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解读古代高考那些事儿
送交者: 勇娃[★★★声望勋衔13★★★] 于 2019-06-30 10:57 已读 1931 次 1 赞  

勇娃的个人频道

现在的高考状元,哪有古代状元“含金量”高?说起古代高考,得从孔子说起。 6park.com

??每逢六月七、八日,又到一年高考时。中国人把高考形容为“跃龙门”,这在大学生“包分配”的年代,尤其对农家子弟来说,这个比喻可说恰如其分。在古代,其实也是有“高考”的,而且古代“高考”比现在规格高得多,最后一关,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名曰殿试,第一名,名曰“状元”。现在的高考状元,哪有古代状元“含金量”高?说起古代高考,得从孔子说起。 6park.com

古代状元 孔子是古代高考的“理论鼻祖”

有人说,高考跟孔子有什么关系?孔子可以说是古代高考的“理论鼻祖”。大家都知道孔子的学生们将老师孔子的言论结成集子,名曰《论语》,其中有孔子一句话,叫做“学而优则仕”。后人理解为学习好了就要去当官,“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学习到什么水平,总得有个考核的标准,最公平的方法就是考试,后来的“高考”,就是根据孔子这一理论产生的。

在孔子以前,是没有“高考”的,官吏的产生,是通过“世卿、世禄”制度。而且,这个世卿、世禄是可以继承的。上一辈为公卿,下一辈仍是,父死子继。那个时候血统很重要,生在贵族之家,注定成为贵族;生在奴隶平民之家,基本上永远不得翻身。

6park.com

孔子讲学

到了战国以后,这种落后的官吏选用制度逐渐被各国废除,秦汉时候,世卿世禄制度被先进的“察举制、皇帝征召制、公府与州郡辟除制、大臣举荐制等取代,尤其是察举制,由下向上推荐人才的制度,盛行一时,为国家选拔了不少品德优良、才华横溢的人才。后汉三国时期,察举制被更为先进的九品中正制取代,这种制度流行了二三百年,弊端明显,被隋朝的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废除,改用“科举制度”先拔人才。 6park.com

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由于科举制度的实行,古代“高考”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而科举制度的理论基础,就来自于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智慧。皇帝打算通过考试,网罗全国人才为之所用。从这个意义来说,孔子是古代高考的“理论鼻祖”。

隋文帝父子,中国高考的“实践鼻祖”

隋朝的隋文帝、隋炀帝父子,是古代“科举制度”的始创者,他们完成了孔子“学而优则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隋文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代周建隋灭陈,在中国动乱三、四百年后再次完成大一统,在位二十四年励精图治,“开皇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之一,四方夷狄宾服,尊称他为“圣人可汗”。

隋文帝在教育上的伟大贡献,是他初创“科举制”,打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局面。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设立不同科目进行考试,并命令各州每年向朝廷推荐贡士三人,此举让下层寒士看到了通过考试改换门庭的希望。

6park.com

古代科举考场

真正完善科举考试制度的人,是隋文帝的儿子隋炀帝杨广。杨广在历史上被称为“暴君”,桀纣一样的人物,但实际上这位皇帝被大大抹黑了。隋炀帝实际上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开通的京杭大运河,和万里长城一样是千秋伟业,现在人们还在受益。他三征高句丽,目的是为了开疆拓土,解除国家安全威胁,这并没有错。只不过隋炀帝失败了,成王败寇而已。隋炀帝在教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在父亲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初创科举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并正式设置“进士科”,试策取士。隋炀帝本身就是一个诗人,并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笨蛋。 6park.com

隋炀帝虽然是隋朝的亡国之君,但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开创的科举制度,却被唐朝及以后的所有封建王朝所继承,堪称古代高考的鼻祖。

武则天与陈靖,推动古代高考“封卷制度”

在古代高考的历史上,不能不提起武则天与陈靖这两个人物。科举的推广,激发了寒门学子们的考试热情,但什么时代都有试图投机取巧者,一些有钱有势的贵族家庭,为了取得好成绩,通过试卷舞弊、买通考官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往往费很大力气,却招来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武则天在位时,发现了学子们的舞弊现象与考官的作弊现象,发明了“糊名法”,传旨命令考试时把学子的名字糊起来,解决了考生与考官通过辨认学生名字作弊的问题。武则天是现代高考封卷制度的鼻祖。但武则天的糊名法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直到宋代之时,大臣陈靖向宋太宗提出糊名建议,宋太宗纳谏,才正式使糊名考试成为制度流传。

6park.com

宋太宗

宋太祖时期,赵匡胤亲自主持殿试,只要卷子合格,谁先交卷就钦定谁为状元。这个习惯造成学子们只重速度不重文章质量的现象,这样选出的状元,往往不见到是真的人才,只是才思敏捷而已。 6park.com

陈靖是福建莆田人,他向宋太宗提出改革科举,实行武则天时期的“糊名考试”,得到宋太宗的批准。糊名考试虽好,但在当时也遭到不少名臣的反对,比如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就反对,反对的理由是恐怕糊上了名字,录取了文章虽好,但品行低下的人。但这个担忧的理由并没有被哪个皇帝采纳。因为高考考的是文化,不是品德。后来为了防止考官依靠笔迹作弊,又发明了誊录法。把考生的试卷重新再写一遍再加评判,这个办法就更公平了。

古代高考“加分”,催生书法家的诞生

现代高考,有许多加分现象,比如革命干部家庭子女加分、独生子女加分,三好学生加分、学科竞赛获奖者加分、体育、艺术特长生加分、烈士子女加分、边远地区照顾加分、少数民族生加分、归侨子女加分等。古代也有加分现象,同样水平的文章,字写得好的“加分”,被优先录取。

6park.com

古代科举放榜

古代没有钢笔,都是毛笔书写,加上“高考加分”政策,刺激了考生练字的积极性。一份字迹工整的试卷,确实会给考官第一个好印象,这就好比相亲,颜值很重要。试卷的字体工整程度,就相当于一个人的颜值。我们看到,从隋唐发明科举制这种古代高考形式,直到清末废除科举,涌现出七百多名状元、近十一万进士、数百万举人,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大家。 6park.com

这些书法家不是专为练书法而书法,而是参加“高考”自然形成的。最有名的苏、黄、米、蔡,都是古代“高考”中的佼佼者。其实这个蔡原指蔡京,因为名声太差改为蔡襄。象蔡京与秦桧这样的大奸臣,既是高考中的佼佼者,又是书法大家。秦桧是状元,又是宋体字的发明者。当初范仲淹反对“糊名法”,就是因为考虑糊名法会录取像秦桧这样才华出众但品德低下的人。“方向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秦桧为这句名言作了注脚。

八股文为古代高考敲响丧钟

本来因为科举考试的发明,为朝廷选拔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使孔夫子“学而优则仕”思想得到极好的贯彻执行。但科举考试发展到明清时期,却因为八股文的出现使古代高考走入末路。八股文过度强调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字数多少、平仄对仗等规定,不允许学子自由发挥,禁锢了思想。最后的结果,录取一些只会纸上谈兵摇头晃脑的腐儒,同时也扭转了学子们的学习方向,使得科举考试不但不是社会的进步,反而成了历史的退步。 6park.com

中国之所以没有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八股取士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6park.com

古代科举考场

清朝的思想大家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古代“高考”深恶痛绝,认为“八股之害等同焚书,败坏人才甚于咸阳之郊”,把八股取士的古代高考比类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代康熙大帝也发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解读古代高考那些事儿现了八股取士的弊端,一度取消八股取士,但苦于没有更好的方法选拔人才,又在大臣的建议下恢复之。 6park.com

历史的洪流到了光绪年间后,古代科举考试走到尽头。1904年,最后一届科举考试,河北肃宁的刘春霖被录取为状元。民国之后,大学开始在中国普及,新的人才选拔制度开始在中国生根…… 6park.com


贴主:勇娃于2019_06_30 11:00:05编辑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30 银元!

喜欢勇娃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勇娃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