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后三国时代”为何出现与三国相反的局面,以弱胜强成为常态
送交者: pchome[♂☆★★★岛徒★★★☆♂] 于 2019-08-13 19:42 已读 2654 次 1 赞  

pchome的个人频道




历史大学堂 出品

文:博陵清河

编辑:莉莉丝





东汉末年之后的三国历史最为世人所熟悉,虽然魏蜀吴三国最终归晋,但西晋统一天下凭借的是三国之中曹魏留下的底子,而整个三国时期,曹魏实力最强、东吴次之、蜀汉最弱的格局一直未能发生改变。但是,在“后三国时代”却出现了完全相反的局面。



“后三国时代”指的是南北朝末期出现的三分天下局面,从535年北魏魏孝武帝元修西逃投奔宇文泰,进而北魏分裂为东西两国(东魏和西魏)开始,到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攻灭北齐而结束。



相互鼎立的三国先是东魏、西魏和萧梁,后是北齐、北周和陈。



北齐是由东魏的实际控制者、鲜卑化汉人高欢的子孙篡位而来;

北周则是由西魏的实际控制者、汉化鲜卑人宇文泰的子孙篡位而来;

至于陈朝则是萧梁末年经过一番祸乱之后承袭而来。



所以总的来说,后三国时代实际上是关东、关西与南方政权的鼎立。后三国时代的转变过程是,国力最弱的西魏以及后来的北周逆袭成功,灭掉了国力最强、由东魏而来的北齐,萧梁在东西魏的夹攻和内乱之下灭亡,取而代之的是陈朝,而继承北周国力和版图的隋朝又灭掉了陈朝,成功统一天下。




图1 北周官制简表



历史往往十分耐人寻味,为何同样作为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政权,蜀汉一直得不到发展,最终第一个被灭,而西魏(北周)却逆袭成功,灭掉了实力最强的东魏(北齐),并为后来隋朝的大一统奠定坚实基础呢?



第一,地理位置优越。



西魏与北周的核心统治地带是关中地区。虽然从前秦崩溃以来,关中地区被战乱破坏严重,以岐州为例,人口仅剩三千多户。西魏(北周)在经济、人口、军力等各方面都无法与占据着富得流油的华北平原和淮河流域的东魏(北齐)相比。但关中之地历来是一个战略要地,易守难攻,如果经营得好还是会取得很大成效的。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而《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记载:“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撃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与前三国时代的蜀汉依靠益州之地只能做到自保,根本无法图谋天下不同的是,关中地区不仅可以自保,还可以东进图谋天下。历史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个道理:秦、西汉、前秦、北周、隋、唐均是依托关中夺取天下的。



东魏在军事实力处于完全的优势之下,仍然在进攻西魏时遭受了小关之战、沙苑之战、玉璧之战的三次失利,除了指挥失当等主观因素之外,西魏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是一大原因。




图2 东魏(534年―550年)北朝朝代之一





第二,治国措施得当。



均田制是封建王朝将无主荒芜的土地按人口数量分配给农民耕作的一种土地制度。自北魏太和九年(485年)颁布以来,在抑制土地兼并、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虽然由北魏分裂而来的东魏和西魏,包括后来的北齐和北周都在继续推行,但二者的实施效果有明显的不同。



东魏(北齐)的均田制实际执行情况非常不好,世族地主占据大量和土地和奴婢,而统治者高氏宗族又昏君暴君屡出,对于广大的世族地主进行了妥协,对土地兼并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导致大量的失地流民逃亡别国,人口锐减。




图3 西魏(535年―556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



反观西魏(北周)的统治者宇文家族,自宇文泰采纳谋士苏绰的“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的六条建议之后,对于地主豪强兼并土地的行为严厉打击,均田制得以有效发挥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农业发展获得巨大动力。宇文泰还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发明了府兵制,建立起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又称二十四军)的府兵组织系统,这个制度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中的兵士从老百姓中挑选而来,他们平时耕种,战时召集到一起。不过,宇文泰作为鲜卑人,他起初的府兵制带有一定的目的,即“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尽管如此,府兵制的实施还是节省了国家的军费开支、扩大了兵源、保障了农业建设,比起东魏(北齐)、萧梁、陈朝的征兵制要先进的多。



西魏和北周打击贪污腐败的力度也是三国之中最大、最彻底的,虽然北周规定贪污处死的标准“满三十匹”比其他两国要宽松的多,萧梁规定“满十匹”、北齐规定“赃满一匹”。但是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了更好地执行。北周还制定了“征备之法”,用来严厉追查打击以前的贪官污吏。宇文泰更是以身作则,严格执法,他的内兄王世超,任秦州刺史时骄横不法,被他大义灭亲给处死。而北齐、萧梁和陈的执法力度远远不及,因而普遍贪污腐败横行,政治风气远不如北周。




图4 公元572年,北齐、北周和陈对立地图





第三,内部团结且人才辈出。



宇文泰假借《周礼》六军的名义,并结合鲜卑部落酋长制,设立了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每个柱国互不统属,独立开府统军。虽然这种类似于同盟性质的架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却非常巧妙地化解了内部矛盾,使得内部团结一致,在各柱国的带领下,军队上下一心,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比起相互扯皮、胡汉分明的北齐军队和腐败无能、贪图享乐的萧梁军队强太多了。而且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这八个人及其家族所构成的集团可谓人才辈出,先后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王朝,这个集团有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关陇贵族集团,正是他们改变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走向,将中国的封建社会推向高潮。



而北齐、萧梁和陈虽然有涌现出了高欢、斛律光、高长恭、陈庆之、陈霸先等杰出人才,但光芒完全被关陇贵族集团给掩盖了。人才作为乱世最珍贵的资源,西魏和北周已然取得了明显优势。




图5 北魏、北齐官制简表





第四,对手犯错不断。



虽然东魏(北齐)和萧梁拥有一手好牌,但不代表他们就一定能打好,因为犯错误是非常容易把好牌打烂的。而东魏(北齐)和萧梁就是在实力占优的时候不断犯错,最终给了北周扭转国力的机会。



北齐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昏君、暴君屡出,自550年文宣帝高洋建立北齐到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灭掉北齐、统一北方。前后历时二十八年,正式在位的五个皇帝,个个都是短命鬼,活不过四十岁。而且除了孝昭皇帝高演以外,全都是昏君、暴君和变态,除了文宣帝高洋在位的前两三年和高演在位的两年里是,北齐还算运行正常,剩下的时间都是政治极度黑暗的。滥杀、荒淫等作为层出不穷,因此,北齐常常被后世称为“禽兽王朝”,再强大的国家也经不起这样折腾。



萧梁犯的最大错误便是引狼入室。梁武帝萧衍在位四十多年,将当时还比较贫瘠的江南地区开发的很好,《梁书·武帝纪》称赞他“治定功成,远安迩肃。三四十年,斯为盛矣。”虽然他后期迷信佛教,放纵宗族,埋下各种社会矛盾,但国力仍然高于西魏。然而,“侯景之乱”的爆发彻底改变了这个格局。




图6 侯景之乱 形势图



侯景出身朔州羯族人,本来是东魏高欢手下的大将,但他为人反复无常,又和高欢的儿子高澄不和。于是便在高欢死后反叛东魏,梁武帝萧衍不顾群臣反对接纳并重用了他。结果侯景因梁武帝与东魏恢复良好外交关系,心怀不满,于548年起兵叛乱,第二年就攻占了梁朝都城建康,梁武帝被他活活饿死。不久,侯景自立为帝,建国号为汉。梁朝湘东王萧绎在大将陈霸先和王僧辩的帮助下于552年击败侯景,收复了建康,侯景也在逃亡中被部下所杀。



侯景之乱的影响极为深远,萧梁经此之后国力大损、四分五裂,最终被陈霸先建立的陈朝所取代,北齐借此机会攻占了萧梁的江北淮河之地,领土达到鼎盛。得到好处最多的则是西魏,萧梁富庶繁华的江陵、益州等地被西魏攻占,领土扩大了一倍以上,无论是经济实力、战略地位、外交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萧梁犯的这次错误彻底改变了后三国时代的格局。国力最弱的西魏和北周开始赶上甚至超越国力最强的北齐,国力第二的萧梁灭亡,取而代之的陈朝成了三足鼎立之中国力最弱的国家。




图7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 ),字叔达





第五,外交盟友给力。



后三国时代的初期,西魏的外交环境最为残酷。东有死敌东魏,西恶邻吐谷浑,南有对手萧梁,北有强敌柔然。然而正所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北齐的三个盟友和它一样,十分不给力。南方的萧梁因侯景之乱不仅没能对西魏造成威胁,反而白白送给西魏大片领土;西面的吐谷浑实力太差,每次出兵都被西魏打个大败;就剩下北方强大的游牧部落柔然可以威胁到西魏了,然而自己原本的奴隶(给柔然炼铁的)突厥却起来反抗,并在西魏的帮助下迅速灭掉柔然,取而代之成为北方草原新的霸主。自此,西魏不仅解除了四面受敌的局面,还得到了一个十分给力的盟友——突厥。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面对都向自己纳贡、和亲的北周和北齐,突厥人也会掂量掂量究竟帮哪一个。根据《周书》记载:“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邪。”这话是突厥的第四任可汗佗钵说的,意思是“只要在南面的两个儿子经常孝敬我,我就不怕贫穷!”可谓是嚣张狂妄到极点。不过由于北周的外交策略做得比北齐到位,再加上前期北齐的国力较强,对突厥的威胁更大,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联合北周进攻北齐,间接加速了北齐的灭亡。




图8 北周武士俑



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以黄河为界,没到冬天的时候,河面就会结冰。一开始,西魏(北周)的国力弱,一到冬天,军队便开始把河面上的冰给凿破,防止东魏(北齐)的军队踏着冰面过来进攻。然而仅仅二十多年之后,黄河上的情形就完全变了,一到冬天还是会有军队来凿冰,只不过凿冰的这一方变成了东魏(北齐),常常踏着冰面来进攻的军队变成了西魏(北周)的。这也算是一桩趣闻了。



后三国时代格局的变化,尤其是西魏及北周的奋斗史彰显了国家博弈之间的道理,弱国只要韬光养晦、发奋图强也能强大,强国狂妄自大、不思进取也会覆灭。

喜欢pchome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pchome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