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大小和卓之乱(十六)库车之围(西域系列之五十四)
送交者: Michaelliu888[♂☆★★铁面钟馗★★☆♂] 于 2020-01-16 7:18 已读 776 次 5 赞  

Michaelliu888的个人频道

原创 半路一把刀 6park.com

德讷派遣手下托克托、马英德、官住三人至库车城下递交招降文书,没想到对方接取文书的两个维吾尔人忽然就抓住了托克托,紧接着城门中冲出二十余骑,直接就过来抓马英德与官住。

马英德与官住一看,我勒个去,这是中计了啊,赶紧掉头就跑,这还哪儿能来得及啊,瞬间就被对方赶上,抓进了城中。

 

这个被抓走的托克托,原本是库尔勒的伯克,乾隆二十一年的时候,也是因为要摆脱准噶尔人,投奔了清廷。和鄂对一样,托克托也是黑山派。

 

雅尔哈善这个气啊:这是拿我大清当猴耍吗?立即下令攻城。

当下雅尔哈善在鄂对的建议下,在库车城下的一片树林中扎营,然后组织大军,四面围住库车城强攻,然而没想到,库车城非常坚固,根本不是想的那么回事儿。

按照清代史料记载,库车城的城墙是用红柳枝条与泥土和在一起,夯建起来的,“险峻坚固”。


结果清军从未时攻到酉时,也就是从中午一两点一直攻到下午五六点,整整攻了一个下午,也没有进展,库车城上是“枪石如雨”,一批将领、侍卫什么的受伤,当年被雅尔哈善派去执行杀俘任务的那个参将阎相师,头部也被石块击中,挂了彩。

这都打到该吃晚饭了,城也没攻上去,雅尔哈善无奈,只得先收兵,下令制造云梯,第二日继续组织攻城。

等到了第二天,清军造好了云梯,继续攻打库车城,这回从巳时攻打到酉时,也就是从早上9点到10点左右的样子一直打到了下午五六点,还是没有进展,城内用鸟枪射击,一次次击退清军的进攻。

额敏和卓一看,这城攻到了第二天还是攻打不上去,不免心中着急上火,是亲自上阵指挥。但是枪弹不长眼啊,不会因为你是什么贝勒还是王爷就会绕着走,因此在鸟枪乱射中,一枪就击中了额敏和卓的右颧骨,好在那时候的鸟枪威力不算太大,额敏和卓只是破了相,性命无碍。

 

雅尔哈善当时军中也带了四门大炮,但是也不中用,“系故明所造,年久不甚坚固”,也就是明朝时候制造的,结果放了几炮之后,“俱已断裂”。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知道,当时的炮不是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那样,一炮打出去炸成一片。当时的炮打出去就是一个实心的大疙瘩,不会炸裂开花,所谓开花炮,要到清末的时候才会有,千万别被影视剧给误导了。


这一连两日,库车城纹丝不动,什么都没打下来不说,清军还一批将领受伤挂彩,雅尔哈善等人是又气又急,所以在给乾隆汇报的时候,说:“臣等不胜愤恨,务期尽行歼灭。”就是说只要库车城拿下来,敌军全都杀,一个不留。

 

其实在库车东面的雅哈托和鼐,清军发现有“回众迁移踪迹”,就应该警觉,“回众迁移”说明什么啊?说明人家是积极备战,人员都收缩到了城里,准备和你死磕了啊。你还大大咧咧的派人过去给什么招降文书,不抓你抓谁?

 

库车城一时打不下来,雅尔哈善就按照乾隆指导的思路,对城外村庄的所有农作物尽行毁坏:“将贼人村落所种麦苗蹂践,杏、桑等果摘食。”反正一点东西都不给你留。

这五月初刚好是桑子熟透,杏子刚熟的季节,清军虽然攻城受挫,但倒是大吃了几天水果。而且库车本身的特产就是出产杏子,库车的小白杏是新疆非常著名的一个品种。


 

不过接下来的几天,清军也没有光吃杏子,进展还是有一点,就是抓住了六个在城外放哨的维吾尔人。经过审讯,大致掌握了一些库车城内的情况。这才知道是库车城的守将是阿卜都克勒木,小和卓的心腹,而阿卜都克勒木的弟弟阿卜都哈里克,则在阿克苏附近一个名叫乌斯哈雅的地方镇守,以进行呼应。

经过审讯还得知,库车城内一共是九百多户,今天我们按照一户六口人推算的话,那就是大约5400人左右。而库车城内驻兵是八百多人,包括维吾尔兵和准噶尔兵。那么这些准噶尔兵是哪儿来的呢?其实就是托伦泰最早随波罗尼都进南疆的兵,霍集占倒是将托伦泰放了,但是跟随托伦泰的兵则一个都没放,现在都用上了。另外城内还有一些逃过来的准噶尔残部。

 

库车城算是南疆的大城了,但是到底当时有多少人口,清代的各种统计是乱七八糟,完全对不上。成书于乾隆二十八年,也就是攻打库车五年后的《西域地理图说》记载是库车城内三百二十三户,男女老少一千三百二十一口;城外则有五百三十一户,男女老少一千四百三十二口。当然这是战后的数字,应该是比战前少一些。

《西域闻见录》则记载平叛前库车人口是三五万户,这个数字太夸张了,完全不可信。但是通观《西域闻见录》,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显然是把人口数说成了户数了,作者其实想说的是库车在战前有三五万人口,但是这个数字也有点惊人。

后来乾隆让兆惠等人统计南疆各城人口,库车报上的数字又成了2500多户,15000多人口。

乾隆二十六年编修的《大清会典》,所统计的库车人口数是815户,2610人。而这个数字也有问题,核一下我们就能发现,库车的维吾尔人个个都是先行的“计划生育”模范,合着一户才3.2个人。


之所以这些数字乱七八糟,莫名其妙,主要是当年的统计根本不规范,有些是城内和城外分开了统计,有些则合在了一起。而每户人口那么少的原因,是因为清政府统计人口的时候,出于收税和征兵等目的,往往只统计壮丁,老幼妇孺都不算。所以《大清会典》中统计的每户3.2个人,实际上是每户3.2个壮丁。

综合各种资料,当时的库车城内是900多户,五六千人,再加上八百人的守城军队和逃过来的准噶尔残部和收缩进城的一些城外人口,大概总共是将近万人左右。

 

今天我们看,一个城还不到一万人,算什么大城啊?

其实历史上新疆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口数量一直不多,实际上当时整个中国的人口也才刚刚开始爆炸式增长,此前也不多。乾隆年间人口的暴涨,应该主要归功于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的普及。而新疆,尤其是南疆,都是绿洲城邦,有水的地方,才能有人聚集生存下来,然后成为一座城,所以人口的增长颇为受限。在当时的情况下,库车城自然就是一座大城了。

 

那么当时的库车城有多大呢?

乾隆年间官修的《西域图志》记载,库车城方圆是四里六分,东南北三面是圆形,西面是方形,城墙高一丈九尺。

那么在进军南疆之前,乾隆还一个劲儿的说南疆的回人好搞定,因为定居,不像准噶尔人,居无定所,一打就跑。一跑了就找不见等等。

其实你和游牧的打,有流动的难处,和定居的打,有攻城的难处。哪有那么轻易的事情呢?


 

雅尔哈善打不下来库车,自然生怕乾隆责怪,所以汇报的时候,一个劲儿的汇报自己多么努力,将士们多么同仇敌忾,同时把额敏和卓又狠狠地阴了一把,推卸责任。

雅尔哈善在汇报中先说:“额敏和卓年逾六旬,尚属壮健。”

从这句话我们才知道额敏和卓的大致年纪。

额敏和卓的生年史料上并未记载,基本上所有推断额敏和卓生年的考证,都以这份折子的这句话为一个重要依据。所谓“年逾六旬”,必定是已经过了六十岁,但是还没过六十五岁,因为如果过了六十五,按照当时的表述就应该是年近七旬了。

那么雅尔哈善阴额敏和卓为什么要来这么一句呢?

往下接着看:

“臣等沿途同议,伊意谓办理霍集占等当以计取,不可力争。询其如何设计?但云到彼相机酌定。今因招降不从,甚为惭愠,督兵进攻被伤。臣等以言抚慰,惟云受恩深重,必舍身力战等语。又伯克鄂对虽系库车头目,其旧属俱已被杀及迁徙叶尔羌等处,伊但能指引路径,不能招服回人。臣等伏思:回人因额敏和卓等并非贵族,未能招服,必须大兵办理。”

这段话是话里有话,很有意思。全部翻译过来如下:

我和额敏和卓在路上的时候就商量过怎么平定霍集占,额敏和卓给我说的是只能计取,不能硬干。那我就又问他了,既然要计取,你有什么计谋?但是他只是说到时候再看。现在因为招降失败,额敏和卓非常恼怒,带兵攻城又负了伤。我只能好言安慰他。额敏和卓只是说深受皇上的大恩,只有舍生力战等等。

另外鄂对虽然是库车的旧领导,但是他的老部下均已被杀或迁往了叶尔羌等地。所以他也只能指指路,一样无法招降回人(维吾尔人)。

我觉得:这些回人因为额敏和卓等人并非贵族,所以不能招降,只有大兵进剿了。


这段话的背后什么意思呢?

首先是告诉乾隆,额敏和卓受伤了,但没事,别看都六十多了,健壮着呢,这点伤根本不算什么。而且他路上光给说要计取,但是根本也没什么妙计,什么也说不出来。招降失败了又气急败坏带兵攻城,才负的伤。所以也别为他受伤这事儿埋怨我。

其次,重点是说不是自己无能,而是额敏和卓等人根本不行,不顶用,才造成这么一个局面。

那么额敏和卓等人怎么不顶用呢?

因为乾隆前面不是一直说要招降南疆的回众吗?所以才让带上额敏和卓、鄂对等人,而大家也都相信他们,寄希望于他们去招降,结果是额敏和卓、鄂对等人根本就不是什么南疆的望族、大牛,根本没人认。这才导致在库车受挫,所以库车受挫这事儿,主要都是额敏和卓等人的责任。早知道这样一开始就应该派大兵进剿了。

这也就是说,雅尔哈善这样讲是偷换了概念,将平定南疆,偷换成招降南疆,而招降要靠额敏和卓等人,但额敏和卓又根本不行,所以问题都是额敏和卓等人的。


 

雅尔哈善不愧是搞文字出身的,推起责任来那叫一个溜。

但实际上,雅尔哈善这些话根本经不起推敲。

第一,乾隆一直说的能招降尽量招降,要是抵抗就武力征服,并没有说一定要靠额敏和卓等人去招降。

第二,额敏和卓当时在新疆维吾尔人中的地位的确并不是特别高。康熙时期,在吐鲁番这个地方,势力比较大的家族除了额敏和卓家族之外,还有好几支大族,比如莽噶里克家族、阿克苏尔坦家族、沙克扎伯尔家族、叶尔羌汗室的后裔莽苏尔家族以及霍集斯的爸爸阿济斯家族等等,而不是如哈密,就是额贝都拉一家独大。

但是,额敏和卓、鄂对等人现在无法招降回众,关键原因还是因为对方是大小和卓,什么望族都不好使。我们知道从察合台汗国到叶尔羌汗国,就算是名正言顺的汗王,往往都斗不过和卓家族,所以招降不成,跟额敏和卓等人是不是望族没有必然关系。更不能把责任都推给额敏和卓。

 

雅尔哈善的折子递到了乾隆跟前,乾隆一看就明白了雅尔哈善的小心思。

乾隆那么聪明的一个人,岂能是雅尔哈善这么好糊弄的?

但是乾隆也没说破,毕竟还需要雅尔哈善去搞定南疆,因此乾隆比较委婉的批评了一通雅尔哈善。

说你雅尔哈善为了怕受到批评,过于急躁了。看你报上来的情况,“未免失之躁急”,不就是怕我批评你吗?其实你们这些将领、大臣的在外面做事儿,谁勤快,谁偷懒,我全都一清二楚,不要一天到晚老揣摩我的想法,努力做事就好。

接着乾隆还是按照老习惯,提出下一步具体的工作方案:

乾隆说:既然现在你们四面都把城围住了,那么可兵分两路,让你的手下哈宁阿带上一半的兵围城,诱敌出城或者乘敌人防备松懈了攻城。你雅尔哈善则带上另一半兵绕开库车前进,一路上说库车回人抗拒我大清,已经都被剿灭了,谁要是再不投降,下场就和库车一样。同时别忘了沿途还是要毁坏庄稼。这样就算敌人有援兵的话,也会闻风而逃。另一方面,说不定你带着一半兵离开库车后,库车的回人见围城的兵少,就会出城攻击,这时候你再回兵库车。只要库车能打下来,明年再攻打叶尔羌什么的都可以。

最后,乾隆专门说了说额敏和卓的事儿。说我让额敏和卓随军前去,是因为他老成持重,谙熟南疆情况,不是让他亲自上阵去砍人的。现在额敏和卓受了伤,朕非常挂念,现赏赐额敏和卓御用荷包一个,赏银一千两。以后再也不能冒险上阵去砍人,以免有什么危险。

 

而在这道谕旨里,乾隆还有这么一句话:“回众恃城为守,非厄鲁特可比”。就是说这些回人有城池可以守,比打厄鲁特困难。这等于是变相的承认了自己以前的错误。因为此前乾隆口口声声都说回人是定居的,比厄鲁特好对付。

这道谕旨是明发的,也就是发过去给前方所有人看的。

但是乾隆同时还特意发了一道密旨给雅尔哈善,叫雅尔哈善一定要摆正自己和额敏和卓的关系。

在这道密旨中,乾隆就说的直接得多了,说你雅尔哈善说额敏和卓没有什么计谋,因为招降不成功而上阵负伤,并非南疆的望族等等,这些话都是胡说八道。我把额敏和卓派给你,是因为他熟悉南疆的情况,帮你参谋,而不是说平定南疆必须要他完成。你作为主帅,“岂有同为大臣,而听其舍身攻战不行劝阻之理?”你这个主帅是干什么吃的?为什么不劝阻?

而且乾隆也看出雅尔哈善有轻视额敏和卓的意思,因此在密旨里告诫:额敏和卓这么努力,你要是不真诚对待,和人家交心,再或者言行中有相轻之意,再惹出什么事来怎么办?朕对你们这个关系很操心啊!你雅尔哈善一定要好好地抚慰额敏和卓,而且再也不能让他冒险亲自上阵砍人。


 

这两道谕旨发出去后,乾隆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踏实,因此又给兆惠下了一道旨,说你兆惠在伊犁那边砍人砍完了没有?要是砍完了赶紧去南疆和雅尔哈善兵合一处。要是能直接去攻打叶尔羌、喀什噶尔也行,和雅尔哈善相互呼应。

同时乾隆又给陕甘总督黄廷桂下了一道旨,说雅尔哈善带的那都是什么年头的大炮啊?这又不是展示古董去了。赶紧挑选质量好的大炮,派人送到雅尔哈善的军营。

 

而雅尔哈善此时已在库车城城外修起了瞭望塔,切断了城外库车城的水源,打算是死困库车。我们从后来看,雅尔哈善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做主帅的料,所以后来的昭梿在他的《啸亭杂录》里说:“雅固书生,未娴将略,惟听偏裨等出策,令不划一。”

就是说雅尔哈善本质上就是一个书生,战略战术素养很低,军事上不懂,只能听手下将领的主意,所以政令不一。

 

这时候,鄂对便给雅尔哈善出了个主意,说我们这样围着,大小和卓那边不可能干坐着看,应该要派救兵,“数日内应有赛里木、阿克苏援兵”。

阿克苏大家都知道,那么赛里木是哪里呢?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新疆有个赛里木湖。但这个赛里木湖在北疆,和这个赛里木没关系。

南疆的这个赛里木现在叫赛里木镇,位置在拜城以东,距离拜城也就是三三十公里。位于库车与拜城之间。换句话说,是位于库车以西八九十公里。

见图:


 

鄂对说,既然大小和卓肯定要派兵救援,那么我倒是有一计:咱们的队伍里不是也有回兵(维吾尔兵)吗?可以让咱们的回兵装作大小和卓的援兵,从阿克苏来的大路上过来,然后咱们再装模作样的上去迎战,库车城内一见到援兵,必然会出城接应,此时埋伏在城外的精兵乘势将出城的敌军后路截断,然后攻城,何愁库车城不破呢?

雅尔哈善一听,这个主意貌似不错啊,找来大家一商量,大家也都觉得可行,反正库车也攻不下来,那就按这个方法试一试。

于是五月十七日,清军中的三百名回兵换了服装和旗帜,先到路口准备就位,十八日,这些回兵开始从阿克苏方向往库车走,一路上故意搞的尘土飞扬,好让库车城内看见。其实南疆的道路不用怎么费劲就能尘土飞扬,尤其是那时候,又没有泊油路,地上都是厚厚一层虚土,一脚下去跟腾云驾雾似的。

清军为了逼真,还安排守路口的哨兵飞报大营有敌军来援,然后清军安排绿旗兵打着满洲兵、索伦兵的旗帜,大张旗鼓地区迎敌,而真正的满洲兵、索伦兵在埋伏在库车城外。

这时候,清军果然就听到城内“鸣鼓吹角”,也就是吹响了集合号,而且西门也打开了。但奇怪的是,城墙上站满了敌军摇旗呐喊,却就是不出来,敌人的骑兵集结在库车城的西门,只是一个劲儿的观望。假装去迎敌的绿旗兵鸟枪齐放,想引敌军出城,但还是没作用,敌军就是不上钩。

这样折腾了大半天,雅尔哈善、鄂对、额敏和卓等人一看,没戏,撤军吧。是无功而返。

 

那么敌军为什么不上钩呢?

是清军装的不像?演技太差?露出了破绽?还是清军中出了内奸,通风报信?

 

敬请留意《大小和卓(十七)霍集占到来》

喜欢Michaelliu888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Michaelliu888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