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辞旧迎新,怀旧是寻找一种安慰——为迎接一位发小叙述的陈年旧事(上)
送交者: 丁剑印尼纪事[♂中书令★★★♂] 于 2019-01-03 9:08 已读 831 次 7 赞  

丁剑印尼纪事的个人频道

本文开篇,我也学学说书艺人,甫一登台,为吸引听众,先念几句定场诗,压压场子:

人生在世天天天,岁月如梭年年年。

悲欢离合有有有,真情无价甜甜甜。

几个月前,我还在国内,突然收到同学周明从澳洲发来的信息:“老同学,我年底要去印尼度假,父母和姐姐届时也从香港过去,会到雅加达。我不知道你在哪一个城市,希望到时能够与你在印尼相见。”

我立即回复:“好的,欢迎你们。我那时应该也在雅加达,能在异国他乡与老同学及令尊令堂——也是咱们小时候的老师重逢,是件喜事,我当尽地主之谊。”

周明移民澳洲悉尼已经30年了,但在40多年前,我们是山西一所铁路子弟学校的小学和中学同学。那个年代,我和他同在北方黄土高坡的一座小城市长大,住在同一个铁路家属院,彼此有着发小之谊。

 “发斜原本是北京话的一个方言词,指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于同性之间,叫做“总角之交”(古代小孩子把头发扎成髻,被称作“角”,后来人们习惯把童年时代称为“总角”),于异性之间,则叫做青梅竹马。 6park.com

己相比,发小不仅在数量上同样有限,分量上也更重一些,因为它蕴含着我们整个人生最不可复制的快乐难忘的儿时记忆。

我和周明等一帮同学,就是发小的关系,相互有着同样的感受。

自打听说周明要来和我见面,我就不时陷入陈年旧事的回忆中。

侯马这个地方 6park.com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我大多生活在晋南的一座小城,名字有点特别,叫侯马。辖区不到300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0多万,属袖珍型城市,是山西省行政区域面积最小的一个县市。

侯马虽然不大,但资历深厚,灿烂悠久,在时代长河中兴衰起伏,无数次演变,颇值得一说。

先说其地名,实际上在当地,老百姓很少有姓侯的,姓马的也不多,为啥起了侯马这么个地名?传说有两个版本:

其一,明末,闯王李自成领着起义军路过此地,天色已晚,人困马乏,便下令在此过夜。荒郊野外,也没安营扎寨,怎么睡觉?闯王让马卧下,把马料放在马嘴边,让手下人都靠着马背坐了一夜。第二天李自成感叹:“咱们靠着马就(蹲)了一夜,可说是伺候了一夜马啊! ”从此,这里便改称“侯马”。

其二,说是清朝末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之前,慈禧太后连夜逃往西安,经过这里时马匹都累坏了,慈禧不得不在此等着,让下面人给她换马。山西人说等不叫等,叫候——把等一会儿说成候一会儿。既然老佛爷慈禧都在这里候过马,起个地名叫侯马,对小地方的臣民也是一种荣耀。

再往前追溯,侯马可不得了!

史料记载,早在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晋国的首都。那时,侯马称新田,而晋国系春秋五霸之一,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天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等广大地区。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将都城迁至新田,称为新绛。传位13世,历时208个春秋。

华夏五千年,春秋战国五百多年,其中有两百余年,侯马作为一个诸侯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屹立在波涛翻滚的汾河与浍水之滨,雄居于质朴苍茫的黄土高原之上。城墙坚固,壁垒森严,城外壕沟宽阔,城内宫殿巍峨,马蹄声声,旌旗猎猎,其街道民居与市井生活都是晋文化的精华和高峰所在。

想想看吧,那是一幅何等壮观的景象! 6park.com

侯马市晋国古都博物馆内复制的古城墙。 6park.com

只是后来,沧海桑田,地面上的新田古都早已荡然无存,地下的侯马晋国遗址直到1952年才发掘出来,出土文物极为丰富,辉煌夺目,世人惊叹,由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1965年在秦村晋国遗址中出土的文物瑰宝《侯马盟书》(郭沫若命名),更被列为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之一,也是山西博物院馆藏的十大国宝之一。

侯马市新田广场矗立的晋国宝鼎塔。

6park.com

说来有点惭愧,作为一个在侯马长大的孩子,我于上世纪70年代,在铁三处家属院子弟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读到高一,才跟随修铁路的父亲去了湖南,这期间竟然对侯马光辉灿烂的人文历史毫无所知,估计那帮发小同学也和我差不多。曾几何时,我和同住在同一排房子的刘强,前面一排的刘晋、毛孩,再前面那排的陈光晋、王德明,还有更前面的王保良、姬明杰等几个前五栋的同学,放了学就去班长刘波家吹牛聊天讲故事,天花乱坠,无所不谈,却从未有谁说起过这个话题。

唉——那个年代真是孤陋寡闻的可以!

一方面,想当年信息闭塞,正是文革末期,地方当局的宣传机器还在天天忙着搞大批判,批林批孔,评所谓法家儒家,便很少对这些值得骄傲的历史文化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彼时全中国的中小学都热衷于开门办学、学工学农,顾不上开展人文方面的系统教育,我们上的那种企业子弟学校,教学质量尤其不高,学生操蛋的多,老师管不了,就算有满腹经纶也懒得多说。

人们常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来形容世事盛衰兴替,感叹时局变化无常。对于侯马而言,更是如此,这个曾经的晋国都城,自春秋战国之后便风光不在,一落千丈。先是在秦汉时期降格为县,县治仍设于新田(即侯马),然后在北魏时期又再度缩小为镇,历代都属曲沃县管辖。

据说五六十年代,有人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来形容当时的侯马镇之小:

十字街一条路,四盏路灯全罩祝

东街百货照相馆,西街影院缝纫组。

南街镶牙弹棉花,北街储蓄杂货铺。

十字路口最热闹,红旗饭店副食部。

6park.com

尽管如此,侯马仍然凭借其晋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再加上从本地走出了一个大人物彭真,这使它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设立的县级市之一。

1958年,曲沃、新绛、汾城三县合并为侯马市,属晋南专区,那时候咱们这班60后的发小都还没有出生。1962年因国民经济暂时困难,侯马市下马缓建。1971年,国务院再次批准析出曲沃县5个公社恢复侯马市,属临汾地区。2000年11月临汾撤地设市,县级侯马市改由山西省直辖、地级临汾市代管。

令我们这班同学感到自豪的是,侯马虽然只是巴掌大的一个小城市,但是陆海空三军齐备,都有部队驻扎本市。

陆军28军84师(1685部队)师部当时就在东庄附近。五0一(邮电部第七研究所)后面还有该部队的一座小医院。

我小时候是个超级军迷发烧友,整天梦想着能当上解放军。上四年级那年,有一次晚上在建筑七公司看电影,认识了两个河北沙城籍的后勤兵,都是1685师部修理所的战士。他们问,你们铁三处家属院有没有沙城人?我想起班里同学朱国华一家是从沙城迁过来的,礼拜天就和朱国华一起跑到1685修理所,兴冲冲地和那两个解放军叔叔及修理所官兵们玩了一天。不仅吃了部队的大锅饭,晚上又到他们师部看了一场电影。散场之后,所长还命令一位会武术的王姓战士,专程把我俩护送回来,这让我和朱国华快活感动了好多天。

从1685再往里走,到小贺村东北角,有一个空军飞机场,原是空军十二航校下属的一个初教团,一排排初教6型螺旋桨飞机就停在那里,飞行训练时常掠过我们家属院上空。上小学时,我曾经去机场看过一次空降兵跳伞,从此念念不忘。到了初中,有一天心血来潮,又鼓动刘晋和我一道骑自行车,顶着寒风去看飞机,结果在飞机旁边被哨兵当场抓住,训了个灰头土脸,闷闷不乐地回家了。

上次回侯马与同学聚会,听市政府工作的王德明同学说,原来的空军航校已经改为陆军航空兵训练团了。

在侯马时,我唯一没有探访过的就是海军部队,因为离家属院太远。只是在庆祝粉碎四人帮和华主席上台的游行活动中,看到有海军代表队持枪走过主席台。当时闹不明白,侯马没有大海,怎么会有海军呢?后来才知道,海军司令部在侯马远处的中条山脚下派驻了一支海图测绘部队(后迁到天津,现改为海军航海海图出版社)。

在毛主席号召备战备荒的六七十年代,侯马因为地处三线腹地,一旦发生战争,想象苏联打过来北京失守,山西以及侯马作为第二道防线,不仅驻有陆海空部队,而且还把一大批军工企业和中央部属工厂从北京迁到这里。

6park.com

2017年5月,部分发小同学回侯马聚会时在新修的高铁侯马西站留影。左一为专程从澳大利亚赶来的周明同学。

咱们这帮人,尤其是男同学,打小就觉得侯马人杰地灵很不一般。其实咱们班三四十个同学,父母的老家在全国各地,没有一个是侯马人,甚至没有山西人,噢——不对,有一个同学老家是山西的。谁?——咱班刘海卫同学,老家就在侯马旁边的闻喜县,他老爸L校长说一口晋南土话,说起来饶有趣味。刘老参加过抗美援朝,属于打过仗负过伤的有功之臣,五十年代就是科级干部。因为是山西人,他被前方铁三处机关派回后方家属院,在子弟学校担任校长多年。

那时候学校有块菜地,是公家的,校方发动师生利用上劳动课的方式种了不少蔬菜。可是嘴馋又调皮捣蛋的学生总会去偷,悄悄“咪西”(吃)了。海卫他爸刘校长非常负责,天天去菜地巡视,对什么品种的菜苗,结了多少果实一清二楚。有一天全校早操过后开大会,刘校长就学生偷菜问题开始训话,他操着浓重的山西口音痛心疾首地说:“西红柿,红一个,丢一个!茄子丢了十八个,丢了三个大辣子1

结果一散会,每个班的孩子都在那里模仿刘校长的口音,学说这句话,此起彼伏,乐此不疲,以致于成为我们那批学生无人不会的经典段子。

现在想想,真应该给咱们已故的刘校长道个歉!那时候我们这帮学生确实是一帮自由成长、没大没小的熊孩子!

我记得还有一位打排球的杨晋娃,就是初中时从市委院太铁二小转来咱们班的大高个帅小伙杨晋平。我听他妈妈说话好像是山西口音,比如杨晋平的乳名叫晋娃,他妈一喊他就是“鸡娃”——山西话就是这么叫的。以为他家也是本地人,结果晋平告诉我,他父母老家其实都是西北的(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方言与山西话比较接近),西北哪个省?晋娃没说,反正不是华北省份的山西人。

虽然咱院同学们的老家都不在山西,更不在侯马,可是有不少是在山西出生的。山西简称晋,咱班同学除杨晋平之外,还有刘晋、陈光晋、周文晋,崔毅他弟弟叫崔晋,周东生他弟叫周晋新,比咱们低一班的还有个李晋(小名毛豆)。一看这些名字,就知道他们和山西省的渊源关系。

6park.com

当然,那些名字不带“晋”的同学,也有很多生在山西,其中有岳金玉、崔毅、王保良、程广良、赵淑娟、张凤珍、刘琦茹、刘秀萍等……都是在侯马旁边的新降出生的。再加上咱们从小在这儿长大,都自觉自愿把侯马当成了故乡。大家参加工作便各奔大东西,几十年后更是分居天南海北,但是对侯马这地方,依然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同学们回到家属院,见到阔别几十年的白发大妈格外亲。

比如咱班王保良,他爸老家是河南的,老妈是山东人。他本人十几岁去湖北上技工学校,然后参加工作又上大学,一直是在山西以外的地方生活,如今又在京城一家央企当了不小的官,混得挺好,早已在首都安家落户。可他心里不由自主,总感觉自己是个侯马人。

去年,王保良作为同学聚会的主要发起人,在群里一发号召,他自己首先激动的夜不能寐,提前个把月便赋诗一首:

泡泡温泉,摘点槐花。想念同学,回咱侯马。大院不再,心中泪洒。童年时光,温暖天涯。游子归来,情谊可嘉,半生余欢,故园芳华。

我当时正在印尼泗水写华侨传记,看到老同学这首“老树体”的打油诗,一时兴起,忍不住也续了几句:

喝杯淡酒,说说闲话。发小欢聚,心里开花。儿时记忆,重又发芽。一别半生,酸甜苦辣。岁月像刀,杀我杀他。青春如鸟,飞不见啦!人生路上,还在挣扎。苦乐年华,都不容易。返朴归真,嘻嘻哈哈。功名富贵,去他妈吧! 6park.com

左起:王保良、本文作者、周明。

另一位合肥中铁四局的同学安保田看了,也勾起了对侯马发小的满腔思念。保田是一位有名的摄影家,年轻时和我还有王保良同在局机关写写画画,后来在局工会主管体育工作。古人说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虽然老安和咱们这帮同学还没到暮年,但只要有几个人接上头了,就自然而然引发了对更多发小同学的关注之情。他这人做事一向踏实,下决心,一定要把阔别几十年、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同学串联起来。他说,“挖地三尺,也要把大家的地址和联系方式找到。”

结果不到一个礼拜,那个名为“侯马发斜的微信群里,就一个接一个聚集了44人,不管是当年班里的活跃分子还是从小就默默无闻的低调人士,基本上被保田“一网打颈。

他真是管了一桩有意义的“闲事”。

6park.com

摄影家安保田同学(右一)与女发小们的合影。

有了这个“侯马发斜群,多年未见的发小们就开始每天在群里使劲聊。

2017年4月中旬,北京的王保良去武汉出差,晚上就和同学刘凤霞、刘秀萍、赵淑娟、刘晋、周明、张凤珍、王德明、李听明、刘波、徐新路等人在群上聊开了童年时代的侯马小吃,竟越聊越饿,难以成眠,情不自禁,又写下这段合辙押韵的快板诗《侯马回忆》:

铁道边的槐花,甜草根的泥;牙膏换的黑枣和柿子皮。

火车站的烧饼吃不够,南西庄的小酸枣长在城墙里;老街的澄沙糕甜掉牙,野地里的高粱杆也差不离。

东呈王的榆钱滑溜溜,老汉推车卖的还有果丹皮;大院里的爆米花一锅锅炸,品种有那高粱和玉米。               

遛完那红薯遛土豆,再摸点那毛豆和玉米;烤几只蚂蚱当肉吃,炸一碗知了馋死你。           

绒花树那一路起红云,五0一的露天电影叫着阿妈尼;快乐的童年和少年,家属院流传温暖的记忆。        

同学们走向东西南北,挣名挣利挣钱去。五十年醒来一回首,幸福快乐你在哪里?朱门酒肉穿肠过,最难忘槐花和苞米;回来同学再相聚,侯马侯马等着你!         6park.com

重聚在儿时爬过的槐花树下。 6park.com

6park.com

去年五一节前夕,他和在山西太原高就的苗江苏登高一呼,发动大家回侯马聚会,几十个毕业38年的同学不论远近,呼啦啦就赶了过去,既是出于发小之情,也是出于同一种对侯马的故乡情怀。

  筑路工人的“眷村”:铁三处家属院琐忆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城市居民,便开始出现了一个有别于市井胡同老百姓的群体——各种大院住户。在以北京为首的各大城市,大院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部队大院,一类是单位大院;单位大院又分机关大院和各类企业及工厂大院。

这三类大院从硬件设施和生活水平方面,其标志是由高到低,排列下来一目了然。威风凛凛的军队大院最高大上,门口有哨兵站岗,这类大院的孩子,老爹皆为部队将校,至少是营团级以上军官,在军人至上的年月,军队大院的子弟,很多人天生优越,天不怕地不怕,牛B哄哄。然后是各级党政机关大院,这类大院的孩子,父母都是国家干部,有一定文化修养,子女们也都见多识广,言谈举止也比较从容自信。再往下就是国营大企业的生活基地,住房虽然比不上前面两类大院气派,但至少也是楼房,服务设施齐全,几十年前家家就有上下水的卫生间,大人孩子衣着相对光鲜整齐,属于改革开放以前的小康水平。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便是基层厂矿企业的家属院,属于大院阵营之末流。如果在大城市,生活条件还不错,如果在小城镇,那就相对简陋,和分散在街道小巷的住户相比,仅仅是房屋排列有序,多了一道围墙而已。

我们这帮同学,当年也是大院的孩子,只不过我们的家属院,偏居小地方一隅,因各自父母多为普通职工,家属院也就属于等级之外那种。与前面所说的几类大院相比,除每户住房也是单位统一分配,无需花钱自建或购买之外,其他方面完全不能和人家相提并论。 6park.com

直到这十几年,城市住房全部实现商品化以后,各种大院的各种差距才被逐渐拉平。

当年的家属院已不见踪影,变成了同学们身后的现代化小区。

我和这帮发小同学,那个年代住的大院,官方名称叫:铁四局三处侯马办事处,按民间叫法,就是铁三处家属院。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家属院选址建房的时候,其上级单位是铁道部华北铁路工程局第三工程处。华北工程局后来更名为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下属的第三工程处番号没变。

所谓铁路工程局和工程处,顾名思义,就是南征北战修建新线铁路的施工单位,当时虽然属于铁道部垂直管理的中央企业,但是职工家属跟着筑路工地东奔西跑到处流动,长期居无定所,条件简陋,生活艰苦。

六十年代中期,三处从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深处的吉兰泰铁路工地,转战来到山西晋南,建设侯(马)西(安)线。干了没多久,侯西铁路下马,大部队又调往湖北、湖南修建焦枝、枝柳铁路去了。上级有指示,干部职工的老婆孩子一大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走那儿带那儿了,处领导就下决心在侯马建一个家属基地,把大人小孩集中安置下来。

于是,铁三处侯马家属院应运而生。

6park.com

想当年,咱们大陆解放前夕,国民党80万残兵败将,很多人带著家眷一起逃难去了台湾,岛内突然人口暴增,急需地方安置。国民政府为此在台湾各处兴建许多“军眷住宅”,因其格局像是密集的村落,民间遂简称为“眷村”。 6park.com

如今看来,我们这种筑路工人的家属院,有点类似于台湾的“眷村”,只不过咱的父辈可不是败退的国民党兵,而是共产党领导的铁路建设的开路先锋。

建家属院,为什么会选择侯马这样一个小城镇呢?

据长辈们说,主要是看上了侯马居民的物资供应比其他地方都好。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全国城镇居民衣食住行必须按计划执行。山西省是玉米产区,境内城镇居民每月凭粮本供应百分之七十的粗粮——棒子面和高粱米,只有百分之三十的细粮白面,几乎没有大米。而侯马却不一样,据说居民供应一度与首都北京一模一样,百分之百大米白面,副食品也很丰富,要什么有什么,足以让外地人眼红心热。

6park.com

侯马小城之所以如此牛气,据说是托了大人物彭真的洪福。这位彭老爷子(彭真原名傅懋恭)从小在侯马垤上村长大,发达显贵之后不忘家乡,对侯马的感情就和咱班同学一样魂牵梦绕。他当时在北京当市长,又是中央书记处书记,位高权重, 呼风唤雨。听说彭真给山西省下令,北京怎么供应,我老家侯马也怎么供应。 6park.com

回侯马聚会的同学参观彭真故居

民以食为天。侯马虽小,生活供应却享有特权,所以一度被称为“小北京”。咱们的父辈对于上级领导让他们的老婆孩子在此安家落户,自然是一百个拥护。

没想到好景不常,家属院刚刚开建,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

彭真被打倒,他老家侯马的城镇居民生活待遇,也立马被打回原形,恢复到百分之七十的粗粮状态。反正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从来都是棒子面当家,天天都是窝窝头,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很少一点白面,只够每天中午擀一顿面条,再蒸几顿馒头,你就等着下个月再买细粮吧。

再说说侯马家属院的具体选址问题。

咱们家属院的大人小孩明明是城镇居民,可是家属院的房子却没有建在市区的哪条街道旁边,而是紧靠南西庄,建在一片荒凉的野地里。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咱们的父辈,以及他们的领导大多数本身就是农民出身,家属院和农村挨着让他们觉得既亲切又踏实。如果建在城里,他们认为这些皮猴似的孩子会到处乱跑,不好管教。

还有一个理由就是,那时候农村的土地实在是太便宜了,使用起来异常简单。据咱班王德明同学告诉我,咱们院占用了人家南西庄几十亩上好的庄稼地,当时铁三处仅用一车皮木头和大米给了南西庄,就把这些地归为己有了。德明的父亲王海山伯伯是家属院初建时期的元老,又在咱们学校管过总务,他提供的应该是比较权威的信息。

一车皮木头和大米就换了近百亩好地,天下还有什么比这更划算的事吗?——没有啦!以后也绝不会再有。

家属院建设初期,院里连公用的自来水也没有,咱班李玉良家那排房头有一口老井,人们吃水要到井边去打。关于那口水井发生的趣闻,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咱们班陈光晋上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和两个小伙伴在井边玩耍,三个孩子不停地朝井里扔石子,玩着玩着,陈光晋突然不见了。那两个孩子慌了,赶紧告诉大人说陈光晋掉下去了。院里的大人小孩马上把老井团团围住,用桶拼命从井里往外提水,对落井者展开生死大营救。这期间,陈光晋不知又从哪里钻出来了,也和一伙人围在井边帮忙提水,眼看井水都快淘干了,陈光晋憨憨地问了句:谁掉进去了?有人心急火燎地吼叫着回答:是陈光晋!

陈光晋听罢,愣住了,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懵圈了,半分钟后才弱弱地说了六个字:——我就是陈光晋。

 咳!他奶奶的,原来是一场虚惊。大人们哭笑不得,各自散去,这也成为家属院草创时期的一个经典段子,流传甚广。

去年同学回侯马聚会,刘晋和我、王保良、苗江苏、赵淑娟、刘琦茹、崔毅等人先到一步,晚上吃饭喝酒,刘晋又讲起这个故事,听的大家哈哈大笑,纷纷叫绝。第二天陈光晋来了,刘晋再向他本人求证。光晋说,当年确有此事,只不过被严重夸张了。他当时朝井里扔了几个石子之后,就跑到附近房子后面玩去了。那两个孩子只顾埋头看井,没注意到陈光晋跑走了,看见井里冒泡泡,大脑一时短路,就以为是光晋掉进去了,结果便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误会。

光晋告诉刘晋,实际上当时大人们还没开始从井里淘水,他就在井边现了真身,至于井快淘干了的说法,那是人们艺术加工出来的。 

1970年之前,家属院大兴土木时,上面还没给侯马基地办事处调配汽车,院里只有三套马车,用来拉砖拉瓦运输物资。我对当年大院的马车已经没什么印象了,但是记得咱班同学董宪章他父亲董伯伯曾经在院里赶过马车。董伯伯是山东人,笑眯眯的不爱说话,脸上皱纹挺深,长得有点像中国版的爱因斯坦。他是三处侯马基地办事处的老工人,什么活都会干,我家住前五栋的时候,董伯伯来我家盘过几次炉子,又好烧又省煤。

咱班的一位同学,如今在成都生活,就是那个小名叫长娃的李听明。他上次聚会没来,但是每天都关注微信“侯马发斜群里大家的发言。是长娃在微信群里提醒我,别忘了记一笔当年的马车。他说:“我记得,建院时三处派送了三套马车,马还是以前部队的军马,身上还有号码,后来派来一辆汽车,不知道把马车送给了哪个农村。”他还补充说,汽车是苏(联)制“嘎斯车”,就是在电影战争片里看到的那种四轮轻型军用卡车,车门是半截的,有前后传动轴,其实就是野战中吉普的放大版。

经李听明一说,我也想起来了。家属院最初派来的汽车是停在前五栋旁边的老学校内,司机是比咱们低一班的傅强的爸爸傅国安。傅国安还有一个助手陈松林,是个贵州籍的转业军人,年纪轻轻,发际线很高,露出宽宽的额头。

住在我家前排的高一班同学左建华,不止一次地叫着我的小名对我说:“乃辉,我告诉你,一个人聪明不聪明,主要看他的额头宽不宽,脑门亮不亮。你看陈松林的额头又宽,脑门又亮,肯定是咱们院最聪明的人。要不然他怎么能学开汽车呢?”

小陈叔叔的师傅傅国安,有个老父亲——就是傅强他爷爷,是咱们学校当校工,在传达室收发报纸信件,并负责打铃。这是位瘦瘦的小老头,走路弯着腰,精神矍铄,说一口河南话。我妈年轻时在三处工地医院工作过,她管傅伯伯叫傅领工,想必老人家早年在工程队做过领工员。

在傅领工之前,还有一位比他更老的老头在老学校看大门,那位老人家姓党,四方脸庞,白发苍苍,目光深遂,冬天穿一身样板戏《红灯记》中李玉和穿的那种蓝呢子铁路制服,脚登一双翻毛大头皮鞋,总是静静的,基本上不说话。大人们管他叫他老党头,小孩们叫他党伯伯。党伯伯有个儿子叫党建国,是学校高年级同学,应该比咱们大个七八岁。党伯伯的老伴是个瘦瘦的老太婆,烟瘾很大,说话声音也大,手里整天夹一根烟卷。

听说党伯伯解放前是国民党的人,我上小学时,曾经看到一些比我还小的小屁孩,每当从学校大门口经过,就边跑边唱他们编的歌谣:“老党,老党,当过国民党……”

传达室内,党伯伯听到了,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要知道在当时那个狂热的文革年代,政治高压,人人都在发神经,党伯伯这样的人除了噤若寒蝉,三缄其口之外,又能如何呢!

6park.com

现在想来,老人家应该是个有故事的人。只是我们这帮当年的发小都已年过半百,他那一辈人自然早已作古,风流云散,与他们的人生故事一起入土为安了……

当年家属院留下的旧物只有大门外这堵围墙。

上面两张照片,使我想起了汪峰的一首歌词,并试着改写如下:

挥挥手,春风掠过田野,吹不倒记忆中的围墙;挥挥手,晚霞嫣红,映醉我们正在老去的年华。挥挥手,倦鸟飞过丛林 ,隐没在往事的深谷。我们都站在路旁,默默地,挥挥手,又走向岁月的远方。

唉!我这人写东西有个毛勃— 一提笔就刹不住,每次发表多是长文,相当考验读者耐心。曾有朋友多次批评提醒,我每每虚心接受,却是屡教难改。你看,这回要写的发小周明还未出场,我又哩哩啦啦说了那么多!

怎么办呢?只好分成上下两篇发出。

周明和他父母的故事,咱们下篇再接着说吧。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贴主:丁剑印尼纪事于2019_01_03 9:20:39编辑 6park.com

贴主:丁剑印尼纪事于2019_01_03 9:39:55编辑 6park.com

贴主:丁剑印尼纪事于2019_01_03 9:42:05编辑 6park.com

贴主:丁剑印尼纪事于2019_01_03 9:43:25编辑 6park.com

贴主:丁剑印尼纪事于2019_01_03 9:43:54编辑
贴主:丁剑印尼纪事于2019_01_03 9:44:10编辑

评分完成:已经给 丁剑印尼纪事 加上 300 银元!

喜欢丁剑印尼纪事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丁剑印尼纪事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丁剑印尼纪事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