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长安十二时辰:历史上真实的“烽燧堡之战”,比剧中更惨烈
送交者: 牛员外[♂☆★★★★湖边健走★★★★☆♂] 于 2019-08-16 3:40 已读 9624 次 14 赞  

牛员外的个人频道

 6park.com


火了一个夏天的#长安十二时辰#结束了,大结局看得人如鲠在喉。

犯罪分子们每个人都有正当理由,龙波想为牺牲的战友们讨一个说法,最后却选择在第八团旗帜下死去;徐宾一腔热忱,胸怀天下,小小的八品官,却设了一个大大的局,将所有人装了进去,但忙活一场又怎样呢?最后什么也没改变。

张小敬走了,李必进山修道了,太子依然是太子,右相依然当右相,皇帝貌似见识了一下人间疾苦,但没用,大结局后的历史,他开始宠爱杨贵妃,宠信安禄山,十年后,大祸来临,天下大乱。

所以有时候觉得挺没劲的,一群真正心怀家国的人,白白洒了一腔热血,死的死,走的走,当权者该怎么干还怎么干,这世道依然如故。

回顾整部剧,现在想来,最动人的,还是崔器之死,死前写下长安;还是烽燧堡之战,孤军困守,不退!不退!不退!他们舍弃性命,不只是为皇帝尽忠,也是为了长安百姓,为了大唐安宁。

可惜了,最后英雄流血又流泪,发现自己不过是别人立功的牺牲品,发现自己在为国家浴血奋战时,国家却抛弃了自己。

这一刻,信仰全部崩塌。 6park.com


也许正因为如此,当安史叛军杀向长安,国难当头时,再也没有那么多男儿愿意去抛头颅洒热血。

这个道理,早在东汉时,有一位大臣就对皇帝说过了。

当时有一小支汉军,在西域大漠中,独守孤城,以寥寥数百人,对抗匈奴数万大军。要不要去救援?朝臣吵作一团,最后反对救援的一派占了上风。

皇帝犹豫了,差点要选择放弃。

这时候,一位大臣挺身而出,说了一段至今读来依然荡气回肠的话:

“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将士远征,危难之际,朝廷如果放弃了他们,如果匈奴再次入侵,谁还愿意为我大汉效命?

如此忠贞之言,振聋发聩。

这就是我们本篇要讲的,历史上真实版的“烽燧堡之战”——十三将士归玉门。 6park.com


被遗忘的男主角

在神采飞扬的大汉王朝,有很多赫赫威名的男主角,韩信、张良、周亚夫、卫青、霍去病、李广、苏武、张骞、班超……这个名单很长很长,但有一个人,足以撑起男主,名头却不大,他叫耿恭。

为啥名气不大?因为让他一战成名的那场战役,既不是什么大军团作战,他也不是大部队的将帅,甚至那一仗他也没打赢。可是恰恰是这场没有打赢的仗,让人两千年后读来,依然热血沸腾,惊心动魄,以至于网友都强烈建议拍成电影。

耿恭出生将门,小时候就成了孤儿。《后汉书》说他: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

从后来的表现看,此人足智多谋,确实是个猛人。然而,他还没当上将帅,就迎来了一生中的高潮。

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军二代耿恭随大汉军队远征西域,攻打车师国(位于今天的新疆境内)。只要没匈奴这种大佬搞事情,我大汉打一个小国家还是很轻松的,降服车师后,东汉重置西域都护府。

然后,大军东归,班师回朝。

西域留下了两位留守,耿恭率数百人守金蒲城,关宠率数百人守柳中城,互为犄角之势,牢牢卡住天山通往北匈奴的咽喉,防备匈奴侵入西域北道。

这二位的官儿是什么呢?戊己校尉,比将军低一级。

在他们之前,有一位前辈,也担任过类似的职位,不过是副校尉。这位前辈叫陈汤。

嗯,很多人没听过他。但说起他的名言,是中国人都知道——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霸气的话,现在被各种爱国电影和文章引用,幸好不用付版权费了。

自从陈汤这位西汉猛将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并警告“别惹我们,不然有你好果子吃”后,汉匈战争消停了一阵。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自古起来,北方少数民族就特别顽强,看起来被中原王朝打过多次,灭过多次,但过不了多久,又茁壮成长起来,继续跟南边的邻居死磕。

这不,西汉灭亡后,匈奴卷土重来,重新侵入西域。

很多西域小国家又摇摆起来。

说句公道话,这真不怪人家。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是最难受的。我也不想左摇右摆,但是大哥您倒是一直顶住啊,您要是顶不住,自己撤了,那我不摇摆就得灭亡哪!

现在处于这个境地的小国家,叫车师国。

前脚刚被大汉一番蹂躏,俯首称臣,结果大汉主力军一走,匈奴又来了,这次更狠,连车师后王都被杀了。史书记载,车师叛汉,其实我觉得不叫叛,是实在没办法,只能被匈奴挟持着,一起合围耿恭来了。

为什么说这次耿恭面临的情况,比张小敬他们的第八团更残酷?因为第八团是几百人对几千人,但耿恭所部几百人,面对的敌人是多少呢?匈奴精兵两万。

领兵的大将级别也很高——匈奴左鹿蠡王。

早在匈奴进攻车师时,耿恭就派了三百人前去救援,但这显然是杯水车薪,三百援军无一生还。虽然史书没有具体说,但估计,耿恭手里还剩下的兵,最多也就三四百人。 6park.com


站在金浦城墙上,两万匈奴铁骑兵临城下,耿恭会害怕吗?

很多历史书把他说得像神:毫无惧色。

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守军只有三四百,而且金蒲城不过是西域防线上的一座小城,可不像内地大城一样墙高基稳。这种情况,没有人会不怕,我相信耿恭的心里也会恐惧。

但作为将领,他又不能表现出自己很怕,尤其不能让对手觉得自己很怕。

于是他站在城头,对敌军喊了一嗓子:“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

嗯,硬来守不住,先来一波心理战。

但匈奴兵可不傻,黑压压一片冲了过来。

迎接他们的是汉军的一阵飞箭。被射中的人马上发现了异样——伤口沸腾了起来。

匈奴小伙伴们惊呆了。(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后汉书)

这情形让耿恭之前吹的牛逼瞬间有个可信度:汉军真的是箭神啊,中箭的人果然生不如死。惊恐之下,只得暂且退去。

其实汉军不是神,不过是在箭头上抹了剧毒。

如果说这次是靠的是小聪明,耿恭接下来的操作,就是真正的悍勇了。

这天夜里,下起了暴风雨。耿恭所部数百人,趁雨打开城门,一路冲锋到匈奴大营,在对方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一阵砍杀,杀伤甚众。

匈奴再次震惊了,慌乱之下互相踩踏,溃逃而去。

虽然打了个胜仗,但耿恭明白,匈奴一定会去而复返。金蒲城无法长期固守,于是带领士兵,退守疏勒城。这是一个汉军的军事要塞,依山傍水,易守难攻。

果然,匈奴军又如潮水般涌来,几万人打不过几百人,谁能咽下这口气?左鹿蠡王誓要把疏勒城踏为平地。 6park.com


孤军困守,万死不退

接下来的情形,跟张小敬所在第八团困守烽燧堡很像,但更加惨烈。

耿恭发动城中百姓,与军人共同守城。匈奴数次进攻而不破,于是将疏勒城上游河流截断,断绝城中水源,变攻为围。按照他们的预想,只待城中粮草断绝,疏勒城不攻自破。

但,他们显然低估了大汉将士守城的决心。

耿恭下令在城中挖井,掘到十五丈,仍是黄沙。

怎么办?投降吗?不,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降字。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军民一度榨马粪汁解渴。

水井继续再挖,耿恭立于井边,向天祈祷:听闻李广利将军征伐大宛,士众渴乏,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如今我大汉仁德圣明,岂会穷途末路?

说完整理衣冠,向井跪拜。不一会儿,水泉奔涌而出。士卒民众喜极而泣,相拥欢呼。

这不是编的故事,这是历史真实的记载。神吗?挺神的!至少在这支大汉孤军的心里,一定觉得有神明护佑。

其实这用地理科学很好解释,上游水流被截住,而西域多沙土,水自然渗到了地下。

有了水,又可以玩心理战了。

匈奴在城下顶着炎炎烈日围城,耿恭带着士兵在城头向敌人泼水取乐,明明白白告诉对方:我们水多着呢,你们慢慢围。

其实这也是故作潇洒,因为人不是饮水就能饱的,还得吃饭。

城中粮食也告急了。

更让人绝望的是,朝中传来消息,皇帝驾崩了,援军很可能,来不了了。

就在这样艰难的困境中,耿恭率军固守孤城数月,从春天守到了秋冬。

最后,粮草完全断绝,将士们煮盔甲上的皮革吃,煮弓弩上的动物筋腱吃。

战士们开始一个个死去。

也许在某个瞬间,耿恭想过,要不降了?至少能救兄弟们的命。

但这个危险的念头刚一闪过,他就会想起,大汉朝之前的那些先辈们。他会想起击败匈奴、终于让我汉人扬眉吐气的卫青霍去病,他会想起出使匈奴、牧羊十九年而持节不屈的苏武,会想起他的伯父耿弇,作为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追随光武帝统一乱世,立下赫赫战功……

想到这些人,他的信念就越加坚定:大丈夫死则死矣,绝不屈辱卖国。

于是,在如此绝境下,幸存的将士宁死不降,汉军大旗,在西域疏勒城的墙头,高高飘扬。有一人在,旗就在!旗在,城就在。 6park.com


匈奴人也围得精疲力尽了,于是向耿恭抛来了糖衣炮弹——只要投降,封为白狼王,赏漂亮美女为妻。

耿恭答应得爽快,好啊,让你们的使者来。

使者来了,耿恭拉到城头,一刀杀了。割其肉,当着城下匈奴的面,在城墙上烤肉串。

匈奴士兵见了,号哭一片。

千年以后,有位同样充满民族气节的名将,写了首慷慨激昂的词,其中两句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叫岳飞。

说回疏勒城,匈奴单于听说使者被杀,大怒,增兵攻城。

城里活下来的人越来越少,但大家依然在坚守。

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之前派回求援的部下,他也配拥有姓名,他叫范羌。接下来,这位男二号,要隆重出场了!
一场跨越数千里的孤军拯救行动

就在耿恭和将士们困守孤城时,数千里外的京城洛阳,一场大辩论正在展开。

辩手是皇帝和满朝文武,辩论主题是,要不要派救兵?放弃还是拯救,这是个难选的选择题。

反对派的理由很充足,朝廷接到救援消息,离匈奴最初攻城已经过了几个月,几百人的守军,大概率已经牺牲了;就算守军还活着几个人,但数千里驰援,要耗费多少粮草,援军要伤亡多少?为了救几个不知死活的人,这个性价比太低。

眼见皇帝就要选择放弃,司徒鲍昱站了出来,面对皇帝和满朝文武,说了一段千古名言:

“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又二部兵人裁各数十,匈奴围之,历旬不下,是其寡弱尽力之效也。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将精骑二千,多其幡帜,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极之兵,必不敢当,四十日间,足还入塞。”(后汉书)

我很少摘抄大段的历史原文,但这段话,每一个时代,过去,现在,将来,大家都该看看。

壮士不弃国家,国家岂能弃壮士?

这是大义所在,不是利益的衡量。

幸好,新上任的汉章帝,不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盖嘉运,右相,以及玄宗。

皇帝听了司徒一席话,再无犹豫,立即下令——启动救援。

公元75年冬天,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国军队共计七千人,旌旗招展,出师西域,接战友回家。 6park.com


耿恭部将范羌,这位男二号,就在援军之中。

忘了交代一句,耿恭被围于疏勒城的同时,留守西域的另一路汉军——关宠部被围困柳中城。

公元76年正月,七千援军会师柳中城,大败匈奴与车师联军,北匈奴败走,车师复降。

当时关宠已经战死,而柳中城与疏勒城,还隔着几百里,关键是,两城之间横亘着天山,天山上积满冰雪。

还要不要继续救援?领兵将领打退堂鼓了。

这时候,范羌站了出来:哪怕疏勒城只剩一人,我们也绝不能退,恳请诸君前往。

众将畏惧雪山天险,不敢向前,于是分兵两千,由范羌带领,前去营救。

范羌没有退,两千士兵没有退,他们顶着刺骨寒风,踏着深厚积雪,探路前行,翻越天山,成功到达疏勒城。

城中听到兵马声,以为敌军来袭。

范羌大呼:我乃范羌,今不辱使命,领援军前来迎接校尉(耿恭)!

城中将士本已报了必死之心,舍命报国,听闻援军至,大喜过望。史书记载: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

这一刻,经历了绝境的铁血汉子们,也不禁留下了英雄热泪。

而城中数百人守军,援军到来时,活着的,只剩二十六人。

次日,耿恭率领这二十六位大汉男儿,与援军一起踏上归程。

匈奴一路追击,大汉将士且战且退。

守军大半年饥困交加,本就羸弱,加上沿途环境恶劣,等到三月终于回到玉门关时,回归的二十六人,唯余十三人。

这就是感动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十三将士归玉门。 6park.com

当代画家左国顺油画《十三将士归玉门》 6park.com

当时驻守玉门关的中郎将,见到十三名勇士,衣衫篓缕,面容枯槁,伤痕累累,但,他们手中紧紧握着自己的武器。

面对这些回家的战士,中郎将感动不已,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并向皇帝上疏:

“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不为大汉耻!

这正是耿恭及将士们坚守孤城的原因,至今读来,依然让人心潮澎湃。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耿恭传的最后写到:

“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义重于生,尽是热血忠魂。 6park.com


西汉两百多年后,东汉还能再续近两百年,为何?几千年来,我们都被称为汉人,为何?就是因为大汉王朝这些舍身为国的英雄们。

成败是一时的,但节义,却能流传千古,给后人无穷力量!


参考资料:

《后汉书·卷十九·耿弇列传第九》

《资治通鉴·卷四十五》

《后汉书·耿弇传附耿恭》

评分完成:已经给 牛员外 加上 50 银元!

喜欢牛员外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牛员外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