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大河入海处 (五): 抗美援朝与现代化的发轫和选择-A
送交者: NewCommer18[☆品衔R4☆] 于 2019-10-18 16:45 已读 3978 次 3 赞  

NewCommer18的个人频道

大河入海处 之 抗美援朝  6park.com

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大学里,两位年轻人因为讨论“民主”而为了美国的国运进行了强烈的争辩,焦点就在,因为有了“民主”的传统,是否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就能“永垂不朽”。-----正当这两位热血的青年为此血脉喷张的时候,一位难以忍受他们噪音的贪睡者如此粗鲁地打断了他们:---------“你们见过一条能永远充血的海绵体吗?”

当然,上面的这个结尾的确太粗鲁了,如果文学一些,实际上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人早就知道,一个具体的国家或者王朝,他就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因此,它也必然从辉煌走向消亡,然后再获得新生。--------恰如著名网络文学家明月缺大师所言:|天下大事,汾酒必喝,喝酒必汾。----如此而已。

而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我们,是一代幸福的中国人。----因为按照上面的理论,那么,中国,或者更确切地说,1949年后的新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上升的曲线之上。 ------而毫不夸张地说,这条上升的曲线的起点,就在于本文所要说的重点,----抗美援朝。

作为一个后来者,俺经常被这样一句话打动,这句话非常有名,但其背后的细节很少被人充分挖掘。1953年9月12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扩大会议,由凯旋回国的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做《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主持会议的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主席台就坐的有副主席刘少奇,朱德,宋庆龄,李济深和高岗。就在这个长达3个小时的报告里,彭总的发言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在他的结论部分,彭总说到:

“….在三年激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工业强国的第一流军队被限制在他们原来发动侵略的地方,不仅不能越雷池一步,而且陷入日益不利的困境。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教训。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击败的。它也雄辩地证明:一个觉醒的了,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中国革命胜利后起到了深刻的变化的亚洲历史的前进车轮,是侵略势力所绝对不能扭转的。”

在一个公文式的报告里有这样气势磅礴又带着完全真情流露的豪迈的诗句是非常罕见的,但这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的自尊已经被践踏了太过漫长的岁月,甚至,连日本,这样一个我们用鼻音嗤之为“倭寇”(矮个子小贼)的国家,也长期欺凌中国近半个多世纪,而这种欺凌的烈度和深度之巨大,就像洒在伤口上的盐,浸透在那一代的中国人浓重而火烫的血中。---那么,现在,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连一个基本的现代军工体系都没有的新中国,连一只现代的空军和海军都没有的新中国,----居然,就在朝鲜,面对此时“资本主义世界最大工业强国的第一流军队”,---不仅抵抗,而且守住自己的防线,打成了平手,---这个成就,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所意味的那种“翻天覆地”式的喜出望外,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连一向面容严峻的彭总,在此刻,也不禁用这样的诗意的表述,来显露他酣畅淋漓的自豪。

------但实际上,抗美援朝的胜利远不是一种积累已久的屈辱终于用一种最畅快的方式洗刷这样的一个情绪的释放。----它实际上是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国际地位,真正确立的开始。在这一战之后,中国赢得了,---首先是苏联,以及他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们真正的尊敬,---正如东哥后来所自述的,在建国之初,当东哥跑到苏联去签那个《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时,他并没有受到如这个条约名称所描述的“友好”接待,他也没有拿到一份真正的“友好同盟”条约,----只是在志愿军真正“跨过鸭绿江”,并相继取得势如破竹的第一,二,三次胜利之后,“苏联决定援助我们的141个项目才完全定下来。”

同时,我们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意识到了,中国人再也不是以前的东亚病夫了。在唆使和拼凑了所谓的“联合国军”并和中国人战斗了三年之后,美国人意识到了,或者说,在把脑袋在中国人铁一般的防线上撞了无数个包之后,---刺骨的疼痛教育了他们,-----一个新的中国已经站起来了。

所以,这场战争,才是新中国真正屹立的一块最重的基石。-----在抗美援朝之后,台湾的蒋介石终于明白了他的“反攻大陆”迷梦只能是一个跳梁小丑般的笑话,因为连庇护他的主子尚且不能在朝鲜占得便宜,又何况他这样带着一群残兵败将滚到海岛的货色呢?

但这还不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最精华的部分,----让我们回顾一下彭总的报告,仔细看看这段话:“一个觉醒的了,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很明显地,这段话在表达上是带有技巧的。----因为我们一下子很难说清,这个“觉醒的了,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所指哪个,到底是朝鲜?还是我们中国。-----但如果仔细品味一下,考虑到此时的“大韩民国”和朝鲜显然应该还是属于一个民族,----那么,按照逻辑,彭总这里所指的,只能是觉醒了的中华民族。----换句话说,抗美援朝的胜利,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只不过,这场胜利,是在朝鲜的土地上取得的。-----也就是说,我们是在本国的国土没有受到战火蹂躏的前提下(当然,中朝边境的一些被空袭城镇除外。),树立了凛然的国威。

而且,从军事上讲,假如对美国人而言,在朝鲜扩大和中国(以及朝鲜)军队的战争,是一场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敌人进行的战斗的话,那么对于中国人而言,恰恰相反,我们是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和最好不过的敌人进行了一次获利最大的战争。---朝鲜的战场环境使得美国强大的军事机动能力受到最大的限制,在建国之初,新中国拥有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强大的一支军队,有着人数众多,久经考验的名将和几百万战火熏陶过的老兵。(即使像曾泽生中将的起义队伍,都在朝鲜获得辉煌的战绩。),同时,虽然是此刻军事最强大的西方国家,但美国无法在朝鲜全力投入他的军事力量,---因此,这几个因素的综合,才使得在朝鲜,中国能够获得一个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外交上都是不折不扣的胜利。------有人或许会和俺争辩说,这个胜利应该是一个平局,---俺只能说,这或许是对的,如果交战双方的实力是平等的话。

因此,在对比了朝鲜战争之后新中国的获得,在比对了朝鲜战争这一具体事件里,中国一方所占据的几个潜在的优势之后,我们必须要承认,这是中国国运开始蒸腾上升的第一个高潮。或者说,是中国在历经近百年的屈辱之后,终于交上好运的开始。----假如以“大河入海“来比喻旧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则抗美援朝完全可以视为是这条大河第一个矫健的蜿蜒。----然而,黄河九曲,这此刻蜿蜒所代表的跃升不免隐含着此后的顿挫。

------根据胡乔木的回忆,在他跟随东哥几十年的日子里,真正让东哥心神不宁的反复斟酌的决定只有两个,一个是决定和国民党决裂,一个是决定出兵朝鲜。------现在我们知道,这两个巨大的决定,东哥都对了。尤其是抗美援朝,这个决定,甚至连此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铁腕人物---斯大林都没有勇气,-----但是东哥却毅然乾坤一掷。-------从国家这个层面,这是他,作为新中国的奠基者在这样一个压倒性的外来挑战面前所表现出的一个朝气蓬勃的大国顶天立地的气概,------但是在个人方面,当他的这个决定获得如此之大的成功后,(即使是牺牲了他心爱的长子),他的自信和魄力提升到了一个近乎危险的高度。这个高度,对于此时还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面临种种艰辛困苦的新中国而言,是必要的。---但是,随着这个新中国逐步发展,飞速强大的同时,----这个不断高涨的自信和魄力是否还能在东哥理智的掌控之下,就成为一个当时中国发展的不确定的因素了。

大河入海处 之 现代化的发轫和选择 (上)  6park.com

从某种意义上看,历史学家和现在中国的某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干的是一样的事情,即为一件事找借口, 本来,作为历史学家的任务,应该是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恰如我们所看到的,在更多的时候,历史学家都忙于作结论而忽略了历史事实的本身.----不过,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查阅繁若沿海的历史事实是必须需要有数十年的积淀和功力,---而反之,给一段历史下一个结论,做一个评价,则是立等可取的事儿,-----这是现代社会的通则,------但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疑问,---即,建立在快餐式史料基础之上的评论是否是可信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概,在于俺接下来要写得这段历史充满了种种令人迷惑的可能性,------古老而骄傲的中国,假如以1840年算起,她整整度过了一百多年的充满屈辱,血泪的历史,在她广袤的大地上,遍布着战乱的疤痕,中世纪的农居,庞大的人口和同样庞大的文盲数量,数千年不变的农耕方式和少数几十座在殖民统治下畸形发展的工业城市.-----总之,在东哥和他的战友意气风发地成为这片伟大土地的领导者时,他们所接手的,并非是一份令人羡慕的遗产,相反地,如果环顾当时世界,如果比对那些已经遥遥领先的国家,此时的中国对于此时TG而言,是一份沉重的负担和严峻的挑战.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从数字上了解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俺谨附上下面的表格.

6park.com

6park.com

所以,当我们开始谈论中国的现代化时,必须,要正视这样一个前提.即,1949年之后中国的转型和起飞的确是建立在一个非常薄弱和涣散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反观后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无论那些成就所取得的过程之间有多曲折,但那些成就,已然证明了她的伟大.

在所有的成就之中,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第一条,是土地改革.

很多同学会有一个粗浅的印象,即等到”百万雄师过大江”之后,整个中国就自然解放,”全国江山一片红"了,其实,这个印象是不对的.----因为抗战开始后,重新活跃的TG的主要活动地区都在长江以北,他们所推行的各式各样的土地改革(比如温和一些的减租减息或者激进一些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之类,都是在所谓的老区进行的,而过江之后,由于国民党的土崩瓦解和各路残兵败将的望风而降,使得TG在很短的时间内接收了极大一块土地和极大一部分人口,这个所谓的”新解放区”的人口,在总数上达到了三亿一千万!----而这就是建国初期TG所从事的土地改革的规模.-----必须指出的是,这个世界历史到此为止绝无仅有的浩大的土改过程是在TG悍然出兵对阵美国并取得至少战平的结果期间所取得的.-----所以,我们必须承认,此时的TG和此时的东哥,正在他们发展周期里最闪闪发光的一段.

下面,就是土改的成果.

“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正确而稳健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土地改革运动取得了巨大胜利。到一九五三年春,全国除若干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彻底废除了在中国延续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的农民在内)无偿得到了约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一些陈腐的、落后的东西在相当程度上被革除了。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一场规模广大、内容深刻的社会大变动,铲除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根基,使古老的中国农村空前地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 引自<毛泽东传>

使近三亿多的农民获得了约七亿亩的土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假如用"德政"来表扬的话,这大概是远远超越历史上任何一个政权所能带给其公民的”德政”,-----如果粗略的比喻的话,这个德政近乎于现在的政府要求所有的房地产公司把在建和空置的房间统统分给全国无数蜗居的人民一样,-----当然,俺这个联系是愚蠢的,任大嘴雷公志强师傅都说了,现在的房产业利润,政府拿的是最大头,因此要求现在的政府干以前东哥他们的德政,无异于唆使他们修炼葵花宝典,-----所以,我们还是继续看历史吧.

这个土改为什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轫,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之前在社会最底层的雇农,佃农们从此真正地找到了自己的尊严,----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土地,也就有了把谋生的基础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保障.----也因此,对于当时最大多数的人口而言,他们脱离了中世纪的那种依附在地主和宗族的生活状态,----至少在经济基础上,他们获得了最重要的平等.-----而这一点,是嚷嚷”民主自由”的那些书本政治家所无法理解和无法完成的.-----因为,TG的土改是他们历经几十年浴血奋战后(即使是在土改过程中,都伴随着剿匪和镇反的搏斗) 的结果,所以,这样巨大规模的德政能够实行,中国的现代化才能够有如此一个坚实的基础.(因为古老中国从本质上就是一个农耕社会,而TG的土改颠覆了这个基础.-----想必在土改完成的那一刻,陈胜吴广,钟相方腊的灵魂也在欢欣鼓舞吧…..)

然而,俺必须要指出的是,这个土改并非是一个”共产党式的”的社会改革,-----因为从所有制的角度,这个席卷中国的土改是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或者说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制度)变成了农民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方式,---而这里,核心的问题是,此时土改后的农民依然拥有土地,----换句话说,这依然是一种广泛的,分散的私有制. 而这个结果,成为TG所领导的现代化进程的下一个歧路,------即作为共产党,TG将如何面对这个蔓延全国的私有制的经济?她要向左拐,还是继续向右呢?


贴主:NewCommer18于2019_10_18 16:47:36编辑
喜欢NewCommer18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NewCommer18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