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转贴,两个局外人,闲话长征6
送交者: nh5poreo[☆品衔R4☆] 于 2016-01-06 21:16 已读 11462 次  

nh5poreo的个人频道

 C:从中可以看出,张国焘并不反对北上,而是在北上具体部署上不同意中央的第一个“北上”方案。其次,张国焘并不反对北上之后去陕西,正相反,恰恰是他第一次提出去陕西而不是去川陕甘边界地区,可称第一“东进”方案。再次,他并没有提出南下方案,打天、芦、名、雅,说得很清楚是佯动掩护主力北上。最后,也是他第一次具体提出远征新疆的。基本上可以判断,张国焘此时对军事安排并无定见,他只是手上情报更多一点,对实际情况了解更深入一点,所以,他的方案就因了信息量的差异而同中央第一次“北上”方案有差异。但中央一点儿也不领张国焘的善意之情,武断地驳回了张的这份电报。6月18日,中央回电,等于是批评了张国焘,全面否定第二“北上”方案,并且更加强硬地坚持第一“北上”方案。

Y:没有资料表明6月18日电报到张国焘那儿他是如何反应的。反正是敌情突变,19日、20日两天,北边的北川、南边的宝兴相继失手。这对中央是当头一棒,中央傻了眼。失北川,则打平武就成空谈;失宝兴,则一方面军后方门洞大开。可见张国焘提出南下佯动先取天、芦、名、雅自有其道理,反对打平武也不算故意为难中央吧。

C:这层道理已经来不及讲了。6月20日,中央又致电张国焘作了保全面子的妥协,强调第一“北上”方案好过第二“北上”方案,即电文中所讲“突破胡宗南防线比西移作战有利”。有意思的是,可能是两天前刚刚全面否定第二“北上”方案,所以面子上还下不来,这个中央就干脆讲打平武松潘如绝无办法,则全军向川西南发展,两军集中打天、芦、名、雅。这就兹事体大了,在军事部署上,是中央而不是张国焘先提出南下进军川西南的。

Y:这真是有意思的紧。相对中央第一“北上”方案,张国焘第二“北上”方案中包含了一个南下佯动的部署,可称为第一“南下”部署。现在中央又提出了全军掉头南下的新部署,可以叫作第二“南下”部署。明明有个第二“北上”方案,中央架子端在那儿,就是不认帐,居然针锋相对地搞了个第二“南下”部署。第二“南下”部署,那可真是要南下,不是佯动,是主力方向。

C:第二“南下”部署恐怕是中央面子问题,不会太认真吧?

Y:未必。中央这帮人,此时时刻机会主义得很,他们逃亡的心态很重。一方面军屁股后面,宝兴一丢,就全暴露给已赶到雅安的薛岳纵队了。他们提出南下打雅安、名山一线,并非什么南下川西南之类,他们只是希望借一、四方面军之合力解除后防之患。到20日时,他们不知道进占宝兴之敌是否继续北压,他们怕出现这个情况,所以就干脆第一、第二“北上”方案全部扔掉,急匆匆地掉头南下。这是实际情况。面子问题有,没有那么严重。到20日时中央红军的周边军情异常严峻,中央才有下川西南的应对,倒未必是战略考虑。

C:有道理。中央的心态有些急,同张国焘有区别。中央红军此时应当并没有在川西南扎根的长远想法,这个同张国焘后来的南下设想有区别。但至少说明一个问题,不论是张国焘,还是中央红军,在此时此刻一点儿教条主义都没有,他们都是从生存、逃亡的角度,根据周围的军情变化,不断地提出一个又一个的应急方案而已。所以,宝兴一丢,毛泽东可以率先提出南下进占川西南;同样的,为躲开胡宗南川陕甘防线,张国焘第一个提出“东进”方案。他们都是机会主义者,此时,生存是第一位的,全然不是我们事后看过去那样的从容与深远。

Y:但在20日以后,军情又变了,不论是北边进占北川之敌,还是南边进占宝兴之敌,都没有继续进击茂县和懋功。从当时的情形判断,中央军和川军也面临着山区作战的各种困难,所以连续作战困难很大。同时他们也在判断会师之后红军的动向,各种调整部署的安排在筹划中。因此,20号以后反倒没有新的军事压力。张国焘21日离茂县去两河口与政治局会面,走了四天,25日下午到。此时,中央这帮人立即又变脸了,因为南方的压力不大,他们又想北上了,两河口会议上又提出了第三“北上”方案,即松潘战役计划。

C:这个方案啊,我看着看着就想笑。真是寸的很呀,第一“北上”方案、第二“北上”方案的交集点就在松潘。第一“北上”方案已经搞不成了,反正我也不能认你那个第二“北上”方案,所以就从两个方案的交集处“北上”吧。你说说这个面子问题到底起没起作用呢?

Y:至少这个让张国焘感觉上不爽吧。生活中有时遇到这类固执之人的强词夺理,你也只好哭笑不得。

松潘守川甘大道咽喉位置,顺川甘大道可去武都、文县一带。这是胡宗南防区,所以我相信,张国焘对这个第三“北上”方案,即松潘战役计划,不会赞同,但也不必反对,因为松潘一下,可以东去武都、文县,也可在东去受阻之后从松潘直接北上班佑、巴西,实际上就有可能变成第二“北上”方案。所以,张国焘没有反对松潘战役计划。

松潘战役从6月底开始执行,到7月中旬就打不动了。此时,就召开了芦花会议。7月18日开了一天,7月20日、21日又开了两天。芦花会议重组了红军统帅机关,以张国焘为首重组了军委和红军司令部系统,随后就终止了松潘战役。我相信,在芦花会议上,政治局确实有点抬不起头来,所以,重组统帅部及终止松潘战役计划在会议上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连毛惯常的那种振振有词的架势也没有了。

C:松潘战役失利时,实际上红军很被动,近十万人压在卓克基和毛儿盖很小的区域内。所幸胡宗南固守不出击,否则红军处境会很危险。我有个感觉,红军机动作战能力强,但同时他也怕对手机动作战。当敌人连续作战或是跟进突击时,红军就比较容易吃亏。在川黔边界作战时,刘湘主动突击,就造成毛复出之后的接连两个败仗。但中央军向来不以突击作战见长,所以红军多少有点欺负他们这一弱点。不知何故,蒋介石一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四方面军在百丈关失败就是被刘湘反突击打垮的,退到甘孜,兵败如山倒。也是在名山,雅安防线让川军连续突击,徐向前给打晕掉了。松潘之战,红军失利之后,胡宗南所部老鼠不出洞,让红军有了喘息的时间。

Y:但红军自己是心知肚明被动局面的,此种局面下,中央的那种面子和高高在上的架子都散了。沙窝会议上就通过了《夏洮战役计划》。这个计划实际上就是张国焘前面提到的第二“北上”计划,原本是中央很不乐意采用的,认为经草地出青、甘牧区不可能,但现在局势十分危急,张国焘应当也是焦急万分,红军全部搁在岷江以西的狭小区域内,毛儿盖已有绝粮现象,所以必须冒险犯难,赶快北出草地进青海、甘肃边界地带。

C:夏洮战役计划的目标是什么呢?为什么夏河——又叫拉不楞寺——的地方就成了战役目标呢?

Y:首先看看松潘失利后红军布防情况,大致上集中在毛儿盖和卓克基两个地点。毛儿盖在北,卓克基在南,两地相距有4天路程。在毛儿盖集中的部队主要是打松潘的一、三军团和徐向前、陈昌浩带领的前敌司令部,包括了四军、三十军。在卓克基则主要是红军总司令部,包括了五军团、九军团、九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战役计划要求组织左、右两路军分别行动,左路军——就是以卓克基集中的红军——由张国焘带领,占阿坝,右路军则直接过草地到班佑。问题在于,左路军到阿坝以后的具体行动路线在《夏洮战役计划》中是如何规定的呢?不是十分清楚明了。前面都清楚,就是这一段有些含混。

C:夏洮战役计划有个特点,就是非常地不确实,包含了多种可能性的安排。为什么呢?是因为道路信息太少,太不确定。川西北这一带人口稀少,交通主要就是牧道,马帮道,即便是有路走得通,也不一定大部队通得过去。红军找的向导多是和尚、采药老人之类的,提供的情报不确实,靠不住是很常见的。夏洮战役中的几条行军路线,比较之下是有差异的。从毛儿盖到班佑,就是右路军走的那条路,道路状况较为确定,不确定的是在松潘的胡宗南所部离这条道路很近,居高临下,是个大威胁。从卓克基到阿坝,有路,但通过大部队行不行则不确定得很,所以战役计划中对左路军何时应占阿坝没有明确规定。这个就留下了以后不少人指责张故意拖延不去阿坝或是正相反指责张执意要去阿坝的话由。

Y:当时张让刘伯承去探路。刘伯承甚至手绘了若干张地图,好像是用了5—6天时间,可见道路状况比较复杂。

C:从阿坝北上,情况就更加不确定,所以在这个点上,夏洮战役计划的不确定性或是多选择性就更强了。从8月13日左路军开拔之后,总司令部和前敌司令部之间的很多电文都是交流关于这个点上的情报,以便商定出一个比较确定的行军路线。所以这些电文措词多岐义,地名也混乱,经常变化,反映了信息情报收集工作的状况。

Y:这样一来,夏洮战役计划就有可能存在多种行军路线的组合。但是,有一条,就是战役终点目标是以夏河为中心的夏河流域。

C:为什么夏河成为战役目标呢?

Y:相关资料也不多。但拉卜椤寺是夏、洮两河中游地区最大城镇,其次,拉卜椤寺位置上避开了天水方向上的中央军,同时又避开了较穷的藏人区,是混居地区,较富裕。还有一点,就是靠近青海。应当讲,这个目标还是比较体现张国焘在6月17日电报中讲的那个第二“北上“方案的。况且从这个地区去陕西、宁夏也方便,同时从祁连山两侧均有大道去新疆。感觉上,这个目标地还是很多优势的。

C:目标是确定的,通向目标的道路是不确定的。左路军在阿坝,右路军在班佑。从班佑去夏洮,近路是经郎木寺去夏河。从阿坝去夏河则有两条路,一是经玛曲去夏河,一是经郎木寺去夏河。这两条路距离差不多,但从阿坝去郎木寺要从草地深处走,估计道路情况不太清楚。从阿坝去玛曲则有两种走法,一是沿黄河两岸走,但也有同样的问题,黄河在这里弯进草地,河岸边更不好走,另一种走法则是尽可能避开草地,沿阿尼玛契山脚两渡黄河到玛曲。这个走法走不走得通,事先也不知道,所以,张国焘一进阿坝就派人去摸这条路。他和陈昌浩交换过一次情报,似乎他排除了沿黄河两岸的走法,而陈也给他讲了从阿坝去郎木寺比较难以确定。

Y:这样的不确定性,我们集中起来一分析,差不多可以看到夏洮战役计划成形的几个要点,就是右路军从毛儿盖到班佑,再经郎木寺去夏河。如在去班佑的路上被松潘胡宗南阻击不能走过去的话,那么右路军就掉头,经墨洼西去阿坝与左路军会合。左路军在占领阿坝的同时,应分兵一部去墨洼以策应右路军来阿坝。左路军从阿坝北上去玛曲或郎木寺。

C:停一下,这里头有名堂。左路军去玛曲或郎木寺都走不通呢?该怎么办呢?计划中还应有安排。这就是阿坝的定位。你看,资料显示,主力去夏洮之后,红军依然保持阿坝作为后方基地,并有夏洮到阿坝之广阔区域为根据地的想法。那么,如从阿坝北出玛曲或郎木寺都走不通的话,那么,会不会就干脆以阿坝为中心发展周边区域为根据地呢?左,右军都到阿坝会合,就地发展呢?

Y:很有道理。这个可以确定,因为这就可以解释清楚一件事,就是中央呆在毛儿盖,直到8月20日以后才有大部队开拔北上,而在8月13日前却一个劲地催张国焘快快动身去阿坝。原因我一直闹不明白,你这样一说就解释清楚了。右路军不但是在胡宗南阻击的情况下会西去墨洼到阿坝的,而且在左路军一旦无法北上玛曲或郎木寺的情况下也会西去墨洼到阿坝,因此,左路军必须先到阿坝,而且是必须先行确定北上道路无问题以后,右路军才能行动。这就是左、右两军协调行动的实质,否则就会出现混乱。

C:话说到这儿了,要讲一讲这个左路军、右路军的由来。原来夏洮战役计划制订时陈昌浩、徐向前都是主张合兵行动的,计划是全军主力到阿坝,以卓克基为后方基地,伤病员都在那儿,毛儿盖放一支部队警戒松潘之敌。但张国焘不同意,他很担心松潘之敌,他坚持在毛儿盖的部队就近监视敌人,掩护红军主力在阿坝的行动。李德回忆录中也讲到了右路军的掩护作用。

Y:这有疑问要讨论一下。合兵行动,有没有可能合在右路呢?

C:那个不可能,从右路去班佑虽然道路情况比较确定,但是松潘近在眼前,居高临下给你一冲,就可能腰斩红军大队,这是兵家大忌。况且,毛儿盖已有绝粮现象发生,无法成为合兵的集结地和北上行军时的后方基地。所以,在计划制订的一开始就未曾考虑过以右路为主北上。阿坝是首选,是制订计划时未变过的目标地。先占住阿坝,然后再北上。北上不成,就地发展。好歹胡宗南最近据点松潘离阿坝有七天山路,比较安全。

Y:是啊,综合这些因素,应当讲夏洮战役比较多地反映了张及四方面军的想法。

C:但是,这个分兵确实有点儿自找麻烦,对每一方都是如此。如果从一开始就放弃毛儿盖,主力去阿坝,全军分布在卓克基到阿坝一带,就没有什么必要“北上”“南下”之争了。有路就北上,没路就先稳住,再找找看其他北上的路。反正向导也罢,探路兵也罢,说的道路情况也不十分靠得住。有个例子,一年后二、四方面军从甘孜经阿坝、郎木寺到班佑就很顺利,说明这个地区亘古未开,大队人马走的道路要慢慢查找的,急不得。

Y:所以,我们看清了,夏洮战役计划中左路军的行军路向是很明确的,就是先去占阿坝。

C:为什么现在党史军史著作中要刻意回避夏洮计划中右路军去阿坝,以及左路军经玛曲北上这个路向呢?

Y:这也只能推测了。你看沙窝会议是正式的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的《夏洮战役计划》是正式的中央决策,那么张国焘率队进占阿坝,再经玛曲进占拉卜椤寺,就当然是遵照中央决议行事。后来党史上讲张国焘去阿坝是居心不良,要同中央闹独立、搞分裂,但其实张国焘执行的是中央决议,恰恰是在8月15日电报让左路军专注北上、放弃阿坝,才是擅自改动中央决议,8月20日毛儿盖会议才在程序上补上了手续。至少讲在8月20日以前,是毛在违反中央决议。所以,要把张国焘分裂中央罪名做实,其中方法之一就是隐匿《夏洮战役计划》中左路军的行军路向规定。其实这个方法并不聪明。

C:是啊,这并不难识破嘛,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Y:哎呀呀,你这个人,到底什么意思嘛?后来那个西路军事件明明是中央电报要求在河西走廊作战的,还不是照样被讲成是张国焘指使的吗?李先念到90年代初期想纠正这个写法都还很困难。这有什么奇怪啊?中央那份电报在80年代就已登了出来,西路军的历史还不是照样给黑着?

C:没有别的意思,你别急嘛。我只是在想,到今天了居然还搞这个事,有必要吗?不大可能嘛。

Y:也可能是研究者的问题,而非当局者的意思。我注意到长征史的研究水平特别特别的差劲,几个主要研究专著简直是乱来,大概现在学者们还没有留意到《夏洮战役计划》中的这个问题吧?

C:好,不讲这个事了。那么还有个问题,在《夏洮战役计划》主力进占夏河以后的行军方向呢?

Y:这就是比较含混的地方。6月17日张国焘电报是讲以主力从夏洮地区向陕西发展,到8月3日这个夏洮战役是否这么规定了,也不知道。但朱德回忆录中也讲过到夏河以后向东压这个说法,没有讲明去陕西。同时,8月20日毛儿盖会议上毛泽东讲话,非常鲜明地反对西渡黄河去青海、新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不好判断。我只能把可能性较大的情况假设一下:左、右两军去拉卜楞寺是个相对保险的方案,就是三种结果,一是就在拉卜楞寺周围就地发展,建立根据地,一是西渡黄河去新疆,一是向东压去陕西。我认为,在8月3日的时候,不论谁都无从判断遥远的北方的情况,这样保持最多的选择空间,应当是这群惊弓之鸟的保险方案了。拉卜楞寺恰好具备这样的选择空间。但到了拉卜楞寺到底是选择什么方向走,恐怕至少在8月3日的时候谁也说不定。

C:但他们一定各有偏好。

Y:那当然。毛偏向东方去陕甘,张国焘不好讲,可能就地先呆一阵是他的选择。以往讲他偏向去新疆,也依据不足。他们各自有偏向,但强度不一样。毛泽东对东进的偏向很强烈,张国焘则似乎没有强烈的偏向,就地与西进,他都有偏向,但不强烈,对东进他没有强烈的偏向,但也不反对,况且6月17日是他首先提到主力去陕西的。

C:《夏洮战役计划》可以讲是双方的合集,松潘战役计划是双方的交集。这是两个方案的区别,也体现了两个方案提案人的身份。松潘战役是中央提出的,有些高高在上;夏洮战役计划是张国焘提的,就有点不招惹你的意思。

Y:很准确。虽然《夏洮战役计划》本身确有含混的地方,但无论如何也是个北上的计划。该计划的执行,到8月20日毛尔盖会议时被中央修改,这就是第四“北上”方案。在会上毛讲话的意思是不去拉卜楞寺,不去洮河以西,而是从班佑向北,先占岷县及周围地区,形成依托,然后向陕甘边界进发。这个第四“北上”方案获得了右路军各军团指挥官的同意,特别是陈昌浩非常赞同。注意,这个第四“北上”方案一出,原夏洮战役计划中的左路军的路向就变了。由于毛尔盖会议时张国焘在阿坝,所以张国焘看到中央电报时很犹豫,他自8月21日进阿坝呆了大约十天之久,既没有继续照原计划经玛曲去拉卜楞寺,也没有照中央电报去班佑,他大约在思考中央毛儿盖会议的真实意思。现在我们讲的“北上”“南下”之争中的那个“北上”,指的是第四“北上”方案。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0 银元!

喜欢nh5poreo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nh5poreo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