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注*** 最近看到这样一个系列文章,作者旁征博引,以苏共高层人事政策为主线,用风趣的语言,实证的描述了苏联特别是苏共高层的人事和政策的变动及其起源。 殊途同归,从侧面证实了“由封建而资本主义是美西欧,由封建而社会主义是苏东欧,百代秦制是中国”。也即中国和中共的问题,不是马恩的理论本身造成的,甚至于谈不上是列宁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只是中国特色的集权主义。 简化很多之后,可以认为在中国,封建的代表是周制,集权的代表是秦制。2200年来,秦制不断增补修缮,但本质是集权没有变化。以前看到别的网友说得好,人治,法治,法制的核心区别是是否有法和制定法律的权力是否在法内。 苏联有各种问题,但从列斯之后,基本在法治的范围内平衡,可能会走回头路,但最高领导人绝不是一言九鼎,高层也没有了肉体消灭。甚至于从列斯时期,就保有和发展了远比中国更多的技术和科学成分,可能来自于比较高的文化基础和更温和的宗教基础,又或者是残酷的生存压力和天赐的领袖短命。比如说,斯大林2次中风后,相较于之前已经基本属于躺平,主要精力去完成理论巨著,以期盼青史留名;他如果像毛一样得了不治的渐冻症而不自知,不断的神经质般的测试和清洗所有试图染指最高权力的人和集体,逼迫所有人反复誓死效忠,苏联会不会还有四夫的努力续命成功,苏联人民可能早就不忍了。 研究苏联,对于研究苏东欧和同期中国有极大的裨益,特别是从49年以来,中国所谓马恩列斯和各种社会主义进展旗袍下藏着的集权主义本质,本质与马恩列斯不同。从改革和科技发展的角度,不断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控制,走了一条和马恩列斯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转载注***1978年12月5日,塔拉基访问苏联。在此之前的11月27日,苏共召开中央全会。会议决定了一系列重大人事变动。柯西金总理的助手、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马祖罗夫被宣布退休,免去其政治局委员和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职务;增选契尔年科为政治局委员,增选吉洪诺夫和谢瓦尔德纳泽为政治局候补委员,选举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区委第一书记戈尔巴乔夫同志担任中央书记,主管全国农业。这一年,戈尔巴乔夫47岁。
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在俄罗斯西南部的北高加索地区,与外高加索的几个加盟国离的特别近,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是名副其实的老少边穷地区。在这个边疆区里,有一个名叫“普里沃利诺耶”的小村庄。1931年3月2日,这个村庄降生了一个男孩。谁都没有想到,这个男孩会在五十多年之后,让从前默默无名的普里沃利诺耶村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闻名于世。
他的名字叫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家世代务农,爷爷和父亲都是农民。1933年,苏联发生大饥荒,斯塔夫罗波尔也不例外。戈尔巴乔夫的爷爷一家有三个孩子饿死,全家人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更大的悲痛还在后面。1934年,官方以“没有完成播种计划”为名,逮捕戈尔巴乔夫的爷爷,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南部的伊尔库茨克州,在那里参加劳动改造。
爷爷被流放后,戈尔巴乔夫的爸爸成了一大家人的顶梁柱,整个家族的生活每况愈下。好在戈尔巴乔夫的爷爷对生活没有失去信心,在劳改营积极劳动,连续两年获得“突击队员”奖状,于1935年被提前释放。
相比爷爷家,戈尔巴乔夫的外公家条件不错。他的幼年时期主要在外公家度过。
戈尔巴乔夫的外公在革命时期是积极分子,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极为坚定。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之后,他的外公积极动员村民,迅速建好了集体农庄。戈尔巴乔夫长大以后向外婆问起外公的“先进事迹”,外婆的回答很幽默,“他一夜之间建好一座农庄,可第二天早上人全跑光了。”
因为戈尔巴乔夫的外公以实际行动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政策,随后被任命为集体农庄的主席。这个职务相当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大队大队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主任。老人家嘛,都喜欢小孩,外公外婆对他很是宠爱。每次爸妈想接他回去住,都很难成功。然而,仅仅数年之后,戈尔巴乔夫不想回家都不行了。
叶若夫
1937年,时任内务部长叶若夫主持了新一轮“大清洗”,蔓延到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戈尔巴乔夫的外公蒙冤入狱。至于原因嘛,“右派托洛茨基反革命组织”窃取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机关到军队的领导权,需要清洗托洛茨基分子。
戈尔巴乔夫的外公在狱中经历多番严刑拷打,始终不认罪,也不肯“交待同伙”。内务部的人拿他没办法,就一直关着。1938年上半年,叶若夫失势,贝利亚继任内务部长。贝利亚上台的第一件事是平反叶若夫时期的冤假错案。
1938年12月,戈尔巴乔夫的外公被释放,获释后一直在家养病。不得不说,老一辈的革命者对党组织的忠诚还是很难动摇的。据戈尔巴乔夫回忆,外公一生只有在回家的当天晚上说过自己在狱中被用刑,直到去世都再没说过对党组织“不满”的话。而且,外公坚信,“斯大林不知道内务部干的事儿”。
1939年4月,苏斯洛夫被派往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担任区委第一书记。他上任后,立即将那些已经平反却尚未落实工作的干部恢复职务。这其中,就包括戈尔巴乔夫的外公。对此,戈尔巴乔夫铭记终生。
苏斯洛夫
众所周知,戈尔巴乔夫对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高层领导同志很少有正面评价,唯一例外的就是对苏斯洛夫。他对苏斯洛夫的清正廉洁和克勤克俭赞不绝口。尽管这位领导同志在斯塔夫罗波尔炸毁了当地的喀山大教堂,镇压并流放了当地的少数民族卡拉查耶夫族。尽管戈尔巴乔夫一生宣扬宗教自由和民族平等。
爷爷和外公遭遇的这些不幸,不知道有没有让戈尔巴乔夫产生童年阴影,是否影响他后来对苏维埃政权产生负面认识。爷爷半生辛苦劳作,换来的是三个孩子饿死的惨剧,自己也被国家投入劳改营;外公毕生效忠党的革命事业,却蒙冤入狱惨遭严刑拷打,落下终身残疾。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庭根正苗红的孩子,戈尔巴乔夫会怎么看待这些呢?
苏联西南地区的农业形势在1939年开始好转,可是好景不长。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父亲被征召入伍,年仅10岁的戈尔巴乔夫不得不中断学业,陪伴母亲干农活。1942年夏天,斯塔夫罗波尔沦陷,直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之后才光复。战争的残酷与生活的艰辛给戈尔巴乔夫留下了悲惨的回忆,甚至让他对生活失去信心。
1944年秋天,已经光复了的斯塔夫罗波尔的中小学校陆续开学。边疆区各地的教学条件极其简陋,没有基本的教室,没有足够的老师,没有课本,甚至连纸、笔、练习本都极度匮乏。面对这种情况,有一天早上,戈尔巴乔夫当着母亲的面扔掉了自己唯一的一本书,告诉母亲以后再不上学了。
母亲被儿子的举动弄得潸然泪下,收拾一些东西出了门,直到很晚才回来。回来之后,母亲径直回到自己房间里睡了。戈尔巴乔夫被吵醒后,发现家里的桌上多了很多书!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戈尔巴乔夫的母亲面对不懂事的儿子没有打骂,而是忍着丈夫远在前线不在身边的痛苦,扛起了这个家以及这个家的未来,用家中仅有的一点点财物,换了足够的书籍给孩子,用自己的默默无言去唤醒儿子的求知欲。果不其然,第二天一早,戈尔巴乔夫就背起书包上学去了,从此发奋图强。
谁说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培养不出国家的栋梁?有这样的母亲,谁敢说寒门难出贵子?
当然,出身寒门的小孩子还是要承担一些农事的。战争结束后,苏联西南地区再次遭遇旱灾,戈尔巴乔夫一边上学,一边跟着退伍回家务农的父亲,参加集体农庄的劳作。在这几年中,戈尔巴乔夫刻苦学习,几乎把全村所能看到的书籍都阅读了一遍。同时,他和当拖拉机手的父亲一道,与全村人集体劳动,一起熬过了战后最初几年的经济困难。
劳动红旗勋章父子俩一齐得到了全村人的好评。上级依据父子俩的突出表现,分别向他俩颁发了列宁勋章和劳动红旗勋章。后来,党组织根据戈尔巴乔夫的学业成绩和劳动业绩,发展他成为预备党员。这一年,他19岁。
中学毕业后,戈尔巴乔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莫斯科大学法律系。这就相当于在我国云南、广西等西南省份中的沿边城市,从一个不知名的农村里走出一个高材生,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其意义非同凡响。
和许多首都大学里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孩子一样,戈尔巴乔夫在第一个学期对大学生活不太适应。对他来说,首都莫斯科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红场、克里姆林宫、首都大剧院、特列加柯夫美术馆、普希金博物馆、莫斯科河等等。一切对他来说那么神圣,又让他感到些许不安、甚至压抑。
他非常不理解自己的列宁格勒同学对首都的评价——莫斯科就是个大农村。也难怪,列宁格勒是苏联最大的海港城市,又是经济金融中心,还是全苏联最西化的城市。在列宁格勒人眼里,苏联的每一座城市都是农村。
奋斗吧,戈尔巴乔夫同学。尽管你的人生起点不如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同学们。但是,列宁同志的警卫员说过,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任凭这个国家的现实再不完美,只要你努力,大好前途必将属于你。
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的学业任务还是挺重的,据戈尔巴乔夫回忆,“首先是历史学科系列:国家与法的历史和理论;政治学史,外交史;其分量几乎与经济系相同的政治经济学,哲学史,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学;拉丁语和德语。最后,是一整套法律课程:刑法与民法,犯罪学,法医学和精神病,行政法,金融法,集体农庄法,婚姻家庭法,会计核算。最后,还有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和法,等等。”
作为全苏联最好乃至整个俄罗斯历史长河中最好的大学之一,莫斯科大学多少还保留着俄罗斯知识界的民主传统。各种学术观点在符合政治氛围的前提下可以“百家争鸣”。这种环境下,戈尔巴乔夫开始质疑自己所受的理论教育和现实的巨大差距,甚至对苏联教育制度产生了抵触。他认为:“教学过程的目的就是从入学之初将年轻人的思想束缚起来,向他们硬性灌输一整套颠扑不破的真理,使之免受独立思考、分析、对比的诱惑。”
刚上大学的青年对社会现实不满是人之常情,戈尔巴乔夫也不能免俗。他这时最大的困境,不是如何正确树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是弥补基础知识。边疆区的农村中学教育条件有限,使他在人文科学基础和城市生活阅历方面,和大多数同学存在着差距。戈尔巴乔夫只好通过阅读课外书和广交朋友来恶补。
要做到不甘于平庸很容易,但要做到奋起直追,则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情。刚入校时,戈尔巴乔夫专心学业,立志毕业之前,不搞对象。然而,话分两头,做好了谈恋爱的准备,丘比特女神和月老不一定发货;不想谈恋爱的时候,爱情没准就来了。戈尔巴乔夫同学即属于后面这种。
喜欢iiws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