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秘书长投靠美国的心路历程。***转载注*** 6park.com
最近看到这样一个系列文章,作者旁征博引,以苏共高层人事政策为主线,用风趣的语言,实证的描述了苏联特别是苏共高层的人事和政策的变动及其起源。 6park.com
殊途同归,从侧面证实了“由封建而资本主义是美西欧,由封建而社会主义是苏东欧,百代秦制是中国”。也即中国和中共的问题,不是马恩的理论本身造成的,甚至于谈不上是列宁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只是中国特色的集权主义。 6park.com
简化很多之后,可以认为在中国,封建的代表是周制,集权的代表是秦制。2200年来,秦制不断增补修缮,但本质是集权没有变化。以前看到别的网友说得好,人治,法治,法制的核心区别是是否有法和制定法律的权力是否在法内。 6park.com
苏联有各种问题,但从列斯之后,基本在法治的范围内平衡,可能会走回头路,但最高领导人绝不是一言九鼎,高层也没有了肉体消灭。甚至于从列斯时期,就保有和发展了远比中国更多的技术和科学成分,可能来自于比较高的文化基础和更温和的宗教基础,又或者是残酷的生存压力和天赐的领袖短命。比如说,斯大林2次中风后,相较于之前已经基本属于躺平,主要精力去完成理论巨著,以期盼青史留名;他如果像毛一样得了不治的渐冻症而不自知,不断的神经质般的测试和清洗所有试图染指最高权力的人和集体,逼迫所有人反复誓死效忠,苏联会不会还有四夫的努力续命成功,苏联人民可能早就不忍了。 6park.com
研究苏联,对于研究苏东欧和同期中国有极大的裨益,特别是从49年以来,中国所谓马恩列斯和各种社会主义进展旗袍下藏着的集权主义本质,本质与马恩列斯不同。从改革和科技发展的角度,不断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控制,走了一条和马恩列斯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6park.com
***转载注***前文已述,联合国副秘书长属于国际公务员,行政上不隶属任何国家。但苏联有苏联的规矩,对于在联合国工作的苏联籍公务员,莫斯科要求他们服从苏联驻联合国大使的领导,副秘书长舍甫琴科也不例外。当时,苏联驻联合国大使是雅科夫·亚历山德罗维奇·马立克(1906年12月6日-1980年2月12日)。于是,他成了舍甫琴科的顶头上司。
马立克同志是一位资历很老的外交官,在外交部的资历几乎仅次于葛罗米柯。1946年,葛罗米柯出任苏联驻联合国安理会代表。1948年他卸任后,由马立克接替。1950年至1951年,马立克参加了朝鲜战争初期的外交斗争。1952年,马立克当上外交部副部长。
电影中的马立克(左一)
马立克当了八年副外长,因为口风不严丢了官。1960年5月,苏联击落一架美国U2侦察机,赫鲁晓夫下令全体高层对此事严格保密,诱使美国在侦察机飞行员失踪后编造谎言,坐等美国政府在国际社会出丑。谁曾想马立克竟在外交部的一次招待会上走漏风声,迅速被美国驻莫斯科外交官得知真相。赫鲁晓夫知道后勃然大怒,立即将其撤职并开除党籍。在葛罗米柯的求情下,赫鲁晓夫收回命令,转而派马立克去纽约出任苏联驻联合国大使。
据舍甫琴科回忆,马立克经常和他因为“形式问题”发生分歧。所谓形式问题,就是那些与国家利益无关,与当时国际局势无关,却与意识形态原则有关的问题。比如,他认为,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长年破坏世界和平,压迫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运动,联合国苏籍职员应该以联合国为舞台,与帝国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又比如,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在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但他认为,中共走的是背离苏共马列主义的道路,还伤害过苏联的感情,联合国苏籍职员应该牢牢把握国际共运的“王道正统”,在联合国与中国论战。
舍甫琴科每每听到这些都会抓狂。外交斗争讲究以最绅士的话表达最严肃的立场。马立克如此不留余地,一定会在国际社会丢尽苏联的脸,甚至会严重封堵苏联外交的退路。
马立克交代完了战略问题,又继续交代战术问题。他对舍甫琴科说:“你应该表现得像一位苏联大使。”舍甫琴科再度无语,这位上司是想要他在联合国秘书处采取完全符合苏联观点的立场。可是,联合国讲究政治立场中立,言论观点出于公心,政策措施维护正义。虽然可以说归说,做归做,但好歹有条底线——谁都不能太明显地维护自己国家或自己国家阵营的利益。
如果要满足马立克的这些要求,舍甫琴科将不得不顶着联合国同事们的抗议,才能落实莫斯科交办的事情。这样一来,马立克给舍甫琴科制造一个很大的困扰。当一个人的工作长期受到领导的瞎指挥和同事们的冷眼,他还能坚持这份工作么?他还会坚守这份工作么?可以说,马立克为舍甫琴科埋下了叛逃的第一颗种子。
舍甫琴科叛逃的第二颗种子来源于克格勃。1973年3月的一天,舍甫琴科正在收拾行囊,准备拖家带口去纽约。这时,他接到了克格勃的电话,称克格勃一局(对外情报局)的一位处长找他。见面后,他发现原来是“老朋友、老同事”伊凡诺夫同志。六十年代,舍甫琴科在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时,伊凡诺夫是克格勃纽约站站长。
伊凡诺夫首先祝贺舍甫琴科高升,然后以标准的克格勃作风迅速切入正题,要求舍甫琴科在未来的副秘书长职位上,将隐藏在联合国机构中的克格勃特工提升到关键位置去,并充分利用他在联合国的高贵身份,掩护那些遭遇麻烦的克格勃特工。
舍甫琴科好歹也是官场老油条了,面对咄咄逼人的伊凡诺夫处长,他打起了官腔:“我在纽约首先必须做的是秘书处的工作。”如果想有足够的力量掩护克格勃的人,“工作质量必须搞上去才行。”
作为一名老特工,伊凡诺夫岂会听不出舍甫琴科的话外音?出乎舍甫琴科意料的是,伊凡诺夫递给他两个信封。说道:“这两封信会使你感兴趣的,当然,我们没有把它们当真,不过我们认为你应当知道有这件事。”
舍甫琴科打开第一封信就开始冒冷汗,信中内容是向苏共中央举报他的家庭生活,称他家有很多宗教内容的古画,价格不菲,暴露出他一家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背离无神论的政治立场。该信还列举了舍甫琴科六十年代在联合国工作期间,他的妻子和女儿赞扬美国生活、批评苏联制度的言论。在信的最后,又把这两件事情与他和一些美国人交往频繁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暗示他“通敌”。另一封信写得比较简洁,内容是关于舍甫琴科收受贿赂,帮助一名苏联犹太移民办理留居美国事宜。
舍甫琴科反应很快,看完立刻说:“全是谎言。”然后,他问伊凡诺夫:“这些信怎么会在你的手里?”伊凡诺夫笑了笑,说克格勃对舍甫琴科是充分信任的,否则不会把这些举报信给他本人看。突然,伊凡诺夫话锋一转,告诫舍甫琴科不应收集宗教圣象,应该教育家里的女人说话注意分寸。作为苏共在纽约的高级干部,本人和家属都应当为身边人做好表率。
舍甫琴科听出了伊凡诺夫对自己的威胁,惴惴不安地踏上了纽约之路。这两封信落到克格勃手里,几乎成了随时可以断送他前途的利刃,意味着他去纽约以后,将不得不服从克格勃的一些安排。
根据苏联的安保制度,舍甫琴科在纽约身份特殊,级别又高,克格勃要对他行使警卫职责。鉴于他的公开身份是联合国副秘书长,对他的警卫工作会采取暗中保护。
舍甫琴科可不这么想,他认为,克格勃对他的暗中保护是在跟踪他,怀疑他。当年在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时,他就不满意克格勃的特务们。现在又意外增加了伊凡诺夫对他的威胁,舍甫琴科更加烦躁。
在外人看来,他是平步青云的外交部“明日之星”,家庭立场根正苗红,科班出身的名牌大学研究生,苏联对外缓和与对内裁军的功臣,受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同志赏识的青年才俊,前途不可限量。
在内人(妻子莉娜)看来,他是一位优秀的好丈夫,仕途上会做官,升得快;为家人创造了优越的物质生活,为人又正派,每次外派到新国家新岗位,总是第一时间带上家人,给她足够的安全感。因此,莉娜开始施展她强大的社交能力,为丈夫的前途添砖加瓦。
看过《潜伏》的人都知道,余则成在站长的几位部下中军衔最低,按理来说,当上副站长几乎不可能。但是,余则成不断利用同事之间的矛盾,见缝插针,施展自己的间谍手段,成功上位。不可否认,还有一个外因帮助着他——妻子翠平装出一副热心憨厚的外表,与站长太太建立了近乎闺蜜的感情,成为丈夫升任副站长的催化剂。
莉娜女士就有这种本领,尽管丈夫舍甫琴科只给葛罗米柯当了不到两年的秘书,她却能在短时间内与葛罗米柯的夫人莉季娅女士建立了良好的私交。要知道,葛罗米柯顾家在外交部上上下下是出了名的,就像他工作狂的个性一样名声在外。这位领导既不抽烟也不喝酒,唯一的爱好就是看电影,除了加班就是陪老婆,没啥别的去处。舍甫琴科的夫人和葛罗米柯的夫人闺蜜了,葛罗米柯的枕边风能少了舍甫琴科的好话?
莉娜和葛罗米柯的夫人莉季娅的私交好到什么程度?葛罗米柯去纽约出差有时会带上妻子,出席外交活动应酬。闲着的时候,莉娜就会陪莉季娅去逛街购物。只要领导或者领导夫人肯消费,创造良好上下级关系的机会不就来了嘛。
舍甫琴科书生气浓郁,属于智商高于情商型。他的妻子则属于外柔内刚长袖善舞型,一心只想丈夫高升。眼瞅着丈夫前程似锦,如日中天,她发现丈夫第二次到纽约后彻底变了。舍甫琴科总是在妻子面前抱怨国内宣传领域的虚伪,抱怨克格勃对自己的监视,还常常表达出对西方外交官行动自由的羡慕。当然,舍甫琴科没有对她透露过叛逃的念头。
根据舍甫琴科本人的回忆录,他最早萌生叛逃的念头,源于他在纽约时,常常想起给葛罗米柯当秘书的日子。那几年,他偶尔有机会去克里姆林宫列席党内高层会议。在那里,他看到了苏共最高决策层的内幕,近距离审视着主席台上的那些人。
回忆这些事的时候,他用了以下这些词来评价克里姆林宫的人和事:虚伪、脱离群众、颠倒黑白、好战、保守、虚荣。对比这些感觉,纽约的空气让他感到十分自由。渐渐的,叛逃的念头在他脑海里生根发芽,逐步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当一个人的事业外表光鲜、内情复杂之时,他就会觉得自己应得的没有得到,并把对现实不满的原因归结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就是老话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自己跟自己较劲”。撇开政治原因,单论个人性格,舍甫琴科毫无疑问属于这种。
说到他的叛逃,突然想起初中政治课本里的一道思考题。提问:如何理解“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那里是地狱”?标准答案是:“因为纽约是资产阶级的天堂,是无产阶级的地狱”。
国际关系学院毕业的学霸舍甫琴科同学肯定没做过这道题,如果他做了这道题,肯定不会叛逃。他天真地以为,纽约甚至整个美国都是所有人的天堂,自由世界一定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地接受他的弃暗投明。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他拒绝了妻子为他选择的从棋子变成棋手的道路,而最终走上了一条一辈子做棋子,以致被棋手弃之不用的道路。
喜欢iiws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