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汉帝国的反击 第一部分 (三)
送交者: Michaelliu888[♂☆★★铁面钟馗★★☆♂] 于 2019-07-19 14:09 已读 292 次 3 赞  

Michaelliu888的个人频道

作者:温骏轩  6park.com

来源:地缘看世界 (diyuankanshijie) 

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攻击的主力,应该是匈奴左贤王部。因为遭受攻击的方向,是当年由燕国所初立的,辽西、渔阳、上谷三郡。 6park.com

6park.com

  燕.示意图   6park.com

也就是说,帝国在燕山一线的防线,是匈奴这次进攻的方向。在我们最初为匈奴内部,划分的“猎场”中,整个燕地边郡,都是匈奴左翼的劫掠目标。基于龙城之战当中,卫青所攻击的“龙城”,很有可能是匈奴左翼部落,在漠南祭祀中心的原因,左贤王诸部次年在自己的攻击范围,发起全面报复性行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前一年11月,曾经对渔阳发起过试探性攻击)。 6park.com

关于帝国在燕山一线这几个边郡是如何划分的问题,不太清楚的朋友可以回看战国部分。在燕国部分,曾经对“燕北五郡”( 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的地缘结构做过详细的解读。 6park.com

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汉帝国的反击序列中,为什么除了可以与原赵北三郡(云中、雁门、代郡)配合的上谷郡以外,其它燕北边郡所对应的防区,基本没有成为汉军反击的方向。即使遭受的攻击,也只是原地防守,一般并不会主动出击(为配合西部战场,李广、张骞在公元前121年,从右北平方向出击过一次)。 6park.com

6park.com

  赵.地缘关系图   6park.com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仔细观察一下,帝国在燕山一线的对手究竟是什么人了。从大的板块划分来看,整个燕山防线所对应的,自然是匈奴左贤王部了。然而具体到渔阳及其以东地区的防御对象来看,却在地缘结构上迥异于匈奴本部。 6park.com

在中央之国的历史中,每一个边郡和长城的设立、修筑,都可以说是为了防止“胡人”南下。不过燕国最初所防御的对象,却并非是为患秦、汉边境的,崛起自蒙古高原腹地的匈奴人,而是游牧于大兴安岭——辽河流域一线的东胡部。 6park.com

不过,在秦人在中央之国为混乱的战国划上何止符时,北方的匈奴人也战胜了东胡等部,成为了北方草原的主人。匈奴左翼所领有的,大兴安岭——燕山西侧草原地带,实际上就是从东胡部手中夺取的。 6park.com

尽管匈奴人最终战胜了东胡部,但他们却并没有彻底消灭(或者说融合)这些草原上的竞争者。遁入大兴安岭北部森林地带,暂时退而转为渔猎部落的鲜卑人;以及被压缩于大兴安岭——与燕山之间的西拉木伦河流域,从事游牧、渔猎生活的乌桓人就是东胡部的遗存。 6park.com

匈奴人之所以没能完全整合掉东胡部落,并非他们不想,而是因为他们做不到。在我们解读草原游牧部落时,一直会提到一个“干草原”的概念。作为欧洲大陆腹地典型草原,干草原地区给人的印象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6park.com

6park.com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降水。因为一般干草原地区的年平均降水,是在250——450毫米之间。这样的半干旱气候,可以生长那些耐旱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但却无法支撑乔木的生长。只有在干草原的边缘地区,那些更靠近海洋,能够相对充分接受海洋水气润泽的地区,才会出现大片森林。而在干草原地区与森林之间,就会出现一种过渡性的植被覆盖区——森林草原地带。 6park.com

作为草原的边缘,森林草原地带的生产方式,虽然主体上还是可以被归入游牧体系,但由于森林的存在,渔猎则会成为成为森林草原部落经济中,非常重要的补充。 6park.com

一旦草原被对手所侵占,这些森林草原部落甚至会很快退入山林,转而成为纯粹的渔猎部落(反之,如果有合适的时机,他们又会回到草原。典型代表就是鲜卑)。而在干草原地带,“纯粹”的游牧部落虽然也会经常渔猎,但只是作为一种游牧之余的补充罢了。
6park.com

虽然相比干草原地带,森林草原地带的体量并不占优势,然而能够兼具游牧、渔猎两种生活方式的优点,还是让人不能小视这些过渡地区的潜力。比如乌桓人,虽然他们和其它东胡部落,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干草原地带不敌匈奴人。但一旦退入西拉木伦河流域,匈奴人就很难与之决战了。 6park.com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之间,被大兴安岭与燕山山脉包夹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就是典型的草原——森林过渡地带,也就是我们刚才所定义的“森林草原”地带。 6park.com

在蒙古高原的西北边缘,被很多朋友牵肠挂肚、耿耿于怀的唐努乌梁海地区,也属于这种情况。这种山地——平原,草原——森林相接的地理环境,使得森林草原不仅使得居于期间的部族,同时显现游牧、渔猎两种特征,还有机会再夹杂出农耕区来。 6park.com

总的来说,象匈奴这种典型游牧体系,并不适应那种被森林包围的感觉。对于习惯了大草原地带的他们来说,那些与草原相杂的森林,将会极大的影响他们的机动性,以及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因此,这些与燕地边郡相接的森林草原地带,匈奴人宁愿留给乌桓人来经营(前提是乌桓人的臣服了)。 6park.com

当匈奴人决定从辽河流域入手(西拉木伦河为辽河上游),从东北地区攻击汉帝国时,乌桓人肯定会被征调给予配合的。然而无论是汉帝国还是乌桓人都清楚,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整个东北地区,在匈奴帝国地缘结构中的边缘地位。 6park.com

因此,如果没有匈奴人的直接介入,乌桓人本身并不太会主动为患汉帝国。而即将发起战略反击的汉帝国,也不会把大兴安岭以南、以东地区作为主攻对象(双方在渔阳以东地区的攻防,都只能算战术级别的了)。 6park.com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汉帝国在公元前128年所发起的反击,仍然是在汉匈战争的正面战场:雁门——代郡一线。很快,在龙门之战中初试锋芒的卫青,被调至雁门。这一次,他所率领的反击部队,也伴随汉武帝对其能力的认可,相应增加至了三万。 6park.com

配合卫青发起攻击的,是另一路由代郡北上的汉军(李息部)。之所以将卫青所率领的主力放在雁门出击,是因为在匈奴这一波秋季攻势中,雁门郡也与燕山防线一样,受到了冲击。 6park.com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这次反击也是为了弥补去年的遗憾。因为在上一年春,除了攻袭龙城的卫青部,顺势收复了张家口一带以外。北出代郡、雁门的两支部队,都蒙受了重大损失。很自然,他们也没有可能帮助帝国,把控制线从武州山——苏木山一线,推进到阴山北麓的秦长城一线了。 6park.com

从结果上看,卫青所组织的这次秋季反击战,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战果的,匈奴方面的直接损失为二千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战役,汉帝国在雁门、代郡方面的控制线,也开始象上谷方向一样向北推进了。 6park.com

6park.com

经由卫青在公元前129、128年所主导的两次战役,汉帝国在山西高原与蒙古高原相接的这一地区,实际控制线究竟推进到何种程度,我们并不能十分确定。因为在这一过渡地区存在两条地缘分割线。 6park.com

一条是西起辉腾梁(属阴山东),东至大马群山(属燕山西)的分水线。今属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山前地区”的阴南丘陵,及其以东的张家口盆地,都是属于这条分水线之南。推进到这条分水线的话,汉帝国这几个边郡的安全也就有了基本保证了。 6park.com

然而如果要更好的保护雁门、代郡、上谷的安全,汉军还必须继续向北推进。前面我们也说了,在张家口盆地以北,沿燕山山麓的草原地带,被称之为坝上草原。所谓“坝”的本意,指的就是台地。 6park.com

这片台地,其实也可以被看作是蒙古高原南部,由阴山——燕山山脉余脉,单独圈出的一个类盆地区。因为两山除了在我们刚才所划定的分水线一带,有破碎山地对接以外,还在其北约80公里处,连成了一条弧状的丘陵线,完美的将这片台地包围了起来。 6park.com

这片台地目前大部分划归为河北境内,在两千多年前,整个台地无疑都是为连片的草原所覆盖,我们完全可以用“坝上草原”的标签,覆盖这一板块。在秦帝国的版图上,他们已经把长城推进到了坝上草原的北部,将这个燕山——阴山相接处的草原跳板,纳入了中央之国的范畴。今天河北与内蒙古在这一地区的分界线,也很大程度反映了这一点。 6park.com

要想控制坝上草原,重修秦长城就是必须的了。以卫青的这次出击来说,暂时没有能力做到这点。因此公元128年秋季反击之后,汉帝国的控制线应该是稳定在了辉腾梁——野狐岭一线(今天这两条山地之上,仍然能看到秦汉长城的遗址)。
6park.com

虽然还不能说能够依托坝上草原北部的秦长城故址,完控坝上草原,但山西高原北部的战略安全已经有了保障。换句话说,匈奴再想象以前那样,如入无人之境般的深入马邑、平城所处的大同盆地,已经几乎不可能了。 6park.com

当雁门、代郡、上谷三郡的基本安全有了保障后,接下来汉匈战争的重心就要向西转移了。一场规模更大的战役,也即将在卫青的率领下在河套平原的战场上展开。 6park.com

 如果说秋高马肥之时的南下,对于匈奴人来说是一场节日,那么初春时的袭扰,则更是一种无奈的表现了。在公元前128年秋,被卫青(李息)出雁门、代郡反击得手之后,匈奴人肯定希望在下一个秋季扳回面子。 6park.com

就象他们这一年在辽西、渔阳、上谷、雁门一线发起的全面攻势,可以视作是在雪上一年的龙城这耻。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因为时间刚刚又跨越一个冬天,匈奴人又迫不急待的从燕山西段渔阳、上谷两郡入侵了。 6park.com

在汉帝国决心发起战略反击后(马邑之围起),战略准备充分的汉军,对匈奴人发起的任何一次进攻,都会及时作出反应。更何况这次匈奴人所发起的,又是一次无奈的春季攻势。之前我们也说了,在这个马瘦毛长的时节侵扰帝国边郡,意味着匈奴人的这一个冬天,又遭受了重大损失。 6park.com

尽管匈奴人的每一次进攻,都会给边境造成损失,但总的来说,匈奴人的这种侵扰,所图谋的只是财帛子女,并没有领土上的企图。当然,在阴山以南那些农牧皆宜的土地,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了。从帝国行政区划来看,这些地区包括上谷郡的西部,雁门、代郡的北部,以及云中郡及其以西地区。 6park.com

通过之前的两次反击,雁门及其以东部分,汉帝国已经基本推进到了阴山分水岭。因此在匈奴人发起这次春季攻势之后,汉武帝并没有让他所倚重的卫青,在原地发起反击。这一次,卫青的攻击重点,将是云中以东的河套地区。 6park.com

在之前的文字中,我们已经对河套地区的地缘结构,做过一些解读了。这片能够得阴山庇护,河水润泽的土地,对于蒙古高原游牧民族,以及来自黄土高原的农耕民族都有着重要意义,将之定位为汉匈战争中的天王山并不为过。 6park.com

如果匈奴人退出了河套地区,那么他们也就失去了漠南最为肥美的草原;而如果汉帝国能够将匈奴人赶出河套地区,那么不仅汉军的马匹供应能够得到充分保障,更能够移民以实边,在这片草原牧地上拓展灌溉农业。正因为如此,在山西高原以北地区,基本完全战略反击目标后,公元前127年春,一场发生在黄河两岸的大战也拉开了序幕。 6park.com

6park.com

这场依旧由卫青所指挥的战役,史称“河南之战”。这里所说的“河南”,当然不是指黄河下游的河南省了,而是指曾经为匈奴所苦心经营的“河南地”。河南地这个标签,在之前解读河套之时,也曾经多次出现过。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它的地理、地缘结构再做一次详解。 6park.com

从字面上看,所谓“河南地”自然指向的是黄河以南地区。以今天的黄河流向来看,这一地区似乎指向的是鄂尔多斯高原。然而今天黄河在阴山脚下的流向,却是经过上千年灌溉农业开发的结果。二千多年前,黄河干流的位置,在包头以西地区,要靠近阴山山脉的多。 6park.com

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这条昔日的黄河干流。相信很多朋友已经注意到了,黄河在后套地区形成了一个河流纵横的矩形水网。除了今天被视作黄河干流的,最南边的河道以外,紧贴阴山山脉的那段河道也依然存在。 6park.com

这段黄河早期的河道,现在被称之为“乌加河”。而乌加河及其以南,被阴山与鄂尔多斯高原包夹而成的这片平原,就是“后套平原”了。也就是说,所谓河南地,除了鄂尔多斯高原以外,也包括后套地区 6park.com

事实上,匈奴在阴山南麓的领地,也并非只有地理意义上的“河南地”。因为乌加河以东,直至包头东,这块山、河之间的土地,也是匈奴人的牧场,并且还是核心之地。说到这里,我们要再复习一下阴山山脉的地理结构了。 6park.com

6park.com

今天山西与河北,在张家口一线的行政分割线,可以视作是阴山山脉的东境。也就是说,上谷郡所对应的,包括野狐岭在内的山地,都是属于燕山山脉的延伸。而雁门、代郡对对应的,那段杂乱无章的丘陵:分水线以北的“阴北丘陵”,以及分水线以南的“阴南丘陵”,而是阴山山脉的东部余脉。 6park.com

这些丘陵地带,对游牧民族来说毫无障碍。尤其是在秋季,丘陵地带的植被,往往更能收获营养价值更高的草籽(所以一般会作为秋季牧场使用)。因此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这些农牧交错之地,既能帮助他们的马匹,堆积越冬所需的脂肪;又能够让他们最为快速的、方便的进入汉地劫掠。有了这诸多好处,相信大家也已经清楚,为什么有紧邻阴山东部丘陵地带的雁门、代郡、上谷三郡,总是那么高频率的成为匈奴犯边的对象了吧。 6park.com

当我们的视线,从这片丘陵移开,继续向西探究的话,阴山山脉的山势开始变得清晰起来。不过整个阴山主脉,并非是呈东西贯通状,而是被分成了三段。最先出现在我们视线中的,是西南——东北走向,与吕梁山脉北部延伸的“管涔山”,夹角对接的“大青山”。 6park.com

在今天的地图上,大青山脉的西南端,所指向的是包头市的东部(九原区、东河区)。在这一区域,黄河与山体之间的距离非常接近。而在匈奴占据此地时,水量更大的黄河水会更靠近大青山。也就是说,在河套地区的中部,天然形成了一个山水相接的地理分割点,将河套地区分为了东部的“前套平原”与西部的“后套平原”。 6park.com

对于可以上陕北高原北部(上郡),以及山西高原北部(雁门)两个方向出击的汉帝国来说,他们在卧薪尝胆的这六十多年间,在河套地区并非一无所获。最起码曾经被赵、秦两代建制为“云中郡”的,管涔山分水岭以西,大青山分水岭以南的前套地区,稳定的成为了帝国的领土。而这也曾为了卫青一战收复河南之地的基础。 6park.com

6park.com

  汉.河南之战示意图   6park.com

由于暂时不能恢复秦帝国时期,在河套地区的控制力,所以为了缓解云中地区的压力,也为了让自己的防线增加纵深。汉帝国将故云中郡的东部,也就是管涔山及其山前(西麓)地区,分割出了“定襄郡”(也包括对应的大青山地区)。也就是说,定襄、云中两郡都是为了应对来自“河南地”的威胁而设置的。 6park.com

今天领有大部前套地区的行政区,就是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市了。基于前套地区的地缘位置,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这个板块都是中央之国深入河套地区的跳板。 6park.com

说起来,在清帝国又一次按照相同的路径,将河套地区纳入中央帝国的版图时(击败准噶尔部后),今天在呼和浩特土地上所兴建的两座城市之名:归化城、绥远城要通俗易懂的多(当然指的是接受汉字教育的人)。 6park.com

只不过,在它确定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时,再用这个带有征服意味的“汉名”,似乎就不太合适了。因此带有游牧气息的“呼和浩特”,成为了归绥城的新标签。 6park.com

相比呼和浩特来说,包头之名看起来更象一个有汉字意思的名称。不过,这却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带有游牧色彩的名称(源于蒙语“包克图”,意为“有鹿的地方”)。 6park.com

虽然这座城市的崛起,直接得益于19世纪后期开始走西口的山西人。但就当时的农、牧分割线来看,包头所辖地区依然应该被认定为游牧区。这也就是说,历史仿佛一个轮回,尽管清帝国对游牧民族的政治控制力,达到了古典时期的顶峰,但具体到地缘分割层面,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帝国中央集权,与边缘地区自治的分割线,与河南之战前,汉匈两国在此的分界线仍然非常接近。 6park.com

当然,相比针锋相对的汉匈战争时期,清帝国统治下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要显得“和谐”的多。尽管帝国也知道,直接进驻前套平原,对于制约游牧民族在漠南的势力有多么重要,但他们并没有把游牧部落完全挤出前套平原(只要不坐大,蒙古人仍然是被满洲人视为可以信赖的盟友的)。 6park.com

因此我们今天仍然在前套平原的西部,看到土默特左旗、右旗这样的县级行政区。至于东部呼和浩特——托克托县一带及其以东部分,则早在清中期就已经成为移民实边的放垦之地了。 6park.com

相比满洲人,需要在河套地区所面临的,相对复杂的局面(如何权衡汉、蒙关系),汉帝国在河套地区的战略任务,就要简单的多了。将匈奴人完全赶出河套地区,是他们此时唯一的战略目标。只不过在后来,随着汉匈战争进入第三阶段,汉帝国也同样开始面临着与清帝国同样的局面了。 6park.com

最终和清帝国一样,面临管理难题的是东汉帝国。经过三个甲子(公元前133年马邑之围——公元48年南匈奴内附)的博弈,强大的匈奴帝国终于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在戈壁大漠为缓冲,分裂而成了南、北匈奴。 6park.com

而选择内附汉帝国的南匈奴,则为重新安置在了河套地区。从政治上看,这当然可以看作是中央之国的一次重大胜利,然而从地缘角度看,这却意味着游牧民族能够兵不血刃的重建漠南王庭。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强大的汉帝国开始走向衰弱时,这些曾经的战利品,会带来什么样的威胁,相信不用看历史,大家也能感觉到了。 6park.com

当然,如果内附的匈奴人仅仅是被安置在河南地,甚至整个河套地区,最终当他们重新成为农耕政权的对手时,中央之国所面临的局面至多不过是回到汉初阶段。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东汉末年直至三国时期,那些被进一步分而治之的匈奴人,已经被“安置”入了中央之国的核心区。 6park.com

这些已经完全熟悉中央之国的游牧部落,最终直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悲剧的统一王朝“晋”的直接终结者。自此,中央之国陷入了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五胡乱华。 6park.com

匈奴内附对中国历史造成的最深远影响,在于让游牧民族逐渐熟悉了农耕文明体系,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游牧民族不再满足于对中央之国边境的袭扰(或者商业往来),而是萌生了入主中原的想法。自此,中央之国的王朝系谱上,也开始出现不少异族血统的王朝了。 6park.com

尽管今天的我们,能够有足够跨度的历史,来回顾、总结汉匈之战的种种得失,但当时身处其中的人,却没有可能想的那么远了。对于汉武帝来说,他现在的想法很明确,就是将匈奴逐出河套地区,恢复秦帝国在阴山的控制线。 6park.com

基于这个想法,后套平原将会是卫青此次攻击的重心所在。至于降水少,又无黄河水润泽的鄂尔多斯高原,并不能为匈奴人的牲畜提供多少牧草。在失去了河套平原之后,匈奴人并无可能单靠鄂尔多斯高原立足的。也就是说,只要取得了后套平原的控制权,整个河南地也就相当于成为了汉帝国的领土了。 6park.com

如果说大青山是前套平原的守护者,那么后套平原的的守护者,就有两段了。一段是西部,与乌加河平行而生的“狼山”(又名阳山);另一段,看起来更象是大青山的东南支脉——乌拉山。 6park.com

乌拉山其实就是狭义的“阴山”了,一直到清初都被视为黄河干流的“乌加河”在沿着狼山南麓东行至乌拉山北时,又开始转向,在经过一片洼地“乌梁素海”之后,切入到乌拉山西南角。然后再转而东行,直至在大青山西南角,再一次与阴山山脉亲密接触。 6park.com

也就是说,在狼山——乌拉山——大青山,三段山体的合力作用下,今天包头所处的这块后套平原,实际上成为了一个由乌拉山、大青山、黄河三线包夹而成了三角地带。而这个位于乌拉山与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带,也成为了整个河套平原的核心地带。 6park.com

这样一个地缘位置极其重要,又得山河之便的板块,自然会受到匈奴人的青睐。早在秦、匈博弈阶段,匈奴人就曾经将漠南王庭(单于庭)布设于此,并兴建了一座“城”——头曼城(由匈奴头曼单于所建)。 6park.com

尽管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汉匈交战之时,包头地区仍然是匈奴漠南王庭的选择。但在公元前127年,卫青发起河南之战前,狼山——乌加山以南的区域,应该都是匈奴人的游牧之地。直接游牧于此的,是匈奴的楼烦、白羊两部。 6park.com

既然我们已经清楚了后套平原的地理结构,以及它在“河南地”之中的核心地位,那么卫青所率领的三万骑兵,在这次春季攻势中的出击路线也就很明确了。这些西出云中的汉军,首先攻击的自然是乌拉山山前地区,也就是今天包头所在的,后套平原东部的这个夹角。在河南之战结束之后,这一匈奴在漠南的核心之地,连同黄河南岸的部分鄂尔多斯高原,建制成为了汉帝国的“五原郡”。 6park.com

当乌拉山前的战斗结束之后,卫青很快就将进入后套平原的核心区域了(今为巴彦淖尔市所辖)。需要说明的是,狼山脚下的乌加河并非是黄河在后套平原,唯一的河道。今天更靠近鄂尔多斯高原的主河道,在当时已经形成了。这其实也是一个地理现象了,一般来说,河流最初都会随着山势而流,并随之弯曲河道。只不过,当山前平原淤平到一定程度,河曲两端之间就会“裁弯取直”,冲刷出一条接近直线的河道来。两河之间的这片平原,就被称之为“河套”了。 6park.com

后套平原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河套地形了,所谓“河套”最初所指向的,也应该是它。为了区别黄河在后套的两条河道,乌加河被古人称之为“北河”;而今天的黄河主河道,则被称之为“南河”。 6park.com

虽然征服了后套平原,汉军已经能够开始着手恢复秦军在狼山——阴山一线修筑的长城了,但就征服河南地这一战略目标来说,卫青的征程还未成结束。因为匈奴人如果要从蒙古高原进入鄂尔多斯高原的话,并不一定要从北部,跨越阴山山脉南下。 6park.com

位于河套地区以西,河西走廊以北的阿拉善高原,同样也是匈奴了领地。如果汉军想防止匈奴人从阿拉善高原进出鄂尔多斯高原,并最终从阴山防线的南部攻击河套地区的话,他们就必须保证鄂尔多斯高原以西的黄河,处于汉军的控制之下。有鉴于此,攻击至乌加河西部的汉军,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而是随着黄河河道向南拐了个弯,溯黄河而上,以陇西高原为最终目标继续他们的清剿行动。 6park.com

从后套平原至陇西高原,有上千里的距离。即使沿河道南下的卫青部,能够肃清黄河两岸的匈奴部落,但要想以黄河为防线,完整据有整个河南地也是非常困难的。好在黄河在这个“几”字弯当中,并不仅仅形成了前套、后套两处水草丰美的河曲之地。在贺兰山的庇护之下,西套平原成为了东套平原(前套+后套,也就是狭义的河套平原)与陇西高原的战略中继。 6park.com

如果贺兰山和西套平原在汉帝国控制下的话,那么汉军所重点需要防御的,就是狼山与贺兰山之间那不到两百里距离的缺口了。在移民实边三个河套平原后,完成这样的战略任务并不困难。 6park.com

关于移民实边,对河套平原进行农业开发这件事,汉帝国并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因为秦帝国在之前已经做过很好的示范了。当年被开发后的河套地区,甚至被用来媲美关中平原,史称“新秦中”。如果不是因为帝国内乱,实边之民尽返内地的话,此时的河套地区也不至于重新成为游牧之地了。 6park.com

因此,当卫青沿黄河西进、南下,如圈地般的将河套纳入帝国版图后,帝国的行政人员马上跟进,将收复的“河南地”分割为了三块。除了乌拉山前平原建制为五原郡以外,狼山之前、南、北两河之间的后套之地,也同样连同一块鄂尔多斯高原,建制为了“朔方郡”(两郡合建为一个更高一级的行政区“朔方刺史部”)。至于位置偏南的西套平原,和秦国的建制一样,为了分担河套地区的防守压力,而成为了横跨陇山的“北地郡”的一部分。 6park.com

当汉帝国按照自己的既定计划,凭借充分的准备,一步步恢复秦帝国的西北防线时。匈奴人却正在蒙受,自汉朝开国以来,最大的损失。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在春季与汉军被动接战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对于他们所赖以生存的畜群来说,这不仅是个青黄相接,急于补充营养的季节,更是养育后代的关键时期(羊、马都在冬、春产仔)。如果此时不得不面对大规模战事,对于游牧民族的生存所造成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 6park.com

卫青部突入后套平原之时,正是青草返青的季节。之前分散于山谷中过冬的匈奴诸部,此时也都开始迅速向河套平原转场。由于此时牧草尚少,各部落需要大范围的移动,为牲畜寻找食物。而之前匈奴人在此时节,冒险侵入汉地的举动,也明确的告知汉军,此时的他们,比之正常时节的春季,要更加的虚弱。 6park.com

此时很多朋友的脑海中,可能已经浮现出,卫青所率三马铁骑,驰骋在后套平原,追杀散牧于此的匈奴牧民的场景。应该说,以游牧民族的机动性来说,汉军是很难在草原上,全歼其有生力量的。一旦情形不对,这些马上民族并不会以逃散为耻。 6park.com

因此在整个河南之战中,卫青部对匈奴人的斩获并不算太多,斩、俘合计为5400人。然而这次战役,所俘获的牛羊却达百万余头。以游牧经济来看,这些牲畜足以成为数万人的生计所在。也就是说,游牧于河南地的匈奴部落,虽然大部逃脱(包括带走机动性强的马群),但为他们供给食物的牛、羊,却尽数落入了汉军手中。
6park.com

从战略视角来看待战争,重创对手的生产能力,从来都是釜底抽薪之策。因此我们才说河南之战,是匈奴自汉朝开国以来,到目前为止所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战略损失。当然,匈奴人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止损。 6park.com

因为这些俘获的牲畜对于汉帝国来说,也是重要的资源。汉军并不会将他们弃之不管,或者赶回自己的核心区(因为帝国决定将河南地纳为核心地区了)。也就是说,这些牲畜很快会被新移民接手,并仍然放牧于河套地区。 6park.com

如果匈奴人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后,重新回到河南地,并击败汉军的话,那么他们得到的将不仅是那些失去畜群的部落。汉帝国为开发河套平原所调入的大批资源(包括人力),也将成为匈奴人所收取的利息。那么新的大战,又将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6park.com

在河南之战的第二年(公元前126年)夏、秋之际,匈奴人先后从阴山丘陵一带,又一次入侵了代郡、雁门两郡。从进攻的方向来看,匈奴人在这一年的攻势,更象是在示威,仍然是抢了就走的套路。因为从地缘结构上看,真正能让匈奴人牵肠挂肚的,还是河套地区。 6park.com

匈奴人针对河套地区的总攻,发起于公元前125年。与上一年相同,已经明显感觉到战略压力的匈奴人,未能等到秋高马肥之时,而是在初夏(五月)就开始南下。参与这一次“光复”行动的部族,并不仅仅限于河南地的故主——右贤王。匈奴单于本部也祭出主力,并率先发动了攻势。 6park.com

单于本部所攻击的方向,除了一直饱受压力的代郡以外,甚至包括定襄和上郡这个相对较少遭受匈奴直接入侵板块。以地理板块来对应的话,定襄所对应核心地区是管涔山一带,上郡所对应的区域则是陕北高原北部,两板块隔黄河相望。 6park.com

问题是,在中央之国边境线推进到阴山一线后,上郡已经不再是边境了。匈奴人应该是在攻入定襄之后,沿管涔山西麓向西南方向迅速切入。一方面以三万骑兵,攻掠定襄所辖城邑(定襄郡治“成乐”应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同样以三万骑兵,在黄河拐弯处渡过黄河,进入上郡境内。 6park.com

自古就有“九曲黄河”之说,一般情况下,由于迎面受阻,河曲的地方水流速度总是会减慢的。这也使得河曲地带,往往能够成为重要渡口的所在。对接定襄与上郡的这个河曲,正是黄河那个著名“几”字弯的东北角。 6park.com

由于现在这一地区名叫“喇嘛湾”,因此从此渡河的渡口也可称之为“喇嘛渡”。这个标签显然不会出现在汉朝的历史记录中。不过,尽管我们无法知晓,当年汉军和匈奴人,所使用的渡口具体叫什么名字。但它在东汉末年的名字——“君子津”则要比“喇嘛渡”要雅的多。
6park.com

关于君子津名称的来历,大家自可以百度一下。我们现在所关心的,并非这个渡口的具体位置(由于河道变化,渡口的位置在不同时期,会有小范围变化的),也并非它在汉武帝时期叫什么。当时的人到底是怎么渡过黄河的,才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 6park.com

由于地形的原因,匈奴人在喇嘛湾真正需要渡河的距离并不算宽,也就在一里左右。加上水流速度较慢,匈奴人的渡河难度并不大。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今天我们在黄河边上仍然能够看到,那就是充气之后的“皮筏”。用整张羊皮囫囵褪下,脱毛、清洗、晾晒后,扎口充气。然后再把一只只皮胎顺次固定在木制框架下,一件黄河上独有的渡河工具就制成了。
6park.com

皮筏的使用,不仅符合游牧民族的经济特点,对于机动性极高的游牧骑兵来说,也不会增加负担(还能用来储水)。只不过,匈奴人当时用来做皮筏的材料,并不仅限于羊皮,也可能会有牛皮、马皮(匈奴人“乘马革渡河”有明确历史记载)。 6park.com

解决了匈奴人进攻上郡的路线和渡河的技术问题,接下来我们的疑问将是,为什么匈奴人要选择这样不同寻常的攻击路线?如果还是象以往那样,以劫掠这目的,并没有必要如此深入。这样做很明显是带有战略目的。 6park.com

首先定襄郡设立的初衷,并非是用来正面防御匈奴人的。居于雁门——云中之间,承接山西高原北部及前套平原两大板块,并以为缓冲,是定襄郡的地缘任务。至于上郡,作为黄土高原最接近河套平原的突出部,陕北高原所承接的,是关中平原与河套地区对帝国固守前套平原。 6park.com

6park.com

  西汉河套四郡  6park.com

有了上郡的存在,使得前套平原不象后套平原那样,象一个半岛状的突出部(与核心区的连接)。而是能够从东、南两线直接得到战略支撑。 6park.com

如果定襄和上郡面临战事的话,不仅意味着这两个边郡本身,无法支援河套地区的汉军,更意味着包括云中、五原、朔方三郡在内的河套地区,被完全隔离在了帝国核心区外。也就是说,匈奴动用六万骑兵,中心开花式的插入管涔山——陕北高原,并且另用三万骑兵,在代郡吸引雁门、代郡驻军的注意力,最终之意是还是为了重夺河南地。 6park.com

作为此役的主攻者,汉帝国对于匈奴右贤王部,在河南地的入侵(匈奴人肯定认为是回归了),用的是“侵扰”。也就是说,除了象以往匈奴人南下那样,损失人口、财帛以外,右贤王部重夺河南地的企图并没有获得成功。 6park.com

当然,基于河南地对于匈奴右翼的重要性,公元前125年的这场夏、秋战役中,右贤王部对于后套平原的攻势是非常猛烈的,频率也很高。几波攻击下来,汉帝国所新设立的朔方郡也损失惨重。 6park.com

6park.com

前面我们也曾提到,据守长城从来都不是最好的防御手段。只有拥有主动攻击游牧民族的能力,才能够让他们远离长城,不敢轻言南下。因此在经历匈奴单于本部、右贤王部,对河套地区的这次围攻战后,一场仍旧由卫青领衔的,将战火烧至蒙古草原的春季攻势——漠南之战也很快拉开了序幕。 6park.com

匈奴人对河南地的这次反扑,除了让汉帝国决心,将战场推进到长城以北,与匈奴在草原腹地决战也外,也促使汉武帝进一步优化了河套地区的地缘政治结构。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自然是移民实边了 6park.com

因此,在河南之战后,朔方、五原两郡,又增添了不少“县”。不过即使没有匈奴人的这次大规模反反扑,移民增县也是会按部就班的做下去了,河南之战对于河套地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西河郡的设立了。 6park.com

西河郡之名,可能有的朋友还有印象。在战国阶段,魏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他们曾经将秦、魏边境推进至了关中腹地(至北洛河一线)。由于山西、陕西交界的这段南北向黄河,又被单独称之为“西河”。因此魏国在关中的这个突出部,被命名为“西河郡”。不过,在汉帝国新建制的西河郡,却并不是在关中地区,而是分上郡的北、东部,以及太原郡的西部,合并设立了。 6park.com

从地理结构上看,这个新郡包括陕北高原的北部、东部,以及吕梁山区分水岭以西部分,而“西河”就是西河郡的中轴线。从基本的地缘原则上看,这样跨越黄河来建制一个行政区,似乎不太合乎常理。不过考虑到汉帝国在河南地所面临的形势,就可以理解了。 6park.com

上郡作为黄土高原在河套的突出部,地缘上所承接的,就是前套平原与关中平原。除了要应对匈奴人从北方前套方向的攻击以外,它的整个西侧也都暴露在“河南地”攻击面上。事实上,匈奴人对于上郡的西部,陕北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的土地,也非常有兴趣。 6park.com

因为在整个河套之内,除了得山水之利的那几个以“套”为名的平原以外,最好的草原就是与黄河高原相接的这片土地了。如果说鄂尔多斯高原西、北侧主要是荒漠化草原的话,那么它的东、南部就是干草原,甚至森林草原了。 6park.com

基于地理环境,以及地缘位置的原因,如果匈奴人入主河南地,甚至进占前套平原的话,上郡所承受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秦帝国应对这种压力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在陕北高原北部、中部,修筑两道长城以为缓冲;二是沿陕北高原——陇东高原之间的分水岭“子午岭”修筑秦直道。 6park.com

在秦朝部分,我们曾经对秦直道的修筑原理,以及在黄土高原的位置做过详细解读。一般来说,修筑地面道路的话,循河谷前行是最常见的办法。然而这样做的话,最大的问题就是中间要不断的过河。因为每一条河流的两侧,都会有许多支流汇入。而秦直道在黄土高原的选址是在山脊,避开了所有的河流。这样的话,一旦北方有事,关中的机动部队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插入到鄂尔多斯高原了。 6park.com

6park.com

  秦直道战略示意图   6park.com

进入鄂尔多斯高原之后(位置在今陕西定边县南),秦直道开始向东北方向转向,以前套、后套平原相接之处为终点,继续延伸。其修筑的基本原则也并没有变化,仍然是避开那些黄河支流。 6park.com

很多时候,秦朝道被形容为两千多年前的战略高速公路。事实上,它也的确当的起这个称号。问题是,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看,维持这样一条高速公路的难度实在太大的。最大的问题在于,秦直道在绕过了河流的同时,也绕过了能够承载人口、建设城邑的河谷平原。也就是说,维护、补给这条战略公路的代价过大了(现在的话,这些问题就不大了) 6park.com

当秦直道失去了它的价值时,关中平原在协防陕北高原的问题上,就大打折扣了。实际如果不考虑黄河的地理分割,从山西高原一侧支援陕北高原的距离要近的多。没有直接记录证明,帝国在建制辖区怪异的西河郡时,是直接受匈奴入侵上郡事件的影响。但匈奴人这次入侵对上郡所带来的压力,以及匈奴三万骑兵,快速渡过黄河机动至陕北高原的做法,应该会对汉武帝所触动。 6park.com

这种触动在于,如果技术准备充分(以战备标准,准备充足的渡河工具),在陕北高原北部遭受攻击时,从山西高原(恒山山脉以南的太原郡)调配兵力的效率,可以高于通过秦直道由关中直接调军北上。 6park.com

很多朋友可能会说,不做这样一个行政调整,上郡有事时也可以要求太原郡直接支援的。不过地缘之所以为地缘,就是因为加入了人的因素。面对来如风,去如闪电的游牧骑兵,在同一郡治下的资源调配速度,肯定要高于通过更高一级的行政机构来协调了。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西河郡的设立,相当于把河套地区对关中地区的战略压力,向山西高原腹地分流了一部分。 6park.com

6park.com

这一地缘平衡原则,也运用在了西套平原的归属问题上。如果从地理结构上看,西套平原更应该与陇山——六盘山以西的陇西高原建制在一起。而在陇西高原需要面对河西、河湟压力时,西套平原成为了陇东高原的支撑对象(与之合建了北地郡)。 6park.com

好了,面对匈奴人对河套地区的持续压力,汉帝国在效率和方向上已经做的很好了。在匈奴人入侵定襄、上郡,河南地的当年,上述行政调整就完成了。毫无疑问的是,为下一场反击战所做的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因为在渡过这一年的冬天之后(公元前125年)。帝国又一次的选择了在春季,向匈奴发起反击。 6park.com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这将反击是帝国第一次,准备在长城以北与匈奴决战(龙战之战算是一次战术上的偷袭),因此也被后人称之为“漠南之战”。单从漠南之战的名字来看,战场似乎应该是在大漠戈壁以南,阴山以北的区域里。如果地缘角度看,汉军扫荡的区域,就是是阴山长城以北,直至今天中、蒙交界处一带的草原。 6park.com

6park.com

  汉.漠南之战示意图   6park.com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对跨越阴山长城的几个重要通道,做一个解读了。我们一直说,路是人走出来的。一定要走的话,一条山脉当中能够提供的选择会有很多,尤其象阴山这种不算太高,中间还有诸多断裂的山脉 6park.com

不过我们也常说,道路是需要维护的。这种维护并不是说一定需要有固定的“养路工”去保养。一直有人使用,就是一种维护。因为这样的话,那些肆意生长的草木,就不会有机会封闭道路了。 6park.com

从板块角度来看,朔方、五原、云中三板块,都应该有自己通过阴山山脉北部的主通道。最先进入我们视线的,是云中郡的北出通道。基本上每一个板块,尤其是适合农耕的平原地区,都会有一条核心河流。云中所处的前套平原也不例外,它的核心河流在汉代时被称之为“荒干水”,今天也被称之为大黑河。 6park.com

整个从阴山之上,通过前套平原南流入黄河的河流,都可以被归入大黑河水系。只是在下游平原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纵深,以及人类开发的原因,河道的走向已经十分乱了,并没有在万流归一之后注入黄河。不过不要紧,我们现在所关心的是那些在山地中的上游河谷,是怎么帮助大家跨越大青山地。 6park.com

大多数的河流,都会在山脉两侧分流而下,并在其间自然凸显分水岭。不过由于地质运动的原因,也会有一些河流通过天然谷地,贯通南北。而这些跨越分水岭的河谷,看起来也更有机会成为沟通南北的天然通道。就这一点来说,大青山一线最起码提供了五个选择。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从西至东前套平原最起码有五条河流,是穿越大青山而过。这些河谷在历史上,也的确有被人穿行的历史。 6park.com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谷地能否贯通南北并非是选择主通道的唯一标准。事实上,由于水流和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原因(比如洪水、泥石流),一些穿山而过的河谷,通行难度反而会更大。反倒是一些集水较少的谷地,容易受到青睐。前套平原北出大青山的主通道,就是样一种情况。 6park.com

今天连接大青山南北的这道通道之侧,被修筑了连接呼和浩牧和山北武川县的104省道。从地形来看,这也是大青山相对最薄的位置了(南麓明显有向内缩的喇叭口,山势较缓)。由于山道中有部分地区的泥土,色白如石灰,因此也被称之为“白道”。 6park.com

在军事家的眼中,每一个道口都会是建设军事要塞的好地方。在秦汉之际,扼守白道南口的要塞,就是狭义的“云中塞”了(广义的话,这段大青山长城防线,都可以称之为云中塞)。也就是说,如果汉军自云中方向出击的话,云中塞与白道将是最好的选择。只是卫青在漠南之战中的主力,却并不是自云中塞出击漠南的。至于汉军当时还有什么选择,又是怎么选择的,我们明天再接着解读。 6park.com

注:云中塞的位置,在《汉.河南之战示意图》中忘记标明了。下次在漠南之战的图上会标出的。以后汉匈战争总图上也会补上。 6park.com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通道,都不是唯一的,只是使用较多,有官方维护的通道罢了。对于防御阴山防线的汉军来说,他们永远不可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的(否则也不需要长城了),每一条从阴山切出的河谷,理论上都需要构筑有军事设施,以防备机动性极强的匈奴人南侵。 6park.com

当然,对于防御一方来说,如果要北出长城的话,大抵还是有迹可循的。或者说,他们用不着走那些平时少有人维护的小路。在解读完可以用“云中塞”命名的,云中郡主通道“白道”后,我们也有必要关注一下定襄郡的汉军,如果要出兵匈奴的话,最有可能走哪条通道了。 6park.com

北出定襄郡的通道,仍然跟大黑河上游河谷有关。其实大黑河的正源也正是在定襄郡内,地理位置则在前套平原的西北角(今属卓资县境)。以河谷来对应路径的话,我们可以在这个山地夹角找到两条都以大黑河命名的源流。一条向东北方向,进入阴北丘陵的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境内;另一条向东的源头,则进入阴南丘陵的,今“卓资县”境内(两条河道,在图上都有标示出来)。 6park.com

今天这两条通道,大体上已经被内蒙境内的105省道,以及110国道所用。而汉帝国除了为之修筑长城,以为庇护以外,还分别在两源相交处,以及南道处,为定襄郡定制了武皋、武要两县。 6park.com

至于公元前125年,匈奴攻击定襄、上郡,到底是走的哪条河谷,就不好确定了。如果匈奴人当时的活动范围已经被限定在了阴山北麓,那么他们从北大黑河谷袭入的可能性较大;而如果匈奴人仍然可以在阴南丘陵活动的话,那么也可以选择南道侵入。 6park.com

公元124年,卫青出阴山反攻匈奴右贤王部得手后的次年,为了彻底扫荡活动于阴北丘陵的匈奴人,汉军也曾经以十万兵力,循上述路径北出定襄。这一次战役,其实也可以归入漠南之战的范畴,就象匈奴人在前一年,对河套地区的反攻,也同样应该被视为河南之战的延续一样。 6park.com

卫青二出阴山(出定襄)总的来说并没有取胜,并且还在微观历史层面,触发了一件影响汉匈奴战争走向的事件。至于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后面自会分析到。现在的话,我们还是把注意力,放在大获成功的首出阴山之役上。 6park.com

虽然我们已经花了不少时间,解读云中、定襄一线的北出通道,但汉军在漠南之战中,并没有自云中、定襄两郡出兵。想要知晓卫青的选择,我们还要把视线西移。 6park.com

下一个进入我们视线的,是位于河套之中的,乌拉山左近的“五原郡”。如果我们把乌拉山看作是大青山的西部支脉,把乌拉山以北的山地,视为狼山东部延伸的话,就会发现五原郡所辖的这片区域,正处于两山相错之处。 6park.com

这种山北——山中——山南上下排列的地理格局,加上阴山——黄河得天独厚的山水环境,无疑对游牧民族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们所畜养的牲畜,并不需要太大范围的移动,就能够在不同季节都享受到优质的牧 6park.com

6park.com

现在的问题是,游牧民族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通道,阴山山脉北麓与包头地区转进的呢?以道路的选定原则来看,如果有有一条南北纵穿狼山、乌拉山山地的河谷存在,那将是最完美的选择了。 6park.com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人类在穿越一条山脉里,不得不在分水岭两侧选择两河源头接近的河谷切换。在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那种极限之地,连接两条河谷之间的山口,往往会是整个行程中最为凶险的地方。 6park.com

好在阴山山脉的海拔,还不至于对人身带来伤害,这些穿山谷地的最高处,海拔也不过1600米左右。更加幸运的是,有一条发源于狼山东部山地南麓,穿越乌拉山汇入河套地区的河流存在。这条河流的下流,在穿越了今天的包头市之后,最终汇入的黄河。它的名字叫做“昆都仑河”。 6park.com

昆都仑河在汉朝的时候,被称之为“石门水”,在乌拉山南麓所兴建的,护卫这条河谷通道南口的防御工程,则叫做“石门障”。事实上,石门障及阴山(乌拉山)长城,并非是五原郡所拥有的唯一防线。 6park.com

在石门水的源头之处,也就是狼山东部山地的山脊上,自狼山一线向东修筑的长城,也一路延伸过来了。就像两山在此交错一样,两条长城也在此交错,以防止匈奴人中间开花,切入到狼山与乌拉山之间。 6park.com

由于昆都仑河谷的重要地缘作用,有很多人文历史研究者,会很自然的将它视为乌拉山与大青山的分割线。不过当我们有机会从空中俯视这片山地里,就会发现乌拉山与大青山并不是正面对接,而是在包头东北方向交错相接的。 6park.com

一定要以一条河流,作为乌拉山或者说狭义“阴山”的东部顶点,昆都仑河向东约40公里的一河季节性河流“五当沟”(流经今包头市石拐区),会更为准确。当然,一段山体叫什么名字,本身并不会影响它所影响的地缘结构。在此指出,只是希望这里所做的地缘认定,不要与大家通过其它渠道所了解的信息相冲突罢了。 6park.com

石门障和石门水,在汉匈博弈的过程中,曾经多次见诸于史料。由于这条道路的南部终点,是汉朝建制在五原郡最东部,大青山与黄河之间的“稒阳”县,因此此道也被称之为“稒阳道”。在后来汉帝国经营河套地区的过程中,自石门障起,沿稒阳道一路向北,直至狼山东部山地北麓,陆续修筑了一系列与匈奴城堡,如光禄城、支就城、受降城(宿虏城)等等。 6park.com

顺便说一下,大家都所熟知的四大美女中的“王昭君”,就是由稒阳道出塞的。 6park.com

6park.com

王昭君的出现,固然可以加深大家对稒阳道的印象,也进一步验证了此道的重要性。然而在卫青决心发起漠南之战时,却没有选择从此出塞。 6park.com

卫青主力最后出击的地点是在朔方郡。这片由南、北两条河道圈就的河套之地,在大部分历史时期,算得上是中央之国能够向西北方向,扩张的终极板块了。 6park.com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荒漠化严重,难以支撑农业生产。尤其是后套平原的正南方,隔南河相望的那片高原之地,在有人类进入这片土地之前,就是一片沙漠之地了。这片体量与后套平原相仿的沙漠,就是“库布齐沙漠”。
6park.com

库布齐沙漠无疑是鄂尔多斯高原中,最古老的沙漠。尽管很多历史研究者,当河套乃至内蒙高原的沙化,简单归罪于人类的过渡开发。但事实是,在自然力面前,人类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例,人类的开发可能会过渡消耗掉些表层植被,但却没有力量把砾石研磨成沙子。 6park.com

与河套地区隔祁连山相邻的,是我们在河西部分曾经提到过的阿拉善高原,这片高原的大部分土地也是为沙漠所覆盖。在盛行西、北风的亚洲腹地,阿拉善、蒙古大漠上的沙并非不会被吹到鄂尔多斯高原。不过,从根本上来说,鄂尔多斯高原的沙还是自产的,也就是就地起沙。 6park.com

关于这一点,地质学家应该会有更权威和专业化的解读。简单点说,就是整个河套地区,在“很久很久”以前,其实是一个大盆地,黄河,以及今天陕北、陇东高原上,那些最终东、南向汇入黄河的河流,在最初的时候,是反方向流入“鄂尔多斯盆地”的。直到有一天,因为地质运动和泥沙沉淀的原因,鄂尔多斯地区抬升成今日的样子,而黄河也突破山地阻隔东流入海后,鄂尔多斯高原作为这个大盆地的底,也变成了陆地。 6park.com

其实今天,整个河套地区的地质学名称还是“鄂尔多斯盆地”。在它漫长的湖盆岁月里,那些被黄河从上游地区带下来的“沙”,也随着水的作用力向湖盆边缘堆积(在脑海中想象一下海边的沙滩)。今天我们看到鄂尔多斯高原真正沙化的地区主要有两块,一块是与后套平原相邻的,位于西北角的库布齐沙漠;另一块而是与黄土高原相接,并向陇东、陕北高原强力渗透的“毛素乌沙地”。 6park.com

总的来说,鄂尔多斯高原的气候环境是呈东向西逐渐变差。在接近陕北高原的地区,还能够生长出典型的干草原来,但向西伸入高原腹地后,随着地表河流的减少,最多也就只有沙草相间的荒漠化草原了。 6park.com

到了库布其沙漠这个位置,就已经完全沙漠化了。反过来,湖盆的另一边,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相交的这一区域,在环境上就要纠结的多了。因为湖盆边缘堆沙的原因,这一地区薄薄的土层下面储存着大量的年代久远的沙。一旦表层水土流失严重的话,就会翻出来成为流沙。 6park.com

在汉帝国开始经营河套地区时,今天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流沙肯定没有今天多了。今天这片叫做“毛乌素”的土地,已经升级为“沙地”了。之所以还没有给它个沙漠的名份,是因为这些流沙覆盖的区域还有挽救的可能。现在在这片土地上的治沙力度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6park.com

好了,我们现在了解了后套平原,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孤独的突出部了。不过库布齐沙漠的存在,对汉帝国来说也并非完全没有一点好处。最起码匈奴人不大可能,绕到后套平原对岸,渡过南河袭扰了。要是不想强行突破狼山上的长城防线,那么从狼山的西侧绕过,然后折向东北方向会是一种选择。 6park.com

如果匈奴人选择了绕过狼山的攻击路线,那么黄河之水就将成为汉帝国建立新防线的地理依托了。对于汉军来说,看起来最有可能成为匈奴人突破方向的西侧,有一片叫作“屠申泽”的大泽,帮助他们缩短了防御面。 6park.com

在今天的地图上,除了零星的水面以外,我们已经看不到这个古泽了。这片水域实际上是因为黄河主河道向北弯曲而形成的。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后套平原的东部的对应位置上,在那里沉积下来的黄河水,今天被叫作“乌梁素海” 6park.com

6park.com

有了申屠泽的存在,汉军在西侧的防线压力,就主要集中至屠申泽与狼山之间这个不足二十公里的缺口上了。为了封堵住这个缺口,帝国在收复河南地的当年,就优先在申屠泽的西北角建制了一个城:“窳浑”。防线的另一端,则是狼山南麓台地上的“鸡鹿塞”。 6park.com

从鸡鹿塞至申屠泽一线,今天仍然可以看到河道相连,汉军当年在此建立的防线,应该也会依托天然河道。不过鸡鹿塞的主要作用,并不是充当西南低地防线的西部终点。事实上,它还是整个河套平原最西端的出塞点。
贴主:Michaelliu888于2019_07_19 14:11:19编辑
贴主:Michaelliu888于2019_07_19 15:32:48编辑
喜欢Michaelliu888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Michaelliu888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