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刘淑春:寻访列宁的海外流亡地──日内瓦
送交者: hgao[♂☆★★★★声望勋衔19★★★★☆♂] 于 2019-07-12 23:37 已读 1029 次  

hgao的个人频道

6park.com

关键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前曾被迫在欧洲流亡16年,日内瓦则是列宁流亡的重要城市之一。这里是列宁第一次走出俄国、向欧洲的马克思主义者取经的第一站,是列宁创办俄国马克思主义刊物和组建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地方,也是列宁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为俄国革命提供理论指导的地方。探寻列宁在日内瓦的足迹,深感列宁无愧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苏联国家创始人的称号。苏联的解体,并不能抹杀列宁的光辉。

 

关键词:日内瓦  列宁

 

我与列宁著作的编译与研究事业几乎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2010年夏,当我再次来到拥有美丽湖光山色的瑞士日内瓦探亲时,俄罗斯各界人士正以复杂的心情纪念“8·19事件”失败和苏联解体20周年。

苏联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亲手缔造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长达74年的苏联历史上,列宁一直是享有崇高威望、令人可亲可敬的国家领导人。但从苏联后期开始、尤其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以及我们国内的一些所谓史学家便开始步西方学者的后尘,以翻历史旧案和标新立异为时尚,攻击列宁等俄国革命者是一小撮阴谋家,指责他们通过政变手段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诬蔑他们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俄罗斯偏离了历史发展的主干道,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些攻击与责难,我内心深处蓦然产生出一种冲动,我要利用这次探亲机会,寻访一下列宁在日内瓦的足迹,探访列宁当年在流亡期间是怎样为后来的“十月革命”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理论上和组织上准备的,是怎样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转变为科学的革命实践的。

 

       一、日内瓦——难民的避难所

 

       列宁的本名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这个后来让整个世界都家喻户晓并永载史册的名字,其实是他投身革命后,为躲避沙皇政府的追捕和新闻检查而起的笔名(俄文为:Н.Ленин),其灵感据说来自他流放地区西伯利亚的一条著名河流──勒拿河的名字。列宁1870年4月22日出生,1924年1月21日英年早逝。在他短短54年的生命中,有长达近16年的时间是在国外流亡中度过的。日内瓦是列宁在国外流亡期间居住过的众多城市中的一个。

 

       日内瓦是具有欧洲花园之称的瑞士的第二大城市,南面横亘着阿尔卑斯山脉,欧洲最高山峰──终年积雪的勃朗峰就在日内瓦人的视野之内。北面绵延着汝拉山脉,夏天漫山遍野的花草和叮当作响的牛铃声编织出一幅美不胜收的静宓田园风光。近旁是欧洲面积最大的湖泊莱蒙湖,也被称之为日内瓦湖。一个革命家在这样的地方流亡?这在今天的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其实,列宁长期流亡国外是迫不得已,选择日内瓦作为流亡地,也是事出有因。

 

列宁走上革命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受哥哥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的影响。亚历山大是民意党人,因参与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于1887年5月被处以死刑。哥哥的遭遇使列宁变得成熟,意识到个人恐怖行动不能推翻专制暴政,“不!我们要走的不是这条道路!”这是列宁从血的教训中得出的结论。同年12月,作为喀山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列宁因参加学生集会而被捕,被开除学籍,并被流放到当地的喀山乡下。在乡下,列宁一边自学大学课程,一边系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和俄国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普列汉诺夫的著作,这为他后来的革命生涯奠定了理论基础。1889年秋至1893年,列宁一家搬到了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港口城市萨马拉。在萨马拉的四年里,列宁不仅以校外生资格通过考试获得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甲等毕业证书,还做了两年多的地区法院律师助理,帮助处理一些有关土地所有权的案子。律师工作使列宁加深了对俄国经济社会和农民的了解。与此同时,列宁深入研读《资本论》等马恩经典著作,还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组建马克思主义小组。1893年,列宁迁居到当时的沙皇俄国首都圣彼得堡,以律师助理的公开身份为掩护,深入工人之中,从事革命宣传。

 

1895年春天,列宁第一次走出俄国来到国外,目的是与在瑞士创建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的领导人普列汉诺夫和西欧的马克思主义者建立联系,向西欧的革命运动学习,为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创造条件。列宁来到国外的第一站就是日内瓦。在这里,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在兰多利特咖啡馆会面了。在交谈中发现有人偷听,普列汉诺夫便约列宁到苏黎世继续交谈。这样,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又在苏黎世交谈了几次。两人的会晤不仅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而且对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俄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问题充分交换了看法,并就双方联合出版工人通俗读物达成共识。之后,列宁来到巴黎和柏林,去了工人俱乐部和图书馆,出席了工人会议,研究了那里工人的生活状况,拜会了西欧革命运动中的著名人物如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威廉·李卜克内西、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等。

 

1895年9月初,列宁带着一脑袋新思想和新计划回到了圣彼得堡。回国后,列宁将活跃在圣彼得堡的几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团结起来,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打造出一个革命党的雏形。协会在工人中展开马克思主义宣传,领导工人罢工。协会的行动始终受到沙皇当局密探的跟踪。1895年12月,列宁被逮捕,被关押在圣彼得堡莱芒德监狱193号单人牢房长达14个月之久。1897年2月,根据沙皇法庭的判决,列宁被流放到东西伯利亚叶尼塞省米努辛斯克县舒申斯克村。1898年7月,列宁在流放地与早在圣彼得堡相识、相爱,同样被流放的革命者克鲁普斯卡娅结婚。1899年4月,列宁以“弗拉基米尔·伊林”的署名发表了他的著名理论著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只是列宁在三年流放期间所写的30多篇理论著作中的一篇,该书仅引述或提及的文献就达500多篇,引用的统计数据更是数不胜数。列宁变流放地为研究院,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条分缕析地阐述资本主义在俄国工业和农业中发展的表征,回击民粹派所谓俄国没有无产阶级、只能寄希望于村社的论调,为制定工人政党的纲领和策略提供了依据。手稿的每一章都经流放到当地的社会民主党人阅读和讨论过。该书出版后很快销售一空。列宁虽身在遥远的西伯利亚,但始终与首都的同志保持联系,为报纸撰稿,批驳当时流行的伯恩斯坦主义、经济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等流派的观点,为建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理论准备。

 

1900年1月29日,列宁的流放刑期结束。但沙皇政府不允许他回到首都、有大学的城市和大工业中心居住。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只好离开舒申斯克村,开始走访多个俄国城市,与当地的社会民主党人谈判,请他们支持自己创办报纸。但沙皇警察加强了对革命者的镇压,许多社会民主党人相继被捕。列宁欲言不能,欲罢不忍。于是,1900年7月,列宁离开了俄国,开始了长达16年的国外流亡生活。克鲁普斯卡娅流放期满后,也于次年辗转来到列宁身边,与列宁共同生活和战斗。

 

在国外,列宁的流亡地有许多,几乎遍布整个欧洲。列宁住过慕尼黑、伦敦、巴黎、布鲁塞尔、柏林、维也纳、克拉科夫、日内瓦、伯尔尼、苏黎士……  列宁之所以会选择日内瓦作为流亡地,一方面是为办报方便,因为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普列汉诺夫及其“劳动解放社”成员都是主要撰稿人员;另一方面因为日内瓦是一座远离沙皇独裁统治的城市,可谓天高皇帝远,列宁和其他俄国流亡革命家可以在这里相对安全地从事地下工作,印制秘密报纸。日内瓦是一座包容性很强、政治上比较中立的城市。这里是加尔文基督教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和堡垒,受其他宗教和政治信仰迫害、被主流思想和统治阶级视为异端邪说代表的各国政治流亡者都可以在日内瓦不受排斥地生存下去。我在此次寻访列宁的海外流亡故地时,就在位于日内瓦最繁华广场的莫拉德钟楼上看到这样一个石刻牌匾“日内瓦──难民的避难所”。

 



 

       二、日内瓦——安宁的著述场所

 

列宁有两次较长时间的侨居生涯。第一次是1900年至1905年,其间,1903年4月至1905年10月,住在日内瓦;第二次是1908年至1917年,其间,1908年和1914年至1917年,多次住过日内瓦。

 

对于列宁和其他俄国革命家,流亡国外是为了躲避沙皇政府的追捕,创办马克思主义刊物,组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以便唤醒俄国工人阶级行动起来去推翻沙皇的反动统治。1900年,列宁与普列汉诺夫、马尔托夫等人在国外共同创办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秘密报纸《火星报》。《火星报》不仅是列宁和其他俄国革命家发表有关革命政治文章的阵地,其编辑部还担当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领导机构的任务,一方面对俄国革命进行政治思想上的指导,另方面还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吸收党员。《火星报》最初在莱比锡、慕尼黑和伦敦出版,后移到日内瓦。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也随之于1903年4月移居日内瓦。

 

       列宁夫妇在当时的日内瓦郊区谢舍龙(SECHERON)工人居住区租了一幢二层小楼。一楼是一个大厨房和餐厅,石板地面,二楼有3个小房间。他们把厨房用作客厅,将装书和碗碟的箱子当作桌椅,以弥补家具的不足。当时,列宁正在为筹办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忙碌,需要在这里接待的会议代表实在太多,以至本来就很狭小的房子更显得转不开身,列宁如果想与什么人私下里谈点事情,就不能不到附近的公园里或到湖边去谈。

 

  列宁夫妇在日内瓦郊区租住的小楼

 

       1903年7月至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先在布鲁塞尔后转移到伦敦举行。参加这次大会的人员思想庞杂,争论也很激烈。争论涉及一系列建党原则。例如,列宁主张建立一个由职业革命家组成,有严密组织、钢铁般纪律和坚强战斗力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而马尔托夫主张只要承认党纲并以某种方式帮助党的人就可以成为党员,不把参加党的一个组织作为党员的必要条件。此外,在要不要把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要不要把建立工农联盟写入土地纲领等问题上,也出现分歧。但经过争论,大会还是通过了《火星报》编辑部制定的纲领,这一纲领标志着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纲领的诞生,在俄国乃至国际共运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当大会选举党的领导机关——《火星报》编辑部和中央委员会时,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俄文意思为“多数派”)和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派(俄文意思是“少数派”)发生了分裂。这一分裂延续到大会以后。由于普列汉诺夫不再支持列宁转而采取调和妥协立场,列宁最后声明退出《火星报》编辑部。这样,党的领导机构就被孟什维克夺去了。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之后,身心疲惫的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回到日内瓦,开始新一轮的理论研究和著述,为解决党内危机寻找出路。

 

我几经周折找到了列宁在日内瓦的故居,并造访了列宁曾经读书和写作的图书馆。尽管那时距今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了,新的房客和新的图书管理员可能连列宁为何许人也都不清楚,但看看仍然竖立在那里的老房子,环视一下周围的环境,浏览一下列宁借阅过的书目和亲笔填写的借书卡,还是让人能够想象出当年列宁孜孜不倦阅读,奋笔疾书的革命导师风范。

 

笔者在列宁故居楼前,头顶上方挂着列宁故居纪念牌


列宁在日内瓦故居纪念牌

 

       1904年秋,列宁夫妇搬到离市中心较近的一座公寓,这是一座五层楼房。列宁夫妇住过的房间如今已经换了主人,但列宁纪念牌还挂在楼外的墙上。1967年11月4日瑞士共产党曾专门在这里举行了列宁纪念牌揭牌仪式。纪念牌上用法文写道:“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列宁  苏联的创始人1904—1905年在此居住”。

 

列宁在日内瓦读书和写作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读书会(Sociètè de Lecture),另一处是日内瓦大学图书馆(La Bibliotheque de Genève)。读书会是日内瓦的一个私人图书馆,仅接待会员读者。读书会坐落在日内瓦老城,距离圣·皮埃尔大教堂不远。据克鲁普斯卡娅回忆,这个读书会的会员大都是老教授,但他们很少来这个图书馆,列宁可以占用整个一间屋子,可以在这里写作,踱步沉思,从书架上查找任何一本书。《进一步,退两步》就是列宁在这里完成的。

 

为寻访列宁的读书和写作旧址,我跑过那里两次。第一次是一个星期天,里面没有人,也没有任何能够说明列宁曾在此读书和写作的标志。但我在门外的告示牌上发现了这个读书会的电话号码。于是我打电话给读书会图书管理员,请他证实这里确是列宁读书和写作过的地方。他告诉我,这里仍旧保留着列宁借阅过的书籍和填写的借书卡,但没有列宁著述的手稿,而且因为年代已久,列宁当年读过的书已经相当残破,需要重新装订,概不外借,也不接待参观,更不允许拍照。我当然不死心,强调自己来自遥远的中国,一辈子研究列宁,希望能够得到一次例外待遇。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于是有了第二次访问读书会的机会。读书会图书管理员应我的要求,从里间书架上小心翼翼地取下一个小纸箱,纸箱上用法文写着“列宁读过的书”,纸箱里码放着5-6本尺寸不等、已显破旧的俄文和法文书,其中一本为《费尔巴哈哲学》。难怪图书管理员不让碰这些书,它们的纸张已经脆得几乎一碰就会破碎。我向这位敬业善良的图书管理员提了两个“刁钻”问题:一是读书会采取会员制,并不对外人借阅,列宁当时是个流亡革命者,并不会很富有,怎么会有钱取得读书会会员资格来此借书?二是当时的列宁还没有成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或国家领导人,也没有成为名人,读书会为什么会珍藏列宁读过的书?图书管理员回答我说,列宁当时可能并不富有,但俄国侨居日内瓦的人可能会资助他取得读书会会员资格。而读书会之所以保留了列宁读过的书,是因为列宁当时已经是颇有影响的俄国政治家和理论家了。把一个被沙皇政府追捕和封杀的政治犯看作俄国知名政治家和理论家,由此可见日内瓦包容性之一斑。

 


笔者与读书会图书管理员合影

列宁读过的书

 

       列宁经常利用的另一处图书馆是日内瓦大学的公共图书馆。这个图书馆至今还保留着列宁当年读书写作时使用过的一把椅子。2005年,该图书馆专门举办了一次题为“列宁在日内瓦大学图书馆”的展览,出了一本纪念小册子。在与日内瓦大学图书馆人员接触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为图书馆曾接待过列宁这样的读者而骄傲和自豪。图书馆工作人员为我找出一本当年出版的《列宁在日内瓦》纪念册,我花了5个瑞郎把它买了下来。

 

 

与孟什维克的尖锐斗争和繁忙的建党工作大大损害了列宁的健康。他患上了失眠症,神经衰弱。极度的疲劳迫使他不得不暂时推掉所有工作,与克鲁普斯卡娅来到距离日内瓦只有不到60公里远的洛桑休息。他们背上背包,登山远足,在乡间小路上漫步,帮助房东伺弄花园,做些体力劳动。

 

1904年8月,列宁在日内瓦郊区的加鲁兹小城居住。在这里,在列宁的领导下,22位布尔什维克举行了会议。会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呼吁书──《告全党书》,号召全党为立即召开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而做准备,解决孟什维克引发的党内分裂危机。在日内瓦,列宁又创办了自己的《前进报》,以恢复列宁先前所办《火星报》的作用,因为《火星报》从第52期起就落入了孟什维克的掌控,他们利用报纸攻击列宁和布尔什维克。1904年12月初,列宁在巴黎和瑞士的一些城市举办了一些讲座,介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的情况。列宁用办讲座所筹集到的钱款补贴办报。

 

列宁在读书会的借书卡

纪念册正文首页

 

三、身处日内瓦,心系俄国革命

 

       1905年1月22日(俄历9日),圣彼得堡的14万多工人及家属手举圣像和沙皇像向冬宫──沙皇的皇宫广场进发。他们只是要向沙皇递交一份请愿书,诉说自己已无法忍受的艰难生活,要求释放罢工工人。但这一和平请愿行动,遭到沙皇军警的血腥镇压,1000多人被枪杀,2000多人受伤。流血的1月9日事件,如导火索引发了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

俄国1905年革命爆发的消息传到日内瓦后,列宁立即领会了这一事件的革命意义。列宁在布尔什维克的报纸《前进报》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俄国革命的开始》的文章,他在文中强调指出,1905年1月9日,“工人阶级从国内战争中得到了巨大教训;无产阶级在一天中所受到的革命教育,是他们在浑浑噩噩的、平常的、受压制的生活中几个月、几年都受不到的。”(《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页)。他密切关注国内形势的发展,开始研习马恩关于军事的著作,筹划武装起义,并通过党报及时发出指示,号召无产阶级组织起来,掌握斗争艺术。与此同时,1905年4月,列宁如愿以偿地在伦敦举行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也即布尔什维克党的代表大会。

 

沙皇的镇压并没有吓倒工人群众,俄国各大城市接连爆发大规模工人罢工,苏维埃在革命中诞生。国内的革命形势召唤着列宁。1905年11月,列宁结束第一次国外流亡生活,从日内瓦启程,经斯德哥尔摩,回到俄国,投身于革命之中。

 

1905年革命失败后,沙皇政府更加紧了对列宁等社会民主党人的迫害。列宁不得不再度流亡国外回到瑞士。1908年1月,列宁夫妇曾短期居住在日内瓦,出版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央机关报《无产者报》,之后又去了伯尔尼、苏黎士。

 

1909年,为了澄清一些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方针的哲学疑虑,列宁发表了《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这本书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1914年,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绝大多数的欧洲社会民主党都转而支持本国政府争取战争的胜利。社会民主党人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的态度,促使列宁与第二国际的主流派决裂。列宁坚决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呼吁农民和工人不要为资产阶级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流血卖命,主张将这场战争转变为国内战争,转变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战争。

 

一战刚开始时,奥地利当局在列宁的流亡地鲍罗宁以间谍的罪名拘留了列宁。但后因证据不足很快就把列宁放了。1914年列宁被迫再次移居中立国瑞士。这期间,列宁撰写了大量关于世界经济、战争与革命的论著,从而得出结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取得突破,可以首先单独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1916年春天,列宁在苏黎士完成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篇章。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上台,并要求把帝国主义战争继续进行下去。列宁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回俄国去,亲自领导俄国工人和农民将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国内战争,在战争中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国家。他一方面通过圣彼得堡的《真理报》接连发表《远方来信》,指导国内同志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转向第二阶段,做夺取政权的准备,同时与身边的同志商讨选择什么路线能尽快回国。

 

当时战争尚在进行之中,列宁被封闭在中立的瑞士,通过英、法回国不太可能,而取道德国回国势必招致猜忌和污蔑(事实上,无论当时还是今天,一直有人造谣说列宁接受了德国人的金钱,愿意作德国间谍才被德国人允许过境)。但列宁顾不上这些,毅然决定走德国线。德国政府开始时不允许列宁穿过德国领土回到敌对的俄国去。在瑞士共产党人普拉廷的斡旋下,德国政府认为反对俄国政府的列宁回到俄国或许对德国在东面媾和从而可以专门对付西线有利,于是终于允许列宁等32位俄国政治侨民乘坐封闭的火车车箱穿越德国,后坐轮渡到瑞典,再经芬兰回到阔别已久的圣彼得堡。这样,列宁永远地结束了海外的流亡生活,领导了震惊世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从而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

 

       寻访列宁在海外的流亡地日内瓦,使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一个流亡海外的革命家要准确把握远在千里之外祖国的政治经济脉搏的不易;他要审时度势地提出正确的革命对策和行动时机更是不易。十月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苏联的建立,雄辩地证明列宁做到了这一切。他无愧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苏联国家创始人的称号。苏联的解体,并不能抹杀列宁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普·凯尔任采夫著:《列宁传》,三联书店1977年版。

3.娜·康·克鲁普斯卡娅著:《列宁回忆录》,哲夫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高敬增、刘彦章 、刘文涛合著:《列宁》,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

5.Maurice Planzola 《Lénine à Genève》, Bibliotheque publique et universitaire  Genève  2005.

评分完成:已经给 hgao 加上 50 银元!

喜欢hgao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hgao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