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独家连载:德意志的异志1-黄祸说与反思精神
送交者: 夺标[布政使★★☆] 于 2014-09-06 7:33 已读 1257 次  

夺标的个人频道

夺标题记:高关中先生的这组历史学小品实际上是德意志思想史的缩影。这部有关德国精神以及德国思想史的书稿共十多万字,将陆续放在网上,以飨读者、文友。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


赫尔曼纪念碑

一、深刻反思的精神


历史上德国曾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军国主义盛行,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战争中,德国罪孽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重,但德国人能够深刻反省。二战后,德国人痛定思痛,民族精神为之一变,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我们从几个小片段,可以看到其从好战到爱好和平的发展脉络。



日耳曼之战


从德国西北部城市比勒费尔德驱车东南行约30公里,就到了条顿堡林山。这里是上古时期日耳曼部落与罗马帝国军队大战的地方。2000多年前,日耳曼民族还只是一个个部落,没有形成国家,与文明民族的接触还不多,军队也没有经过什么正规训练,不过是些乌合之众。他们的铁兵器很少,士兵的武器不过是一矛一盾。所谓矛,实际上是一根削尖了的木棍,尖部用火烤硬,只有少数先头部队才配有铁制矛头;所谓盾,则不过是一块轻木板或一块藤板。打仗时不仅谈不上披甲戴盔,甚至光着脚板。只有首领才骑马,但也多是驽马。不过,尽管他们武器装备很原始,打起仗来却有一股一往无前的蛮劲。


和日耳曼人相反,当时罗马帝国却是个高度发展的大国,地跨欧亚非,囊括地中海,拥有大量的军队,包括步兵、骑兵和水兵,兵器尖锐,实力雄厚。日耳曼人与罗马军队交手,吃过不少败仗,但屡败屡战,从不服输。


公元一世纪初期,罗马派瓦鲁斯率军前去莱茵河流域一带镇压统治日耳曼人。瓦鲁斯到任后,把奴隶制的罗马法强加到原始的日耳曼人头上,生杀予夺,由他主宰,还设置种种苛捐杂税,搜刮民脂民膏。这对于一贯享有自由的原始日耳曼人来说,是绝对不可忍受的。对罗马复仇的火种已撒遍他们的心田,而把这些火种点燃成燎原烈火的是民族英雄赫尔曼。


赫尔曼(公元前17-公元21年),拉丁文名叫阿尔米纽斯,出生在一个叫凯鲁斯奇的日耳曼部落,曾在罗马军队当过下级军官,通晓罗马人的战术战法。公元9年,他把日耳曼各部落联络起来,集中了一支几万人的队伍,把罗马军队引诱到森林密布的条顿堡林山。起义军利用有利地形,猛扑上去,使罗马军队乱成一团,在风暴中,两军激战了两天。第三天,风暴更为猛烈,罗马军队竭尽全力才翻过最后一个山脊,来到山下的平地,但又被壑谷挡住去路。赫尔曼指挥义军从岭上以排山倒海之势冲下来,把积压多年的深仇大恨,凝集在他们的矛尖上,直向精疲力竭、丧魂落魄的罗马官兵刺去。罗马的三个精锐军团,除了一些骑兵和零星步兵侥幸逃生外,其余全部被歼灭。瓦鲁斯见大势已去,也在战场上自杀身亡。


瓦鲁斯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罗马城后,犹如晴天霹雳,无不震惊。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简直急得发疯了,他几个月须发不修,不时狂喊:“瓦鲁斯,还我军团!”


这次大战遏制住罗马帝国的北侵,从此罗马军队以莱茵河、多瑙河为界,划江自守。日耳曼民族赢得独立,避免了拉丁化的命运。赫尔曼成为古代日耳曼民族一位不朽的英雄。在德国的文学作品中,据说有130部以“宁死不作奴隶”、“团结就是力量”等为题,赞颂赫尔曼。德意志帝国时代,于1875年在条顿堡林山顶上修建了赫尔曼纪念碑。它的带瞭望台的圆形底座高31,其上屹立着赫尔曼戎装仗剑的青铜塑像,高26。近世德国的统治者,如希特勒等,常利用赫尔曼的形象,宣传好战的军国主义思想。



黄祸之说的来由


中世纪早期,东来的匈奴人及后来的匈牙利人(由来自亚洲的马扎尔人和匈奴等民族混合而成)对欧洲各国造成极大的威胁。他们马匹快疾、弓箭犀利,使人防不胜防,常常是大掠而过,其足迹远达大西洋之滨。公元955年,德意志君主奥托一世(912-973936年即位,又译为鄂图一世)指挥德国五大公爵的军队,在南德奥格斯堡城南的莱希菲尔德原野严阵以待,一举歼灭匈牙利人的一万多骑兵,彻底消除了匈牙利人西侵的威胁。赫赫战功使他威震全欧,开创了持续近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所以奥托一世也被尊称为奥托大帝。


13世纪,又一个强悍的亚洲民族蒙古人,在成吉思汗孙子拔都率领下入侵欧洲,西里西亚公爵亨利二世率日耳曼骑士团与波兰军队等3万人在利格尼兹(二战前属德国,今波兰西南部的莱格尼察)迎敌大战,结果战败。亨利二世阵亡。但守城者誓死不降,坚守孤城。幸好次年拔都听到蒙古大汗窝阔台逝世,回师中亚,德国人才长出一口气。蒙古人西征所留下的可怕记忆后来被帝国主义分子所利用,炮制出所谓“黄祸论”,长期阴魂未散,用来作为侵略借口。



德意志军国主义鼻祖


18世纪时,德意志分为几百个邦国,其中奥地利最大,其次才是普鲁士。但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12-1786,旧译腓特烈大帝)却把该国发展为欧洲头等军事强国。在他看来,“没有武力后盾而进行谈判,如同没有乐器而演奏音乐一样。”他1740年登基,在位长达46年。初登王位时,普鲁士军队近9万人。到1786年则达到20万人之多,与奥地利军队总数不相上下,但其居民总数却只相当于奥地利的1/31/4。他把军队看得高于一切,不惜以国民收入的4/5作为军费开支。普鲁士的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纪律森严。士兵以绝对顺从为荣,宁愿战死,也不临阵逃脱。正是依仗这支军队,弗里德里希二世几乎进行过对整个欧洲的战争。他即位当年,就利用奥地利国王死后无男嗣,而由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初登王位的机会,发动战争,一举夺得富庶的西里西亚。1756年,弗里德里希二世与英国结盟,率军进攻与法俄同盟的奥地利,欧洲爆发了“七年战争”。战争初期,普军来势凶猛,打得奥军措手不及。但在盟国的大力支援下,普军陷入困境,弗里德里希二世甚至在衬衣下暗藏了18粒烈性鸦片丸,准备万一全军覆灭,就吞下这些毒药,“为国捐躯”。1762年,正值普军四面楚歌,濒临绝境之际,俄国沙皇去世,即位者彼得三世非常崇拜弗里德里希大帝,改行亲普鲁士政策,立即下令俄军撤兵,为弗里德里希解了围。1763年,战争结束,普鲁士在中欧的强权地位反而得到巩固。1772年,在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倡议下,俄奥普三国乘波兰内乱第一次瓜分波兰领土,这次掠夺成了德国历史上一个洗刷不掉的污点。到弗里德里希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地盘大为扩充,人口从220万增加到543万。弗里德里希二世如此崇尚武功,对外扩张,给德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军国主义影响。希特勒就对弗里德里希二世崇拜得五体投地。就在苏军兵临柏林城下,法西斯战败之际,还幻想出现一个苏军突然撤兵的奇迹。

高关中,欧洲新报专栏作者, 特约记者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0 银元!

喜欢夺标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夺标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