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谁谋杀了明武宗朱厚照?
送交者: 开水送服[★★吃不起茶叶蛋★★] 于 2015-04-24 22:32 已读 8576 次 3 赞  

开水送服的个人频道

在土木堡之变后,中央的军队把持在文官集团的兵部尚书的手中,地方的军队则把持在文官集团的巡抚手中,皇帝没有了兵权,只好和宦官集团抱团取暖,互相支持。后来的皇帝几次想削弱文官集团的兵权,但都遭到文官集团的强力抵制,文官集团的兵权反而更稳固了。



正德十二年。蒙古达延汗率领五万骑兵入侵山西方面,正德皇帝御驾亲征的申请自然被文官集团驳回。就在此时,正德做出了一个在当时来看完全超出了大家想象力的创意:在朝堂上下的瞠目结舌面面相觑中,正德任命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然后自己命令自己领兵上战场杀敌。


正德皇帝的形象也因为和文官的对抗而被肆意丑化。正德十二年十月(1517年),蒙古鞑靼小王子再次率五万人犯边,正遇上明武宗朱厚照。此前武宗皇帝出居庸关遭大臣和守将阻止,后趁居庸关巡守御史张钦外出,才得以“趁机”出关。于是应州之战打响。此战中,朱厚照体现其军事天赋,首先派少量部队引蛇出洞,再不断增加兵力,牵制敌军。此战持续整一天,最终以小王子败退告终。


对于这场战斗,《武宗实录》上的记载却令人匪夷所思:明军阵亡52人,蒙古军阵亡16人。《明史》卷307页3471记:“死者数百人”。(转引自《万历十五年》第三章注释)双方约十万人参战,且厮杀了一整天,细品此句,当知抹黑的行为是何等的明显。而朱厚照所说其亲自杀敌一个,在人们心目中则成了其自我吹嘘的证明。而实际上,武宗皇帝完全可以吹嘘自己杀了十多个、几十个蒙古兵。于是,人们只记得荒淫无度的朱厚照,却不知道英勇无畏的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开始扶持刘瑾对抗文官集团,后在文官集团和一部分宦官的的反对下被迫杀掉刘瑾,明武宗朱厚照开始明白没有兵权是斗不过文官集团的,明武宗朱厚照为了掌握兵权真是伤透了脑筋,太监不行就扶持武将,比如钱宁、江彬,但毕竟不是自己亲自掌握军队,明武宗最后想出一绝招,溜出京城,亲自去前线,正德十二年秋(1517年)的某一天,明武宗在江彬引导下,神秘兮兮地仅带几百人,“急装微服”飞驰至昌平,准备出居庸关而去。不料,巡关御史张钦坐镇城楼,任凭江彬等人威胁恐吓,坚称来人无关文,就是不让守卒开关门。明武宗一行只得悻悻而归。数日之后,打听到巡关御史张钦不在居庸关,一大帮人连夜出京,“顺利”过关,飞抵至宣府。明武宗下旨让太监谷大用代替张钦之职,阻止文官出关,自己化名朱寿,然后以皇帝的名义任命朱寿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节制边军。这样才拿到了一部分边军的兵权,后来和蒙古小王子pk,一方面是了打击蒙古,保卫国家,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军中立威,彻底掌握这支精锐部队。


明武宗为了掌握兵权,不当傀儡皇帝,是拼了命的,亲赴边疆,指挥军队上阵杀敌,这都是非常危险的事,应州之战打的很辛苦,敌人都冲到明武宗的銮驾前了,明武宗凭借着超人的军事天赋,严密的部署,才击败了蒙古小王子。


这是在土木堡之变后,皇帝第一次执掌兵权,也是最后一次执掌兵权。



为了兵权,明武宗把什么都豁出去了,自降身份,亲临前线,指挥杀敌!为了制衡文官的势力,为了做个真正的皇帝,他在拼死一搏!


自从土木之变后明朝的皇帝就再也不能直接掌握军队了,而正德却以自身的天赋重新开始直接控制军队(大将军朱寿绝对不是正德个人贪玩胡闹)。这引起了文官集团的集体性恐慌,皇帝一但直接控制了军队,文官集团的权力和能量就会大幅缩小,所以文官集团拼了老命的抹黑皇帝,(文官集团坚决不承认“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胜利与功绩,因为当时就已经发生了翰林院全体官员拒绝向他祝贺的事件)。


不久,负责探听市井舆论的太监不断向明武宗汇报,说百姓们都相信官员的说法,认为皇帝此次其实是打了个大败仗,只不过留了条命回来而已。还要说成是打了胜战,此次战争,完全是因为运气好,连日的大风沙让蒙古兵睁不开眼睛,所以才无奈退去。还说,皇帝在这次战争中单身冲入敌阵,差一点做了蒙古兵的俘虏,只是身边的卫士冒死相救,才逃了回来。皇帝还无耻的吹嘘自己手刃一个敌兵。文官集团绝对不能让皇帝有可以强大到能集体收拾他们的一天,毕竟朱重八杀尽天下贪官的先例摆着呢。


除了拼命抹黑皇帝,文官们还想进一步限制皇帝的行动,当时兵科都给事中汪玄锡、贵州道御史李闰等共同上书,他们说,前日皇帝亲征之役,蒙古骑兵杀掳人民众多,我军也损兵折将,得失相较,实在称不上什么大不了的胜利。希望以后皇帝不要再这样草率亲征,而是要“充扩天理,遏绝人欲,深居九重,恭默思道”(《明武宗实录》)


关于明武宗朱厚照的死因,正史里的记载是“正德十五年(九月丙寅),南巡途中的武宗于清江浦(今江苏淮安市)垂钓,不慎落水受寒,身体每况愈下。次年,武宗病死于豹房,终年31岁”


不是数九寒天,不是塞上冰河,一个自幼舞枪弄棒,上过战场,边塞风寒都不怕的青壮,就这样病死,实在值得怀疑。(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月,明武宗自太原还归宣府。“帝(开宗)东西游幸,历数千里,乘马,腰弓矢,涉险阻,冒风雪,从者多道病,帝无倦容。”体格真棒。正德冒风雪长途奔波,竟丝毫不觉劳累。)



那些说正德女色过度而死的人基本上是无知,房事害不死人,犹其是象正德这种精力旺盛,敢和猛虎博斗的人,落下水更死不了人,就是我这种身体比较差的人,冬天落水也就是换换衣服,喝点姜汤就好了,更别说正德还有专人医疗和照顾,补品又不缺的人。


传说中的江彬弑君可能性极小:江彬能在朝堂上生存下去完全靠着正德皇帝支持,长期在政权高层的江彬完全没有弑君的理由,甚至保护正德就是自保。


害正德的不可能是江彬,首先,随侍左右的江彬并没有思想准备——武宗去世时,江彬并不在身边,《实录》已证明,武宗死时,只有太监陈敬和苏进在身边,如果武宗早有将死的征兆,江彬怎么可能不一直守在身边?此外,武宗去世前,江彬统帅的“边军”被杨廷和设计调到通州,如果江彬知道武宗有将死的征兆,江彬怎么可能允许边军离开自己?江彬可能也会受宁王的贿,但江彬与正德的关系,低头认个错,基本就能过去。江彬更不可能有害正德的动机,在那时恐怕除了傻子,谁也不会相信正德死了,一个姓江的会因是正德的义子的关系能当上皇帝,只有没有智商的人才会那么想。江彬也更明白,他的威武副将军的头衔,要是没有正德这个威武大将军,屁都不是,江彬也不可能不清楚,凭他手上那几个兵,别说颠覆明朝,就是占领北京都不够,何况离开了正德支持,他那些军队能有一半以上听他话都难。所以江彬根本不可能有谋害正德的动机。江彬只有在正德死后才有人劝他造过反,而江彬有点脑子,认为造反不行,权衡利弊觉得还是和太后套近乎比较有把握。明史只有一句:彬犹豫未决。


我认为正德是被人害死的,凶手不是江彬,而是文官集团。明朝开国初的格局是文武殊途,文武平衡。朱元璋杀功臣是不分文武的,洪武三大案以文官居多,空印郭恒案几乎是对文官势力大扫荡。太祖成祖的思路都是文武平衡。也就是说文官势力独大操纵一切并没有祖制保障。成祖靖难功臣和太祖朝留下的勋贵将门的势力与文官力量达成平衡,甚至有所盖过。这样发展下去明朝可能就是文武平衡不失进攻性的王朝


不幸的是土木之变将勋贵将门一扫而空,于谦组织京师保卫战代表文人掌握军事主导权。土木之变后的守势其实是文官集团的需要:防止新的武将势力产生。


土木之变只是文官独掌大权的契机,其地位还不牢靠,如果有一位皇帝扶持将门鼓励军功,事情还是有反复的。而造成这个反复可能的皇帝就是明武宗正德帝,正德皇帝的作为有意无意的在打压文官集团,重建武将势力。(江彬等人就是培养对象,自然是文官死敌)正德不想承认王阳明平叛功劳也是出于这一原因。更关键的是,皇帝才30出头,马上皇帝又大多身体好,应州之战的表现来看,正德除了实战经验不足,军事天赋还是相当高的,有充足的时间和能力重建足以抗衡文人势力的武将集团,假如南巡不落水,回去恐怕就要筹备出塞作战,给培养对象们垒战功)。因此正德早逝的最大得益者和嫌疑犯正是文官集团(手法可能是:翻船只是意外,正德只是小病,但文官集团趁机串通太医下了慢药致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5872265_1.html/ ]


除掉正德,重建将门势力平衡朝野的计划终止,同时正德早夭无子,外藩就位必定给文官势力膨胀带来机会。(后来历史正是如此,文官势力在嘉靖朝膨胀,结果于万历,最终导致明朝灭亡,明亡于万历的说法应该理解为万历时期文官势力过度膨胀到危及国家政治)


上面分析了文官集团害死正德的动机,下面分析一下文官集团首领杨廷和的行为,从杨廷和的所作所为看,无论是为了文官集团的利益,还是自己的利益,杨廷和害死正德的主观性、必然性和概率最大。


从平定宁王之后,正德本意是要在江南好好玩玩,可是接见了王守仁之后,正德却突然急速北上,这是为什么?很明显,王守仁打下了宁王府,手中可是握有大量的当朝朝中大臣与宁王受贿的帐本,其实只要把这点摆上,智商不太低的人,都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正德要匆匆结束江南之行北上的原因。


紧跟着,正德就跑去和杨一清彻夜长谈三天三夜,谈什么啊?明月的解释是作弄杨,明显是错的,杨一清又不是傻子,就算是正德真的兴致来的逗老傻子,逗几下也就行了,又怎么可能成天成夜的逗,有这个时间,多玩几个MM不是更好,正德必然是心中有一大堆事,而这些事必须只有杨一清才能解决,这才可能,与杨一清长谈三天三夜,其最主要的事,极有可能是请杨一清取代杨廷和。当然,也有很多如何解决准备人事大换血的细节问题。随后,正德的行动又迟缓了,明显是受杨一清的嘱咐,故作清闲。


明白了这些,就明白了为什么杨廷和最有嫌疑和动机害死正德了。


一是,杨廷和是宁王造反的最重要的帮手,有权批宁王成立护卫的必须通过杨廷和,才能得到批准,没有杨廷和批准宁王成立护卫,宁王根本就没有造反的本钱,宁王与杨之间肯定有受贿关系(当然杨未必支持宁王造反)。



二是杨一清重新组阁,那怕只是复出,直接对手就是他。


三是他已经权倾二朝(孝宗和武宗),害死了正德,他就能独揽大权,说不定就能向王莽一样开创新朝。他后来搞的“不准新皇帝从正门进宫”、“不准皇帝认自己的亲爹”等这些比秦朝赵高还欺君妄上的行为,都明显带有企图篡夺皇权的意味,只不过他遇到的对手太强,智商超人的嘉靖,这才没让他得逞。


可惜,正德和杨一清都低估了杨廷和的势力和智商,杨先动手,隔离了明武宗朱厚照与江彬军队的联系,买通内侍和太医(可能早就买通成为杨的人了)害死了正德。


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正德临死前一两个月曾经强烈要求换太医,被杨廷和骂回去了,说他是生活作风荒唐所致,休养就好了。


正德正史上说是病死的,但正德认为医生不行,要换医生,是谁把持朝廷,不让正德换医生呢?借医生杀人的事,我们又不是第一次听说。正德是换医生不得而病死的,这是最根本的事实,只不过有人故意把世人的眼光引向比较久远的一起落水小事上而已。其实大家都知道,着凉会生病,但着凉类的生病只要好好治,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但小病医生故意瞎整,不用毒药照样能要人命。


关于杨廷和不让正德换医生之事,在明实录上就有,不用全翻,直接翻正德死前的那一些段落就成了。再则,正德刚死,杨就把豹房抄了,房子拆了,把所有正德的痕迹都抹去,按说豹房只是一座宫殿而已,杨廷和为什么那么急不可耐?这是正常人做的事吗?肯定心中有鬼!所以正德的死因史书上都没记载,就是杨删掉了。后来,正德这一方的关于这事件的人,从江彬、张永、王阳明都受到杨的迫害,基本上可以推出来,杨就是谋害正德的人。从明武宗朱厚照不能换医生来看,朱厚照这时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甚至失去了与江彬的联系,否则怎么连换医生这点小事都做不到,他大可让江彬去帮他找医生。



当时正德从江南回到了京城,据说是掉在水里了,因此病得很重,他这才无奈之下返回了京城,可这是真的吗?生了病还要长途跋涉,这件事本来就很怪,而且江南那样的地方会没有医生,不能就地治疗吗?就算没有,以正德的脾性,一点小病能让他放弃在江南玩,而返回牢笼一般的紫禁城?


而且正德入了紫禁城,然后杨廷和就命令太监张永、武定侯郭勋、安边伯许泰、尚书王宪分守皇城四门以及京城九门等各处要害,直到正德驾崩之时,他也没能再走出皇城半步。


正德落水后着凉,当时正在生病,即使不下毒,随便给他吃的药里加一味药性相冲的药,都有可能把他整死。


正德很有可能已经预感到了不对劲。他身边有一个叫于经的太监,原来很得宠,在他死前曾因劝正德吃饭(也有可能是吃药),遭到正德一顿臭骂,被赶了出来,从此不许见驾。


(正德十五年十二月)上感疾以来,饮食多不当意,(于)经狎宠应对,时有触犯。上怒曰:“此竖愚戆至是,其寘内书舘,令翰林官约束之,每日自晨至夕,必常在馆。俟其知悔,出言能慎乃以闻。”


正德这么好脾气,以往有人言语触犯,他都能一笑置之,为何会因吃饭这样的小事情,突然大发雷霆,把一个素来宠幸的太监赶走呢?这个太监有什么问题吗?


正德十六年正月,他向内阁要求从民间招收医生给他治病。这说明太医院的医生已经失去了,至少部分失去了正德的信任,可是杨廷和却拒绝了这个要求,并且轻描淡写地说皇帝的病只需要调理就可康复。


杨廷和说:“窃惟天下名医皆聚於太医院,又选其优者入御药房,但当专任而信用之,自收万全之效,又何待诸草泽未试之人哉?况治疾之术,调摄为上,医次之,若调摄少有不节,则医药亦无速效。伏愿皇上慎重启处,勿使劳逸之失,宜调节饮膳,勿使滋味太过。”


杨廷和不是医生,他不了解正德的病情,也不懂得治病,为何会草率地下此结论?只有一个原因,他不想看到正德的医生换人。


从那时起,正德似乎对杨廷和有了警觉,曾数次向内阁传旨,说自己的身体已经大好,只是还需调理,暂时不能上朝,这完全就是顺着杨廷和意思说。


那么正德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呢?事实上,从正月开始,他始终未能参加朝廷的任何一项典礼,郊祀和会试的日期一拖再拖,连改了三次,也无力出门游玩,基本是足不出户。试问如果他真的好转了,以他的性格怎么可能老实呆在家里。所以本人推测,正德是故意向杨廷和放出消息,给外界造成自己身体康复的假象。


杨廷和当然不是省油的灯,他表面上劝皇帝要多加调养,暗底里却在试探,正月、二月,连续两次上疏,催促他处理一些紧急政务(其实就是对江西战役中的功臣施行封赏之类的),想看看正德到底是不是真的好了。



正德无力施行程序复杂的封赏事宜,对杨廷和的奏折采取的是不报,心里却十分着急,认为自己这样一反常态地窝在豹房不动,康复的慌言迟早会被揭破。于是在正德十六年二月,就在他死前一个月,他突然走出豹房,对外宣称他又开始四处巡游了。


好吧,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巡游的真相。据杨廷和记录,正德十六年二月中旬,他从太监那里听到消息,皇上出宫巡游,临幸御用监。原来“出宫巡游”只是走到内府衙门之一的御用监,而这个御用监,其实并不远,就在豹房南面,一墙之隔的距离。可以想象,正德为了证明自己的真的好了,挣扎着从豹房走到隔壁,其用心可谓良苦矣。


杨廷和与正德的死亡又有什么联系呢?正德的死亡谜团究竟能否揭开?


大家注意到了吗,太医院的医生没有更换,这帮人在照料生病的正德时又有怎样表现?


正德十六年九月,世宗继位后,曾有人弹劾当时给正德治病的那些太医,说他们“妄进药饵,(正德)遂大渐”。原来,外界传言是太医们开的药方有问题,才导致正德不治而亡。而杨廷和当年却信誓旦旦地保证这些太医是“天下名医”中的最优者,“当专任而信用之”,不肯从民间选医。


这其间难道没有一点关系吗?



正德当时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若无其事地喝下太医调配的汤药,二是不喝,以康复为由拒绝喝药。这两种选择,无论哪一种都是死路一条。


从正德种种行为来看,他选择的是后者。现在我们可以大致分析出他当时的心理状况。


首先,正德已经察觉到药饵有问题,但是又不能确定是否有人要谋害,所以连续做出赶走身边可疑太监,以及更换太医的种种举动,试图消除顾虑。随后杨廷和的言行令他加重疑虑,他对杨廷和也起了戒心,可是仍然存有一丝幻想,毕竟杨廷和与他有着多年的感情,他不相信这个人会对他下此毒手。


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下,正德最终选择放弃治疗,装作身体康复的样子,不喝药也就不用担心有人暗算。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他已经“病”入膏肓,只能在猜疑和绝望中等待死亡。


后记:

十六年(1521)武宗朱厚照崩,无子,杨廷和没有从明武宗的侄子辈选一个过继给明武宗,让明武宗绝嗣,可见其对明武宗恨之入骨,杨廷和以《皇明祖训》中的“兄终弟及”为据,请立武宗从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统、得到皇太后准许,由其拟发“遗诏”,迎侯朱厚熜自驻守地安陆(今湖化应山县)回京继位。于新皇帝尚未抵京的一月之余,杨廷和借遗诏行事(他自己草拟的),革除武宗朝所留影响力;打击宦官势力,遗散平虏伯江彬改建的威武营、资遣锦衣卫擅调用的各边兵,召回各地镇守中官,剥夺皇帝好不容易得来的兵权。取消“皇庄”、“皇店”并9处的工程。收纳宜府(河北宜化县)行宫金银珠宝,入于内库、剥夺皇帝的财产,并释放南京大狱“冤囚”(其实是杨氏文官集团的同党)。杨廷和一系列举动旨在大幅度的削弱皇帝的势力,扩张文官集团的势力,在政治斗争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



在明太祖的《皇明祖训》中有规定皇帝诸王子正当行为的条款,其文字原文如下;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应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代。这段文字明显地指同母所生兄弟,而不是指异母兄弟或堂兄弟。杨廷和执意以《皇明祖训》为由要把幼小的朱厚熜推上皇位,本身就违背了《皇明祖训》,这是什么性质的行为?



--------------------------------
想想明末的东林党,再想想现在的知识分子,呵呵~~~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0 银元!

喜欢开水送服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开水送服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