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乡村记事(吃桌席)[转载]
送交者: 我有仙心一颗[☆★三清馆道士★☆] 于 2015-02-28 12:31 已读 1298 次 5 赞  

我有仙心一颗的个人频道

吃桌席的意思是逢到亲朋好友婚丧嫁娶或者生日寿辰,备上礼品或礼金,名正言顺地如约前去参加主人举办的宴席,风雨不改。乡下有句话叫“请吃喜酒烂吃面”,其意是喝喜酒是要等着办喜事的人来请的,过生日则需要你主动上门道贺。

 

  乡下人穷且讲究,那时候的桌子统一是八仙桌,四四方方的,每面坐两个人,无论有钱没钱,都摆八碟冷盘,以咸鸭蛋盘所在的位置为尊,叫“上席”,也有的地方叫“桌面子”,就是一桌之门脸的意思,能坐上席是很光荣的事情,此席一般都是面南背北且在右手的位置。上桌之前大家总是先要客气地推让一番,然后是本桌辈份最高的人首先在上席落座,敬酒夹菜都是上席先来。其他的位置还分为上风头和下风头,一般都是序齿排班,偶尔也有为谁坐在哪发生些许龃龉。负责斟酒的叫酒官,正常由酒量好的人担任,酒官权力比较大,遇到斗酒的,惹恼了酒官,说放翻你就放翻你!

 

  乡下的酒席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大家一坐到桌前就变得很斯文。二十年前的物质还是相对比较贫乏的,鸡鱼肉蛋尽管不再是稀罕之物,但也不是天天都吃得起,奇怪的是到了酒席上,人们总是含蓄得很,很多道菜都是吃一半留一半,似乎吃光了是很不礼貌的事情。每场酒席的最后,都要上一道鱼,鲫鱼或鲤鱼,那可不是用来品尝的,是用来观赏的,不能动,表示年年有余。吃到这个时候,也就表示酒席已近尾声。有条件的再上两道用水果罐头制作的冷菜,没条件的直接就盛汤上饭了。我初到江南的时候,参加同事的婚宴,到了最后等米饭,左等右等不来,喊来服务员,服务员一头雾水的样子,好像我的要求很奇怪。饿着肚子打听才知道江南的酒席根本就没有最后要上米饭一说,心想自己真是十足的土包子啊!乡村的酒席是检验一个与会者乃至一个家庭是否懂得礼仪的好所在,夹菜要夹自己面前的,不要站立起来伸长手臂,好像多少年没吃过一样,即便真的多少年没吃过,也不能显得迫不及待!否则就叫没品!敬酒要先从长辈开始,饭毕放下筷子,要把筷子并排整齐摆放在碟上。孩子或者少年不喝酒等等,规矩确实不少。

 

  一般的桌席都是比较随意的,大家把酒言欢谈笑风生,场面比较活泼,但有一个情况例外,那就是在婚礼的桌席上,女方送亲那一桌是不能随意的。新娘的兄弟把新娘送来,像是完成一项仪式一样,言下之意是我们家的妹子算是亲手交给你们家了,你们得善待她!我们叫送亲的女方家兄弟为“送客老爷”,送客老爷脾气比较大,即便平日里好得像弥勒佛,送亲的那日也要虎着脸的,不苟言笑。因此陪送客老爷坐桌席不是叫人愉快的事情,碰到不好对付的送客老爷,碗和筷子以及酱油碟摆放得不讲究都有可能挑起事端,严重的还被送客老爷掀掉桌子,然后扬长而去且你还拿他没辙,这是婚礼上最没面子的事情,谁也不希望如此。由于在乡村一般都是男追女,在结婚前往往由女方家占据主动,因此结婚的当日,女方一般都要展现一下黄花闺女变成小媳妇之前最后的矜持,也因此,送客老爷摆摆谱是没人计较的。我少年时候对掀桌子一事有点想不通,人都娶过来了,你还牛什么呢?难道你掀了桌子就能改变什么事实吗?成人之后知道了结婚嘛,讨的是个喜庆。

 

  麻烦还不在此,比较麻烦的是和送客老爷同席非常拘谨。坐定之后开始走菜,这一桌和新郎新年桌子是相临的,因此新郎桌上的动静不能太大,动静越大,送客老爷的脸色就越不好。热菜来了,由送客老爷首先举箸,象征性地吃一点,会做人的或者心情愉悦的就主动招呼大家:一起来一起来,或者趁热来;我也曾经碰到过半天不说话的送客老爷,菜都凉了,他依然在不紧不慢地抽烟,对满桌之人的饥肠辘辘视若无睹,对前后左右的喧闹充耳不闻!大家面面相觑又心照不宣,即便知道他存心摆脸色还是以笑脸相迎。好久之后他才缓缓地说大家趁热来吧。得这一句如遇大赦,顷刻间风卷残云!有人敬酒,送客老爷的酒杯也是及唇即停点到为止。乡下走菜有规矩,热炒和汤菜轮流上,有两道菜必不可少,肉圆和鲤鱼。送亲的那一桌上到肉圆的时候,送客老爷在说了大家随意之后就起身准备走人了。这也是规矩。这时候一桌人都要站起来欢送,主家大人和新郎会跑过来,客套地挽留一下,毕恭毕敬地送至门口。送走了送客老爷,乡村的婚礼酒席这时候才算是正式开始。

 

丧葬

 

  乡下有人过世,要是年纪过了七十又是无疾而终的,就叫喜丧。去世之前,回光返照的时候,家里就安排人向散落在四处的亲朋好友送信了,这叫“把信”;要是有身处远方的至亲至戚,就请人到街上的邮局去打电报,行文异常简洁,“父(母)病危,速归。”

  乡下人对自己的后事很尊重,常常早早就准备了。我奶奶甚至在去世之前二十年就备好了一口上等的棺材,一直放在我二叔家的堂屋里,每年夏天最热的时候抬出来,用桐油里里外外仔细地刷一遍,在太阳下暴晒,晒得黑又亮,简直有镜子的效果,且不怕虫蛀不怕水浸。二叔拿它来放米筐,逢年过节时候还放包子馒头,据说不容易霉。我们在捉迷藏的时候也喜欢躲在里面,果然有股寒气。因此在我们那里,要是你猛然看见谁家的屋里放着一口棺材千万不要惊讶,当然这是二十年前的场景。尽管那时候已经要求火化了,但乡下管得不紧,老一辈人比较迷信,认为火化了就没来生了,因此土葬也很正常。     在老人咽气之前家里就开始准备寿衣了,有孝服和孝章,孝服是白的,再远一点时候,是麻的,所谓披麻戴孝,后来麻质的不好找了,就用白洋布的。孝章分两种,兄妹儿女的要戴黑的,其他人戴白的。凡是来瞻仰遗容的,就给个白孝章,算是喜丧的,还要准备一个寿碗。寿碗比较小,讲究的人家还会特地去定制,在碗上写诸如“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的字样。这是给活人的,算个纪念,也算祝福;给快要寿终正寝的人则要准备一套新衣服,而且是棉衣,无论哪个季节,都要争取在闭眼之前穿好,否则就是遗憾。为什么是棉衣呢?因为人们认为阴间也有四季之分;这个过程叫换衣裳。如果说谁谁衣裳都没赶上穿,那就表示他走得太仓促了。     一声撕心裂肺的恸哭,宣告一个生命的终结。如果还在新年里,那么首先要做的是揭下大红的对联,贴上两张白纸,有文化的人家还在白纸上写字,称作丧联,丧父的,一般写“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丧母的,则写“想见音容空有泪,欲听教诲杳无声”等等。接下来的一整天,基本是接待各路来人,有本村的乡亲邻居,无论以前的关系是否亲密,只要没有反目成仇的,都会前来致哀,然后主家会给一个或给几个孝章(是给家里没来的人带回去的)。村里人很喜欢孝章,可以拿回去做鞋底。算得上亲朋好友的,还会带一床丝绸的被面或者其他布料来,叫金幛。大户人家会把收来的金幛挂在堂屋里,越多越气派,金幛上贴一个白条,书某某敬挽。     来敬挽的妇女,一进门就呼天抢地。这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仪式,然后是半跪着扶柩痛哭,边哭边说,说的是死人生前的诸般好处,偶尔也隐约带有忏悔之音,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仿佛哭得越深情就越代表与逝者的关系越亲密一般。主人家有人陪哭,也是边哭边说,其意是告诉死去的人某某来看你了。几分钟之后,旁边的人会把两人拉起来,很直接地说歇歇,快歇歇。延至其旁,与家属一起唉声叹气或者追忆以前的美好时光。若是远道而来的,还要吃一点汤食以表谢意。     有经济实力的人家还会喊吹鼓手,一般是三人,人手一支锁呐,在门口搭一个简易的棚子,放一张台子,台子上有香烟和茶。试几声音色,呜啦一声,哀乐顿起,无非是《孟姜女哭长城》、《风入松》等等悲伤的调子,催人泪下。     喜丧的,大家的悲伤就少一点,晚上守灵的时候,三五个妇女在灵柩边纳鞋底说闲话,男人则在旁边搭起了麻将桌,吆五喝六,要不是一旁黑黑的棺材显得突兀,现场真是很有喜剧气氛的。     出殡的日子就显得悲情了。有些人家还会特地找来看风水的,我们叫他为“地理先生”,地理先生一般都是宽袍大袖的很斯文,非胖即瘦,一看就异于常人。一般人都看不懂他手里的罗盘,但经过他的选择,人们就相信他选中的地方可保后世昌隆。     锁呐走在前面,孝子贤孙紧随其后,捧着哭丧棒,后面的人抬着棺材,坑已经挖好,放好棺材后,是封钉。场面至此到达高潮,因为钉一封就意味着与棺中人天人两隔。忍不住的会扑过去再痛哭一场,在众人的劝阻中,下土,堆得高高的,就是一座坟。     一个乡下人的一生就此完结。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30 银元!

喜欢我有仙心一颗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我有仙心一颗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