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奴才练过兵,没有打过仗”:清末重金编练的新军为何不堪一击
送交者: jeffg[★★太尉★★] 于 2019-03-29 3:42 已读 4248 次  

jeffg的个人频道

6park.com

1910年秋末,近代很有影响力的纸媒《大同报》刊发了题为《统一军政之办法》的文章,径直质疑清廷军权集中的做法:



以全国军政委之于三、二人。三、二人中,属于亲贵,以其天潢贵胄,信之于朝廷,是否有军事之学问,军事之阅历,军事之常识,皆非计也……以此而欲求全国军事之进步,岂不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哉!故政府专筹统一军事以防内乱,实乃春蚕自缚耳。



对此尖锐意见,傲娇的少壮派王公似乎充耳不闻,未予理睬。



然而,残酷的现实狠狠地打了诸位皇室的脸。武昌起义后,隆裕太后召开御前会议,商议镇压革命方案。众人争执不下,而军谘大臣贝勒爷载涛却一言不发。隆裕心想平日载涛训练军队,应该有御敌之策。于是回过头来问跪在一边的载涛:“你是管陆军的,你知道咱们的士兵怎么样?可否一战?”



载涛一听,连忙趴下磕头,答道:“奴才练过兵,没有打过仗。”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持续十年的清末军政改革,到头来换得如此荒诞的结局?



“收天下兵权萃于京师”

 

清代兵制之演变,大致有三:最初以八旗和绿营为主,之后因镇压太平天国之故渐由湘、淮为代表的勇营及防军、练军取而代之,至清末则彻底转向西法,编练新军。



云南组建的十九镇新军在令旗下操练队列。清末庚子事变后,清政府推行新政,进行军事改革,1903年成立总理练兵处,并合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既然是新式军队,定要设立新的机构与之配套。为了统一军制,尤其是对各省练兵进行有效管理,光绪二十九年 ( 1903) 十月,清廷在京师设立练兵处,作为全国练兵统筹机构。派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充会办练兵大臣,并派铁良襄同办理。显而易见,练兵处是独立于兵部之外的编练全国及各省新军的总机关。



在其颁布的章程中规定:地方督抚对各省练兵事宜“时有关涉”,战时征调时必须“协力襄助”,要不分畛域,积极配合。可见督抚只是处于协从地位。进而言之,练兵处设立后,举凡新军之军政、人事、财务、训练、指挥、监督等一切权力,均归其统辖,无怪乎时人认为此机构等于“收天下兵权萃于京师”。美国已故远东问题专家拉尔夫·尔·鲍威尔就指出,“自1901年清政府复行新政开始以来,清廷统治中枢的军事政策便含有由中央掌握更大权力的意图。”



清末,清军第五镇士兵的装束。该镇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6月,由袁世凯从武卫右军先锋队中抽拔12营,陆军第四镇抽调步队4营,马炮队各1营,并从青州、德州旗兵营闲散佘兵内挑选精壮500名,和招募部分新兵,合编而成驻山东济南、潍坊等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合意就得变更。光绪三十二年(1906) 九月,在中央官制改革中,清廷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太仆寺并入其中,应行设立之海军部、军谘府未设以前,均暂归陆军部办理,“实综军政、马政、军谋、军学四大端”。据《陆军部章制》规定,陆军部为“总理全国陆军事务”的最高军事机关,“此次所拟厅司章制,新旧统筹,寓合于分,以期融会”。出人意料的是,铁良挤掉了袁世凯,出任陆军部尚书。老袁倒也识趣,十月初,袁自请将北洋军第一、三、五、六镇 “归陆军部直接管辖”,第二、四镇仍归自己“统辖督练”。奉朱批:“现在各军,均应归陆军部统辖。所有第二、第四两镇,著暂由该督调遣训练。”仔细玩味清廷这份指示,一个“均”字,一个“暂”字,打算将所有地方军权揽入掌中的企图已是毫无掩饰。



1908年11月,安徽安庆,太湖秋操(秋季军事操练)现场,检阅大臣有陆军部尚书荫昌(左一)、两江总督端方(左二)、安徽巡抚朱家宝(左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陆军部外,清廷还设立直属于皇帝管辖的军事统率机构军谘府。其前身脱胎于负责筹防用兵事务的陆军部军谘处。清廷自1909年就计划设立该机构,但限于各种原因,迟迟未能启动。直到1911年4月,清廷下谕设立军谘府,“自宣统元年五月设立军谘处,以为军谘府之基础,时阅两年,筹办已有端绪,参谋军事最关重要,著即设立军谘府,秉承诏命,襄赞军谋。”军谘府是皇帝的参谋机关,所奏事件属军事机密,清廷准予军谘府拥有特殊的奏事权力,比如“军谘府奏事均由面奏或用奏片,不具正折”,“谘府奏事以军机、军令为限”,“军谘府奏事均不登载官报”等,可见该机构协助皇帝直接处理军政,位重权高,不免会与相关军事机关产生摩擦。



至此,清末通过练兵处到陆军部,再到军谘府这一系列机构和职能的调整,陆军、海军和军令分别细化并成立了具体负责机构。陆军部、海军部和军谘府形成清末三大军事机关,并均由满族官员执掌,奠定了近代中央军事机关的最初形态。地方督抚的军权似乎愈来愈小,“是时扩置陆军,所在一不关照督抚。督抚新削部衔,兵柄尽失”,统归中央调配。

 
“养之若骄子,恃之若长城”

 

经受了异常惨烈的庚子国变,清廷内部极端保守的王公势力已被统治集团荡涤殆尽,再无影响朝政之能力。“中原求治切,敢惜涴淄尘”,新政时期的王公整体上呈趋新之状态,且积极入仕,力持急进改革的意见。



该阶段主持朝局或步入政坛的王公们,依据任职时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庚子后一代,他们是在庚子事变后才涉足政坛,年纪大多以60后、70后为主,处于干事业的黄金时期,被视为少壮派,代表人物如肃亲王善耆、醇亲王载沣、贝勒毓朗、贝子衔镇国将军载振、贝勒衔贝子溥伦,贝子衔镇国公载泽等人。这批王公大臣皆已在政坛历练多年,深知必须进行大幅度的政治改革,但又清楚不可躁进,须有章法,属于新政的中坚力量。另一类是宣统后一代,指的是载沣担任摄政王后,过于信赖自家兄弟,突击提拔了一批青年皇室,如郡王衔贝勒载洵、载涛诸人,他们多为85后,彼时不过20出头,身居宫中,政治经验严重不足,缺乏对中国社会现实与西方政治文明的真实认知,因此施政往往全凭个人好恶,跟着感觉走。



然而,清末军政改革的重任,就落在了这一批尚未而立的王公身上。他们也曾一度自我感觉胜任愉快。套用眼下的流行词,这几位皇族主政军改期间,给自己的角色配置了相应的“人设”,大体无非三条:收权、西化与尚武。



收权乃军改之根本目的。军事方面中央集权的结果,势必把全国军权集中到极少数王公尤其是皇族亲贵之手。在编练新军之初,各镇统制、各协统领等高级军官,都是由练兵处请旨简放,已明确表示中央一开始就掌握了新军高级军官的任免权。根据《钦定宪法大纲》,皇帝有“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君上调遣全国军队,制定常备兵额,得以全权执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这便赋予皇帝以全军最高统帅的权力。载沣摄政后,便自代宣统皇帝为全国陆海军大元帅,以自己胞弟载涛为军谘府大臣,载洵为海军大臣。同时,派载涛、毓朗、铁良为训练禁卫军大臣,师法德国,挑选精壮旗兵编练禁卫军,“专归监国摄政王自为统辖调遣”,属于独立于新军系统之外的亲兵。由此可见,从练兵处、陆军部到军谘府、禁卫军,一直由满洲亲贵掌管。



当时有刊物报道,贝勒载涛一次出国考察陆军归来,深知“各国协力谋我之心至危且险”,言及清廷未来国运走向,不禁伤心落泪,决心紧紧追摹西方,速练陆军,将中国一跃而为世界头等国。是故青年皇族们呈现给世人的第二层人设便是年少权贵强推西化。开一味崇西先河的皇室,非载沣莫属。1901年,载沣赴德就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一事致歉,沿途一路观察,很受震撼。如在日记里他记道:“六月十二日,德兵附此船回德者,每日在船操练两次。下午,各兵洗枪,呈其管带官验察。至于其他军器、军装亦逐日验视,毋或稍懈。每逢礼拜沐日,其管带官亦必督率兵弁,戎服列队操演。其军中所蓄之犬,能送信、寻觅被伤之人,亦系素练而成。德国陆军之精,于此可见矣。”



1910年3月20日,载涛以考察陆军国防为由,出访日、美、英、法、德、意、奥、俄8国,图为他(前中)访俄时留影。回京后,载涛力主急速车事西化,认定中国必须改革图强,而且一定是西方化的改革图强,军事方面当以德国为模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基于此深刻印象,上台后,他便力促几位弟弟赴国外考察军政。1910年3月20日,载涛以考察陆军国防为由,出访日本、美、英、法、德、意、奥、俄8国。在德国时,载涛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恭维德国军队是“世界最强陆军”,非常留意其陆军训练方法及军械制造情况。当时有赴德中国留学生看到载涛在柏林访问,“只穿便衣,将辫子盘于头顶”,还特意向德国人展示了自己精湛的骑术,以示清朝皇族的开放气度。



然而到了美国时,载涛则是另一副状态,显得极为慵懒、敷衍。他们一行抵达旧金山后,本约好上午9时参观金门炮台,谁料他迟迟不起床,几经催促方姗姗前往。如此围着地球转了大半圈,近半年后,载涛回京复命,力主急速军事西化。他逢人必讲西方各国官绅商民程度如何之高,政治制度如何之好,军事武备如何精良,认定中国必须改革图强,而且一定是西方化的改革图强,军事方面当以德国为模板。此外,载涛还深感清朝的辫发极不适应现代潮流,主张“割发变服,一改旧观”,那些朝中老臣也是垂垂老矣,不合时宜,也该一并罢黜。凭借这些疾风暴雨、颇有扭转乾坤风范的激进主张,载涛被时人寄予厚望。


1910年,载涛考察美国陆军期间留影。到了美国,载涛显得极为慵懒、敷衍,他们一行抵达旧金山后,本约好上午9时参观金门炮台,谁料他迟迟不起床,几经催促方姗姗前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陆军要革新,海军也需重建,大任便委托给载沣的另一小弟载洵。宣统元年,载洵出任筹办海军大臣。接任不久,载洵奉命巡察全国水师。几个月下来,载洵声称“现在中国海军甫有萌芽,百端代理,奴才等尤应亲历外洋,专就海军各项事宜参观其成规,面询其要领,庶将来筹拟扩充时较有把握,其有益于海军实非浅显”。



凭此理由,载洵得以在宣统元年九月、二年七月,两度出洋考察海军。第一次出访,载洵游历意大利、奥匈帝国、德国、英国及沙俄,与奥匈、德、英分别签下购买军舰大订单。第二次出访,洵贝勒主要考察日本和美国,同样签了大订单。载洵出洋的套路,非常简单,就是买买买,看重器械多于借鉴方法。其实出发之前,载沣曾以中央名义发电报告知载洵,“海军巡舰实为始基,关系重要,该大臣等有鉴于此,不惮烦劳,亲往东西洋考察,所有兵舰及枪械,何种为新式,何种为合用,当不难得其要领,应俟考察完竣后,再行订购,勿稍冒昧,致涉靡费。”



然而,实际情形却是载洵走到哪里,钱就撒到哪里,着实阔绰任性。除了花钱,载洵还算重视海军人才的培养,曾参考英国海军学习制度改良国内海军学堂,并且几乎完全照搬西方海军建制,重建中国海军。1910年12月4日,清廷发布上谕,设立海军部,与陆军部平起平坐,载洵毫无意外的出任海军大臣,独享清朝海军部创始人之殊荣。



清末王公们进行军改,做法大致有二:



一是创立陆军贵胄学堂,希冀“振尚武之精神,储干城之才俊”。截至清帝退位,学堂共培养两期学员,约300人,都是王公世爵宗室子弟或京外满汉文武大臣之聪颖子弟。比如摄政王载沣、末代恭亲王溥伟每天都会按时到学堂听讲,可见其影响颇大。



二是注重军容礼仪。载涛在编练禁卫军时,特别讲求参考西式军队中关于军容军貌的做法。他强调禁卫军服色章记的严肃统一,“常服一项,略分帽正、军帽、领章、肩章。军常服各项,仍用三等九级,以辨品秩。”而且载涛对于军服、徽章、外形等装备的用料、形制的要求极其细致,可谓相当讲究,以凸显军服的象征主义,造价自然不菲。出洋考察时,载涛命令所有禁卫军、军谘处官员一律身穿昂贵新潮的军服,以展示清廷之尚武精神。



人设好立,更易崩。还没等到辛亥革命爆发,几位冲在军改第一线的皇族青年的人设已是岌岌可危。辜鸿铭曾爆料,载涛不识外文,出国考察煞有介事的看书,其实是在“看画儿”,尽是些虚招。



待他回国,锐意改革的调子喊得震天响,然而却不办实事,久久不到军谘处办公,所谓力推的政策自然无法落地,有负众人所期。



载洵还不如载涛。据媒体报道,两次出访期间,载洵之铺张浪费,贪墨公帑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每到一处,载洵都不忘大肆采购,回国后他的行李也是最多,装的都是新采购的时尚洋货。并且人在海外,载洵还时常忘记自己皇族身份,丢人现眼。


一次他到纽约一家饭店喝酒,请洋妞为其歌唱助兴。席终,载洵像暴发户一般拿出一沓美元塞给歌女,对方笑而却之,搞得载洵很是尴尬。第二天,美国报纸便把载洵喝酒泡妞的丑事绘声绘色地大肆渲染。载洵可谓自取其辱。


1909年9月4日,海军大臣载洵(提政王载沣之弟)南下巡阅海防时视察福州马尾船政,设行台与船政储材馆。返京后,载洵、萨镇冰等于10月赴欧洲考察海军,居中者为载洵,右三为萨镇冰。据媒体报道,两次出访期间,载洵之铺张浪费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每到一处,载洵都不忘大肆采购,回国后他的行李也是最多,装的都是新采购的时尚洋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若当局者迷,旁观者则清。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认为:“摄政王最近的政策极不明智,他试图加强满人的权力,结果却适得其反。他分别任命两个弟弟担任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但这两个年轻的亲王均毫无经验和能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因而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受到报界异乎寻常的大肆抨击。”此番观察,应算是至评了。

 

如此任性与内耗,结果可想而知。

喜欢jeff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jeffg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