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清军为何输掉甲午战争?弹药匮乏不够打半天,枪有16种不知该装啥子弹
送交者: jeffg[★★太尉★★] 于 2019-07-04 18:47 已读 1954 次 1 赞  

jeffg的个人频道


说到甲午战争,军迷往往会记住清军将领的庸碌无能。如果说海战还不乏邓世昌等英雄人物,陆战可真是毫无亮点。从许多资料看来,清军的武器装备并不逊于日军。同样在19世纪,阿富汗、祖鲁等土著军队还在使用冷兵器,却能对英国侵略军造成不小的杀伤。

为什么清军并无装备劣势,却屡屡一溃千里,而敌军只付出两位数乃至个位数伤亡的代价?

大战朝鲜:清军为何守不住平壤?

1894年9月的平壤之战,是清日两军在朝鲜境内的陆军决战。不少文章讲到,在战况激烈之际,日军粮草弹药已经即将耗尽,可是清军统帅叶志超弃城而逃,狂奔五百里撤回国内,还留下了大量补给被日军缴获。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894年9月15日凌晨,日军对平壤发起总攻,战至上午八点三十分,日军攻克了城北要地牡丹台,俯视平壤,随后又突破了玄武门,平壤十分危急。然而,清军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弹药不足了。

6park.com

▲ 叶志超

以平壤守军主力之一卫汝贵的盛军为例。盛军部队约6000人,配备火炮20尊,占守城清军总数近一半。战前该军做了准备,事先在平壤储备了部分弹药,包括各类枪械子弹55万颗、炮弹2400发。此外,士兵每枪自带子弹150颗,每炮原有配弹50发。

也就是说,平均每位士兵可用子弹242颗(与清军已形成惯例的每枪配1000颗、最低配置也是500颗的标准相去甚远),每门火炮有炮弹170发。

然而,平壤之战中,日军总攻开始不到一天,盛军就施放了74万颗子弹和1800发炮弹,已经消耗了大约一半的弹药。实际上,在当时的高烈度作战中,每人配发200发子弹,连支撑半天都很勉强



▲ 平壤之战

清军弃城后,日军在平壤缴获步枪子弹56万发、炮弹840发,数量看似不少。但当时清军各部共计1.3万人,至少40门火炮,这些弹药平摊下来,仅有人均43发子弹、每炮21发炮弹,完全是杯水车薪。

还以盛军为例,战前储备的55万发子弹,在作战中分发了约34万发,已经消耗了百分之六十,总帅叶志超还来借走了10万6千发,可见当时各军的弹药均已接近枯竭了。



▲ 平壤之战

由此来看,平壤之战清军的弹药储备实际相当匮乏,再打一次与9月15日相同强度的作战,就得赤手空拳和敌人搏斗了。叶志超还向朝廷报告,城内存粮不足五日。当时清军的境地,真可谓粮尽弹绝,而且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补给或增援。

这种情况下作出撤退决策,并非全无道理。不过,清军将帅在战前没有做好备战工作,战场上消极无能,撤退过程中又张皇失措,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无疑是他们的罪责。



弹药不足:甲午陆战中的痼疾

缺乏弹药影响部队战斗力的例子,在清军中屡见不鲜。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在甲午战争中出师增援,镇守鸭绿江边境,后来成为战场主角之一。他出战时率领的3000士兵,携带快枪3800支,人手一枪还有余,武器可说相当充裕。

然而,这支部队的子弹不到70万颗,平均每枪才182颗子弹。明明是主场作战,弹药情况却比平壤之战中的卫汝贵军还紧张。鸭绿江防线上其余各军,士兵平均携弹也多为二百余颗。枪弹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士兵无疑会存在很大顾虑,影响效率和斗志。结果,边境防御又为日军一击即破。

随后的战事中,依克唐阿多次请求弹药补给。11月下旬,他要求黑龙江方面匀拨子弹50万颗,吉林机器局负责赶造30万颗。依克唐阿称,需补充毛瑟枪子弹、哈乞开斯子弹各200万颗,才足够部下各营使用。然而黑龙江所存子弹实无如此之多,只能先运输17万颗,聊胜于无。

光绪皇帝为此电谕直隶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李秉衡,要求天津和山东机器局筹拨子弹,迅速接济。然而整个战争期间,依克唐阿仅获子弹119万多颗。

与此同时,他的部队已经扩充到一万多人,先后参与摩天岭之战、海城反攻战,弹药消耗有增无减。这种程度的弹药储备,根本无法满足近代战争的需要。

不懂近代战争的老大帝国

甲午战争中清军弹药供给水平如此拙劣,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审视。

清朝统治阶级根本没有掌握近代化国家的运行方法。在战争准备的各个方面,从战费筹集到情报搜索,从后勤供应到部队招募,清廷都采取了极为粗糙原始的方式。


比如,当时日军已经采取近代军队的后勤制度,在进军路线上设立兵站,保障运输供给。而在清军编制内,基本没有分工明确的后勤辎重部队,补给输送严重依赖文职官员—民夫的旧式体系,原始而低效。

具体到武器层面,战前,清朝官员过高估计了洋务运动的成果,自认为:「中国后膛枪炮之多,甲乎天下。」如当时由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林明敦枪,清朝官员估计已经造了一百多万杆,库存60万杆。其实该枪各型号加在一起,也只生产了4万多支。结果,战端一开,清廷很快发现武器库存不足,只好加紧外购。



▲ 甲午战争中日军的火力

而且,在军火补给种类上,清廷官员对于搭配平衡不够重视,片面向前线增加枪支,而且清军装备的枪支型号有16种之多,这又加剧了弹药不足和匹配问题。

上文所说的依克唐阿军,尽管子弹不够使用,所获枪械却相当充足。战争期间他们共获得毛瑟枪5000杆、毛瑟马枪500杆、哈乞开斯枪1300杆、连珠枪430杆、来福枪300杆等。除了出师时携带的3800支快枪,还陆续得到各种枪械补充近10000支,并在此基础上大规模扩军。

然而子弹不足的问题却始终困扰着这支部队。除此以外,清军各支部队装备参差不齐,后方官员购置和输送军火,对于种类、规格不够关注,经常出现枪炮和弹药不符的窘事。

此外,清军缺乏合理的仓储管理机制,导致有限的子弹也存在严重的质量缺陷。甲午战争末期,在前线督战的刘坤一发现,每箱快枪子弹上层还好,用到下层往往有不合膛或药力不足的问题。统率清军主力的宋庆也提出,某批子弹多半不响,拆开验看,发现火药已经成灰。

这种情况,多半是子弹长期不用又保管不善导致变质。平壤之战中也是如此,据说清军预备队的枪械不时出现失灵或炸膛,从而导致作战失利。

当然,清军将领也负有重大责任,除了部分将领畏敌怯战,更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普遍近代军事知识不足,难以正确指挥部队,合理发挥近代武器的威力。

如徐邦道在战争中表现不错,得到不少正面评价。然而他在辽南作战中闹了笑话,竟然称日军身穿纸甲,小枪不能击穿。徐邦道还进行了「仿制」,经过试验,发现用四层洋铁皮、厚高丽纸和乱头发做成的铠甲,可以在约四五百米上的距离抵挡枪弹。问题在于,这已经超出了当时许多步枪的射程,而且铠甲十分笨重,穿上连行动都困难。

任何一个国家,军队的组织体制、训练、后勤、武器装备、官兵素质,都与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基本一致。甲午战争时的清朝,仍未实现黄仁宇所说的「数目字管理」。整个军事体系均缺乏战略预见力和军事知识,不能有效储备和输送近代军火,战争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喜欢jeff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jeffg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