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大小和卓之乱(十二)小和卓霍集占(西域系列之五十)
送交者: Michaelliu888[♂☆★★铁面钟馗★★☆♂] 于 2020-01-12 20:31 已读 2382 次 5 赞  

Michaelliu888的个人频道

原创  半路一把刀 6park.com

 

在黑山派的军队与波罗尼都、阿布都瓦哈普的军队在乌什交战之时,北疆地区却再起波澜,投降清廷的阿睦尔撒纳忽然反叛,杀死了留守在伊犁的清军,自立为准噶尔大汗。

阿睦尔撒纳这个人颇有能力,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野心勃勃,一心只想攫取最高权力。但是在血统上,阿睦尔撒纳不具备当大汗的资格,因此在与达瓦齐争反目之后,逃往北京,做了一个带路党,借助清军的力量,消灭了达瓦齐。

阿睦尔撒纳原本以为,自己借助清军,灭了达瓦齐,那么准噶尔四部的大汗之位,应该非自己莫属,谁知道乾隆一点都不糊涂,灭了达瓦齐后,一口气封了四个汗,各管一部,分散了权力,这让阿睦尔撒纳大失所望,因此决意叛清。

而乾隆呢,又低估了阿睦尔撒纳的危险性,达瓦齐被俘,四部可汗封毕,觉得万事大吉,将绝大多数清军撤回倒了巴里坤以东。巴里坤这个地方今天在新疆并不起眼,属于哈密地区,再往东,就进入甘肃了。但是在清代,巴里坤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起着联系内地、外蒙古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整个清代,虽然新疆的各种变乱就没断过,动不动新疆就失去控制了,但是基本上,不管新疆怎么乱,巴里坤大都是在清政府手中,成为向西挺进的大本营。


因此清军东撤至乌鲁木齐、巴里坤,而只留下了500人在伊犁,这么点人自然还不够阿睦尔撒纳塞牙缝的,因此是尽数被阿睦尔撒纳杀于今天的尼勒克。(点击“历史消息”,详见《清军入疆》系列)


 

而小和卓霍集占,在他哥哥波罗尼都去南疆后,是一直留在伊犁的,因为当时伊犁还有一部分塔兰奇,也就是被迁到伊犁去种地的维吾尔人,清廷的安排是让霍集占留在伊犁,继续管理这些塔兰奇。

那么现在阿睦尔撒纳叛清,霍集占自然就被卷了进去,站到了阿睦尔撒纳一方,与阿睦尔撒纳共同对抗清军。其实按照当时伊犁的形势,霍集占大约也没办法站到清军一方,只能随着阿睦尔撒纳一起反了。

这些事儿,南疆自然是一点都不知道。南疆这边还正打的热火朝天呢。但是阿睦尔撒纳却没忘南疆,叛清之后,立即派遣了一只军队,前去南疆告知波罗尼都,效忠于自己。

 

南疆这边呢,波罗尼都等人这时候已经开始准备进攻喀什噶尔了。

但事实上,喀什噶尔基本就不用打。

前面说过,喀什噶尔本身就是白山派的大本营,从阿帕克和卓和他爸爸的时代就开始经营,根基深厚。所以乌什一战,叶海亚与莫明战败,顿时喀什噶尔城内就人心惶惶,一片混乱。大家都知道白山派和卓波罗尼都回来了,很多人已经公开宣称要迎接波罗尼都进城。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还是偷偷出城,投奔到波罗尼都一方,到后来干脆就公开化了,成批成批的往波罗尼都那边跑。按照《和卓传》的说法,是“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甚至海则莱提·玉素甫在世时候的亲信,此时也纷纷表示要迎回波罗尼都,给阿不都拉上书,要求阿不都拉离开喀什噶尔,因为喀什噶尔的主人,也就是波罗尼都,已经回来了,“所有喀什噶尔人民的期望就是这个”。

你说说到了这个地步,这还有什么好打的?

阿不都拉是无计可施,只得选择跑路。

 

这时,喀什噶尔的阿奇木伯克,就是严词拒绝达瓦齐手下的那个柯帕克,向阿不都拉建议,咱们现在这个情况,别说喀什噶尔了,叶尔羌也早晚是守不住的,所以咱们要逃命的话,还不能往叶尔羌逃。

那不往叶尔羌逃,往哪儿逃呢?

柯帕克伯克的建议是往安集延逃。也就是往中亚,今天的费尔干纳盆地,乌兹别克斯坦逃。逃到了那里,敌人不敢贸然进攻,这样我们才会有重整兵马的机会。否则,去了叶尔羌,大家都是必死无疑。

阿不都拉也知道柯帕克这话有道理,但是思前想后,阿不都拉决定还是去叶尔羌,走一步算一步吧。

因此阿不都拉对柯帕克说:你们去安集延,我十分理解和支持。但是我的祖坟都在叶尔羌,我不愿意在今世和来生都背上骂名,我还是去叶尔羌吧。

 

这样,阿不都拉就带着心腹弃城而逃,前往了叶尔羌,而柯帕克伯克等人,则逃往安集延,谁知道柯帕克刚一逃出城,就遇到了埋伏,喀什噶尔叛变的贵族们洗劫了柯帕克等人,最终柯帕克只带着十余人逃走,而他的一个儿子则在混乱中藏在了草丛中,躲了几天后,还是被人发现,抓住后献给了波罗尼都,而波罗尼都也不知道是对柯帕克伯克意见很大,还是恰好当时胃口不错,按照《和卓传》的记载,是直接将柯帕克伯克的这个儿子给炖了,煮熟吃了。

阿不都拉逃走,波罗尼都、阿布都瓦哈普等人兵不血刃就进了喀什噶尔城。喀什噶尔的大小贵族们立刻就围在了波罗尼都身边,大家建议,绝不给叶尔羌方面以任何喘息的机会,立即进军叶尔羌。

 

叶尔羌这边呢,和卓加罕倒是和阿不都拉想的一样,也是打算跑路。所以他召集众人发表了一个讲话,首先对大家的不离不弃表示深深地感谢,其次表示以目前的情况,击败对方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重点是,自己打算带着家眷,去麦加朝觐,不玩了。

和卓加罕说:我啊,一直是打算去朝觐的(按照伊斯兰教义,每个有能力的人一生至少要去麦加朝觐一次),但是一直又苦于没有时间,现在呢,到了我该离开的时候了,再说我也执政了这么多年来,是走而无憾。

和卓加罕这话一说完,下面顿时是一片哗然啊:这是怎么个意思?老大要跑路了?那哪能行啊?于是立刻就纷纷起来反对,表示绝不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要誓死捍卫伊斯兰精神等等,硬是把和卓加罕想跑的念头给怼了回去。和卓加罕一看,没辙,只得被迫返回王宫。

其实理智一点看,和卓加罕带着整个家族跑路,不失为明智的办法。这事儿,就像当年赤壁之战前,东吴的百官都劝孙权降曹一样。所以诸葛亮才会对孙权说:这些人都劝你降曹,降了曹之后,这些人该做什么官还做什么官,但孙将军你就不一样了,你觉得你在曹操那里能担任个什么职务?


放到和卓加罕这儿,这个道理差不多,你肯定干不过波罗尼都,那么战败之后,别人只要投降,差不多都会有一条生路,但你和卓加罕就算投降八十遍,波罗尼都能放过你吗?

 

此时,波罗尼都已经在喀什噶尔组成大军,浩浩荡荡的奔叶尔羌来了。而和卓加罕,只得一方面收拾残兵,重新部署,一方面从叶尔羌的农村中召集人员,补充兵员,加固工事。

按照《和卓传》的记载,波罗尼都的大军到了之后,围住叶尔羌城,连续进攻了两次,而叶尔羌借着城池坚固,一时间击退了波罗尼都的进攻,进入了僵持。

而这个时候,阿睦尔撒纳派来的使者也抵达了叶尔羌,告知波罗尼都阿睦尔撒纳叛清的消息,史料上,并没有记载波罗尼都的具体反映,只是记载波罗尼都立刻将随他来南疆的清军将领托伦泰进行了囚禁。

从这一点上来看,至少说明波罗尼都其实也是颇有头脑的一个人,立即囚禁托伦泰,表示追随阿睦尔撒纳;但同时对托伦泰只是囚禁而不杀,也没有交给阿睦尔撒纳的使者带走,表明其留有退路,不愿意把事儿做绝,万一阿睦尔撒纳这头靠不住,自己还可以通过托伦泰和大清恢复良好的关系。

 

波罗尼都这边围着城,叶尔羌城里则开始人心不稳。这时就有人向和卓加罕建议,说我们现在应该肃清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攘外必先安内啊,首先就要解决掉哈孜伯克——也就是曾经让准噶尔使者装病,囚禁和卓加罕的那位——哈孜伯克是属于有历史污点的人员,现在这么个情况,难保他不会再次叛变,所以应该先将他抓起来。

但是和卓加罕没同意,说哈孜伯克虽然曾经背叛了我,但是后来又抱着《古兰经》向我起誓,他现在也做没什么,怎么能处理他呢?

这样讨论了半天,最后和卓加罕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专门划出一间办公室,让哈孜伯克和另外一个不放心的伯克在里面24小时办公,不准离开一步,等于是被软禁了起来。

这时候,波罗尼都的劝降信也送来了,无外乎要求和卓加罕认清形势,早日投降。于是和卓加罕回了一封信,表示不可能。

不过和卓加罕的回信比较有意思,回信开门见山就说大家都是穆斯林,应该“高举伊斯兰旗帜,以圣战之名,向卡菲尔挥舞伊斯兰的利剑。”而你们现在怎么对同为穆斯林的我们开战呢?如果你只是想当南疆的老大,那也不必联合卡菲尔来打自己人啊,如果你能联合我们打卡菲尔,我请愿把位子让给你,我去麦加朝觐。

用伊斯兰教统战了一通之后,和卓加罕最后说,我这个叶尔羌城现在是兵精粮足,城池坚固,储存的粮食都够吃好几年,而且我是正义的,是“圣战”,“圣战是每个人的最高荣誉。圣战之时女人亦可上阵,各地人民都已获悉此次圣战,都会参加到这个行列。”等等。

但是波罗尼都接到回信后,根本没跟着他一起扯什么“圣战”,是简单明了,告诉叶尔羌的使者:你叶尔羌还有什么啊?不就是一座孤城了吗?就算再有一百个这样的城池,我们也照样能打下来,不就是早晚的事儿吗?

这样,双方按照套路运行完毕,外交努力失败。

 

而那个被24小时“办公”的哈孜伯克呢,一看这形式,叶尔羌早晚不保,自己又是有前科人员,此时不投靠波罗尼都还等什么啊?是秘密派人给波罗尼都送了一封信,告知城内虚实,说叶尔羌城内,“七岁到七十岁的男子都将上战场”,这意思就是说城内所有男人都被派上战场了,因此提议波罗尼都第二日攻城。

哈孜伯克说:只要您那边一攻城,我也会率部迎战,我到时候会在战场上向左面撤开,给您让开一条道路,这样就能轻而易举攻进城中。

波罗尼都一看:我擦,这个好啊,赶紧,备战,明日攻城。

 

到了第二天,双方在叶尔羌城下激战,哈孜伯克果然临阵撤退,波罗尼都方面是趁机攻城,叶尔羌方面顿时溃败,然而这城却没有攻打进去,按照《和卓传》的说法是叶尔羌的溃兵蜂拥后退入城,互相踩踏,死伤无数,大概是城门都被溃兵给挤满了,好几万人都堵在城门口,根本过不去人,很多叶尔羌的士兵没办法只得攀爬城头放下的绳索往城里逃。而波罗尼都这边估计也光顾着在城门外砍人了,反正是没挤进去。当然城门很快也就关闭了。叶尔羌方面是惨败而归。

而哈孜伯克呢,是早早就退回到了城里,彻底与和卓加罕撕破了脸。和卓加罕还想召哈孜伯克进宫,哈孜伯克又不傻,不仅是拒不进宫,而且率领部下全副武装,公然在城内与和卓加罕分庭抗礼,更要命的是,城内的大部分精锐部队,也转而效忠于哈孜伯克。

此时的和卓加罕是回天无力,和自己的心腹商议该怎么办。这时候有人提议,说咱们现在突围出城,连夜跨过叶尔羌河上游,就能进入到山里,通过山口之后,有一片水草丰茂之地,“在里面待上几年也不成问题。”而且这个山口还易守难攻。


说实话,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出这么个主意的。跑到一个山谷里能干什么?男耕女织?你牛啊羊啊,生产工具啊都带齐了吗?盖房子的材料带齐了吗?还是准备住山洞?是准备在山谷里繁衍几代人后再反攻吗?这纯粹就是一步死棋啊。

但和卓加罕此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事已至此,先逃命吧。于是和卓加罕一行便弃城而逃。

和卓加罕一逃走,哈孜伯克便立即隆重迎接波罗尼都等人进城。波罗尼都一方面入城,一方面派遣手下追击和卓加罕,要求自己的手下“务必把他们俘获。如若不然,你们都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和卓加罕这边出逃,是带着全家老小之类出逃,自然是跑不快,因此很快就被波罗尼都的追兵追到。而和卓加罕所带的则士兵一路逃跑开小差,等到被追上的时候,也就剩下400多人,而且是毫无斗志。就在这个关头,和卓加罕的老婆又突然要分娩,完全是乱成一锅粥,因而根本没费什么劲,和卓加罕一行便被波罗尼都的追兵尽数俘获。

 

对于和卓加罕的结局,《和卓传》并没有明说。

因为《和卓传》的作者是黑山派,所以在写到和卓加罕一行被俘后,便结束。但是作者倒是不惜笔墨,写了好几页和卓加罕等人被俘后的惨状,没吃没喝,饥寒交迫的被带回了叶尔羌,最后说自己不忍心写出和卓加罕的悲惨结局。全书终。

但是显然,和卓加罕等黑山派无疑是被波罗尼都全部杀了的。

因为首先,作者一直暗示这就是一次“卡尔巴拉惨案”。如果你忘了什么是“卡尔巴拉惨案”的话,那么看看前面的《番外篇:从四大哈里发到伊斯兰的分裂》,因为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次子侯赛因,就是在卡尔巴拉这个地方被倭马亚家族杀死的。所以知道了这个典故,我们就能知道和卓加罕等黑山派的结局应该与侯赛因无异。

其次,《和卓传》到此结束,也说明黑山派这一脉,被彻底斩草除根了。所以就没有再写下去的必要了。

最后,我们还记得,波罗尼都可是把那个喀什噶尔的阿奇木伯克,柯帕克的儿子给活活炖熟给吃了的,以波罗尼都这么犀利的风格,即使不把和卓加罕等人炖了,也得剁成两截。

而在另一部维吾尔史料《伊米德史》中,则明确记载:“在逃亡的路上被俘的和卓加罕及其家属也先后被杀。”

总之,在南疆争斗了六代人的黑山、白山,至此终于以白山派的胜利而告终。

也有史料说,黑山派和卓最后还是有逃走的,阿不都拉最后是带着和卓加罕的两个儿子,侥幸逃脱,俄国人的记载说,在19世纪中叶,还曾在中亚的玛尔噶朗(安集延以西,今属乌兹别克斯坦)见到过二百多黑山派和卓的后裔。如果这个记载准确的话,那么这些人应该就是逃出去的这三个黑山派和卓的后裔了。

但不管如何,黑山派至此以后,是彻底的退出了新疆的舞台。

 

我们细细考察南疆黑山、白山两派争斗的历史,不难发现,无论哪一派掌权,几乎都是在强大外力的支持之下,否则很难稳固。

其次,无论是黑山派白山派,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宁可投降于外人,也绝不会向对方投降。投降外人,尚有一条活路,而如果向对方投降,基本都会死的很惨。其实这也不奇怪,古今中外历史上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往往是自己人相互倾轧起来才更狠,更残酷。

最后,无论哪一派的和卓,最终目标,都是要政教合一,这也是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从依善卡兰、依斯哈克兄弟二人开始,两派和卓,五六代人,争夺权力就没有消停过,所以这对普通百姓来说,基本是没多少好日子过。这对于一直拿着宗教来宣扬追求幸福生活的和卓们来说,完全是一个讽刺。


 

就在波罗尼都终于一统南疆之后,北疆的形势又再度发生变化。清军为平定阿睦尔撒纳之乱,大军再次杀奔伊犁,阿睦尔撒纳不敌,逃往哈萨克部。而随同阿睦尔撒纳一起叛清的小和卓霍集占一看风向有变,眼见着阿睦尔撒纳难以成事,立即携带伊犁的维吾尔人,返回南疆去与波罗尼都汇合。

霍集占这个人,清代史料上对他的评价是狡猾奸诈,诡计多端。相比之下,对波罗尼都的评价就稍微正面一点,认为波罗尼都还算恭顺,至少没那么多心眼。

那么霍集占为什么不留在伊犁迎接清军而选择返回南疆呢?按道理说,霍集占留在伊犁,就算清军来了,也很好解释,当时阿睦尔撒纳叛清,留守的清军都被人家连锅端了,形势所逼,自己是被动卷进去的,这一点谁都能理解。事实上从事后看,乾隆也丝毫没有怪罪霍集占参与阿睦尔撒纳叛乱这事儿。

因此唯一的原因,就是霍集占此时已经决定,自己要另起炉灶,开始叛清。

这一点从额色尹的反应中就能看出来。

那么额色尹是谁?

额色尹,也被译写为额色伊、额思音等,也是一个白山派和卓,说的更具体一点,是大小和卓的族叔,阿帕克和卓一个弟弟的后裔。以额色尹这样的身份,自然当初也是被准噶尔人随同所有和卓一起被囚禁在伊犁的。因此当小和卓霍集占准备率众返回南疆时,额色尹却拒绝返回,然后带着自己的弟弟、子侄等一批人,跑去了吉尔吉斯人的地盘,隐居了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躲开了。

这说明,额色尹当时就已经很清楚霍集占回南疆要干什么,所以拒绝返回南疆,不参与。


 

那么霍集占为什么决定要叛清呢?

最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所谓不接受“卡菲尔”统治这一点,这一点从宗教角度上来说,实际上是个无解的死结。其次,除去对清廷能否掌控新疆有所怀疑等现实因素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清廷召见波罗尼都朝觐一事耿耿于怀。

按理说这有什么耿耿于怀的啊?天朝上邦自古以来的套路都是这样的啊,召见各部藩属什么的进京朝觐,一方面展示天威,震慑震慑;一方面大加赏赐,以示天恩浩荡,老桥段了,无非是让大家听话罢了。


而霍集占之所以对波罗尼都进京朝觐心生怨恨,其实,是一种误判。

因为霍集占以为,满清皇帝召见波罗尼都,是要将波罗尼都扣留在北京作为人质,就如准噶尔人软禁和卓、各城伯克之子那样。

所以霍集占回到南疆,一见到波罗尼都,就说:清廷必定是要召见我们中的一个,在北京为人质,这和我们受制于准噶尔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说,波罗尼都与霍集占兄弟自小在伊犁出生,一直被软禁成人,没什么见识,在政治上,还是经验欠缺。因为自古以来,从未有以兄弟为人质的,只有以儿子为人质。

因为作为兄弟,其实恰恰是权力的竞争者,被人拿去做人质,那是帮忙,帮助扫清竞争对手,求之不得,怎么可能以兄弟为人质呢?做人质的,只可能是自己的儿子。

 

而霍集占回到南疆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儿,却并非是直接表示与清廷决裂,反而是杀了阿睦尔撒纳此前派来的使者,释放了被扣押的清军将领托伦泰。

 

那么,霍集占既然已经决定叛清,为什么又要释放托伦泰?在北疆的清军主帅兆惠,又对南疆的形势有着怎样的判断?霍集占又将进行怎样的准备,拉开大小和卓之乱的帷幕呢?

 

敬请留意《大小和卓之乱(十三)兆惠的疑惑》

喜欢Michaelliu888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Michaelliu888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