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意大利人万斯白揭批抗战时期日军所谓的“低战损”
送交者: abccbscnn[布政使★★☆] 于 2015-07-23 13:20 已读 1179 次 13 赞  

abccbscnn的个人频道

由万斯白见闻揭批抗战时期日军所谓的“低战损”

帖最后由 fbi1982426 于 2014-2-16 23:07 编辑  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

      前几天我在《世界军事》2014年第四期上看到一篇文章《万斯白笔下的东北义勇军“秘史”》,文章里的主人公万斯白是一战期间浪迹远东的意大利人,曾为协约国招募为间谍,1920年9月被张作霖秘密留用,加入中国籍。“九一八”事变后,他在日本人的要挟下为日本情报机构效力,后因不堪日方驱使,于1936年摆脱了日本人的控制,次年在上海写出《日本在华的间谍活动》一书,向世界揭露日本在“满洲国”的种种恶行。

    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了我的注意,是因为以前我经常看到有些人发帖(有在超大的,有在天涯的,总之不止一次看到有这种言论),说TB抗战期间打死的鬼子很少,鬼子的伤亡和损失远小于八路军,还经常引用日军内部的文件和新闻报道,来说明TB根本没怎么抗战,战斗力有多渣,鬼子战斗力有多么多么强,死伤如何如何少。这些罔顾历史事实的人大概忘记了这么一点:日军在战时为了维护“皇军颜面”和民心士气经常掩饰失败战事,日本二战史中战损数字往往严重“缩水”。其实,自日军侵略中国伊始,“缩水”战损数字的做法即成为惯例,在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对英美宣战后更形成滥觞之势并一直保持到战争末结束。

        自然,TB当时条件很差,虽然战争后期情况好了一些,也没能全歼一个联队,一个旅团这种规模建制的日军,但要说日本人伤亡极小,八路军伤亡惊人,这也过于夸张。发那种所谓“八路军和日军战损真相”帖子的人,往往一味引用日本人的统计,还煞有其事地调出一系列所谓数据,来证明“皇军”的威武善战。我不否认当时的日军战斗力强于八路军,但要说强到以一打百,以一杀百这种悬殊得离奇的交换比,我要提出质疑。日本当年都被MD打得底裤都没了,联合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却还对国内掩盖真相,谎称“大捷”,其所宣称击沉的美军舰艇和击落的美军飞机数量,一个头脑稍微清醒理智的人分析一下就会得出这是荒谬的、胡编乱造的谎言这个结论。甚至美军都登陆冲绳,“皇军”再也掩饰不下去的时候,还继续大言不惭地称“重创对手,战局正在改观”云云。可见日本人关于战损的记录和统计是不可轻信的。

       日本其实是个很能“吹”的民族,从万斯白这个老外的观察角度得出的结论,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关于日本人的战损“缩水”,万斯白认为那是日本民族性中很可笑的地方,他们认为自己是神明的民族,是优等民族,其他民族和他们比较起来都是劣等民族,所以在与任何其他民族的交战中,他们都不会承认失败或受挫,即便死了很多人,他们也会隐瞒死亡的真正人数,蒙骗自己的民众。而民众似乎也甘愿受蒙骗,陶醉、沉迷于上层建筑和宣传机器炮制的一个又一个谎言中不能自拔,甚至明知事实真相却不愿接受现实。

    不多说了,大家看过万斯白写的这段“秘史”后,就应该知道真相了。日本人并不像有些国人引经据典所说的那么不可战胜,其在中国根本没死多少人。虽然万斯白记录的这段历史是在抗战乃至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前,日军的战斗力和作战经验可能还没有达到后来太平洋战争开战初期时那种巅峰状态,但考虑到日本人撒谎成瘾,8年抗战期间,日军在华实际伤亡总数可能要明显高于日方自己承认的数字。而仅仅在占据东北头几年,日军在围剿装备极差的义勇军时,就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伤亡代价。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日军在中国战场,包括和八路军的战斗中,所谓的“低战损”、“超低战损”并不完全可信,日方有刻意隐瞒说谎的嫌疑。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0 银元!

喜欢abccbscnn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abccbscnn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