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为什么李元吉比李建成更想杀李世民
送交者: jijixiaoya[★品衔R5★] 于 2017-05-31 15:41 已读 2743 次 1 赞  

jijixiaoya的个人频道

唐宣武门之变,起因是太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预谋杀次子李世民,而作为太祖的李渊居然默许,以致朝廷生乱生事,兄弟阋于墙,手足相残,皆为私利皇权。读此文章,掩卷长叹,发古人之幽思,哀人心之不古,也罢,也罢,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天道酬勤,天意难违,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唐朝初年,李建成与李世民为太子之位斗的不可开交,当时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老四李元吉似乎比李建成更着急干掉李世民,事事充当急先锋。那么为什么在杀李世民这件事儿上李元吉表现的比李建成更积极?后来李建成拉拢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敬德不成功,为什么又是李元吉派遣刺客前往刺杀尉迟敬德?在的这场争夺太子的斗争中李元吉是个什么角色?他与李建成搞在一起又想干什么?

公元618年,李渊受隋禅,当了皇帝,封李元吉为齐王,任并州(今太原地区)总管。李元吉“喜鹰狗”,畋猎无度,每次外出仅捕鸟兽的网具就有三十车,他自己常说:“我宁三日不食,不可一日不猎。” 李元吉任并州总管不久,并州就被军阀刘武周攻占,李元吉带上自己的宝物,携妻带妾从太原连夜逃回京师。并州是李渊起家的地方,并州丢失,李渊大怒,严厉斥责李元吉,并派李世民带兵夺回并州。

李渊很不喜欢李元吉,生出来时就差一点被李家丢弃,是李家一个侍女叫陈善意的偷偷将他养大。据《唐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李元吉)》:

“初,元吉生,太穆皇后(窦太后)恶其貌,不举,侍媪(ao)陈善意私乳之。及长,猜鸷(zhi 凶悍)好兵,居边久,益骄侈。常令客奴、诸妾数百人被甲习战,相击刺,死伤甚众。后元吉中创,善意止之,元吉恚,命壮士拉死,私谥慈训夫人。”

就是说,当初,李元吉出生时,他的生母窦太后厌恶这个孩子的相貌,要溺死这个孩子,侍女陈善意私下喂养。李元吉长大以后,猜忌、凶悍、好斗,长期居住在边地,越发骄纵奢侈。常常令宾客、侍奴、姬妾数百人一起身披铠甲,练习打仗,互相刺击,死伤的很多。后来李元吉自己也被刺伤,养母陈善意劝阻,李元吉愤怒,竟命壮士把她摧折致死。

我们看到李元吉从小生长的环境不同于其他皇子,缺少父母的关爱。李元吉的成长环境是不正常的,可以说从小就有心理问题,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长大后的李元吉凶悍猜忌、好勇斗狠。这个人非常冷酷,没什么感情的,就因为一句话他竟将自己的养母杀掉。

在李建成与李世民互斗的过程中,李元吉表面上是帮太子李建成,然而实际上他李元吉并不甘心当配角。李渊有二十二个儿子,其中李渊与窦太后有四子,除三子李玄霸十六岁死,其他三个儿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四子元吉,这三个儿子都有可能继承皇位,事实上这三个儿子也都在争夺皇位。李元吉想法很简单,也很直接,就是希望他的二个哥哥一起完蛋,自己能够逆袭上位,为此李元吉甚至主动挑起事端。据《唐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李元吉)》:

“时秦王有功,而太子(李建成)不为中外所属,元吉喜乱,欲并图之。乃构于太子曰:‘秦王功业日隆,为上所爱,殿下虽为太子,位不安,不早计,还踵受祸矣,请为殿下杀之。太子不忍,元吉数讽不已,许之。于是邀结宫掖,厚赂中书令封德彝,使为游说,帝遂疏秦王,爱太子。元吉乃多匿亡命壮士,厚赐之,使为用。元吉记室参军荣九思为诗刺之曰:‘丹青饰成庆,玉帛礼专诸。’元吉视之,弗悟也。其典签裴宣俨免官,往事秦府,元吉疑事泄,鸩杀之。自是人莫敢言。秦王尝从帝幸元吉第,伏护军宇文宝寝内,将刺王,太子固止之,元吉愠曰:‘为兄计,于我何害?’”

就是说,当时,李世民有大功,而太子李建成不为朝野所认可,李元吉喜欢乱,想将老大老二一起搞掉。于是向太子离间李世民,说:秦王的功劳越来越大,为皇上所钟爱,殿下虽然为太子,但是并不牢靠,如果不早做打算,恐怕马上就会有祸了,请让我为殿下杀掉这个人。李建成不忍心,李元吉多次劝说,李建成听从。于是李元吉积极活动,贿赂大臣游说李渊,疏远李世民,亲近太子。李元吉招集许多亡命壮士,给予丰厚的赏赐,为己所用。有人劝说,不悟。李元吉的府官裴宣俨被免,将前往李世民那里任职,李元吉害怕事情泄漏,竟将他毒死。从此无人敢说这件事。一次,李世民随李渊到李元吉宅第,李元吉要借此刺杀李世民,被李建成坚决阻止,李元吉很不高兴,说:我这可都是为了你,于我有什么关系?

李元吉口口声声说“为兄计”,其实还是为他自己打算。在这里我们感觉到李元吉比李建成还着急要杀掉李世民,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甚至残忍的杀掉了可能泄漏消息的自己的原府官裴宣,为什么?李元吉当然知道李世民比李建成更优秀,不仅自己不是李世民的对手,恐怕李建成也未必是李世民的对手,所以他要先联合李建成干掉李世民,然后自己再单挑李建成。李元吉后来也说过:“但除秦王,取东宫(李建成)如反掌耳!”所以李元吉杀李世民的心情比李建成更迫切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李元吉为什么选择李世民与父亲李渊、哥哥李建成在一起的时候刺杀李世民呢?李元吉要当着父亲的的刺杀自己的亲哥哥,如此面明目张胆,这胆子是否也太大了?在李家父子、兄弟(包括他们的父亲李渊)的权力争斗过程中,李元吉实际上是充当了搅局者的角色。李元吉就是要当着父兄的面刺杀李世民,他要向李渊以及众大臣表明李建成才是这件事的“主谋”,而且不会有人有异议,由此将来追究起来,李元吉可以将责任全部都推到李建成身上,也许就能够废掉李建成太子之位,如此一来自己就是当然的太子。

李元吉看似“蛮干”,其实是有自己的小算盘,毕竟谁都想当皇帝。李元吉是希望由李建成来承担他“蛮干”所造成的乱局,这很符合李元吉的性格。李建成当然没有那么傻,并非一点儿都不知道李元吉的心思,所以他极力阻止李元吉的“蛮干”;李世民也不会坐以待毙,束手就死。据《唐书卷九十六  列传第二十一(房玄龄)》:

“隐太子与王有隙,王召玄龄与计,对曰:‘困难世有,惟圣人克之。大王功盖天下,非特人谋,神且相之。’乃引杜如晦协判大计。”

就是说,李世民与李建成有矛盾,李世民召房玄龄谋划计策,房玄龄说:困难那个时代都有,惟有圣人能克难。大王功劳天下第一,这个不仅是人谋,连神都在相助。于是李世民召杜如晦商议大计。

    这位“协判大计”的杜如晦当年差一点儿被唐高祖李渊逐出京城。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公元617年,十一月,李世民攻入长安。这个功劳太大,受到李渊的猜忌,李渊入长安后,极力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将秦王府中的许多人都调离出京,其中就包括杜如晦,如果不是房玄龄提醒李世民,秦王府中就没有这位大谋士了。据《唐书卷九十六  列传第二十一(杜如晦)》:

“高祖平京师,秦王引(杜如晦)为府兵曹参军,徙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玄龄曰:‘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藩,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莫府。从征伐,常参帏幄机密。”

就是说,李渊入长安,李世民任杜如晦为秦王府参军,被朝廷外放为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秦王府的僚属多被外放,李世民很担心,房玄龄说:走的虽然多,不可惜,杜如晦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大王如果只想守藩镇,有没有杜如晦没关系。如果志在天下,舍杜如晦就没有可与王共谋大业的人了。李世民大惊说:不是你提醒我,几乎失去这个人!于是上表让杜如晦留在王府。杜如晦随李世民征伐各地,经常参与机密要事。

我们从房玄龄对李世民的这一番对话当中可以明确知晓当年李世民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只守在藩镇做个藩王,志在皇权,所谓“经营四方”。后来他李世民自己也说他所做的一切是“寡人之谋”,他是要做皇帝的。

唐高祖武德年间,李建成、李元吉屡次生事要杀掉李世民,为达此目的,李建成、李元吉为甚至准备了明搞与暗杀两手。据《新唐书》,李建成、李元吉对李世民共实施过五次谋杀。

第一次、李元吉要趁李世民随李渊前往他的宅第之机,刺杀李世民,因李建成阻拦没有搞成。

第二次、李建成等人私自募集四方骁勇之士以及长安恶少二千人为东宫卫士,驻扎在长林门,号“长林兵”,同时又到幽州招募三百突厥兵驻扎在内宫。就在李建成指挥“长林兵”要攻打李世民的时候,有人将这事儿告诉李渊,李渊将李建成召来责问,结果没有发动。

第三次、李建成利用夜宴的机会向李世民下毒,李世民席间突然“吐血”,没有得逞。

第四次、李建成勾结外部势力“反叛”,要趁乱除掉李世民,结果叛军被击溃。

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李建成、李元吉这哥俩儿欲借李元吉出兵突厥,李世民等人前往城外送行之机,刺杀李世民,没想到这次的谋杀最后演变成后来的“玄武门之变”。

李建成、李元吉这这哥俩儿这么一通折腾,也没有把李世民整死,我们只能说李世民的命真够大的。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李建成、李元吉兄弟敢如此明目张胆在李渊面前搞李世民,而且许多明搞暗杀的情况他都知道,其实这是李渊为了自身皇权的考虑故意沉默,就是说李渊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了李建成的行为。从表面看是李世民与二个兄弟在争夺皇权,而实际上是李渊、李世民这对父子二人在争夺皇权,李建成、李元吉这兄弟二个不过是个配角,不过是李渊用来抗衡李世民的工具而已。

实在讲,这三个儿子李渊都不喜欢,李渊不喜欢李世民,这个显而易见;李渊不喜欢李元吉,一生下来就想溺死,李元吉能活下来是个偶然。李渊也不喜欢李建成,如果李渊真的喜欢李建成,想让他接班做皇帝,就不会纵容他帮助自己与李世民直接冲突,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因为他明知李建成根本不是李世民的对手。实际上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这种你死我活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就是李渊造成的,李渊是在利用他们兄弟之间的矛盾来巩固自己的皇权。

李世民第三次被暗杀,就是李建成在夜宴当中向李世民下毒,李渊心里是清楚的,他希望二人斗,但是不希望有人死。事后李渊前往李世民那里“慰问”,还下令李建成不要再搞什么“夜宴”,为防止李建成再搞什么出格的行为,李渊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据《唐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李建成)》:

(李渊)谓秦王曰:‘吾起晋阳,平天下,皆尔力,将定东宫,尔亟让,故成而美志。又太子历多历年,吾重夺之。观而兄弟终不相下,同在京师,忿阋(xi 争吵)且深。尔还洛阳行台,自陕以东悉主之,建天子旌旗,如梁孝王故事。’王泣曰:‘非所愿也,不可远膝下。’帝曰:‘陆贾,汉臣也,犹递过诸子,况我天下主,东西两宫,思汝即往,何所悲邪?’王将行,建成等谋曰:‘秦王得土地甲兵,必为患;留之京师,一匹夫耳。’因密使人说帝,言‘秦王左右皆山东人,闻还洛,皆洒然喜,观其意,不复来矣’。事果寝。”

就是说,李渊对李世民说:我从晋阳起兵,平定天下,都是你的功劳,当初立太子,由于你坚决让出,所以成全了你美好的愿望。李建成当太子多年,即使现在我重新夺走他的太子位。我看你们兄弟终究不会互相臣服,你们同在京师,积怨更深。你还是回洛阳行台,陕西以东地区以你为主,可以按照天子的规制。李世民表示不愿这么做,不愿离开长安,李渊坚持要这么做,说随时可前往洛阳去看你。于是李世民将往洛阳,李建成等人密谋说:李世民得到了军队地盘,必为心腹大患;如果他留在京师,不过是一匹夫。所以李建成等人暗中使人对李渊说:秦王左右都是山东人,听说回洛阳,都很高兴,看这些人的意思,走了是不会再回来了。这件事果然不再提了。

李渊不愿意废黜李建成太子,实际上是不愿意放弃这股抗衡李世民的力量,留在京城随时可能出人命,闹出大乱子,(后来的事实也是如此,李渊现在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于是他让李世民出京,前去洛阳,另立门户。然而他这个办法本来就不是个办法,或者说只是为他自身利益所考虑的办法,李渊是想通过兄弟分立做法,形成二个儿子对峙的局面,他可以从中搞平衡,以维持他的皇位。

李渊这种做法仅仅是为了他的一己之私利,根本没有考虑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考虑到王朝的延续。李渊这么做实际是将国家分裂了,如果真的按照李渊的办法做了,那么只要他一死,李家兄弟马上就会打起来,根本就是水火不相容,王朝分裂不可避免,甚至李家王朝可能就不存在了。辛亏李渊的做法遭到李建成等人的坚决反对没有做成,否则李渊一死,甚至还没死,这个国家就大乱了。历史上的大事件往往于大人物一念之间而阴差阳错,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就有这么严重。

这个时候突厥又来犯,李建成、李元吉等人大喜过望,欲借讨伐突厥之机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据《唐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李元吉)》:

“突厥郁射设入围乌城,建成荐元吉北讨,乃多引秦王府骁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与行,又藉秦府精兵益麾下。帝知之,不能禁。”

就是说,突厥进犯,李建成推荐李元吉前往讨伐,将李世民手下大将悉数调走参与讨伐,又将李世民的精兵也全部带走。李渊知道这件事,不能禁止。

李建成、李元吉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出兵突厥,不仅将李世民身边的大将悉数调走,而且将秦王府的精兵全部抽走,由此架空李世民,然而图之。这兄弟二人不仅仅是要趁这次机会削弱李世民的力量,而且要趁机杀掉李世民。据《唐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李元吉)》:

“元吉承间密请害秦王,帝曰:‘是有定四海之功,杀之无名。’元吉曰:‘王昔平东郡,顾望不即西,散金帛树私惠,岂非反邪?’帝不应。”

就是说,这帮人不断离间李渊与李世民,李元吉又趁机秘密向李渊请求杀掉李世民,李渊说:秦王有平定天下的大功劳,杀他没有理由啊。李元吉说:秦王昔日在洛阳,观望不愿回长安,又大把散钱收买人心,这些行为不是反叛是什么?李渊不回应。

李元吉已经明确告诉父亲李渊,他们要杀掉李世民。李元吉在李渊面前能把话说到这种程度,已经不仅是大胆,而且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说明这兄弟二人现在已经完全不把他这个父亲、这个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了。一场流血就在眼前,面对李家王朝如此凶险的处境,李渊仅仅是以“不应”来装糊涂,不仅没有采取措施,甚至连一点儿反应都没有,所谓“帝知之,不能禁”。

局势已经恶化,李渊对这几个儿子已经失去控制,事情朝着李渊不愿看到的方向迅速发展。

    李建成、李元吉现在已经不管李渊意见如何执意要动手了,一场惨烈的宫廷内乱即将发生。据《唐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李元吉)》:

“太子与元吉谋:‘兵行,吾与秦王至昆明池,伏壮士拉之,以暴卒闻,上无不信。然后说帝付吾国,吾以尔为皇太弟,而尽击杀叔宝等。”

就是说,李建成与李元吉密谋说:讨伐突厥的军队出发时,我与秦王前往送行,埋伏壮士杀掉秦王,就说是秦王突然暴亡,皇上没有不相信的。然后让皇上将皇位传给我,你为皇太弟,再将秦王手下秦叔宝等人全部杀掉。

    李建成、李元吉谋划着要干掉李世民,甚至连杀掉李世民以后的事情都安排好了:一个太上皇,一个皇帝,一个皇太弟。李建成、李元吉如此紧锣密鼓准备动手,李世民怎么可能一点儿不知道呢。据《唐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李元吉)》:

“率更令王晊(zhi 大明)密以谋告秦王,王召僚属谋,皆曰:‘元吉戾很,使得志,且不能事其兄。往者护军薛宝以元吉字合之,其文成‘唐’,元吉喜曰:‘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为乱未克,已复倾夺,大王不蚤正之,社稷非复唐有。秦王由是定计。”

就是说,有个叫王晊的人向李世民告密,李世民自己的属僚商议谋划,都说:李元吉非常暴戾,这个人一旦得志,是不会服从兄长的。以前有个叫薛宝的人,以“元吉”二字合成一“唐”字,李元吉大为高兴说:只要除掉秦王,搞定东宫易如反掌!这个人欲作乱还未得手,就已经要争夺皇位了,大王如果不趁早搞定他,国家恐怕就不再为大唐所有了。李世民由此定计。

 

“定计”的结果就是后来的“玄武门之变”。

 

这个时候李世民的二个大谋士房玄龄、杜如晦都被李建成那帮人给逐出京城了。据《唐书卷九十六  列传地二十一(房玄龄)》:

“太子忌二人者,奇谮于帝,皆斥还第。”

就是说,李建成忌惮房玄龄、杜如晦,在李渊面前百般诋毁,二人都被贬官回家了。

大将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入见李世民极力劝其动手。李世民令尉迟敬德去召房玄龄、杜如晦入府商议决策。据《唐书卷八十九  列传第十四(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后与侯君集等恳熟劝进,计乃定。时房玄龄、杜如晦被斥在外,召不至。王怒曰:‘是背我邪?’因解所佩刀授之,谓曰:‘即不从可斩其首以来。’敬德遂前往谕玄龄等,与入计议。”

就是说,李世民决定动手,当时,房玄龄、杜如晦已经被免官,赶回家了,李世民派人去召唤,不来。李世民大怒:这是要背叛我吗?于是解下自己的佩刀交给尉迟敬德,对他说:如果再不来就把头砍下带回来。尉迟敬德前往晓谕房玄龄等人,于是一同入宫商议大计。

这件事对房玄龄、杜如晦来说毕竟太危险,事成,大家一起富贵,失败,举家人头落地。况且,即使这二人想回京城见李世民,恐怕也不敢动身,京城到处都是李建成、李元吉的人,搞不好落到李建成、李元吉这帮人手里,性命都难保。房玄龄、杜如晦这种“召不至”的态度,实际上已经是拒绝追随李世民了,这不仅反映政治斗争的残酷,而且也反证了李建成、李元吉集团势力的强大,同时也反映了在这种关键时刻知识分子的微妙心态。这二人实际上是被李世民用武力给“逼”回来的。

    看来李世民是真急了,如果不是非常危险,非常紧急,这位久经生死的秦王不会表现的如此暴躁。斗争的激烈残酷可见一斑。据《唐书卷九十六  列传地二十一(房玄龄)》:

“太子将有变,王召二人以方士服入,夜计事。”

就是说,李建成等人要杀李世民,李世民召房玄龄、杜如晦,二人穿了道士的服装入宫,连夜商议对策。

在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争夺太子的过程中,长孙无忌事个很重要的角色,他在李世民集团搞定李建成、李元吉等人的过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组织布局的作用。长孙无忌是李世民老婆的哥哥。此人“性通悟,博涉书史”,所谓一闻千悟,非常聪明。李世民决定动手。据《唐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李建成)》:

“俄而突厥寇边,太子荐元吉北讨,欲因其兵作乱。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劝秦王先图之。”

就是说,突厥人来犯,李建成推荐李元吉讨伐进犯的突厥人,准备趁机刺杀李世民。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

李世民这班人虽然知道李建成等人要借出兵突厥之际杀他,然而这个时候要反戈一击,李世民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李建成等人的实力十分强大,况且这个时候李建成、李元吉还没有动手,一切都是未知数,所以李世民迟疑不决。然而李世民的这种迟疑的态度早“惹怒”了一个人。据《唐书卷八十九  列传第十四(尉迟敬德)》:

“隐(李建成)、巢(李元吉)计日急,敬德与长孙无忌入白:‘大王不先决社稷危矣!’王曰:‘我惟同气,所未忍。伺其发,而后以义讨之,如何?’敬德曰:‘人情畏死,众以死奉王,此天授也。天与不取,反得其咎。大王不听,请从此亡,不能交手蒙戮。无忌曰:‘王不从敬德言,敬德亦非王有,今败矣。’王曰:‘寡人之谋,未可全弃,公更图之。’敬德曰:‘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王自计如何?勇士八百人悉入宫控弦被甲矣,尚何辞?’”

就是说,李建成、李元吉在紧锣密鼓,情况紧急,尉迟敬德与长孙无忌对李世民说:如果不先动手,国家就危险了!李世民说:我们是亲兄弟,所以忍而未发。等他们闹起来,我们再动手,怎么样?尉迟敬德说:人都是怕死的,现在众人以死相随大王,这是天意。“天与不取,反得其咎。”如果大王不听我的意见,我请求就此离开,不能就这么束手被杀。长孙无忌说:大王不听尉迟敬德的意见,敬德将离开大王,今天这事就失败了。李世民说:图谋皇权,并未完全放弃,这个事筹划要周全。尉迟敬德说:“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大王自己感觉如何?宫中有八百被甲执弓的勇士,还有什么搞不定的?

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尉迟敬德的表现与房玄龄、杜如晦关键时刻畏缩不前形成鲜明对比。尉迟敬德就是英雄,他是在逼李世民动手。这与李世民不是不想干,也不是不敢干,毕竟这种“寡人”之事关系重大,不仅仅是要战胜对手,而且还要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不仅要考虑事中,还要考虑事后。

干掉李建成并非轻而易举,李世民心里并没有十足的把握,犹豫不定的他竟然去找人算了一卦。据《唐书卷八十九  列传第十四(张公谨)》:

    “王将讨隐、巢乱,使人占之,公瑾自外至,投龟于地曰:‘凡卜以定犹豫,决嫌疑。今事无疑,何卜之为?卜而不吉,其可已乎?’王曰:‘善。’”

就是说,李世民准备动手,找人占卜,张公谨从外面进来,将占卜的工具扔在地上说:凡占卜都是定犹豫、决嫌疑。今天这事没有疑惑,为什么要占卜?占而不吉,这事儿咱就不做了吗?李世民说:你说的很对。

这真是个有趣的小插曲,让我们看到所谓的大英雄同时也都是有血有肉有恐惧的普通人。“玄武门之变”当中李世民能够干掉李建成,尉迟敬德是关键,此人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将军,此人在李世民麾下大战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屡立战功。尉迟敬德武艺高强,善使矟,是一位技击高手,他在敌军的重重包围圈里冲进冲出,如入无人之境。据《唐书卷八十九  列传第十四(尉迟敬德)》:

“其战,善避矟,每单骑入贼,虽群刺之不能伤,又能夺取贼矟以还刺之。”

就是说,尉迟敬德在战斗中,善于躲避对方的铁矟,常常单骑突入敌阵,虽然对方多人群刺不能伤到他,又能夺取对方的铁矟刺击对方。

    李元吉是有名的击技高手,尉迟敬德与他较量过。据《唐书卷八十九  列传第十四(尉迟敬德)》:

“齐王元吉使去刃与其校,敬德请王加刃,而独去之,卒不能中。帝尝问:‘多矟与避矟孰难?’对曰:‘夺矟难。’试与齐王戏,少选,王三失矟,遂大愧服。”

就是说,齐王李元吉也善于骑在马上使用长矛,听说尉迟恭也会此道就不以为然,要亲自比试,叫拿掉长矛顶端的刀刃用矛杆刺杀。尉迟恭说:“即使安上刀刃,也刺不着我,请您别拿掉,我的当然要拿掉刀刃。”李元吉终究没有刺到他。李世民问他:“夺取长矛、避开长矛,哪种难些?”尉迟恭回答说:“夺取困难些。”于是命令他表演夺取李元吉手中的长矛,时间不大李元吉便三失手中的长矛,大为惭愧,十分佩服。

尉迟敬德被后人尊为神不是偶然的。李世民集团人才济济,准备充分,在这场武力较量中最终取胜。据《唐书卷一百五  列传第三十(长孙无忌)》:

“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恭、李孟尝讨难,平之。”

就是说,李世民集团动手讨伐,平息叛乱。

“平之”二个字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就不那么轻松了,可以想象这个后来称为“玄武门之变”的残杀是怎样的一场血风腥雨。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李世民动手之前先向父亲李渊“诉苦”,并使出“杀手锏”,告知父亲李渊,李建成私乱后宫,李世民当然是有“证据”的,李渊也未必一点儿都不知道,只是没人敢说出来。

这无疑是一记重拳,打的李渊措手不及。李建成私乱后宫如果属实就是死罪,所以李渊听后所表现的“大惊”完全在意料之中。这等于将难题踢给李渊,你办还是不办?据《唐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李建成)》:

“王乃密奏建成等与后宫乱,因曰:‘臣无负兄弟,今乃欲杀臣,是为世充、建德复仇。使臣死,虽地下,愧见诸贼。’帝大惊,报曰:‘旦日当穷治,而必早参。’张婕妤驰语建成,乃召元吉谋,曰:‘请勒宫甲,托疾不朝。’建成曰:‘善,然不共入朝,事何繇(you 同由)知?’”

就是说,李世民上奏李渊说李建成等人秽乱后宫,又说:我没有对不起自己的兄弟,现在他们要杀我,这就是为敌人报仇。我就是死了,到了地下,都愧见那些被我打败的对手。李渊大惊,告诉李世民说:明天一早要彻底把这件事说清楚,你明天一定要早来。张婕妤火速将消息告诉李建成,李建成召李元吉密谋,李元吉说:明天称病不去上朝了,直接带兵杀过去。李建成说:主意是好主意,但是不一起入朝,怎么能了解里面的情况呢?

大唐王朝到底由谁来做太子、由谁来接班?终于到了最后摊牌的时候。

李建成之所以坚持要入朝见父亲,他还是相信父亲李渊的,他坚信父亲李渊不会改变自己太子的地位。谁知道第二天,哥儿几个还没走到上朝的地方就打起来了。不要忘记,这哥儿几个以及身边的卫士都是技击、剑道、弓马的高手,个个身怀绝艺。双方打斗的场面相当惨烈。据《唐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李建成)》:

“迟明,(李建成)乘马至玄武门,秦王先至,以勇士九人自卫。时帝已召裴寂、萧瑀、陈书达、封德彝、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入。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遽反走,秦王随呼之,元吉引弓欲射,不能彀(gou 张弓)者三。秦王射建成即死。元吉中矢走,敬德追杀之。”

就是说,天快亮的时候,李建成乘马来到玄武门,李世民已经先到了,带了九名勇士自卫。这时李渊已召裴寂、萧瑀、陈书达、封德彝、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人等入朝。李建成、李元吉走到临湖殿,发觉事情有变,立即反身就走,李世民在后面追赶呼唤,李元吉欲箭射李世民,三次没能拉开弓。李世民将李建成射杀。李元吉中箭逃走,尉迟敬德追上将其杀掉。

书上描述的简单,实际上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残杀,李世民还一度跌下战马,情况是相当危险,然而无论怎样,结果是李建成、李元吉双双被杀。据《唐书卷八十九  列传第十四(尉迟敬德)》:

“隐太子死,敬德领骑七十趋玄武门,王马逸,坠林下,元吉将夺弓窘王,敬德驰吒之,元吉走,遂射杀之。”

就是说,李建成死,尉迟敬德带领七十铁骑赶到玄武门,李世民坐骑惊走,将李世民摔在林下,李元吉要夺弓伤李世民,尉迟敬德飞驰而来大声喝止,李元吉逃走,尉迟敬德将其射杀。

后人总说是李世民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夺了李建成的太子位,其实这一天早晨,李建成、元吉感觉到情况对自己不利,想退出不参加已经定好的朝会,遭到李世民阻拦,结果双方互相箭射对方。这种事儿很难说是谁先动手,就因为结果是李建成、李元吉死了,就说李世民是凶手,不道义;如果是李世民被射杀了呢?完全有这种可能。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谁死了谁就是受害者,谁活着谁就是不道义。应该说李建成、李元吉一直有机会杀掉李世民,但是都被这帮人错过了。说句笑话,如果当年李世民死,唐朝就会是另外一种景象,也许是另外一个什么王朝了。

李渊本来想“和平”解决这件事,而且人也都召集齐了,估计也都事先与各位大臣商量好了,就等这哥儿几个过来摊牌,不料风云突变,最后还是以这种血腥的方式解决。事情来的如此突然,结局又是如此惨烈,几年的争斗,一下子竟然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充满了戏剧性,不仅李渊没想到,恐怕谁也没有想到。这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但是偶然当中有必然。

刚才李建成、李元吉等人还气势汹汹,转眼就喋血宫门,横尸在玄武门前。宫门外的人,包括东宫、齐王府的那些人还没回过神来,李建成、李元吉已经死了。但是这帮人并不知道里面的情况,拼命攻打玄武门。据《唐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李建成)》:

“俄而东宫、齐府兵三千攻玄武门,闭不得入。接战久之,矢及殿屋。”

就是说,很快东宫、齐王府的三千勇士齐攻玄武门,宫门紧闭不能入。双方接战良久,箭支已经射到宫殿前面。

    虽然李世民等人在玄武门内伏击李建成、李元吉得手了,但是李建成、李元吉在宫外的力量丝毫未损,李建成、李元吉手下三千骁勇是什么概念?这些人都是平时李建成、李元吉所豢养的敢死之士,绝对忠诚,异常勇猛,况且还有三百战斗力强悍的突厥兵。据《唐书卷八十九  列传第十四(张公谨)》:

“隐太子(李建成)死,其徒攻玄武门,锐甚,公瑾独闭门拒之。”

就是说,李建成死,他的部众猛攻玄武门,异常猛烈,张公谨独自闭门抵挡。  

当时情况相当危险,好在李世民的人马及时赶到解围。据《唐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李建成)》:

“王左右数百骑至,合击之,众遂溃。

就是说,李世民左右数百骑兵杀到,内外合击这帮人才溃退下去。

李建成、李元吉的三千壮士溃而不散,溃而不败。关键时候,又是尉迟敬德,这位大将军真如天神一般手持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首级降临到玄武门前。据《唐书卷八十九  列传第十四(尉迟敬德)》:

“宫、府兵屯玄武门,战不解,敬德挂二首示之,乃去。”

就是说,李建成、李元吉手下三千勇士集聚在玄武门前,一直在战斗,尉迟敬德前往将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人头挂于阵前,众人才散去。

    李世民将李建成、李元兄弟二人杀掉,事情并没有完,接下来是要让父亲交出权力,这事儿最难办。“玄武门事变”当中,李世民最难做、最尴尬的事儿莫过于向李渊逼宫。最后这事儿还是交给尉迟敬德去做。据《唐书卷八十九  列传第十四(尉迟敬德)》:

“时帝泛舟海池,王命敬德往侍,不解甲趋行在。帝惊曰:‘今日之乱为谁?尔来何邪?’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不安,遣臣宿卫。’帝意悦。于是南衙、北门兵与府兵尚杂斗,敬德请帝手诏诸军听秦王节度,内外始定。”

就是说,这时李渊正在湖里划船,李世民命尉迟敬德前往李渊那里,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前往。李渊看到来人大惊,说:今天的兵变是为了谁?你来干什么?尉迟敬德回答说:由于太子、齐王叛乱,秦王举兵将他们杀了,怕陛下不安,派遣臣前来侍卫。李渊高兴。当时双方战斗还在进行,尉迟敬德“请”李渊亲写诏书命各军听从李世民的节度,于是内外才安定下来。

这时的虽然李渊还是皇帝,但是已经没有皇帝的威严。尉迟敬德前往李渊那里,既不解盔甲也不解刀剑,这意思已经很清楚了。尉迟敬德与其说是“请”皇帝手诏,不如说是逼皇帝写手诏,向李世民交出皇权。真不知道李渊这个时候怎么还能高兴的起来,这种所谓的“悦”大概比哭还难受,转眼之间,两个儿子被杀,宫廷内杀声震天,箭簇在殿屋之上乱飞,玄武门外横尸一片,血流成河。想必此刻李渊的心里是后悔莫及,早作打算的话,何以至此,就因为自己的一点私心,搞成今天这个样子。面对眼前这幅景象,不晓得李渊心里作何感想。 

    李渊现在恐怕肠子都悔青了,要知今日何必当初,最后还是大臣萧瑀、陈书达给他找了个台阶。据《唐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李建成)》:

“帝谓裴寂等曰:‘事今奈何?’萧瑀、陈书达曰:‘臣闻内外无限,父子不亲,失而弗断,反蒙其乱。建成、元吉自草昧以来,未始与谋,即立,又无功德,疑贰相济,为萧墙忧。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立为太子,付军国大务,陛下释重负矣。’帝曰:‘此吾志也!’乃召秦王至,慰抚之曰:‘朕几有投抒之惑。’秦王号泣不能止。”

就是说,李渊对裴寂等人说:事到如今该怎么办?大臣萧瑀、陈书达说:臣听说内外不分,则父子不亲,既然已经失去而又不能割舍,则反受连累而生乱。李建成、李元吉自草创王朝以来,没有参与谋划,王朝建立后,又没有功德,猜疑贰心,成为国家之忧患。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立他为太子,将军国大事交付给他,陛下可以放下沉重的负担了。李渊说“这正是我的想法儿!于是召李世民入宫,对他说:我几乎产生“投抒之惑”。李世民号哭不已。

“投抒之惑”典出《战国策·秦策二》,说的是有一位与曾子同名的族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母不信;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了人,曾母还不信;当第三个人来说曾参了杀人,曾母丢下手中织布的梭子跳墙跑了。李世民哭了,而且是“号泣不能止”,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其实该哭的是李渊,“玄武门之变”导致他的二个儿子十个孙子同日而死,内心之痛可想而知。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30 银元!

喜欢jijixiaoya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jijixiaoya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