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关于清朝“师爷”和衙门的那些事
送交者: Michaelliu888[♂☆★★铁面钟馗★★☆♂] 于 2019-12-10 22:34 已读 1238 次 1 赞  

Michaelliu888的个人频道


文:有疾(读史专栏作者)



01



在小时候,电视剧还是人们在夜间消遣的最佳工具。在写完作业之余我也总会凑在大人身边看上那么一会儿电视。



在电视剧中涉及到清朝的话总会出现这么一种剧情——那就是一个县令身边总会有师爷,而且如果这个县令是个反派角色的话,两人往往都是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师爷还会经常被描述成为一个县之中除了县令之外的“二号人物”,人人三缄其口,谈之色变。



所以我就对“师爷”这个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之后才发现原来真正的“师爷”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02



清朝因为大体上承袭明朝的制度,所以县一级的主官仍然是叫县令。县令之下又有辅佐的官员,被称为“佐贰”和“属官”,这两者之中又属“佐贰”最为重要。



那么“佐贰”是什么呢?其实它就是我们平常在电视剧中或多或少能听到或看到的——县丞、主簿、典史三种官职。



县丞是正八品,是整个县中仅次于县令的品级。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主要是负责全县的文书档案、仓库、钱粮马匹和税收方面的事情。老百姓们也一般称其为“左堂”、“二公”等等。



主簿是正九品,地位弱于县令和县丞。在汉朝之后出现,主要是掌管户籍、缉捕和文书办理等事务。老百姓更习惯称其为“书记”、“三尹”等等。
典史没有品级,但是它在县中的职位仅次于以上三个,号称是“四老爷”。



为什么呢?就因为它是个“万能替补”。如果县中的县丞或者主簿没有到位的话,它是可以代行职责的。就连县令外出,县中无人的时候,它都可以代替县令审案。平时主要掌管治安、稽查囚犯等等事务。



然后县衙中还分设六房,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和朝廷中央的设置一模一样。在《清高宗实录》中有记载:“旧制、钱粮、刑名等分委承办。设有六房,附于州县公堂之左右,使经制、书吏居处其中,既专一其心智,又慎重其防闲。”



所谓“经制”就是这六方之中的正头,叫“经承”。



而所谓“书吏”就是下面的办事人员了,称法很多,什么胥吏、书办、书差、稿工等等,在《大清会典事例》中给它们统一安排了一个称呼,名叫“典吏”。



以上就是清朝县衙的基本构成了,但是一个县的基本运转光靠这些还远远不行,在此先不提。



但是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师爷”这个职业似乎并没有出现,而且县衙之中分工明确,好像并没有“师爷的用武之地”。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03



在县衙六房之一的吏房,在一个县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主要是管官员的升迁调补,下委任状,以及登记本县进士、举人等在外地做官的情况的。它是在知县的直接领导下工作的,其中的成员由上面下派的,也有知县自己聘请的。



但是总会有忙不过来的时候,比如新一次科举完成,需要调查新晋进士、举人的出身、成分等情况;还有本县出身的官员大规模调动的时候,光凭现有的人手肯定是忙不过来的,那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可以临时雇佣一批人手嘛。那些识文断字没有功名的人这个时候就可以来应聘,他们的正经称呼为“贴书”、“贴写吏”、“帮办”等等。就相当于是一个临时工,忙完这段时间就没有你的事了。[iframe]"[/iframe]



而民间更常称呼他们为“师爷”。



这个“师爷”就是那些电视剧县衙里的“师爷”吗?其实还不是这样的。这里的“师爷”称呼,更像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一种说法。



而真正的“师爷”用一个相似的词语类比的话,它更像是——“幕僚”。



04



真正在县衙里的“师爷”被称为“幕友”、“幕宾”、“老夫子”、“西席”等等,兴盛于清朝,但是在明朝的时候就应该已经出现,而在清末民初的时候退出历史舞台,活跃了大概三百余年。



关于它出现的具体年份,只能在零星的清人笔记记载中推测。清朝同治年间有个叫平步青的进士写过一本名为《霞外捃屑》的书,这本书中就有这么一则:幕友,不知始于何时,意为明末国初。这里的“国”指的就是清朝。



其实要向上追溯所谓幕制来源的话,可以一直追溯到战国时代,那个时候一些贵族们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圈养“食客”;然后有汉朝时候的“三司开府辟士”;唐代藩镇中的“记事”、“从事”等等。但是明清时代的“师爷”和这些时代的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



明清时代,尤其是清朝的师爷不是官,但是却是“操三寸管,臆揣官事”,实际上他们掌握了相当一部分权力。而且他们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并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一种更平等的关系,就像是宾客朋友一般。



师爷见到雇主,不用行官礼,不用下跪,甚至可以来去自由,不受约束。而且雇主付给师爷的报酬都叫做“束脩”、“聘金”等等。


05



而且师爷还有各种不同的“工种”,按照种类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书启师爷、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等几种。



但是到了更高的,比如说督抚这一级官员就需要处理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事务,于是就有了戎幕师爷、阅卷师爷等等。还有一些衙门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比如章奏师爷、漕粮师爷、库款师爷等等。



所以在清朝的时候就有一句话叫做:无幕不成衙。说的就是一个衙门如果没有师爷的话那就不能叫做衙门。师爷在清朝时期的普遍可见一斑。



师爷必定也是雇主信得过的人。毕竟师爷们可以说事掌握着一个官员最深处的秘密,他们可以是知县的智囊团,为知县出谋划策,也可以在顷刻间就让知县丢官、丧家甚身败名裂。



可是偏偏知县们还就离不开师爷们。因为师爷们掌握的是专业知识,对于刑名、钱谷之类的事情,一个靠着写八股文出来的官员对于这些专业的行政事务必定会极度匮乏。钱谷刑名这两大类又是官员考核之中极为重要的项目,所以知县们一上任就必定会聘请一些专业的人才来辅佐自己。



而且还有的知县为了独揽大权,专门会聘请一些师爷来架空朝廷所任命的县丞、主簿等。这样,知县就可以独揽一县大权,然后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06



说了这么多,其实那个年代要当一个师爷也是挺不容易的。从事师爷这个行业的人员来源十分复杂。有一般科举未中的读书人、有举人、有进士,甚至还有翰林,还有一些退休的官员、学界名流、破产商人等等。



在当师爷之前还必须要学习“幕学”,按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专业知识。而这其中又以钱谷、刑名最为重要(其实现在也一样,钱和法律嘛)。



既然是学习就必须要有专业的读物,而这些读物的涉及范围也是极广。有必读的《大清律例》,以及对《大清律例》加以注解和导读的书;有可以当作指南类的《幕学举要》、《钱谷备要》、《佐治药言》等等;还有清朝发布的布告、禁令;办案方法之类的书籍;施政经验等等。[iframe]"[/iframe]



独自一个人看书肯定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拜师,拜师之后再进行读本的研习,然后才可以进行业务实习。


07



清朝时期的“师爷”虽然盛极一时,但是有盛必然会有衰,从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期间,废除刑名师爷,另设刑道总文案开始,很快就波及到了全国。然后再光绪、宣统年间各府县设立地方审判庭彻底断绝了刑名师爷的根基。其后又开始兴办学堂,培养出了大批的法律人才。刑名师爷就这样消失了。



法律学堂除了讲授法律之外,还带有财务、会计的课程,然后又有了专门的财经学堂,大批的人才进入官府衙门,钱谷师爷的根基也就这样断了,之后也逐渐消失。



钱谷、刑名这两种师爷是“师爷”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消失也就代表着“师爷”这个行业走向了末路。


就这样,延续了三百多年的“师爷”行业就这么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喜欢Michaelliu888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Michaelliu888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