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大河入海处 (二):领袖的孕育和分娩 A
送交者: NewCommer18[☆品衔R4☆] 于 2019-10-15 11:00 已读 312 次 4 赞  

NewCommer18的个人频道

晚年的东哥有一次和斯诺谈到“个人崇拜”时,曾说美国的个人崇拜很厉害,首都就是以华盛顿命名的,(斯诺补充说,而且每个州里面还起码都有一个名为华盛顿的市镇),这个事儿虽然是随口闲聊,但假如以美国人对待他们的开国元勋的态度衡量,(实际上美国开国元勋们的屁股也并不干净。。。在当时的历史上,和其他国家杰出人物比较,这些刻在山上的“大头”们也不过是二流的人才。他们的伟大身影同样是后世的渲染而已。)仅仅在毛和斯诺谈话后过去三十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在他的国度里,已经变得非常富有争议,并且成为一个令主流思想(或者官方思想)尴尬的巨大身影。----这真是我们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最有意思的一个象征了。

作为一个历史的爱好者,俺不得不感慨于这样的改变。记得叶圣陶和夏丏尊的名著《文心》里曾提到一个妙喻,“领袖”的本义,是衣服的领子和袖子,而这两个部分,是最容易脏的。---从这个比喻出发,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中国的缔造者,东哥本人的历程几乎就是这个国家宏大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而作为“领袖”,他的一生又折射了几多现代中国史的奥秘呢?

让我们先从东哥成为领袖的过程谈起吧。 6park.com

领袖的孕育

关于东哥的上升过程,有一部很牛的书大家都应该听说了,那就是高华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这部书的史料搜集工作做得很扎实,考虑到高华教授人在国内,身处比较微妙的学术环境,能够写出这样一本书,至少在学术意义上,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但不幸的是,高华教授在写作的过程里过多地掺入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所以在评论历史事件时,带着一种批判“宣传史观”的倾向,损害了他著作的公平性。

下面俺在高教授大作的史料基础上,概略地为大家回顾一下东哥的成长之路吧。

成就一个领袖,大致上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而成就的过程就是这两方面的结合。对于东哥而言,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具备一个领袖的几个主要的特质。

首先,是在和父亲对抗过程中培养的反抗精神和胆量。这方面有很多故事了,早在东哥投身TG之前,被他反抗过的,除了他老爸,还有他的校长,湖南督军等等。所以,假如不让东哥作领袖,恐怕中国当时同时代的牛人就算一时占住位子,也坐不安稳的。

其次,东哥既有理想,又能够坚决实施的执行力。-----我们说,在那个时代,理想好的,或者执行力强的都不乏其人,但两者都很强,而且都很平衡的,则的确凤毛麟角。

其三,东哥青年时期就受过艰苦的锻炼,经历过大风大浪,磨砺出成大事者必要的毅力和素质。

当然,根据辩证法,事物的优缺点都是可以转换的,反抗精神可以变为“好斗”,理想主义者可以变为“空想主义者”,-----赵雅芝女士现在的容貌可称奇迹,但假如二十年后还能如此,则就可入册狐仙了。----东哥的一生,假若不是那么的漫长,或许他身上某些性格转换的过程就不会如此彻底了。

好了,回来,

继续说客观的那一方面。东哥加入TG是一件很有内涵的事。----因为在1921年成为当时四亿人口的中国里面一个一百多号人的政党成员,无疑是一个非常新潮的举动。----值得说明的是,在当时,没有一定素质的人根本还没听说过TG的基本教义真髓,更谈不上加入这个结构松散的组织了。----从这一点看,一大代表,湖南前农民东哥,这个29岁的年轻人的举动近乎于在马云初创时就投奔阿里巴巴。

但加入TG之初,东哥的角色虽然开始显露峥嵘,但并未进入TG领导核心。但有几件事儿值得一提,一是安源大罢工,这一桩TG早期搞工人运动的大事儿先后被作为功劳分给好几个大人物,其中一个就是刘少奇同志,但胡服同志在这件事中的功劳相对而言是最低的,更重要的一位是李隆郅同志,他后来的名字更响亮,叫李立三。---而事实上最高的领导者还是东哥,---而且他那时候有一员得力助手,那就是后来号称“黄埔三杰”的蒋先云。(兄弟俺见过黄埔一期的学生入学登记表电子版,蒋先云的推荐人就是东哥啊。说起来,假如蒋先云不是在北伐中战死的话,其实以他和东哥的交情,后来的林总是否有出头之日,就很难说了。)----此外,值得提及的是,东哥领导的湖南工运,罢工十次,胜利及半胜利九次,失败一次,这个成绩,连陈独秀也很赞赏,在TG三大上说:“就地区来说,我们可以说,上海的同志为党做的工作太少了。北京的同志由于不了解党组织,造成了很多困难。湖北的同志没有及时防止冲突,因而工人的力量未能增加。只有湖南的同志可以说工作得很好。”---也是这个原因,东哥被陈总书记从湖南分舵调到上海总舵。----进了TG的中央之后,一度,在TG的三大上,30岁的东哥进了中央局(也就是后来的政治局常委),同时五个常委里面,有三个都是东哥早年新民学会的老会员,(毛,蔡和森,罗章龙),---同一时期,也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蜜月期,所以,TG大员的东哥也相应成为国民党的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后来,他最高做到了国民党的代理宣传部长。---这个职位的前任,就是时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民国美男子,日伪大汉奸,汪精卫是也。----顺便说一下,那时候毛宣传部长的秘书也后来也很有名,他就是沈雁冰,笔名茅盾。

另一件大事就是东哥作了国民党开办的在广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值得说明的是,东哥并不是首任所长,他接手的时候已经是第六届了,而前五届的主办人是谁呢?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号称“农民大王”的彭湃。事实上,东哥的第六届是最后一届,学生们毕业后不久,东哥就去武汉办中央农讲所了。这两任所长的工作使早就注视农民问题这个当时中国政治极为重要课题的东哥得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也潜在培养了他在TG里面的人缘,对他后来的革命生涯助力良多。),同时,东哥也写出了一份重要的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可以说,这一方面的工作,对于毛后来把握中国革命得以胜利的关键,发动农民,挖掘土改所蕴藏的巨大革命能量,是极有帮助的。

但可惜的是,这时农民问题还没有成为中国当时政治的主要焦点,----此刻,国共脆弱的联盟正伴随着北伐的胜利而摇摇欲坠,-----这两个当时最有活力的政党之间的关系将如何演变,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节点。

而在国共终于破裂之后,作为TG对国民党的反击举措之一,东哥被派去搞著名的秋收起义。虽然过程也算轰轰烈烈,但一言以蔽之,东哥军事生涯的处女作是一次完败。---起义的部队从一个师,被打得减少到一个团,---但是,在这样外有敌军追逼,悬赏五千大洋“捉拿毛逆”,内有起义军的总指挥卢德铭战死,师长余洒度逃跑的艰苦情势下,东哥表现了他强者的本色,做了一件现在还值得我们学习的大手笔。--------三湾改编

这个改编虽然不是一个大事件,却是一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东哥做了三件事:

1, 将起义队伍从“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这看似一个不大的改变,却很见东哥的水平。---一般来说,势穷之际,总要扩张一些虚势,以张胆量,---而且“第一军第一师”的番号也相当响亮,----但东哥非常的务实,就是老实地把这支队伍缩编成了“第一团”,----这个心态,说明了他在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冷静地认识问题。---这一点,看似容易,其实当时未必有很多人能做到。

2, 其次,“在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待遇一样,规定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自由,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有很大的权力,参加对部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官长要受它的监督。”-----俺之所以要全部引用这个内容,是因为这个军内的民主制度,是红军以及以后所有TG武装部队内在的最重要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源泉。---所以这个制度的建立,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因为这样民主制度的军队在当时和以前的中国,都没有出现过。)

3, 最后,“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部队分别建立党的组织:班排设小组,支部建立在连队上,营、团建立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由同级党组织的书记担任。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这个制度,就是所谓的“党军”的渊源。----这里还要特别指出一点,就是“党军”并不算是创举,但“支部建在连队上”则是一个很大的创举,因为大大提升了“党”对军队的控制力。-----(当然,这个创举有一个客观因素,那就是此时,东哥手里才一个团的兵力,所以他有足够的党员来建立这些根植于连队上的支部。)

总之,在做完了这个重大的整编后,东哥有了一支虽然小,但却坚强的队伍,借着这支队伍,他同时又找到了一个广阔的天地,那就是此时大多数TG党员不熟悉或不愿去的,---农村。----在那里,因为国民党的势力还比较稀薄,所以成为了TG得以发展的温床。----于是,东哥开辟了第一个成功的,属于TG自己的根据地,-----井冈山。


受虐待的凤姐 

学习历史的一个很特别的乐趣,就在于你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人生是如何天翻地覆的。看庐山会议时的东哥,简直就是一个厉害的婆婆,但看看井冈山时候的东哥,在当时的TG内部,他还只是一个受气的媳妇。----当然,考虑到他出众的能力,我们要把这时候的东哥比作他本人也很喜欢的一个著名的媳妇,----即红楼梦里的凤姐。

1927年秋收起义后,东哥带部队上井冈山,好容易和袁文才,王佐搞好关系,把他们收编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之后,1928年三月,东哥的第一次罢官来了,当时TG湘南特委(地区级)派了一位叫周鲁的上山,直接把东哥开除党籍。(实际上是当时瞿秋白主持的中央因为东哥秋收起义失败,撤掉他的政治局临时委员,但这位周鲁果然很“鲁”,给误传为开除党籍了。)----还命令东哥带部队下山,去配合朱老总,陈老总他们搞得湘南暴动,(那时候朱陈部队的兵力要比东哥这不足千人的小部队要强很多。)-----结果,东哥前脚下山,后脚开辟的井冈山就被敌人反攻了,还算好,一则周鲁的误传被澄清,东哥恢复了党籍,二则,朱德和陈毅的湘南暴动,虽然成功起事,但后来对农民搞“焦土政策”,又被敌人追击,所以也来井冈山这儿,和东哥会合了。-----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朱毛会师。---东哥的力量大了,部队从第一师,变成了红四军。-----不过值得说明的是,朱德和陈毅带上井冈山的,足足有一万多人,其中部队(南昌起义后的)不过两千多人,其余的都是湖南暴动的农军,(即无装备,又无战斗素质),而且还拖家带口。可怜东哥的井冈山当时统共不过两万人口,这一下多了这么多张嘴要吃饭,作为“地主”的东哥很生气,给上面的报告说:“岂有此理的湘南县委和县政府,带了一大批农军一起跑来,。。”“一万人的群众拖泥带水,纪律太糟,(一部分除外)”,于是,为了解决给养困难,让这批农军下山打回老家。(这批农军自己也强烈要求回去)----这支部队回湖南后,打了半年,就完全失败了。

成立红四军后,其实一开始,形势还是很好的,朱毛一合力,连胜了三场,不过说实话,这三场战斗的规模不算大,而且发挥较大作用的,还在于朱德所部。但形势好了之后,(占了三个县,50多万人,东哥说,这是全盛时期。)----婆婆又来捣乱了,湖南省委派了杜修经来,命令东哥,带兵去湘南发展。东哥对此抵制,但朱老总带来的原湖南农军二十九团坚决要回湖南,朱老总阻止不了,怕他们吃亏,带上主力二十八团一起去了,----下了井冈山,进攻的就是八一起义后,朱德带残部投靠的原老朋友范石生部,结果在郴州吃了大败仗。二十九团被击溃,二十八团损失虽不大,但也总归是碰了一鼻子的灰,还要回井冈山去。而同时,由于朱部的下山,开头扩展的地盘也被当时国军部队给占回去了。当时的根据地面积缩小了三分之二,人口更是只剩下不到八万人。----好,既然受了教训,杜修经也被撤了,东哥又成为这支队伍领袖,过了不久,彭总平江起义的部队也来投奔井冈山了。----这会儿,井冈山的形势又好了起来。

然而,这时候,蒋介石派何建又组织了对井冈山的会剿,为了闯出一个新天地,东哥和朱老总带着红四军主力下山,于1929年年初,去赣南,闽西发展,(守井冈山的任务,就交给了彭老总。),此时,红四军的主力部队不过三千六百余人,而且因为是开辟新区,既没有群众基础,敌情也不熟悉,因此,一开始是被敌军追着屁股打,部队又累又苦。直到这年大年初一,大柏地一战,靠埋伏,全歼了敌两个团,才扭转局面,夺回主动。后来,又找到当地TG开辟的东固根据地作为落脚点,于是整个局面才打开了。---而且,此时蒋介石和李宗仁要打蒋桂战争,敌军的主力都被调走,朱毛红军得以从容发展。连克长汀,于都,兴国,瑞金。但不久,问题又来了。

这一次,是TG的中央派了一个苏联回来的“海龟”,刘安恭,到红四军里面作临时军委书记兼军政治部主任,刘安恭到来的时候才30岁,劲头十足,他为自己的“军委”和东哥的“前委”要争权,而当时红四军内部,实际上由于历史渊源不同,还是分为朱毛两派的,但其中也有例外,比如朱德部下的林总,就是东哥的死忠,---但总之,为了在红四军是否要在内部建立临时军委,(并让刘安恭作书记,分东哥的权),召开了前敌委员会,(即前委)扩大会议,---此时,东哥以书面辞职为威胁,结果会议以压倒多数,通过取消临时军委,(也就断了刘安恭的野心。),但是,虽然刘安恭被击退,红四军内部对东哥的不满并未平息。后来,就召开了著名的红四军七大,主持者是后来的陈毅元帅,----会上红四军内部朱毛两派互相攻讦,结果后来两败俱伤,民主选举的结果,陈毅当上了前委书记,东哥落选为前委委员。---会议通过的红四军七大决议里这么说到:“朱同志怪毛同志使军队停摆,说毛同志不听调动,毛同志说朱同志‘与党争权’,----(这种)不是事实,含有互相攻击的意味是最要不得的。”,“朱,毛两同志在党内外负责重要工作,不能因某种政策与意见不同,而互相怀疑,互相猜忌,又不提出批评交给党解决,以至造成这次党内严重的争论问题,给党以不好的影响。”---而对于这个结果,东哥很生气,他离开红四军,去地方指导工作了。---后来红四军开八大,陈毅要东哥来开会,东哥气鼓鼓地回信说:“我平生精密考察事情,严正督促工作,这是陈毅主义的眼中之钉,陈毅要我作“八边美人四方面讨好”,我办不到;红四军党内是非不解决,我不能够随便回来;再者身体不好,就不参加会了。” 。回信送到,前委给了东哥党内“警告”处分,并要他马上赶来。此时得了疟疾的东哥只得坐担架到开会。但他赶到时,会议已经结束。

不过还好,这时候TG中央的头头是东哥的老乡李立三,还有早在广州时期就认识的先总理周公,他们知道红四军内部的纷争后,一面调刘安恭回去,一面要红四军来人到上海汇报,于是陈毅就去了,汇报之后,中央拍板,对朱毛两人的不和进行批评后,还是要东哥回来做前委书记。

终于,东哥王者归来,被陈毅请了回来,坐上红四军第一把交椅。回去之后,就开了一次著名的会议,即红四军九大,---俗称古田会议。----这次会议的结果一言以蔽之,就是确立了“党指挥枪”的“人民军队”原则,是继三湾改编后,东哥对人民军队建军的又一大里程碑式贡献。-----当然,这个贡献的副产品就是,作为军长的朱德,依据“党指挥枪”的原则,从此,被东哥指挥了。----于是,红四军内部谁是老大的关系,被理顺了。

 

关于古田会议以及其他  6park.com


恰如俺在开篇提到的,这个系列,本来就是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问题的系列,所以虽然一直到现在,俺所写的文字其实对于这个系列的核心内容而言,不过是铺垫而已,但对于这个背景的刻画,显然让主角更加的鲜明。

所以,俺是抱着信手写来的态度,来做这个系列,假如需要把背景再铺开一些,那就铺吧。哈哈。

接下来,说一说古田会议。------首先,俺要坦白地交待,---兄弟俺写帖子的时候,有时是藏着一点皮里阳秋的。----比如在上篇里,俺写到东哥的伟大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特地用了这样的文字,“请注意,写这封信的时候,东哥在党内的地位不过是一个地方的诸侯,但他的眼光和境界,显然是站在珠穆朗玛峰之上的。”---这固然是在夸东哥,---但事实上,俺也是想提醒诸位,其实,那个时候东哥的地位,远谈不上对中国革命进行指导,----同样的,所谓的古田会议,不过是红四军这样一支地方部队内部会议而已,而并非全体红军的会议,因此,这个会议通过的决议,是否是为了指导全体红军队伍,是可想而知的。

而且,我们同样可以从反面推想,假如说,古田会议确立了“党指挥枪”这一伟大原则的话,---那么,作为一支共产党指挥的红军队伍内部的党员会议,----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会议可以通过另外的一条原则吗?---比如“枪指挥党”吗?-----这个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吧。---因此,俺觉得假如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古田会议,其实,这个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理顺红四军内的权力结构问题。也就是朱毛之间,谁说了算的问题。-----当然,伴随着这个主题的解决,东哥同时达到了几个“副目的”,比如,

“  第一,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决议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坚决贯彻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完全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必须同时担负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筹款三大任务。这是它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军队的根本标志之一。必须反对单纯军事观点和不重视根据地的流寇思想,把宣传工作当成“第一个重大工作”。

  第二,确立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决议规定,红军中必须健全各级党的组织,实行政治委员制度,反对以任何借口来削弱党对红军的领导,并且尖锐地批评了“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和个人主义等错误倾向。决议规定,党的各级会议都必须讨论军事工作,一经形成决议,“通过群众路线去执行”;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少数人在自己的意见被否决之后,必须拥护多数人所通过的决议。除必要时在下一次会议再提出讨论外,不得在行动上有任何反对的表示”;党内要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无论担任什么军职的党员干部,都应该参加党的会议,报告工作,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第三,规定了红军中政治机关和政治工作的地位。决议提出,在省级地方政权未建立前,红军的政治机关与军事机关在前委领导下平行执行各自担负的工作:政治训练及群众工作事项,军事系统应接受政治系统的指挥;作战、宿营、给养等,政治系统应接受军事系统的指挥。在没有建立政权机关的地方,由政治部代替当地政权机关的工作,如负责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建设政权等。决议批评把政治机关隶属于军事机关的错误观点。指出这种思想发展下去,便有脱离群众、以军队控制政权、离开无产阶级领导的危险,如像国民党军队所走的军阀主义道路一样。

  第四,强调在红军内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决议从红四军的组成和处在农村分散游击环境的实际出发,指出对红军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正确路线教育,是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军队政治素质,完成无产阶级政治任务的中心环节。《决议》对各种错误思想的表现和社会根源作了分析,并提出克服的办法。

  第五,规定处理红军内外关系的原则。决议坚持官兵平等、实行民主主义制度。指出:官兵之间只有职务的不同,没有阶级的分别。长官应当爱护士兵,关心士兵,切实保障士兵的民主权利,坚决废止肉刑。士兵要尊重长官,自觉地接受管理,遵守纪律,克服极端民主化和平均主义、雇佣思想等错误倾向。在军政关系上,要求红军指战员严格尊重人民政权机关,巩固它在群众中的威信。在军民关系上,要求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对敌军的工作上,要求在坚决消灭一切敢于顽抗的敌人的同时,实行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政策。” (引自金冲及 《毛泽东传》)

但是,正如俺上面提到的,古田会议仅仅是红四军内部的一个会议,所以,这个会议的决议当然只能是面向红四军内部的,而且,在原决议上很清楚地提到这个会议的目的在于:“大会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指出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其纠正的方法,号召同志们起来彻底地加以肃清。”----也就是说,这几乎可以算是一次贯彻“中央来信”精神的会议,---而“九月来信”的起草者是陈毅根据当时中央的思想做的。----当时中央的军事领导人是谁呢?---就是先总理周公。

-----但是,俺同时也要指出的是,东哥的古田会议决议并非对中央来信的简单传达,而是加入了很多他自己的思考,并结合了红四军的军队建设的实际情况的,---因此,是一次再创作。---并且,这次会议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简单地树立“毛”领导“朱”这样一个次序,而是要深刻地说明“为什么要党领导枪”,“党领导枪”这个原则体现在红四军的军队建设上具体有什么措施。-----由于,东哥是站在理论的高度,正确地说明了以上问题,---所以,在以后东哥成为TG老大之后,这个会议决议就自然成为TG建军原则最好的表述,---虽然,这并非这个会议决议的初衷。

-----以上,就是我们对古田会议全面思考后的结果。------这虽然只是一次针对红四军这样一支地方部队内部党军关系的协调会议,但由于东哥创造性地工作,使得这次会议的决议对红军以及后来TG所有武装力量的建设都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不过,必须要指出的是,这个指导意义并非是当时东哥所在的地位可以阐发的。

因此讲,我们看历史,必须要注意具体历史事件发生时,所在的具体历史背景,以及当时各个历史人物所扮演的角色,然后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个历史事件的影响和作用。

Okay, 回来,接着略谈一点东哥的战役指挥能力。---关于这个百丈兄提出的问题,俺觉得大秦猛士兄的回答是很全面的。----这里,俺就朱毛关系的初期情况这个角度补充一下。----其实为啥红四军从七大,八大,到九大会因为朱毛之间的关系闹得比较厉害,关键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就在于在红四军的早期阶段,朱老总的“战役指挥能力”,要比东哥牛很多。----在东哥带着他的一团人上井冈山后,还是吃了败仗的,当时甚至被地主武装的靖卫团都打败过,部队失散的时候,一度才归拢了四十多号人。后来收编了袁文才,王佐部后,才算是站稳了脚跟,但是,也只能打打小仗,比如号称第一次井冈山反进剿,战果不过是“全歼守军一个营和宁冈县靖卫团,俘虏近三百人”。---但是后来朱毛会师之后,第二次反进剿,战果就是“第四军主力先在遂川五斗江击溃赣军一个团,乘胜追击,在永新城附近又击溃赣军另一个团的一个营,一举攻占永新县城,”,第三次反进剿,“朱德率领四个营的兵力,在一天内连打两次胜仗,击溃了赣军第二十七师,乘胜开进永新城,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彻底粉碎了赣军的第三次“进剿”。”,到了第四次反进剿,取得的胜利更大,即龙源口之战,“龙源口一仗,歼灭赣军一个团,击溃两个团,缴获步枪四百支,重机枪一挺,取得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以来最辉煌的胜利。”---主要的战果,也是原朱德部部队的功劳。----而且,这也是非常自然的结果,之前,东哥仅仅在湘军当过几个月的小兵,而朱老总是滇军名将,他的指挥水平,在红四军的初期,自然,要比东哥好出很多啊。

而上面的这个战绩和战功,明显地会加重朱老总在红四军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强龙”朱老总和“地头蛇”东哥关于红四军领导权的争论,就无可避免了。

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朱毛之间的争论是很正常也是在组织原则下的争论,--俺必须指出,这样的争论是正当的,而并非狭义的所谓权位之争,-----因为很明显,无论朱毛哪一位,以他们的能力,假如为了自己的私利,远可以投靠国民党,并保证有荣华富贵的,---所以这两位的争执,是为了主义的争执。-----这是朱毛之争和国民党内部倾轧的本质不同所在。

而且,东哥,作为个人能力而言,是非常聪明的。也就是说,他的学习能力超强。在和朱老总一起指挥战斗的过程里,东哥的战役指挥能力,提高的很快,同时,由于当时的红军队伍,经常要被头脑发热的“中央”调过去打大城市,----作为党内资历要比朱老总深厚的多的东哥,在抗拒中央错误决策方面,比朱老总要强。----因此,朱毛在红四军不断成长的过程里,随着毛为党代表,前委书记,朱为军长,这样的分工下日益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也就越来越进入良性循环了。

所以说,即使是领袖之间的事儿,都是这样一波三折的。历史的进程,从来就没有一马平川的时候,俺写了上面的东西,并非为了翻案,而是把大脉络下面的小波动的细节,向同学们汇报一下而已。。哈哈

这时候,东哥的好运还不止于此,他接到了林总的一封怀疑在山沟沟打转是否能建成共产主义的信之后,回了一封有名的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明确地提出了通过武装割据,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建立TG政权的思路。----请注意,写这封信的时候,东哥在党内的地位不过是一个地方的诸侯,但他的眼光和境界,显然是站在珠穆朗玛峰之上的。

凤姐苦日子又来了

此后,东哥在新开辟的根据地里大搞土改和分田,迅速扩大和巩固了群众基础,并在期间在各地作了实地调查,----并把调查的结果写出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响亮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口号。-----这一举措凝聚着东哥在革命生涯前期最可贵的务实精神和实地考察的执行力。---但这个小册子和口号,也同时埋下了他后来再一次被中央派来的婆婆收拾的伏笔。

接着,伴随着蒋介石忙于打“中原大战”的大好形势,东哥的红四军首先合并其他部队,升级为红一军团,不久,又去接应奇袭长沙得手又被敌人反攻夺回的彭老总率领的红三军团,(请注意,彭总的红三军团本来是和东哥独立的平级单位。),两个军团合并之后,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兵力有三万余人。正是这支力量,使得东哥得以有资本对抗在“中原大战”之后,蒋介石派来的滚滚围剿大军。

从红一方面军成立之后,东哥所领导的事业,当然,更准确地说TG的事业,上了一个台阶。----因为作为正规部队的红一方面军拥兵三万之众,已经是一支在当时中国不可小觑的力量了。---同时,蒋介石正完成他统一中国进程里最关键的一步,----中原大战,-----来不及照顾TG,----于是,趁这个机会,东哥领导这支队伍,大大发展了。

发展之初,由于李立三的干扰,(李立三很牛,他居然认为当时的中国才是世界革命的中心,不仅要求各地的红军攻打大城市,甚至也要求苏联发兵到中国支援中国革命,为此,共产国际的各位领导大吃一惊,而且很是不爽,这直接导致了李立三的快速下台和王明等的快速上台。),东哥的第一方面军被要求去攻打长沙,但攻击了几次后,发现无机可乘,东哥就及时退兵,说服部队回兵江西。(此时在红一方面军的代表叫周以粟,他是东哥农讲所的老同事(下级),所以被东哥给说服了。)----此时,蒋介石已经打胜了中原大战,有空来组织对红军的围剿了。

整个围剿的过程是这样的:

1930年11月,蒋介石调集11个师约10万人的兵力,以鲁涤平为总指挥,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战术,对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发起第一次"围剿"。 

12月30日,红军集中优势兵力,全歼了冒进龙冈的敌"围剿" 军主力第18师,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兼第18师师长张辉瓒。接着,又于1931年1月3日,在东韶全歼敌第50师1个旅。其他各路敌军狼狈溃退。两次作战, 共计歼敌1.3万人。

1931年4月,(仅仅四个月后)蒋介石又纠集了18个多师共20万兵力,以何应钦为总司令,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和"分进合击,互相策应"战术,对中央苏区和红军发起第二次"围剿"。 

5月16日至5月30日,红一方面军3万余人由西向东横扫,在富田、白沙、中村、广昌、建宁连打5个胜仗,转战700余里,歼敌3万人,缴枪2.2万枝,粉碎了国军的第二次"围剿"。 

7月,(仅仅才过了两个月。)蒋介石又调集了23个师30万兵力,自任总司令,再次以"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向中央苏区发起第三次"围剿"。 

从8月6日至11日,红军在莲塘、良村、黄陂连胜3仗,从被动中夺得主动。最后(加上打了平手的高兴圩一战),总共歼灭国民党军队十七个团,共三万余人,其中俘敌一万八千余人,缴获各种武器二万余件。同时,两广军阀发动了反蒋战争,蒋介石不得不下令结束"围剿"。

通观东哥指挥的这三次反围剿,粗粗一看,我们会觉得东哥简直就是奇人,而蒋介石则好像电子游戏里的BOSS一样,用俄罗斯套装娃娃的形式“前赴后继”地派了一批又一批虾兵蟹将,然后给东哥打得满地找牙。------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蒋介石的兵力并非如此源源不绝,他其实是增兵,但并非每一次都派的新部队,我们看到,其实红军每一次反围剿的歼敌数并没有太大的增长,---所以就意味着白军一方的兵力也没有大比例地被损耗,比如第三次围剿,假如不是两广军阀的捣乱,才损失了10%部队的白军,是不会这么简单退兵的。

同时,东哥所谓的“诱敌深入”战略也不是那么简单,比如第二次反围剿,东哥其实打得非常畅快,后来写了那首著名的词“横扫千军如卷席!”---但实际上,这次反围剿刚开始的时候,三万红军主力在距离敌军二十公里处的东固为了等敌军出发,整整隐蔽了二十多天!这三万多年轻人在这个小山区里,吃的,拉得都成了问题,李聚奎上将后来回忆,“朱总司令组织一军团团以上干部前来我团参观,由于缺粮食,我们不知用什么来招待这个百余人的参观团,只好发动大家一边挖工事,一边拔竹笋摸田螺,把仅有的一升多米掺上竹笋、田螺煮来请大家吃。我盛了一碗给朱总司令,朱总司令还说蛮好吃。实际上那有什么好吃呢,百余人一升米,又无油又无盐”。---就是这样的日子,当时红军居然能够耐得住性子忍了二十多天,终于熬到了白军王金珏部公秉藩部出来,把他们伏击全歼,然后乘势各个击破,才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伟业。-----历史从来就没有轻巧的胜利,这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小的例子罢了。

而就在东哥连胜了三次反围剿之后,“婆婆”派来了钦差。于是,作为“凤姐”的东哥,苦日子来了。

第一个来的钦差是项英,1931年1月5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在宁都小布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局,项英任代理书记,毛泽东、朱德、曾山为委员;并成立以项英为主席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毛泽东担任副主席(毛兼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撤销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项英当时虽然是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但由于他刚从上海来此不久,又不大懂得军事指挥,缺乏对敌作战经验,所以,在当时作战指挥上,毛泽东仍然能够起主要作用。”

这里需要提到一点是,项英的“代理书记”代得是谁呢?----就是先总理周公。而项英作为新的“书记”和“主席”空降之后,表现得并不好,因为就在前面提到的第二次围剿之前的军事会议上,项一把手就认为红军面临如此强敌,最好是突围并转移根据地,是东哥坚决反对,才有后来反围剿的胜利。----所以,作为第一个钦差,项英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并不及格的。

而就在项英到了苏区之后不久,又来了三位钦差,他们是任弼时,顾作霖,和王稼祥。而时年33岁的项英比起来,后面三位钦差,让38岁的东哥更不服气,任弼时这一年27岁,顾作霖才23岁,(据说只会说上海话。),王稼祥25岁,而且都没有像样的军事履历,但比较值得自豪地是有两位(任,王)是莫斯科的“海归”,顾是工人阶级的代表,(上海第三次工人起义的英雄。)-----这三位年轻人中,王稼祥比较谦和,后来通过和东哥的沟通,理解并支持了东哥。而任弼时,来苏区之前,就对东哥有成见,听说了东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后,很不爽,认为这是“狭隘经验论”,----也就是说,不了解马克思主义之微言大义,而只看到眼前的事实。-------任弼时的观点,其实并非简单的一种对东哥的错误认识,而是一种不自觉地“扬长避短”的抵抗,----很明显,和长他们十多岁的,老资格的东哥比起来,他们所拥有的,就是苏联带来的“先进理论”,而他们所缺乏的,正是“经验和历练”啊。

说到这儿,可能有同学问,为啥作为中央的婆婆,忽然就派了那么多的“钦差”呢?原因是婆婆那儿,出事了。

李立三,这个胆大妄为,居然要指挥共产国际的家伙,很快被赶下来了台。而接替他的,是来自安徽的,前共产国际里面一个眉清目秀的家伙,王明。----王明上台的时候,才27岁,虽然不是党的总书记。但却掌握了实权。---所有不听他话的,不服他这个小青年的老党员们,被停发了生活费。所以导致一大批当时的地下党员生活没有着落。。。。

而伴随着王明的上台,他也向各个苏区根据地派去了他的莫斯科同学们和其他支持者们,比如去洪湖的夏曦,鄂豫皖的张国焘,陈昌浩,沈泽民等等,而给东哥送去的,就是上面这三位钦差了。

而这些钦差们,一方面,是带着苏联那时候血腥“肃反”的教育成果,一方面,有夺取各个根据地领导权的现实需要,再加上他们身在毫无经验却自信满满的年轻时代,所以,他们能够取得怎样的成就,自然是可以想象了。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指出,按照TG的组织原则,这样的空降“钦差”的权威性,却必须遵从。因此,作为媳妇的“东哥”,虽然打心眼里对这些家伙看不起,但却必须打起精神,应付他们。

但钦差们的到来也是“前赴后继”地,----第三批来苏区的,是比前两批资格老的多,能力强的多的一位后来和东哥合作多年的PARTNER,他就是正牌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

喜欢NewCommer18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NewCommer18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