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从长安到成都,杜甫一路上写下恢弘的史诗,将盛世的遮羞布狠狠扒开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24-05-18 1:03 已读 2714 次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安史之乱中,杜甫到底经历了什么?

本文从杜甫的视角出发,以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重拾杜甫一路向西的人生旅程上写下的重要诗篇,反观安史之乱给家庭带来的悲欢离合与颠沛流离。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的战火,一路向西,出关中,过秦州,来到蜀中,过上了飘零寓居的生活。

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一路向西的“旅程”上,他以史为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受写成诗篇,这些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诗歌也成为了诗歌史上的不朽之作,因为被后世誉为“诗圣”。

因为杜甫的这些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诗歌既从一个侧面呈现出了安史之乱的旷日持久,也从一个侧面呈现出了一个家庭在战火绵延的时日里所承受的悲欢离合和颠沛流离。

6park.com

6park.com


烽火岁月中的诗人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是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写下的一首诗。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冬,唐朝军队在洛阳附近的横水击败安史叛军一举收复了洛阳、郑州、开封等失地,叛军头领薛松、张忠志等向唐军投降。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这标志着延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的战火终于被扑灭了。

平定安史之乱的消息传到蜀中时,已是一月多后。

当时飘零寓居在四川梓州(四川三台)的杜甫听闻唐朝军队打败安史之乱的叛军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冲口唱出这首史诗般的七律——《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6park.com

6park.com


安史之乱,杜甫一路向西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搞起了事情。

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背叛唐朝。

安禄山乘铁舆,其属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唐朝内战打响。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即位的消息后,就在八月只身北上,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中秋月圆之际,杜甫在长安仰望星空,低头怀念远在鄜州的亲人,一时间悲不自胜,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6park.com

6park.com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原来就在杜甫刚刚就任左拾遗的时候,宰相房琯因董兰受贿而罢相。杜甫与房琯是布衣之交,两人情谊情厚。

杜甫认为房琯才华卓越,堪当宰相之责,唐肃宗不应该因细故免大臣,便上疏营救。唐肃宗正在气头上,闻之大怒,虽知杜甫无罪,不再责问,但他从此不再信任杜甫。

事实上,房琯的被贬是由于唐肃宗担心在争夺皇权的斗争中,房琯会站在唐玄宗一边来反对自己即位的合法性。

杜甫疏救房琯,且不论其正确与否,从波谲云诡的官场角力的角度看,说明杜甫不了解事物的复杂性,缺少仕途经验,他的仕宦生涯刚刚开始,就被自己仕途上的幼稚断送了前程。

6park.com

6park.com


杜甫始终不明白,自己身居拾遗,有责任救君之失,却不自觉地卷进了一场宫廷斗争的漩涡,又站在失败的一方,就这样,一场悲剧不声不响地上演了。杜甫无奈之下只能远离仕途,回到家乡。

不久,杜甫又听到了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和肃宗返回长安的消息,这一年十一月,便携家离开家乡,返回长安,希望能尽到一个谏臣的职责,对朝政有所裨益。

回到长安后,杜甫很快就发现肃宗根本不信任自己,自己完全是一种摆设,皇帝和执政大臣根本听不进自己的任何意见。

杜甫在诗中感叹韶华易逝和人生短暂,他念念不忘的是生活的窘迫,无钱买醉消愁。

他知道肃宗不会重用自己,自己已经没有返回朝廷为民请命的机会,便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一一诉诸于笔端,从而结束了他任官左拾遗期间那种噤若寒蝉的小心谨慎。

杜甫义无反顾地置身于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中去,成为时代造就的、横绝百代的伟大诗人。

6park.com

6park.com


此后,杜甫的人生足迹兜兜转转,仕宦之旅跌跌撞撞,他始终未能找到人生的突破口,但在这段时间内,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被后世称为“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被后世称为“三别”。

“三吏三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诗人杜甫对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控诉。

6park.com

6park.com


乾元二年(759)夏,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其中,《夏夜叹》更是一曲史诗绝唱,原诗如下: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这首诗描写的是窗下纳凉的情景,开篇两句就是对酷暑的控诉,然后就是对清凉的期盼,后面是诗人纳凉时的情形。

接着是由此而引出的一段发人深省的思考: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局势不稳,家国前途命运到底在何方,唐肃宗和朝廷制定的平叛方略的可行性到底有多高。

6park.com

6park.com


乾元二年立秋后不久,杜甫因对污有感于时局之艰,随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携妻带子,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秦州写下有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中第一首特别有名,原诗如下: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首联“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说的就是关中大旱,满眼饥荒令人悲伤,诗人为了投奔他人才远游异乡。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

杜甫对月惆怅,忧叹愁思,把希望寄托于对未来的期待,可是未来也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让诗人感到怅惘又无奈。

6park.com

6park.com


在秦州,杜甫还写下了这首有名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杜甫和家人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6park.com

6park.com


巴山蜀水间,徜徉诗歌里

《春夜喜雨》便是杜甫作于761年春天的一首诗,当时杜甫居住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从长期的颠沛流离中解脱出来,开始了平静的田园生活,诗人的心情也是恬静闲适的。

后来,杜甫被在成都为官的好友严武举荐为官,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严武去世后,杜甫离开了成都,他的足迹经过了嘉州、宜宾、重庆、忠县、云安等地,最后到达夔州。

杜甫虽然一路奔波,但他的诗歌创作也达到高潮,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千古绝唱就是此时创作的。

763年春,安史之乱结束,而身在蜀中的杜甫辗转听到这一令人激动的消息后,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与激动,写下了这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park.com

6park.com


已在蜀中生活了五个年头的杜甫,听闻唐朝军队的捷报后,喜极而泣,一个憧憬了好多年的愿望此时此刻涌上诗人的心头,那就是重返故里。

对于杜甫来说,离开家乡多年后,为了能够再一次看到故乡的原风景,为了能够再一次踏上故乡的热土,无论制定怎样的回归路线,他的回归之旅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可是,终其一生,杜甫也没有实现这一夙愿,但他的畅想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唱着,也被誉为千古绝唱。

6park.com

6park.com


但本诗中写到的一些地理名词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还是有许多值得解读的地方,尤其是里面的地理名词如“河南”“河北”,并不是今天的地理位置。

所以说只有把诗中的这些“冷知识”一一梳理清楚之后,才可以深入一层地去感知诗意,感知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喜悦之情。

下面就跟随小话诗词一起走进这首被称为“天下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吧,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原诗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6park.com

6park.com


生平第一快诗

据《新唐书》记载,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月,官军“进取东都,河南平,史朝义走河北”,“次年春正月史朝义走至广阳自隘。其将李怀仙斩其首以献,河北平”。

杜甫诗中的表达和史料记载是相吻合的,可以说,杜甫的这首诗也是一首史诗。

结合诗作时代背景和史料可知,爆发于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就像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经过唐王朝军队七、八年的努力,才初步平定。

身居异乡,饱经流离寓居之苦的诗人杜甫,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喜极而泣、狂喜放歌,提笔写出了这首传诵千年的篇章。

从这首诗中我们也感受到安史之乱平定时,诗人的喜悦心情和强烈渴盼。

6park.com

6park.com


如果从杜甫的诗中找出一首来对比一下的话,就能深刻地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了。

当安史之乱爆发,战火遍及长安城的时候,杜甫曾写下过一首非常有名的五言律诗《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的写作背景,正值战乱呈胶着状态之时,杜甫开篇就描绘了长安城萧索的景色,从春花和鸟鸣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哀伤,再写战事已经持续了好长时间,与家中的书信往来也日渐减少,最后写到自己的哀叹。

《春望》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环环相生,诗意层层递进,情感层层升华,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诗人表现了诗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独特感受。

6park.com

6park.com


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安史之乱结束。

当远在蜀中的杜甫辗转听到唐王朝收复失地的捷报后,不禁惊喜欲狂,写下的这首七律,这与《春望》在情感上形成了前后的鲜明对比。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呈现了诗人畅想回归之旅的美好愿望。

全诗情感奔放,一气呵成,处处洋溢着喜悦之情,显示出诗人从听闻喜讯到急于返回家乡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将激动、喜悦、急切、欢快等情愫有机地交融在一起。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节点,诗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那样的生活,也让诗人对现状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感受。

6park.com

6park.com


如杜甫有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让杜甫的诗作中呈现出沉郁悲壮的色彩,

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却自始至终洋溢着喜悦的气氛和激扬的情调。

明代文学家王嗣奭在《杜臆》中说“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清代诗评家浦起龙在《杜诗心解》里也说这首诗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这两位诗评家的点评可谓一语中的、切中肯綮。

诗人听闻收复后的欢快、喜悦、甚至激动的种种情状,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还表现在节奏上,更表现在诗人一气呵成的语序上。

首先是诗歌中的六个实词(地理名词)依次出现,绵密细致,紧锣密鼓;其次就是六个虚词(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的连续使用,使得全诗不仅去势疾迅而且节奏急促。将诗人喜极而泣、狂喜放歌的情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6park.com

6park.com


接下来对全诗做一个整体上的解读,解读之前,需要将这首诗中的地理名词做一下解释,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诗作内容。

首先来说一下诗题里的“河南”与“河北”这两个唐代地理名词。

河南,指唐代的“河南道”,“道”是唐代设立的全国行政区划名称。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唐代的“道”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省。唐代的“河南道”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山东省黄河以南,安徽省、江苏省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河北,指唐代的“河北道”,包括现在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及河北省地区,“河北道”也包含范阳,范阳是安史叛军的大本营。所以杜甫诗中所说的“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标志着安史之乱的平定。

6park.com

6park.com


其次,说一下首联中的剑外和蓟北,以及尾联中的巴峡和巫峡。

剑外,指剑门关以南的地方。唐代的首都建立在长安,长安是行政中心,所以人们就称剑门关以南的广袤地域称之为剑南或者剑外。

因为杜甫此时寓居在梓州,是诗人听闻到捷报的地方,所以杜甫写出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也就很好理解了。

蓟北,是地理名词,就是现在河北蓟县以北地区,闻名遐迩的黄崖关,始建于隋开皇初年,就屹立在蓟北的长城上。

巴峡,长江东流至湖北省巴东县西,巴山正好临江而立,这一段峡谷称为巴峡;巫峡是长江三峡中的第二峡,巫峡从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到巴东县官渡口,全长46千米。

6park.com

6park.com


最后,再说一下诗中的襄阳和洛阳两个地理名词。

襄阳,长江中游的重要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唐太宗贞观初年设立“山南道”,治所就在襄阳城内。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

关于洛阳,杜甫在这首诗后还有自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就是唐代的东都洛阳,诗人杜甫的故乡在今河南省巩县,唐朝属于洛阳。

所以唐朝军队收复河南,也就包含着杜甫的故乡洛阳在内,这一点也是杜甫听闻捷报后欣喜若狂的原因。

6park.com

6park.com


情之所至,喜极而泣

首联中“忽传”二字,带起了全诗的节奏,表现出捷报来得突然,营造出突如其来的气势。

杜甫在战乱爆发后,一直过着飘零流离,寓居的生活,究其原因,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诗人多年流寓,饱尝生活的艰辛不易,想回故乡却回不去。

而此时此刻,听闻到收复的消息,使诗人长期压抑在胸中的郁结之情,一下子得到了释放,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以形传神,表现出突然听到捷报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泣与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诗人将听闻到收复的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进行了具象化的概括,这是诗人激动的泪水,也是诗人情难自禁的宣泄。

6park.com

6park.com


颔联是情感的递进,是喜悦的延伸。诗人在高兴之余,回首再看和自己患难与共多年的妻儿子女时,他们的脸上也是愁云一扫而空,全家都沉浸在捷报的喜悦当中,诗人用家人的情态烘托出收到捷报的喜悦。

“回头看”这个动作又显示出一家人的温馨浪漫,能共苦,也能同甘,此时此刻,笼罩在全家的愁云早已无影无踪,何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诗人用家人听闻捷报后的情态烘托出一种在家庭成员中逐渐蔓延开来的、直至幸福满溢的欣喜之情。

“漫卷诗书”是诗人“回头看”这个动作的延续,全家人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沉浸在喜悦当中。诗人此时再也无心伏案写作了,他卷起手中的诗书,一家人欢聚在一起,分享这突如其来的喜悦。

此时的杜甫一家人的喜悦,是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是饱受战火、流离飘零的千千万万家庭的写照。

6park.com

6park.com


颈联是诗人截取的一个生活画面,从一个典型的生活细节上细致地刻画了诗人的喜悦心情,颌联是诗人喜悦的延续,情感的升华。

“白日”是写天气晴朗,阳光明丽;“青春”是写春回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明丽的天空和生机勃勃的大地衬托出诗人的心情,诗人的心情也好像这春日里的天空和大地一样,一派明丽,一派青春景象。

这里的“白日”和“青春”既是诗人对听闻捷报传来时的天气、季节的实写,也是诗人在兴奋喜悦的心情下对环境的感受。

6park.com

6park.com


由于诗人饱尝过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体验过流离寓居的无奈与酸楚,他平时难得这么高兴,经常是满腹悲愁,正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境一样,那才是诗人真实境遇的写照与情感外现。

春天的来临似乎并未引起他的特别注意,而今失地收复,捷报传来,笼罩在诗人心头上的暗影愁云也一扫而光。因此,诗人感到此刻的阳光都要比以往明亮一些,此刻的春色也要比往年更迷人一些。

喜庆的日子遇到这样晴朗的天气,正欲还乡的时候逢上如此美好的季节,是多么称心,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啊。

此时只有放声高歌,长歌当笑,开怀畅饮,才不辜负这良辰美景,才不辜负这迟到的喜讯,才能尽情抒发心中的欢乐和喜悦之情。

6park.com

6park.com


尾联既有诗人的想象,又有实境的描绘。

诗人开始设想规划回到家乡的线路,其实贯穿全诗的就是诗人的“回归之旅”。听闻捷报后,诗人喜极而泣、狂喜放歌,这都是真情流露,而真正隐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希望就是马上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

回归故乡就是诗人的情感达到高潮的表现,所以尾联两句便是诗人对“回归之旅”的规划,是梦想终于照进现实的真情流露。

然而对于此时的诗人来说,不管现实与梦想的落差有多大,他都可以抛开不想,虽然诗人此时仍身在梓州,但他已经设想并规划好了回家的线路,梦想不久就能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此时诗人的喜悦也达到了高峰。

可是,终其一生,杜甫也没有实现这一宏伟的回归蓝图,但他的畅想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唱着,也被誉为千古绝唱。

6park.com

6park.com


尾联中四个地理名词依次出现。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句内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句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仗。

“即从”、“便下”两个虚词巧妙的诗意衔接起来。上下两联紧密连接,一气如注,舒缓之处如行云流水,激越之处气势如虹,形成流畅自然的对仗。

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但诗人用“即从”“穿”“便下”“向”四个词将这些地点贯穿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回家路线图。

接踵而来的地理名词,在诗中却是秩序井然,由此也可见诗人梦想回到家乡的迫切心情和欢畅的想象,“回归之旅”是有多么迫切,多么期待。

6park.com



小话诗词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听闻捷报传来的消息后的惊喜之情。

当诗人听闻到收复的消息,他长期压抑在胸中的郁结之情,一下子得到了释放,诗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感情奔涌而出。

而诗人情感的归宿就是听闻捷报后,对“回归之旅”的强烈渴盼。

全诗共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环环相生,诗意层层递进,情感层层升华。尤其是后六句对偶,语言明白通俗,写实性很强,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宣泄,没有一点矫揉的痕迹,读来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正如前人的评价那样,这首诗称得上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

杜甫的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言朴素通俗,但对仗极其工整细致,诗作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生活细节的抓取很成功。这首诗作于唐王朝军队平定叛军,收复失地的历史时空下,也可以说是一首史诗级巨作。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