诛九族非古之常态,其范围也非固定,后人对其界定失之夸大。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皇帝一言不合就要诛杀大臣九族的桥段,那么,在真正的历史上,真的有这种残酷的诛九族吗?

【▶>历史上真实的诛九族<◀】

其实历史上还是很少有这种事情发生的,毕竟诛九族的影响之大,不是所有帝王都能承受的起。

不过还真有那么两例是确确实实发生,隋炀帝时期的杨玄感便是第一个被诛九族的人。

隋炀帝杨广在位时期,展现了封建专制皇权的残酷与绝对,613年,他第二次出征高句丽,命时任礼部尚书的杨玄感负责运粮。

杨玄感是隋朝开国皇帝的心腹大将杨素的儿子,出身显赫,当过地方官,后承袭父亲的爵位,步步高升。

这次运粮,他认为是谋反的大好时机,决定截留粮草,等隋军在前线缺粮时起事。

但杨玄感显然误判了形势,隋军虽在高句丽受挫,但并未崩溃,杨广得知杨玄感的谋反,立即派大将前去讨伐。

杨玄感见大势已去,在弟弟劝说下,决定投降。

残忍的杨广对此并不满意,他命令在洛阳城中公开晒烂杨玄感的尸体三日,然后凌迟其肢体,焚烧灰飞烟灭。

更可怕的是,杨广邪恶地决定诛灭杨玄感全族九族,将他们处以极刑,杨玄感的妻儿老小、兄弟姐妹、父母亲戚,无一幸免。

自此,杨玄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诛九族的人,他的家族从此灰飞烟灭。

200年后的明朝,第二个诛九族事件出现了,明成祖去世后,其孙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开始削藩,这令在北方藩王封地的叔父燕王朱棣深感威胁。

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三年后攻入南京,夺取帝位。

为了合理登基,朱棣希望著名学者方孝孺为他撰写登基诏书,但方孝孺拒绝服从,在诏书中写道“燕贼篡位”。

朱棣大怒,下令不仅诛灭方孝孺全族9人,还杀害他的学生朋友,称为“诛十族”。

两个时期,两起残酷的诛九族事件,为一己私利,能够毫不留情地诛杀一个又一个良心派与敢言人。

杨玄感和方孝孺虽然功过参半,但他们及无辜家人遭受的命运,令人唏嘘。

不过这也有一个疑问,古人被判灭九族时,家中亲属为何不逃跑?

【▶>为啥不逃跑<◀】

古代株连制度残酷无情,使许多家属失去生命,但即便面临生死,株连者真的很少选择逃跑。

这是为啥呢?难道真的只能等死?

其实这是因为逃跑的条件十分苛刻。

通常当王朝决定株连一个家族时,会严加戒备,防止目标逃脱,例如皇帝会突然下达全城戒严的命令,各城门派重兵把守,家中的成年男丁也会被监禁起来。

又如明清时期,朝廷会立即发布通缉令,悬赏缉捕株连者,有时甚至会切断通讯,禁止目标家族联系外界。

可以说,株连家属一旦被盯上,就难以突围逃脱了。

第二,就算跑掉也无处可藏。

古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所有居民的身份都会被记录登记,要想隐姓埋名非常不易。

逃跑者也很难找到可以安顿的地方,在王朝治下的地区,到处都有官府管理,会时常核查居民身份。

除非逃到偏远荒野,但那里缺乏食物和生存资源,随时面临饿死或被野兽伤害的危险。

除此之外,家族会全力阻止逃跑,因为株连不仅针对犯人个人,还会连累整个家族,所以家族内通常会全力制止成员逃跑,以免惹火烧身。

有时家长会为了保全其他无辜子女,主动将犯事者交出或杀死,不让他拖累全家,这严重制约了犯人的逃跑可能。

而且主动逃跑可能断送活命希望,古代灭九族多是杀一儆百,朝野大臣往往会劝谏开恩,如果识时务地待命,还有机会免于一死,哪怕只是流放边疆。

贸然逃跑,一旦被捕,只会激怒皇帝,断了最后一线生机,很多被灭族者最后都得到了免死或流放的结果。

若在逃跑未果时返回,皇帝往往会手下留情,若在已成功逃亡后被抓,则只会招来更为严厉的惩处。

株连者面临重重阻力和威胁,选择不逃跑也有一定期望,所以在古代很少有人真正冒险脱逃,而是选择就地接受命运。

那么,如果是个人被赐死,是否有机会逃跑呢?历史上有没有成功逃脱被皇帝赐死的事情呢?

【▶>被赐死真的不能逃吗<◀】

古代被皇帝赐死,一般很难逃过此劫,因为执行赐死的时候,皇帝会派心腹监督。

臣子想逃,必须抓住监督者的漏洞。

清朝刑部尚书赵舒翘就是典型案例,他支持义和团,被慈禧太后赐死,慈禧派心腹岑春煊前去执行,赵舒翘先后吞金、吃砒霜,居然都没毒发。

岑春煊无奈,只能用被褥将赵舒翘闷死,赵舒翘之所以抗毒能力强,是因其曾任军机大臣,与军人打交道,身体十分强健。

他还存侥幸心理,希望能在关键时刻逃脱,但最终还是失败告终。

相比之下,唐朝的贾道冲就比较幸运,贾道冲犯事被唐代宗赐死,太监带毒酒前来执行,贾道冲儿子贾直言趁太监不备,抢过毒酒喝下,顶罪替父。

贾直言奇迹般活下来,只残疾,唐代宗得知缘由后,收回了对贾道冲的处决,贾直言的机智让贾道冲逃过一劫。

那么,历史上是否还有其他成功逃脱皇帝赐死的案例呢?

唐玄宗开元年间,杜甫上表劝谏,得罪唐玄宗,唐玄宗震怒,差点下诏赐杜甫死。

杜甫得知后,立即出逃长安,躲入深山,唐玄宗派人搜捕不得,杜甫在山中隐居了十余年,直到唐玄宗不再追究,杜甫成功避开皇帝赐死命运。

这么看来,历史上确有臣子成功逃脱皇帝赐死的案例,关键是要抓住执行监督的漏洞,再配合运气,有时可以通过改变身份,逃亡其他地方来躲避。

如果皇帝真要你死,你又不肯就范,想活下去,就只能孤注一掷,使出浑身解数逃之夭夭了。

喜欢曾经的我们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举报反馈] [ 曾经的我们的个人频道 ] [-->>参与评论回复] [用户前期主贴]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主帖帖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