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闲聊上将廖锡龙
送交者: 龙晓[★品衔R5★] 于 2017-10-31 1:23 已读 4599 次 1 赞  

龙晓的个人频道

在中共十七大后的中央军委(2007年——2012年)组成人员中,有一位唯一参加过1979对越作战的将军,也是当时解放军最高领导机构中少有的实战派将领。他就是时任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的廖锡龙上将。

廖锡龙是贵州思南人,1940年6月出生。1959年1月,19岁的廖锡龙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49师145团4连的一名战士。

步兵第49师的前身是解放战争初期在冀鲁豫军区组建的军区独立旅,随着解放战争进程先后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说起来也有意思,这11纵虽是冀鲁豫的部队,但因组建较晚,刘邓主力当时已去了大别山,便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跟着粟裕的华野混。11纵在豫东协助华野打过区寿年的新编第21旅,又阻击了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配合苏北兵团在徐州东南陈桥地区歼灭了国军第107军261师,然后归建中野。第二阶段总攻黄维的12兵团,首先攻占双堆集外围的张围子、杨四麻子、杨老五、杨子全一线阵地,显示出了一定的战斗力。

1949年2月,第11纵队31旅整编为第二野战军第17军49师。首任师长是汪家道,出身于鄂豫皖的红25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来担任了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和省委常委,文革中还荣升到了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兼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的高职。渡江战役后,49师随17军一路打到贵州,然后转为剿匪和建设地方政权的任务。1952年3月17军番号撤销后,以49师师部、145团和46师137团、47师141团及50师149团团直、贵州军区炮兵团山炮营合编为贵州军区轻装步兵师,归贵州军区建制。后改称步兵第49师,1955年4月划归昆明军区建制。1957年6月,步兵第49师调归成都军区建制,参加过四川西部的平叛作战。1958年5月,步兵第49师又调归昆明军区建制。

廖锡龙所在的步兵第145团,前身为1944年冬组建的冀鲁豫平原党校特务团,解放战争中先后改编为冀鲁豫军区独立旅第1团、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91团、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91团、第二野战军第17军49师145团。团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老领导,还是那个开国少将汪家道。

廖锡龙入伍后积极上进,勤学苦练,从1961年到1963年都被评为“五好战士”,当上了副班长、班长。他所在的145团4连前身来源于冀鲁豫平原党校特务团1连,在抗日战争中曾多次与日军白刃拼杀,是一支英雄部队。1955年,4连3排代表昆明军区参加全军第一届军事体育运动会,获得过投弹、刺杀和跨越障碍三个单项第一名。在这样的部队中,好学上进的廖锡龙很快成长为了军事训练骨干。1963年,廖锡龙荣获“特等射手”和“投弹能手”称号。由于有刺杀的光荣传统,4连一直重视刺杀训练。廖锡龙青出于蓝,在1964年被评为全团刺杀标兵,并进而在当年的全军大比武中获得了昆明军区刺杀第一名、全军刺杀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然而,在1964年9月,廖锡龙却走了一次麦城。据《步兵第145团4连连史》记载:“在整个施工中,我连基本上做到了安全作业,未出现人身事故,但也有血的教训,望从这一事故中汲取教训,切记!切记!——八班长廖锡龙同志,在9月3日给民工放炮时,剩下一只雷管,未经请示私自销毁,因导火索过短,未能及时抛出,在右手中爆炸,食指致残。” 廖锡龙的右手食指从此短了一节。或许是因为这次事故,1964年的“五好战士”中没有了廖锡龙的名字。

按照当年的服役标准,陆军士兵的服役期为3年,部队根据需要可适当延长。不过,延长服役年限的士兵大都是技术兵种。如果不能提干,一般士兵就只有退伍回家。廖锡龙能在部队一干6年,正是因为他优秀的训练成绩。在1963年时,廖锡龙就被连队列入了干部苗子。但在进行干部考查时,因为只有高小文化,他又被挤了下来。廖锡龙在1964年的全军大比武中崭露头角,但却因爆炸事故错过了当年提干的机会。到了1964年年底,连队考虑到他已服役6年,提干无望,就把他列入了退伍名单。在这关键时刻,命运的转机来了。

一位师首长来到145团4连观看“郭兴福教学法”的班进攻汇报演习。廖锡龙率领全班展示了生龙活虎般的战术动作,将“郭兴福教学法”中的勇、猛、准、狠及讲究200米内的硬功夫的技战术要素发挥得淋漓尽致。师首长看后赞不绝口,称廖锡龙是一位“很有指挥才能的干部苗子”。很快,关于廖锡龙提干的申请报送到了师里。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培养,1966年1月,廖锡龙被任命为排长,成为了职业军官。

1969年11月,第49师划归重新组建的第11军,改番号为31师,步兵第145团也改编为31师第91团。

廖锡龙在部队中历任排长、副连长、连长、司令部作训股副股长、司令部军务科副科长、作训科副科长等职。他善于抓军事训练,被认为是带兵训练的人才。

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严厉批评了军队中存在的“肿、散、骄、奢、惰”问题,果断地在军队中搞整顿,实施全军精简整编。当时的精简调整原则是:大力精简机关,裁并重叠机构,减少保障部队,压缩普通兵员,淘汰陈旧装备;有些部队实行简编,保留技术骨干和技术装备;保持一定数量的齐装满员部队,有重点地加强特种兵部队的建设。从1975年第四季度开始到1976年,各军区、军兵种、军事院校按新编制陆续进行整编。经过整编,陆军步兵总人数减少了46.4万人,特种兵得到加强,陆军军增编坦克团,将高射炮营扩编为团,使陆军部队的反坦克和防空能力有所增强。也就是从这时起,陆军师实行了甲种师、乙种师和摩托化师的编制。海军和空军也分别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精简整编。1976年全军总人数比上年减少了13.6%。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的研制。

在这样的大气候下,31师也陆续进行了精减整编,下属的3个步兵团都缩编为乙种团,精简下来的干部集中起来住在一起,等待重新安排职位和转业。当时廖锡龙正担任作训科副科长职务,整天埋头于抓军事训练。司令部机关是精简的重点,廖锡龙后来也被列为了精减转业对象。在讨论廖锡龙的问题时,31师关福成副师长说了话:“廖锡龙当战士时就是军事技术的尖子,军事技术过硬,带兵训练有两下子,还是让他留在部队,到步兵团去带兵吧。”经过师党委反复研究,1978年11月,廖锡龙被任命为第91团副团长,回到了老部队。

按照这样跌跌绊绊的路线,如果凭借正常的晋升程序,廖锡龙能否走到今天还是个大大的疑问。然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突发的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成为了廖锡龙在战场上施展才能的舞台。

1978年11月底,随着中越之间紧张局势的加剧,中央军委决定进行军事部署。第11军作为驻扎在云南边陲的昆明军区野战部队,虽然没有接到军委的参战命令,但也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根据团党委的部署,廖锡龙立即下到基层组织指挥临战训练。12月31日,中央军委决定第11军参战,在西线莱州方向对越军实施牵制性打击。1979年元月1日,31师奉命由乙种师扩编为甲种师,第91团也扩编为甲种团,在短期内补足了干部、兵员和武器装备。1月14日,31师由驻地分批乘汽车开赴云南金平县中越边境。23日,全师到达金平以南地区集结,投入紧急的战前准备与临战训练。

第11军的主要作战任务是向云南金平当面的越南莱州省封土、巴丹地区发起攻击,歼灭浅近纵深内的越军,占领要点,形成向莱州纵深地区前出的态势,牵制平卢地区的越军316A师,使其不能全力东援老街,从而掩护第13军、14军的侧翼安全。

以楠那河为界,分成南北两个主要战场。31师负责在北岸发起突击,首先歼灭巴南棍、麻栗坡地区之敌,然后攻占封土县城,形成向莱州前出的态势,牵制越军316A师东援。

在31师当面,藤条河为两国界河,可以徒涉。在河东侧的1-2公里处,从木桑、麻栗坡到巴南棍为一条东西连绵的山岭,必须控制沿途山上的各个要点,翻越山岭,才能南下进攻巴沙山口和封土县城。在山脊以南约3公里处是楠那河,河边有中国境内通向封土县城的公路,巴沙山口正扼守在公路当中,与周围南北走向的多个高地构成一道屏障,向东再沿公路走10公里就是封土县城。

越军利用大片绵延的横亘山岭和控制主要道路的制高点设置了两道防御阵地,纵深30余公里。由莱州省队741团第64营、第907营、莱州省队193团第2营、316A师98团(欠7营)和1个公安屯防守,总兵力约3000人。在两道防御阵地上,越军以营为单位划分防御地区,控制交通要道。营的防御地域由连、排支撑点及班的警戒阵地组成,各支撑点均构筑有2-3道堑壕、掩蔽部,以交通壕相连接,配备有较多的步兵火器。越军在整个作战地区只有2个独立炮兵营,以连、排为单位分散配置支援步兵作战。

在战前准备阶段,为了解当面越军的情况,31师决定由第91团负责实施一次捕俘行动,师侦察连的1个班予以协同。团领导经研究后决定,由廖锡龙副团长带领团侦察排和师侦察连1个班、1营1连1个排、1营机枪连1个重机枪排共同执行这项任务。

通过多次抵近侦察并反复选点,廖锡龙将捕俘地点锁定在了藤条河南岸越南境内的一座1049高地的西北山脚。这段藤条河宽约15米,水深约0.4米,容易徒涉。两岸丛林茂密,山脚附近茅草较多,便于隐蔽潜伏。越军在山脚阵地上驻有2个班的兵力,构筑了地堡、掩蔽部和一条长70余米的堑壕,配置了轻机枪、火箭筒等火器。每天上午8时许,都有5-7名越军去距离山脚阵地约1200米的九黄冲公安屯做饭,9-10时返回阵地开饭。在1049高地的两翼和纵深,还有越军几处阵地。根据侦察到的情况,廖锡龙组织了参战分队班长以上骨干开会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两套捕俘方案:

将参战分队编成捕俘组、火力组、接应救护组和预备组,廖锡龙亲自坐镇观察指挥所。

第一方案是利用越军架枪集中吃饭之机,采取突袭的方式,以火力将其人枪分开,掩护捕俘组捕俘。

第二方案是如果雾大不便于观察和指挥时,由捕俘组根据情况发起捕俘战斗,火力组封锁纵深和两翼的越军火力点,阻止敌人增援。

捕俘战斗发起前,廖锡龙组织参战人员对接敌和潜伏中可能遇到的情况以及各种问题逐一进行了研究,如手榴弹可能会相互撞击发出声响,就用纸和草将弹柄隔开;刺刀闪光,容易被敌人发现,就在刺刀上涂上一层泥巴;为了防止咳嗽,出发前每人带上一团米饭,随时吃上一口压一压等,可说是进行了充分准备。

1979年2月5日晚20时40分,廖锡龙指挥捕俘组出发,按预定路线秘密涉过藤条河。6日早晨7时30分前,各分队全部到达指定位置并做好了战斗准备。

7时40分左右,7名越军照常去了九黄冲公安屯做饭,其余6人留在阵地上正常活动。12时20分,捕俘组开始秘密接敌,廖锡龙也前出到了火力组的重机枪阵地。12时25分,做饭的越军返回,但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即开饭。捕俘组接近到距敌约100米时,突然有1名越军军官带着2名士兵走上了阵地,向四周巡视,然后用望远镜向捕俘组方向观察。廖锡龙看到这一意外情况,迅速进行判断:越军一旦发现捕俘组,抢先开火,这次捕俘战斗就将陷于极为不利的被动局面。他果断命令重机枪开火,迅速分割敌人。

火力组的3挺重机枪一齐开火,当场将越军军官和几名士兵打倒,阵地上的其余越军顿时乱成一团,纷纷跳进堑壕。捕俘组乘机发起冲锋,当接近越军堑壕时,突遭一座暗堡的火力阻击。6班长刘贤贵立即用冲锋枪压制越军火力,不幸身中4弹牺牲。在捕俘组的1挺轻机枪火力掩护下,2名战士从侧面迂回到距暗堡3米处,用手榴弹将其炸毁。捕俘组勇猛冲进堑壕抵近射击,打得越军死的死,逃的逃。3名越军躲进了一个掩蔽部,捕俘组将掩蔽部围住,经喊话无效,果断开火,击毙越军2名,打伤1名并将其俘获。在肃清了堑壕内外的残敌后,捕俘组互相掩护迅速撤回。从战斗打响到捕获俘虏,仅用时32分钟。

这时,九黄冲公安屯的越军出动了1个班前来支援。廖锡龙指挥火力组的重机枪猛烈开火,当场毙敌7人,将其击退。14时30分,捕俘组押着俘虏顺利撤回国内。

这次捕俘行动,共击毙越军中尉以下21名,俘敌1名,缴获轻机枪1挺、40火箭筒1具、冲锋枪4支。捕俘组牺牲1人。

经审讯俘虏得知,那名突然出现的越军中尉军官是从莱州省派来检查工作的,当天越军推迟开饭就是为了等检查完后再开饭,却不巧碰上了中国军队的突袭。

廖锡龙指挥的这次捕俘行动因准备工作周密、临场指挥果断、捕俘组勇敢迅速而取得了胜利。美中不足的是,因战场组织不够落实,以致刘贤贵烈士的遗体没有被及时发现带回。后来又出动了1个多连兵力,前后两次寻找,费时20多小时才将烈士遗体找回。

这场战斗中缴获了一支朝鲜造的68-1式铁把冲锋枪,廖锡龙非常喜爱,背上它打完了整个1979对越自卫还击战。

1979年2月17日早晨6时50分,借着晨雾,31师的各路突击部队分别向当面越军发起偷袭。

第91团担负战役穿插任务,以2营为尖刀营,突破边境,向巴南棍通向封土公路附近的船头地区进行穿插,断敌退路,阻敌增援,保障师主力全歼巴南棍、麻栗坡地区之敌。带领2营执行穿插任务的,就是副团长廖锡龙。

船头地区位于边境以南约12公里处,从边境上的929高地有小路能通到船头地区。廖锡龙带2营于凌晨4时秘密越过藤条河,隐蔽进至攻击出发阵地。6时12分,2营发起穿插。尖刀排4连3排发起勇猛冲锋,只用了10分钟就击溃了守卫929高地的1个班越军,为全营穿插撕开了口子。与此同时,4连的1、2排在前边开路,不顾越军射来的弹雨,沿929高地侧翼山腰迅速向前穿插。约行进了1个小时,尖兵1排找到了通往船头的小路,随即开始了一路狂奔,2排和营主力紧随后面跟进。2营沿路击破越军散兵拦阻,一刻不停,于9时35分左右插至船头地区。廖锡龙前出到先头的4连,指挥部队迅速展开,攻占了附近的360、544高地,控制了巴南棍通向封土的公路。随后立即构筑工事,形成对巴沙山口方向增援之敌的对外防御。

廖锡龙指挥在船头地区完成布防后,不顾危险地只身带上警卫员穿越山地丛林回到后方的营部,并向团指挥所报告。越军得知有中国军队出现在了船头地区,很快从544高地东南侧的炮兵阵地打来了猛烈的火箭炮。因构筑工事、掩体及时,2营避免了伤亡。廖锡龙命令2营进行敌前侦察,搞清了越军的火箭炮阵地位置,然后报告给师炮兵群。师炮兵群于18日拂晓对越军火箭炮阵地进行了火力急袭,2营同时也组织82无坐力炮和轻重机枪向敌猛烈射击,将越军的火箭炮阵地摧毁,解除了其对2营的炮火威胁。整个穿插战斗中,廖锡龙指挥2营大胆深入敌后,仅用了3个小时就插到指定位置,在越军的防御体系中间深深插入一刀。2营在战斗中共毙敌67名,俘敌8名,缴获82无坐力炮1门,并配合炮兵摧毁敌火箭炮4门。自己仅阵亡1人,负伤2人。

2月17、18日激战2天,31师全部攻占了巴南棍、老虎充、麻栗坡地域,对守敌越军741团第64营给予了歼灭性打击。而侧后木桑地区仍有不少于1个加强连的越军在坚守,威胁正面进攻巴沙山口的31师侧翼。因此,必须先歼灭木桑地区之敌,解除后顾之忧,再向巴沙山口、封土县城发展进攻。31师将攻击木桑的任务交给了第91团。廖锡龙刚刚带2营归建,又奉团指挥所命令率领团预备队3营及配属的2连插向木桑地区。

木桑是一个村庄,周围地区山高坡陡、草深林密,东西两侧有一系列高地互相拱卫,易守难攻,是这一带地区的制高点,控制了从边境通向巴沙山口的纵深通道。越军依托在木桑地区修筑的野战工事,卡住要点,时时威胁从正面进攻巴沙山口的中国军队侧翼。据一份破译的越军电报中称:“木桑地区是巴沙山口西北之‘前哨堡垒’,坚守住木桑就可坚守住巴沙山口,最终确保封土县城。”

2月19日下午18时许,师、团炮兵向木桑地区越军各阵地实施炮火准备。廖锡龙通过步谈机指挥炮火向前假延伸,等越军纷纷钻出掩蔽部进入阵地时,炮火突然回头再次急袭,炸得越军乱作一团,慌忙又逃回掩蔽部。利用炮火掩护和越军混乱之机,突击部队迅速向前运动,最近处距越军阵地前沿仅有50米。炮火再次向前延伸后,步兵发起冲击。

借着炮火掩护,8连、9连、2连从北、西、南三面发起冲击,经过1个小时战斗,连续夺取了1442、1492高地和木桑地区的主峰1593高地。攻击意外的顺利,反而引起了廖锡龙的警惕。他判断木桑地区纵深敌情不明,难以迅速捕捉越军主力,加上天色已黑,地形复杂,于是命令暂停攻击,3营及2连在1492、1442、1593高地一线转入防御,并派出1个班进至木桑村南侧监视敌情,防敌偷袭。

根据团指挥所“对木桑地区今后之敌先围后歼”的指示,廖锡龙于20日上午重新部署,以3个连加1个排兵力对木桑之敌进行迂回分割,达成合围。中午12时30分,攻击再次发起。因当面越军已连夜逃走,3营很快就占领了木桑村。廖锡龙判断残敌溃逃不远,急令各分队迅速追击搜剿。

13时20分左右,2连在向木桑以南搜索时发现1273高地有越军活动,双方发生了交火。廖锡龙接到报告后,认为1273高地是插入敌纵深向巴沙山口侧后迂回的前哨阵地,必须予以夺取。于是命令2连向敌发起攻击,其他各连迅速向1273高地靠拢增援2连,营炮兵连向1273高地进行火力袭击支援步兵。这场战斗打得很艰苦,越军凭借有利地形顽强固守,2连与随后赶到的9连与敌进行了反复争夺。在爆破1273高地东北侧洼地越军暗堡的战斗中,9连还打出了一个“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陶少文。关键时刻,8连迂回到了1273高地东南侧,切断了守敌退路。高地上的越军见势不妙,急忙向主峰收缩。廖锡龙当即命令营82迫击炮向主峰集中射击,打得越军四处乱窜。2连、9连乘势加紧猛攻,于15时50分攻上了1273高地主峰,经过搜剿肃清了高地上的残敌。

在整个木桑地区攻坚战斗中,第91团3营及配属部队共毙敌73人,缴获82迫击炮2门、高射机枪1挺、40火箭筒4具、其他各种枪支18支(挺)及大量的弹药和军用物资。3营及配属部队阵亡14人。

为围歼封土地区之敌,31师制定了以主力正面突击、一部兵力侧后迂回包围的战役计划。预定于2月22日7时向巴沙山口之敌发起总攻。

第91团的任务是从北侧沿宾透寨方向穿插迂回到巴沙山口侧后,夺取973、811高地等重要制高点,协同师主力歼灭巴沙山口之敌。21日午夜23时,第91团从木桑、天泛地区出发,翻山越谷向前穿插。这一路全程虽不足30公里,但沿途地形复杂,且全团已连续战斗5天,部队相当疲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穿插速度。经过连续15小时行军,第91团于22日14时才进到宾透寨地区。此时,因91团迟迟不能进到预定位置,31师已将总攻巴沙山口的时间推迟到了23日8时。

为造成攻打巴沙山口的有利态势,31师急令第91团从巴沙山口侧后发起攻击,务必在总攻前拿下巴沙山口东北侧的重要制高点973高地。团指挥所还在路上就接到了师命令,赶到宾透寨后立即布置战斗任务。当时第91团各部已跑得疲惫不堪,预定担任突击尖刀的的1营与团指挥所失去了联系,后边的3营也刚刚赶上来。为抓住战机,团首长立即成立了团前进指挥所,由廖锡龙负责,指挥刚刚赶到的3营向1071、946、973高地发起攻击。

1071、946、973高地及其西南无名高地位于封土县城西北约9公里处,从北侧看住了巴沙山口通向封土的公路。周围山陡谷多,草木茂密,观察困难,不利于部队机动。这一带的守敌为越军王牌之一的316A师98团第9营1个加强连,主要防御方向为南北两侧的巴沙山口、宾透寨方向,利用各高地构成了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并可得到越军远程炮兵的火力支援。

廖锡龙命令7连担任尖刀连,迅速发起攻击。22日傍晚18时40分,在团、营炮火掩护下,7连突然向巴沙山口越军防御的侧后发起猛攻,打了守敌一个冷不防,迅速攻占了越军的警戒阵地1071高地。然后一气向西南方向卷击,顺势攻占了946高地、973高地及其西南无名高地。越军没想到中国军队会在侧后方突然出现,措手不及,连续丢掉了几处防守要点。廖锡龙命令各连前出,迅速巩固阵地、展开防御和搜剿残敌,自己率领参谋人员前移至1071高地继续指挥战斗。

越军不甘心丢掉973高地及附近的重要制高点,很快组织了反冲击。从22日晚21时40分到23日上午8时许,坚守最前沿973高地及其西南无名高地的7连与越军进行了浴血奋战,先后打退越军316A师98团从排到连规模、从偷袭到强攻的4次反冲击。7连一面与越军进行短兵近战,一面还要承受越军远程炮火和高射机枪的火力打击,而且一度弹尽粮绝。最危急的时刻,越军的重机枪已抵近到了距7连阵地50米处猛射,越军的手榴弹能直接投入7连堑壕,2个班的越军还冲上了973高地侧击7连。7连官兵临危不惧,组织兵力、火力重点反击突入973高地的越军,与前来增援的8连一部两面夹击,终于夺回了973高地,将渗透进来的越军大部歼灭。然后又集中火力反击正面进攻的越军,终于将越军的这次反冲击粉碎。在1071高地指挥的廖锡龙命令全营火力支援7连,同时派出8连、9连各一部迅速冲破越军火力拦阻支援7连阵地。7连迭经苦战,打到弹尽粮绝,廖锡龙又命令从8连和炮兵连调剂出部分弹药和干粮,紧急送到7连阵地,缓解了7连的危机。

经过艰苦战斗,7连将越军的反冲击全部粉碎,巩固了所占阵地,坚持到了师主力对巴沙山口发起总攻,对全局战斗的胜利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此后,当面越军未再发起反冲击,而是在火力掩护下,先后多次出动小股兵力到7连阵地前抢运尸体和伤员。7连则以火力进行拦阻,又歼敌一部。

战后,不算被越军抢运走的伤亡人员,在7连阵地前发现越军尸体63具。战斗中,7连缴获82迫击炮1门、60炮2门、12.7高射机枪1挺、40火箭筒8具、40毫米榴弹发射器2具、其他各种枪支41支(挺)及弹药物资一批。7连阵亡9人,战伤30余人。

23日8时,31师向巴沙山口地区之敌发起了总攻。

接近中午的时候,在穿插过程中失散的第91团1营终于赶到了1071高地。廖锡龙命令1营迅速前出,以7连攻占的973高地为依托,向811高地发展进攻,切断巴沙山口、莫西高地区越军退路,阻击封土之敌的增援,配合师主力将守敌一举全歼。1营接令后不顾连续40个小时行军的疲劳,迅速向811高地方向穿插前进。在3营的火力支援下,1营经过一个小时战斗夺取了811高地,以火力封锁了巴沙山口通向封土的公路,然后直逼巴沙山口和莫西高村。

廖锡龙率3营继续坚守973诸高地。参谋人员发现在973高地对面的会肖莲村附近集结了约2个加强连越军,似要准备进行反扑,立即报告给廖锡龙。廖锡龙用望远镜观察后,在地图上标出了越军的准确位置,计算出了坐标,然后向师炮兵群和师指挥所上报敌情。不久,师炮兵群1个122榴弹炮营就以猛烈的炮火连续急袭会肖莲村附近越军集结地域,打得越军伤亡遍地,四处乱窜,无法再集结部队,残敌只能向815高地方向逃跑。廖锡龙根据越军的逃跑路线,修正弹道,再次指示目标,师炮兵群又一个齐射,覆盖了逃跑的越军,彻底粉碎了越军的反击企图。

第91团1营继续向莫西高村发展进攻,与正面进攻的师主力对巴沙山口之敌形成了两面夹击。激战到23日晚19时45分,31师各部队全部攻占了巴沙山口及附近各制高点,打开了通向封土县城的咽喉要道。

2月27日,31师配属云南省军区独立师一部沿公路两侧向封土县城发起进攻。廖锡龙率领第91团1、3营继续守卫巴沙山口沿线阵地,防止越军反扑,掩护师主力总攻封土。3月3日,31师攻占封土县城。廖锡龙率部在阵地上连续坚守了8天8夜,胜利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

3月5日,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开始从越南撤军回国。此前31师已接到军指挥所命令,在主力沿大路撤退回国的同时,以一部兵力向北运动,歼灭盘踞在班绕散地区的越军,然后直接从北侧边境撤回国内。

班绕散是一个小集镇,位于封土县城以北18公里的山区,有公路通向封土县城,是连接边境通向纵深地区的交通枢纽,位置十分重要。79之战前,这里就是越军骚扰中国边境的重要据点。班绕散周围山高林密,分布错落着十余个高地,地形易守难攻。盘踞在这里的越军分属不同建制的地方军、公安军近4个连,全部兵力约500人。越军沿公路两侧高地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工事坚固,配置了较强的火力,弹药、粮食也储备充足,企图与中国军队长期周旋。

3月4日,第91团奉命加强云南省军区独立师第3团1营奔袭班绕散,决心采取多路重点、迂回包围、穿插分割的战术手段,各个歼灭班绕散地区的越军。廖锡龙负责指挥3营从右翼发起进攻,夺取主要制高点2010高地及周围要点。

3月5日凌晨,第91团从巴沙山口地区向班绕散方向发起穿插。廖锡龙率领3营从右翼开进。为争取时间组织战斗,廖锡龙命令各连队要边走边勘查,边打边摸情况,不要盲目冒进,保持好战斗队形。接近班绕散时,廖锡龙指挥3营避开越军重点看防的班绕散至封土公路,直接上山,迅速沿山脊向1493高地前进。18时30分,3营顺利占领了1493高地。团指挥所原定各攻击部队于当日下午到达规定目标后即发起攻击,但负责迂回到班绕散越军侧后的云南省军区独立师第3团1营没有赶到,而且抵达战地的部队比较疲劳,夜间攻击不利,于是决定将总攻时间推迟到6日早晨7时30分。

从左翼开进的1营因与团指挥所的无线电联络中断,没有接到推迟进攻的命令,仍按原命令于当晚向主要制高点1661高地发起了攻击。因越军火力猛烈,1营又未能集中兵力,以致多次进攻不克,伤亡较大。6日天亮后,团指挥所终于和1营沟通了无线电联络。得知1营的情况后,为加快战斗进程,将2营加入到1营方向继续进攻。

廖锡龙指挥3营于6日早晨5时40分开始运动接敌,预定以9连为主攻,夺占2010高地;8连为助攻,夺取1783高地;控制制高点后,8、9连同时向下打,进攻班绕散集镇和1642高地;7连为预备队。

9连在向2010高地的运动途中走错路,没有按时进入攻击出发地区。8连也未及时到达1783高地。团指挥所得知3营没有按时到达攻击出发地区,又发现云南省军区独立师第3团1营仍未能迂回到位,只好又将总攻时间推迟到了11时10分。

9连在向2010高地运动途中偏离了方向,误入1783高地和1642高地之间,遭到了两侧高地上的越军火力夹击,伤亡很大,并且与营指挥所中断了联系。廖锡龙在营指挥所听到1783、1642高地附近传来密集的枪声,同时接报8连还未到达1783、1642高地,与9连又联系中断,其负责攻占的2010高地方向没有动静。根据3营攻击区域没有其他友邻部队的情况,廖锡龙很快判断出9连可能是走错了路,在1783、1642高地与越军发生了战斗。他当即命令8连迅速前进,查明情况。不久,8连尖兵通过步谈机报告,9连确是在1783、1642高地已投入战斗。廖锡龙果断调整部署,为避免9连再做横向运动进攻2010高地而增大伤亡,命令8连迅速转移攻击方向,向2010高地攻击前进。

9连的步谈机终于叫通了营指挥所,廖锡龙命令9连将错就错,接替8连完成攻打1783、1642高地的任务,不给1783、1642高地之敌以喘息之机。同时,以营82迫击炮的主要火力支援火9连战斗。在营炮火掩护下,9连奋勇冲击,攻占了1642高地大部。

在9连激战的同时,8连沿山脊快速发起冲击,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战斗,连夺1635、1653、1873、2010四个高地,控制了班绕散东侧的重要制高点。此时,左翼的1营先后6次进攻1661高地都没有奏效。团指挥所得知右翼获得重大进展,立即命令8连乘胜出击。8连以2个班控制2010高地主峰,连主力居高临下向西南侧的1931、1822高地发起迂回攻击。经过一个小时战斗,8连先后将1931、1822高地攻占。随后,8连乘胜攻占了班绕散集镇,切断了越军北逃的退路。8连越战越勇,很快又以一部兵力向1783高地出击,协同9连作战。下午13时,8连攻占1783高地,9连也全部攻占了1642高地。

至此,班绕散集镇及右翼要点全部被3营攻占,守敌1个连另2个排基本被歼。团指挥所得以集中2个100迫击炮连和2个营的82迫击炮全部用于支援1营战斗。1营组织兵力再次发起进攻,经过5个多小时苦战,终于将1661高地攻占。

3月8日凌晨,班绕散地区进攻战斗全部结束。第91团共毙敌少校以下317人,俘敌5人,缴获各种火炮13门、各种枪支146支(挺)、各种枪炮弹、地雷、电台、汽车一批及大量军用物资。第91团伤亡近200人,其中阵亡57人。

随后,第91团撤到边境一线的西罗楼地区搜剿残敌,掩护军主力撤军。3月11日,第91团撤回国境内的金平县十里村。

在1979对越作战中,第91团于23天内进行大小战斗29次,深入越南境内23公里,共毙敌666人(不含运走的越军尸体),俘敌15人,缴获各种枪支233支(挺、具)、各种火炮20门、各种弹药17万发及其他大批物资。第91团牺牲112人,负伤309人,比较好地完成了作战任务。特别是在班绕散战斗中,第91团以一个加强步兵团单独在一个方向上歼灭越军有野战防御工事并预有准备的一个加强步兵营,受到总参表扬,战后获昆明军区记集体二等功,并奖给“二等功臣团”锦旗。

廖锡龙在这次对越作战中相继指挥了1049高地捕俘、穿插船头、木桑攻坚、强击巴沙山口、奔袭班绕散等战斗。其判断准确、组织周密、果断决策、临机应变,显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战后,他率领的第91团3营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营”荣誉称号,9连被中央军委授予“猛虎连”荣誉称号,2连被昆明军区授予“猛虎2连”荣誉称号,9连副班长李光辉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9连副班长陶少文烈士被中央军委授予“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 荣誉称号。

廖锡龙一战成名,从此步入了晋升的坦途。1980年3月,廖锡龙作为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涌现出的优秀年轻指挥员,被选送到当时北京的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从军事学院进修回来后,1981年11月,廖锡龙升任第11军31师副师长。1983年2月,廖锡龙升任第11军32师师长。年底,他又调回31师担任师长。1984年4月30日,廖锡龙指挥第11军31师收复了云南麻栗坡县境内被越军侵占的中国领土者阴山。他在作战中指挥若定,判断准确,又打出了一个自卫还击的精彩战例。战后仅十多天廖锡龙就快速晋升为第11军副军长,并罕见地在报纸上公开披露消息,一时引起军界轰动。此后他指挥11军部队接替14军首批参加轮战,坚守老山地区诸阵地126天,并指挥者阴山地区防御作战,攻强守固,再歼敌1699人,胜利完成了中央军委和昆明军区赋予的作战任务。在此期间,廖锡龙又升任为第11军军长。

1985年6月,廖锡龙被任命为成都军区副司令员,与其他军区领导一同坐镇新成立的成都军区云南前指,继续指挥两山地区的坚守防御作战,一直到10年中越战争画上句号。可以说,廖锡龙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军界参加中越战争时间最长的军人之一。

1988年解放军恢复军衔制后,廖锡龙被首批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廖锡龙晋升为中将军衔。1995年7月,廖锡龙被任命为成都军区司令员。2000年,廖锡龙晋升为上将军衔。

2002年11月,廖锡龙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军事领导机构成员之一。

2012年10月,廖锡龙卸去了总后勤部部长职务。中共十八大之后,他又卸去了中央军委委员职务,光荣退休了。

廖锡龙起家的老部队第11军31师91团,1985年改编为陆军第14集团军步兵第31师91团,1998年又与沈阳军区坦克18团合编为陆军第14集团军摩步第31师装甲团,至今戍守在云南边疆。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30 银元!

喜欢龙晓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龙晓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