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古来才子命多舛,瞻望历史心怆然!
送交者: hetao[中书令★★★] 于 2015-06-17 3:01 已读 722 次 1 赞  

hetao的个人频道

文章《才女多薄命乎》是对民国时代的才女萧红的惋惜与慨叹。

看过文章,若有所思,随即起笔。

如果用红颜薄命来形容古今才女比较贴切的话,那么形容古今才子最合适的词应该是命途多舛。我发现,古今才子大多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怀才不遇,另一种是持才自傲,但凡此两种状况往往殊途同归,导致一种结局,就是仕途失意,穷困潦倒。

几千年来,才子佳人,骚人墨客,精彩纷呈。而这些多才多艺、有情有义的才子的人生命运,却常令后人无限感怀。姑且不说屈原的悲惨人生 ,杜甫的颠沛流离,曹雪芹的喝稀饭肯荞麦,只看看下面的这些才子、名士的生平,想必会顿生颇多的感慨。

 

1.李商隐

  ?李商隐生在一个中下级封建官僚家庭。值一个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倾扎的黑暗时期。九岁丧父,家道更是衰落。李商隐后来在《祭裴氏子文》中写道:“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人生穷困,闻见所无。”还好后来辗转跟隐居家乡的远房族叔李延学习经传、诗词、书法。

  ?少年才气。十七岁时被李延举荐到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那里。令狐楚爱才心切,名义上是聘李商隐做幕僚。实际上让李商隐与自己的爱子令狐綯同窗学习。当时令狐楚府上有一个歌妓——锦儿。弹得一手好曲,尤善弹锦瑟。锦儿的技艺在公子名流间颇为知名。锦儿聪明伶俐,步如摆柳,婷婷玉立。弹曲如鸣环佩耳,微风轻拂 ,幽鸟鸣翠。清泉入涧或繁华满谷,百鸟和鸣......李商隐、令狐綯均才子多情。在锦儿看来,令狐綯过于世故,平日私下里遇见自己时是含情脉脉,柔情无限。一旦有他人在场,令狐綯马上就冷若冰霜,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只有李商隐的目光,他的神情,分明表现出来他对锦儿的倾慕和尊重。李商隐明白自己寄人篱下,令狐綯家庭条件、政治前途都远远超过自己。即使因锦儿毕竟是歌女,令狐楚为令狐綯的政治前途考虑逼令狐綯放弃锦儿。但以令狐綯好胜的性格及狭隘的心胸,也不会让他和锦儿结合。何况与令狐綯翻脸,他李商隐岂不是忘恩负义之徒。李商隐感到一股凉气从后背升起。他越来越不敢去想锦儿了,只得把一切的思念都藏于心底,化做淡淡的哀愁诗篇。如《锦瑟》中就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再有《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那种相思,那种无奈,那样的凄迷,那样的伤怀。开成二年,李商隐参加科举考试。本来就满怀才华,加之又是令狐楚的得意门生,顺利中了进士。但是,不幸的是这年冬天令狐楚病故。恩师辞世,李商隐不得不辞去太平军节度使府幕僚之职。没有了提携帮助,前途一片渺茫。

?为了求政治生命,开始游历。后来李商隐参加吏部举行的博学宏辞科考试。本来已被录取,不料横生枝节,中书省有位大权在握者无故除去李商隐的名字,让他人代之。李商隐愤慨之极,可自己人孤势单,又能怎样呢?愤然作《安定城楼》,云:“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道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鸟意未休。”

正当李商隐又一次陷入人生低谷时,意外获得泾原节度使王茂的赏识。但李商隐万万没有想到这次选择,改变了他的后半生。王茂是李德裕的得力助手,而李德裕是牛李党争中“李党”首领。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却是“牛党”首领牛僧孺的主要助手。其子令狐綯自然是“牛党”中的重要成员。李商隐以他文人的天真以为只要真诚无私,党派之争就与己无关。就可以不卷入其中。遗憾的是令狐綯并没有遵从父训,尽力拉李商隐一把。相反将李商隐加速推入一个党争的黑洞。“李党”失势,李商隐在政治上一直不如意。漂泊四方,颠沛流离,在郁郁寡欢中辞世。终年仅四十七岁。崔钰曾作《哭李商隐》,诗云:“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2.温庭筠

  ?? 温庭筠是前朝宰相温彦博之孙。神思敏悟,下笔成章,走笔万言,吹拉弹唱,无所不精。才、情、艺俱佳。又行为落拓,放荡不羁。才情满腹,自然参加科举以搏功名。但是,雄心勃勃的温庭筠第一次参加考试,居然碰了个大号钉子,榜上无名。考场失利,令温庭筠及当时多少文人志士诧异。后来得知,本来阅卷考官看到温庭筠的试卷时很是欣赏。拟订录取为甲等榜第。不料主考官是个溜须拍马之徒。他得知温家和当朝执政宰相有恩怨。为了讨好宰相,终审时把温庭筠给刷下来了。有些考官不满。这位主考官就说:“温虽小有才华,却毫无德行,更为要紧的是,听说此子又矮又黑,相貌丑陋不忍目睹,如果我们录取他,皇上赐宴时,见了定会龙颜不悦,说怎么把这么个丑鬼录取到金銮殿上,难道我大唐就没有一个比他好的才子吗?一旦龙颜震怒,我们不是出力不讨好么?”这样的理由并不能服人,但出自主考官之口,也就无可奈何了。此子恐是“五官霸权主义”之鼻祖。君不见,今仍有遗风,诸多招聘条件其中就有“身高多少,五官云云”。若是招公安干警,身材魁梧到可震慑罪犯,其他行业想拿那身板去吓谁?还是想招之作行美人计、美男计之储备?且说温庭筠知道此事,差点没给气死。天底下竟有这样的道理。后来温庭筠再次参加考试,他不仅要证明自己的才学,也是为了嘲讽那些考官。他挥笔疾书,自己的试卷一挥而就,文不加点。然后心中不平的温庭筠又替人捉刀代笔,一连做了几分卷子才出考场。结果啼笑皆非。他代笔的那几个人都录取了。而温庭筠却榜上无名。“扰乱考场”的罪名让他吃尽苦头。

  ?? 温庭筠第一次失败后,无意科场,开始走漫游求仕的道路。后来他认识了令狐綯。令狐綯很欣赏他过人的聪明和华美的文笔。但温庭筠自负气盛,放荡不羁,常无所顾忌地当面指出令狐綯的诗文有毛病。有一次,令狐綯拿了一些诗卷来向温庭筠请教。令狐綯对其中有些文章的用典不知出处。温庭筠看了一眼之后,忍不住哈哈大笑。告诉令狐綯某典故出于《南华经》。并指出《南华经》不是什么偏僻书。批评令狐綯看书少。还嘲讽说:“你身为宰相,怎么不多看点书呢?连《南华经》也没看过,怎么治理国家啊?”其实,令狐綯出身高门大户,少年登第,不敢夸耀说博古通今,但也算饱读诗书了。令狐綯身居宰相,岂能没有风度,他也是文人。所以令狐綯一笑了之。但是说令狐綯毫不在意,那是骗人鬼话。多少还是存了些芥蒂。终于有一件事,让令狐綯大为光火。宣宗皇帝喜欢读优美软媚之词,如《菩萨蛮》、竹枝词一类。令狐綯很想讨其欢心。他知道温庭筠最擅长写这个,就叫温庭筠帮他写了二十首,著上令狐綯的名字。并告诉温庭筠千万不要将此事告诉外人。这些词呈给宣宗后,宣宗非常高兴。不料温庭筠才子斗酒,在喝酒时将此事抖漏了出来。这还得了,于是令狐綯找了个借口将温庭筠幕僚职辞了。以后一次次向温庭筠发难。 ?

?? 温庭筠只有继续四处游历,游历中接到襄阳军镇府帅徐商邀请他做巡官的信函。温庭筠启程经过许昌,路过三国时陈琳之墓,触境伤怀,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写下《过陈琳墓》,诗云:“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青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与陈琳同病相怜。后又作《蔡中郎坟》,诗云:“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才子怀才不遇,心灰意冷,毕现毫厘。温庭筠到襄阳后,马上该是三年一度的秋试了。本来温庭筠已无心于这种权力游戏一样的考试。可他无法拒绝徐商的期望。像徐商这样看重他的人太少了。再说在徐商离任前给他这样一个安排,算是用心良苦了。所以在徐商坚持劝说下温庭筠赴京考试。温庭筠没有料到,自己最不在意的这次考试,居然中了进士。蛮以为自己无论才能,还是经验都说得过去,经纶满腹,又有多年的幕僚锻炼。可以一展才华,实现抱负了。没想到他自己那种放纵的才子习气又一次妨碍了前程。而且极其严重。事情是这样,宣宗皇帝喜欢歌舞,更喜欢舞文弄墨。所以他常微服出来同文人书生喝酒吟诗,看戏听曲。当时温庭筠一人独自在一座旧寺院里浅斟低吟。微服出来的宣宗一听就知道他是温才子。心想,何不和才子切磋一番?宣宗主动上前和温庭筠打招呼。因系微服也不管很多。坐下来后他把自己对诗文的观点说给温庭筠。温庭筠话不多,只是偶尔笑一笑。等过了一会,温庭筠发现眼前这个人水平实在一般。更加不想和他多说。开始宣宗还兴致勃勃,这时发现温庭筠根本不想和自己谈论诗文。有些不高兴了。宣宗又掏出自己的诗歌请温庭筠过目。温庭筠匆匆看了几首,便将诗卷丢一边。说这种东西根本算不上诗歌,简直就是垃圾。温大才子似乎难以忍受亵渎学术,后来他知道被他臭贬的人就是宣宗皇帝,心里大叫完了!宣宗回到宫里,对人恶恨恨地说:“温庭筠这个人实在可恶,毫无品行可言,绝不能让他做官超过七品。” 结果可想而知。在朝廷发展无望,温庭筠只好四处漫游,始终不得志,潦倒终身。

 

3.柳永

  ?柳永出生于福建一个小地主家庭,其父后经商。柳永词自古人们喜于传唱,以至有“凡有井水处,便有歌柳词”一说。柳永年未及冠,就不满家乡福建崇安那狭小的天地。漫游天下,到苏杭、江淮一带。柳永性格外向,直率坦诚,说话无所顾忌。才子多情,整日歌舞游玩,听歌赏乐,喝酒狎妓。漂泊在外常拮据不堪,到苏杭后就常为歌女们写词。也常靠她们接济,度过那拮据的日子。钱塘(即杭州)自古繁华,在那里邂逅了少年同窗孙何。孙何与柳永一样外出游历,也带着求仕出道的目的。不料时命不济,几次参加科考都是名落孙山。与仕途无缘。不过孙何与柳永不同,不像柳永完全是性情中人,他不像柳永那样醉心于诗词歌赋。孙何更留心经史、策论,志在登高。后来他如愿以偿带职府帅,位居宰相。当然在柳永心底这种卖词吃饭,寄食于人的日子也非其所愿。第二年,柳永和孙何两人又参加进士考试。孙何得中高榜,柳永再次名落孙山。又一年柳永再考失败。此时红颜知己兰菊又因尽孝道返回合肥老家照顾叔父,柳永后又得知被其叔父欺骗,兰菊身陷艰难。仕途不顺,相思无凭,穷困潦倒。柳永词《凤栖桐》即写于此期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出于《凤栖桐》。

  ?柳永在钱塘、江淮一带漂泊已有许多年,轻歌曼舞的生活终有所厌倦。再说志不于此。尽管遭受多次科考失败的打击,但他并不绝望,执着而痛苦的在这条狭窄的独木桥上踽踽前行。到开封后除了出入各种酒肆歌楼,更重要的是去拜访在京的达官显贵,希望结交一些名士。得到提携。但风流才子和烟花名流却未必被达官们看得起。无聊时他们需要这样一批人来消遣。可一到了正事主题,他们就一个个变成十二分的正人君子。所以柳永的才名虽然很早就传到京城,广为人知。但对于达官们而言,柳永不过是风流才子,检薄无形的浪子。尽管他们在歌楼里也津津有味地听着柳永的歌词。当时朝中重臣晏殊等更是大批特批柳永。总之就是:柳永胸无大志,生活糜烂,整天沉醉于歌酒之中,无可救药!众所周知晏殊也是一大词人,所作词令也不乏旖旎婉约、缱绻无比。气愤之下,柳永在一次拜访晏殊时,直接顶撞晏殊。柳永再次参加科考,结果不出所料,又是榜上无名。愤恨之极,感情涌动。提笔写下其最为著名的一首词《鹤冲天》,词:“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云云。说得心酸,但也不失豪气,不失洒脱。这说出了多少失意文人的心声啊!这首《鹤冲天》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传将开来。柳永在钱塘为官的老朋友孙何看到这首词。明了柳永际遇,同窗三铁之一,岂能不帮柳永。孙何想起自己有一个朋友叫史璇,在京做内都知,是仁宗皇帝的亲信。孙何写信给朋友史璇,求他替柳永美言几句。史璇知道柳永是有才华的。可他写歌儿舞女词的名声太大了。掩饰了他的其他才华,又不肯俯就达官们,所以长期不得出头。老实说史璇是喜欢柳永的。因而回复说尽力而为。

  ?又一年科考,柳永这次聪明了点。不再著原名柳三变,著了柳永这个名字。其实考官早就看出是柳三变的文章。他私下里并不讨厌柳三变。朱笔一勾录取了。最后仁宗皇帝在审批时感觉文章确实写得不错,不过他看着感觉是柳三变的文章。而卷子上著柳永。于是,仁宗问:“这柳永是不是那个填词、混迹歌楼的柳三变呀?”下面人哪敢隐瞒,回答说:“正是此人。”仁宗皇帝听了不高兴地说:“听说此人最喜欢花前月下,写一些风花雪月的词令。还说什么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既然这样,让他继续浅斟低唱。且去填词吧。”柳永再次落榜,情绪低落到极点,心中充满了怅恨。得知仁宗“且去填词”的批语。索性做了一面旗,上书“奉旨填词柳三变”。继续漫游天下。史璇很够朋友,一直找机会帮助柳永,不断在仁宗耳边说柳永好话。把柳永做旗一事讲给仁宗听,仁宗皇帝听后哈哈大笑,道:“果然是才子脾性!看来是我对他太过严厉了。”这下史璇知道柳永有救了。

  ?再次科考进士时柳永果然榜上有名。在京谋了个官职。本来柳永踏入仕途后,只要勤恳为官,周周圆圆地迎上送下,一步步地混,前景也是光明的。可是柳永已四十多岁。方得这么个小官,何日才能实现更大的抱负呢。等不了了,柳永就想通过什么捷径,快一点迁升。他自然想到了自己的笔。除了笔他还有什么呢?终于机会来了,仁宗寿辰将至。内都知史璇也想在这件事上取悦圣上。用奇珍异宝,古董名画一类做寿礼,早没什么新义。史璇想到了柳永,何不让柳永为仁宗寿辰创作一首技压群雄的祝寿词呀!嘱咐柳永创作,专门捡好听的说。柳永提笔创作了一首专为仁宗祝寿的新词《醉蓬莱》。蓬莱仙岛,祥瑞气氛啊!万万没有想到仁宗看后龙颜震怒、爆跳不已。原来仁宗正与太后冲突,将太后软禁了。《醉蓬莱》中有“此际宸游,凤辇何在?”。“凤辇”不是意指太后吗?认为柳永在讽刺他,在揭他痛处。而词中“太液波翻”。仁宗更认为柳永在攻击朝政。不久柳永被贬逐出京。很快柳永只得辞官。年过五十,无儿无女,唯一亲人兰菊染病去世。伤心之极,寄托于词酒。寂寥中写了他相当著名的唯一一首长词《戚氏》。词中他深刻反省了自己的一生,无奈中透着伤感,伤感中写着孤独。许多羁旅中的读书人看后,久久不能平静。英雄末路,才子穷途。从此柳永远离官场,官终不过屯田郎,在漂泊中凄凉死去。死后柳永无儿无女,身边没有亲人,又无田产,由身前的朋友捐资安葬。

 

4.白居易

  ?白居易出生于一户中级官吏家庭。从曾祖父到父亲均为刺史、郎中一类五六品官员。家庭环境不错,至少衣食无忧。白居易十七岁时拜访顾况。顾况看到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当即断言:此子在诗坛必放异彩,我辈都得让他一筹!白居易二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家中贫困不济。不得不到宣城哥哥那里寄居。二十九岁时一举中第。被朝廷直接征入统治集团,也算早年得志。初因讽喻诗《新乐府》、政论文《策林七十五》得罪朝中掌权者被贬。后召回长安入翰林学士。又因牛李党争一贬再贬直至县慰。妻子青萍的去世,患精神病的母亲又因无人看护堕井而死。三岁的儿子阿探又夭折。加之官场屡遭打击。失妻丧母,儿子夭折,人生三痛白居易得了二。本来充满政治热情的白居易,居然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闲适的文人。白居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鲜明地表现出来。成为后来多少文人的理想楷模。白居易从此娱情歌舞。“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可谓名扬天下。

??

5.元稹

    相比上面的四位,他算是幸运的,但他的人生一样是屡遭磨难。元稹天资聪慧,敏行强记。可少年丧父,遇人生三痛。九岁吟诗即名震一时。十五岁参加特科考试,明经及第,后又中了中书判科,授予校书郎之职。元和初,元稹即应制策,结果获得第一名,被授予右拾遗,进入了统治者上层集团。元稹初入仕途时,在朝中直言无畏,很快就被贬到西蜀,贬官边地处处受排挤,受冷落。因母亲年迈,妻子韦丛必须在家侍奉婆婆,教养孩子,不能随行。韦丛染病没能等元稹回来就去世了。一个孩子也不幸染病夭折。妻子韦丛死时年方二十七岁。元稹从此“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伤心欲绝,作掉亡之诗。《遣悲怀三首》中有“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对妻子的怀念与愧疚,毕现毫厘。“惟报”两句成掉亡名句。再调回京任职,他年岁已长,经过这些年的磨练,把棱角磨平了。不再像当年那样直言不讳,锋芒毕露。但是不久还是得罪了朝中掌权者。以他写艳情诗为由,视元稹为轻薄子。再次将他赶出朝廷,贬谪杭州。后来才再次召回。最后升至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即相位)。可谓鹘落兔起!

  

?其实,上述的才子只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的班驳一笔。而古来才子命多舛,似乎是必然。只是,不知道这些才子的多舛人生,是时代使然,还是其他原因?发人深思!此刻的我,想起了文章《才女多薄命乎》的一句话: “貌似任何时代都能成为黄金时代。无论乱世还是治世,都能这么叫?那谁,马克吐温,也说美国的十九世纪的一段时间叫做个甚么镀金时代。”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10 银元!

喜欢hetao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hetao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