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一战中被派外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在战争结束后有多少人滞留在了欧洲
送交者: hgao[♂☆★★★★声望勋衔19★★★★☆♂] 于 2020-01-25 20:22 已读 1769 次 1 赞  

hgao的个人频道

9 个回答

6park.com

默认排序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陪戎校尉 6park.com

6park.com

历史爱好者,读书数十年,收获寥寥,不值一提。 6park.com

36 人赞同了该回答 6park.com

搬运内容如下:“一战”期间,尽管中国已经对德宣战,但没有派遣一兵一卒、一枪一械前往欧洲战场;而另一方面,有超过14万的中国劳工以非战斗人员的身份出现在法国。值此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来自中国的劳工在异国战场上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甚至生命,而这也为后来中国成为战胜国增加了些许筹码。“一战”百年之后,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从某种程度上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实就是“欧战”。激战数年后,欧洲各主要大国都尽显 疲态,陷入了兵员锐减、劳力奇缺的窘境。为此,协约国集团的英法两国将目光投向了遥远而贫穷的中国,他们企图借用这个远东大国充足而 廉价的劳动力来从事各种战争后勤工作,以便让更多的本国青壮年走上战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收到这一信息后,当时的北洋政府也是左右为难,担心不参战的话,将来和会上无一席之地;参而不战的话,势必又受到协约国集团的责难。几经思虑后,“交通系”首领、原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制定了一个妙计,那就是“明示中立、暗示参加”,途径是“以工代兵,赴欧参战”。这样的话,如协约国战胜,则功在北洋政府;如协约国战败,则罪在商人。
  在此方针指导下,中国外交部和法国政府于1916年5月创建了一个名为“劳工海外输出公司”(即惠民公司)的招聘机构,其中法方招工团由其军方指定的退役少校陶履德负责,中国方面则以梁士诒、叶恭绰为正副首领,对外以交通银行经理梁汝成为全权总代表。
  随后,一场大规模的劳工招募运动在中国大地上悄然拉开。据事后统计,从1916年8月到1918年11月,中国共派出超过14万人的劳工前往欧洲,其中英方管理下的中国劳工约10万人,法方管理下的约4万人(除此外,俄国也招募了约5万华工)。这些华工,主要来自北方(尤以山东人为主),此外也有来自湖北、江苏、湖南、安徽、上海甚至香港的。
  由于报名人数众多,外方对华工的选拔非常严格,凡患有肺结核、眼病、性病及牙病等疾病的申请者均被拒绝。之后,被选中的华工与英法当局签订一份3年到5年的合同,合同注明大致的工作范围及报酬(劳工领一半,另一半发给国内家人)。就待遇而言,赴欧劳工比晚清时前往美洲修建铁路而饱受压榨的同胞似乎要好得多,他们在上船前,先要经过消毒洗澡,之后发放统一制服,其中包括印有编号的外衣、裤子、腰带及内衣、草帽及鞋袜等。此外,每人还发放一个装有毛毯、铺盖、水杯和铁饭碗的工具包,一切都是标准化的。
  离开中国前,入选的华工被集中在威海等地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等待海轮来接。由于当时地中海受到德国潜水艇的威胁,首批华工约800人从青岛出发,乘坐法轮从好望角绕道前往欧洲,其间历时三个月才到达法国马赛。之后,鉴于德国“无限制潜水艇战”范围的不断扩大,赴欧路线改为经太平洋到加拿大温哥华,之后乘火车穿越北美大陆,再横渡大西洋前往英国,最后转往法国。在战争的阴影下,华工们在离开祖国那一刻起即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他们的运输船在接近英法作战海域后,随时都可能受到水雷或德国潜水艇的威胁。其间,德国潜艇在1917年2月24日击中其中一艘邮轮,船上543名华工全部葬身大海。
  无名者:欧洲战场上的“工蚁”
  当第一批中国劳工抵达法国马赛港时,法国某报纸即在其头版新闻上兴奋地描述道:“这些华工是通过仔细挑选招来法国的。他们大部分来自中国的北方。他们比安南人更加能忍受我们国家的气候。另外,医疗体检报告结果认为绝大部分的华工身体健壮,这对我们国家继续在那儿招工是一个好消息。”
  按事前的合同约定,中国劳工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执行过程中却并非如此。最初,法方管理的中国劳工多被安排到军工企业或其他重要工业企业如施奈德公司、雷诺公司等,有些则在港口服务。
  但是,在中国对德宣战后,英法当局对中国劳工的工作安排陡然生变,他们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从挖战壕到修工事、从野战救护到掘埋尸体、从筑路架桥到解运粮草弹药,华工从事的都是最艰苦繁重的工作。据中国劳工第十三营的随行翻译张邦永回忆,他们被英军派往法国东北边的阿拉斯挖战壕时,事实上已在敌人的步枪射程之内,有些地方与敌方战壕的距离不过50米;直到中国劳工挖好战壕后,英国兵才进入阵地,换言之,劳工们被顶在了最前线。
  英国记者韦克菲尔德就说:“每一位华工都是顶呱呱的多面手,能忍难忍之苦,工作风雨无阻、冷热不惧。他们善于学习,对英国远征军的各种工作需求,都能应付自如。”英国陆军部也在一份报告中说:“中国劳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
  但是,也有一些欧洲人带着种族主义的优越感看待中国劳工,他们甚至轻蔑地表示:“当黑鬼、中国佬不工作时应被监管起来,在他们被合理使用时就不会引起什么麻烦。他们花样很多,但是既不会知足也不会犯下暴力的罪行。他们很顺从、很听话。”
  遣散:或死或归或留的中国劳工
  经历了两年甚至更长的战火洗礼后,“一战”终于在1918年底宣告结束。据统计,英方监管下的中国劳工在停战时约96000人,其中8万人仍在继续工作,从事填平壕沟及破损的路面,或将先前运到前线的大量物资重新装船运回英国等工作。这些劳工,大多待到1920年左右才被遣送回国。而在法国方面,中国劳工直到1922年才得以回国。回国前,一些劳工获得了英方颁发的“一战胜利纪念章”。
  1919年9月,首批中国劳工在完成任务后开始启程回国,他们仍旧按照来时的路线返回,即先乘海轮到达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之后坐火车横穿美洲大陆前往温哥华,最后横渡太平洋归国。遗憾的是,由于战后国际汇率的急剧变化(尤其是法郎的贬值),加上劳工们的薪水被大量地汇入中国兴业银行,而后者在战后因资不抵债而导致很多劳工未能将薪水取回。如此,经过数年的磨难后,很多幸存的中国劳工在经济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善。
  当然,能够安全回国的劳工还是幸运的,毕竟他们活着回到了故乡。与他们一起同赴欧洲的劳工中,大约有一万人死在了这场他们也许从来没有理解过的战争中。在英国加来省的胡明冈和波特尔、法国滨海的努瓦耶尔,英法当局都修建了葬有大量华人劳工的公墓,每年的“一战”纪念日,当地的中英、中法友好协会都会去祭奠那些永远长眠于异国的同胞。
  除此外,还有数千华工留在了战后劳动力严重匮乏的法国,一些人与当地女子结婚甚至又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除了向欧洲运送劳工,还有一批去了俄罗斯

在一战中伤亡巨大的俄罗斯帝国,从中国输入了大批劳工。十月革命引发了残酷的俄国内战。内战爆发不久的1917年11月25日,由阿拉巴耶夫斯克,纳杰什乌金,彼尔姆等地华工组成的“中国团”诞生了。全团两千多人。任辅臣任团长。 6park.com

在乌里扬诺夫战役中,中国团侦察员巧妙破坏了敌人的大炮和渡轮。从乌里扬诺夫前线返回彼得堡的捷尔任斯基(契卡主席)见到列宁,第一句话就是:“上次是孙富元中国营在喀山斯卡亚一战成名,这次又是任辅臣团临危救难。我现在最缺少的就是中国人那样的战士。”
6park.com

列宁立即签发了从中国团抽调一百名战士,充实到契卡(克格勃前身)工作的命令。中国团攻占库什瓦城后,捷尔任斯基代表俄共中央,向在东方战线百余次战斗中屡建奇功的中国团,授予红鹰团团旗,并为红鹰团补充了一批华侨和劳工。就像捷尔任斯基所说的:“……中国团曾两次夺取彼尔姆城,血战阿拉塔伊,后又多次将敌军击溃在都拉河和上都拉一带。光你们缴获的机枪就可以装备一个师了。”

1917年11月,在攻占托博尔河铁路大桥一役中威名远扬的红鹰团(次役牺牲桑来朝营长等五百多人,超过了牺牲四百多人的叶洛沃村一战),被紧急调往新图林斯克保卫南乌拉尔铁路枢纽大维亚车站。

11月30日,著名的韦尔霍图尔战役(也有史料称为诺伏—屠林战役,此役红鹰团仅幸存62人)爆发了。第17彼得格勒团、中国团等部队在维亚车站陷入敌军重围。进攻的哥萨克是全俄九支哥萨克军中最剽悍的一支,他们喜欢血酒和套马索(用来将俘虏在马后拖死)。从牙缝里吐字。鞭子涂着柏油。手臂上青筋暴露。传统的“沙什卡”直刃马刀浮在半空。但这一次,当他们知道对手是红鹰团时,便都谨慎地下马卧倒,推着冻硬的尸体一点一点往前拱,手指上拴着绳索,将武器拖在身边爬行。
6park.com

一个名叫阿霍特尼科夫的富农份子,秘告白匪中国团正在一列保暖列车上休整。他带领白匪从中国团不曾预料的一条沼泽小路包抄过来。白军击溃警戒部队后包围了列车,集中了几十挺机枪进行横扫,车厢壁很快就被子弹打得烂木横飞,血屑四溅,窟窿豁子冒烟起火。

许多惊跳而起的年轻身躯,被打得像风中枯叶抖个不停。车厢里积尸累累。飞落的弹头在车厢地板上竟滑得打旋。车窗上的挡风布都能拧出血来。负伤的任辅臣被敌人用刺刀挑死在列车通过台上……
6park.com

红鹰团覆没的噩耗传到红军总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扼腕长叹。一向处变不惊的捷尔任斯基拿着电话筒呆呆地伫立在写字台前。没人敢把这个消息报告给列宁同志……

许多年以后,一个俄国工人听说了红鹰团的故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将其写成小说《站钟》(据说因为文字功底及中苏关系等原因最终未能出版)。同样因为60年代中苏关系的原因,在彼尔姆,高加索等地的中国战士的纪念碑被捣毁。

唯一幸存的是位于卡马河畔中国国际营的纪念碑,当地民众制止了捣毁的行为——原因很简单:为了掩护民众和游击队撤退,中国国际营(又称别尔米中国支队)全体阵亡,政委郭旺琴受伤被俘后坚贞不屈,被敌人掏出心脏钉在门板上,并残酷地碎尸。

有网友曾说:他们不过是替老毛子当炮灰而已,又不是为自己的国家而死。错,自始至终:任辅臣等人都是胸怀祖国的民族主义者。任輔臣,张福荣等人曾对部下说:列宁答应废除与中国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就冲这一点我们也应该站在列宁的旗帜下,先帮助列宁的党胜利,再要求列宁帮助组建尽量多的中国部队,进军新疆,建立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民主革命政权。
6park.com

发布于 2014-11-29 6park.com

?赞同 36??5 条评论 6park.com

?分享 6park.com

?收藏?喜欢收起?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连冠 6park.com

6park.com

历史地理学研究生。 6park.com

19 人赞同了该回答 6park.com

港大历史系教授徐国琦对此研究颇有造诣,在他的几部著作中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中国与大战》(China and the Great War: China’s Pursuit of a New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2011英文版;上海三联书店,2008、2013中文版);
《一战中的华工》(更喜欢《西方战线的陌生客:一战与华工》这个译名)(Strangers on the Western Front: Chinese workers and the Great War)(哈佛大学出版社,2011英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中文版,2014);
《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中文版及法文版)。 6park.com

发布于 2014-07-28 6park.com

?赞同 19??添加评论 6park.com

?分享 6park.com

?收藏?喜欢 6park.com

6park.com

知乎用户 6park.com

31 人赞同了该回答 6park.com

在法国Noyelles-sur-Mer这个地方有一个欧洲最大的中国人的公墓,里面安葬的是一战的时候的850名华工。相关的报道,里面也采访了上面说的徐国琦教授,网址:http://www.dw.de/%E4%B8%80%E6%88%98%E6%9C%9F%E9%97%B4%E6%B3%95%E5%9B%BD%E5%A2%83%E5%86%85%E7%9A%84%E4%B8%AD%E5%9B%BD%E5%8A%B3%E5%B7%A5/a-17576073 (可能需翻墙)
网上找到的一些照片,每一座墓碑都向东方遥望:

有一些幸存下来的人选择长途跋涉回到了中国。有些就留在了法国,朱桂生或许是里面最有名的一个,老人参加了两次大战,2002年106岁去世。 6park.com

编辑于 2018-01-24 6park.com

?赞同 31??3 条评论 6park.com

?分享 6park.com

?收藏?喜欢收起? 6park.com

6park.com

腾讯云 6park.com

6park.com

广告? 6park.com


不感兴趣知乎广告介绍 6park.com

注册域名能用来做什么?


腾讯云.com域名新用户仅需23元/年,下单即享三重福利,免费SSL证书、免费域名解析、备案领礼包。需要注册域名的朋友,可点击前往活动专场查看详情
6park.com

6park.com

匿名用户 6park.com

12 人赞同了该回答 6park.com

凑巧手边有本13年在英法举办一战华工纪念活动的宣传册 写得很详细:











6park.com

发布于 2017-02-10 6park.com

?赞同 12??3 条评论 6park.com

?分享 6park.com

?收藏?喜欢收起?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哥特式摔跤 6park.com

6park.com

La science et l’ingénierie alimentaires 6park.com

5 人赞同了该回答 6park.com

摘自山东农业大学公众号校史连载 6park.com

从华工到博士王学书教授的传奇人生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怎样难办的事情,只要专心致志地努力去做,任何事情都能办得到,求学之事,也无例外。——摘自王学书《我的一生简历》 6park.com

1917年5月,一艘开往法国的破旧轮船缓缓驶离青岛港,来自山东寿光的32岁的王学书站在船头,遥望渐渐模糊的码头,心中一阵凄凉。他的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和两个未出嫁的妹妹,他这一去不知什么时间才能回来,本来就一贫如洗的家,没有了他这个劳动力,一家人该怎样活下去。想到这里,这个朴实的汉子不禁流下眼泪。王学书正在想着心事,忽听一声怒喝“谁叫你站在这里的,快滚回舱里去”,接着,凶恶的法国人狠狠抽了他一鞭子。王学书忍着疼赶紧下到底舱。逼仄的船舱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几百号人,难闻的汗臭和晕船人呕吐的酸臭,弥漫着整个船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每天都有人病倒死去,法国人找块破麻袋把半死的人一装,丢往海里了事。

就这样,运送华工的船在海上漂泊了一个多月,终于到了法国马赛港。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事正紧,法国作为主战国,人力几乎消耗殆尽,华工们一上岸便被送往战场,每天冒着枪林弹雨修铁路,挖战壕,抢运伤员。因此,战场上死伤的不仅仅是法国士兵,据战后统计,一战期间,在法的华工约有15万人,而死于战场的就多达1万余人。一天,王学书正从前线抢运伤员,一块弹皮飞来,把他的后脚跟削去了一大块,血流如注。好在王学书到法国的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1919年12月,法国政府遣送华工,少数华工不愿回国,从遣返费中拿出1千法郎给中国驻法使馆,办理自愿留法证明,留在法国,王学书就是其中之一。战后的法国正缺人力,很容易找到工作,王学书先后在化工厂、制药厂、造丝厂等几家工厂辛勤工作了5年,积攒了1万法郎,他把这五年来挣得的血汗钱分作两半,一半寄回家去,奉养父母,而如何使用另一半,他有自己的主意。

王学书家里虽穷,但不识字的父亲即知道读书的重要。王学书8岁时被父亲送进本村的私塾读书,在这里,王学书不仅学会了识字,更重要的是使这个贫苦的农村孩子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拓宽了眼界,脱离了愚昧。正当王学书发愤读书的时候,爷爷、奶奶相继病故,为了安葬老人,一贫如洗的王家只好忍痛卖地,剩下的二亩薄地根本养活不了这个五口之家,无可奈何的父亲只好去闯关东,16岁的王学书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王学书认准了只有读书才有出路,不能上学了,就坚持自学。农田劳作艰辛倍偿,但他始终不忘读书,吃饭时,一手端饭碗,一手翻书本;晚上睡觉时,昏黄的油灯下,他每每读书到深夜,就连下地干活他也不忘带上书本,在地头休息时,翻上几页书成了他的最大精神享受,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他这个读书迷。 6park.com

王学书是个不怕吃苦意志坚定的人,现在他虽然已是37岁了,但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重新燃起求学读书的希望。在法国打工的这几年经历,使他眼界大开,他看到战后的法国虽然破败贫穷,但却不落后,先进的机器,现代化的工厂,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他下决心要在法国学一种本领,将来回到国内好为救国救民效力。学一种什么本领呢?王学书在农村生活了三十多年,干了十多年农活,对农村的落后和农民的贫困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感受,中国农村那种原始的生产工具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农民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地干,还是改变不了贫穷困苦的命运,他决定学好农业科学知识,帮助家乡的农民兄弟摆脱这种悲惨的生活状态。

他报考的第一所学校是维也纳省立农业学校。这是一所半工半读学校,每年用一半的时间在课堂学习,另一半则是到学校附设农场做工。王学书认为,这所学校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对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理论学得深透,掌握得牢固。他在这所学校学习了两年时间,为他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王学书毕业时的各门成绩平均90分,名列学校最优等,受到校长的称赞,并获得法国农业部颁发的文凭。之后,王学书又先后在蒙白里农业大学高等蚕桑科和报纳农业专门学校学习,分别获得法国农业部颁发的文凭和这两所学校的奖励。

如果说在求学前王学书对读书只是出于一种兴趣和爱好,那么,当他确立了读书报国的志向后,读书就成了他的一种责任和动力。因此,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1930年,已是43岁的王学书以惊人的毅力报考了囊西大学农学院。1932年7月,学校举行毕业考试,农学院的课程共有40门,全部都要考试。法国教育的毕业考试是极其严格的,与王学书同班的五名中国同学都是国内大学毕业,而经过考试,只有王学书一人顺利毕业,获得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农学硕士文凭。

之后,王学书顾不得喘息,紧接着又到囊西大学理学院研究部作博士论文,论文的题目是“世界亚麻之分类与分布及其解剖之比较”。三年后,王学书的论文完成,经过囊西大学校长、理学院院长和导师的审阅,认为该论文材料丰富,价值颇高。同时,该论文得到理学院诸位教授的好评并同意在囊西大学公开发表。论文发表后,法国教育部为王学书颁发了理学博士文凭,这一年王学书是49岁,他用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毅力,书写了自己从华工到博士的传奇人生。

1936年春,王学书回到祖国。回国后,他先后任职于国立西北农学院教授兼园艺系主任;甘肃农业改进所技正兼园艺组主任;四川金堂铭贤农工学院教授兼化学工程系主任;山东省农林处一级技正等。1947年9月,山东省立农学院成立,王学书任教授兼园艺系主任。著有《果树繁殖法》、《苹果栽培学》等。王学书教授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于1967年去世。


6park.com

发布于 2016-11-01 6park.com

?赞同 5??3 条评论 6park.com

?分享 6park.com

?收藏?喜欢收起?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star8gram 6park.com

6park.com

Supercharge Hockey 6park.com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6park.com

在reddit上找到一张老照片,记录了100年前中国劳工在法国诺耶利斯港庆祝春节的场景。图片拍摄于1918年2月11日。
6park.com

发布于 2018-02-14 6park.com

?赞同 2??添加评论 6park.com

?分享 6park.com

?收藏?喜欢 6park.com

6park.com

匿名用户 6park.com

3 人赞同了该回答 6park.com

祖上曾经是一战劳工,但是村里去了五六个都活着回来了。据说还是赚了钱的。然后,做生意种地啥的,终于混成了地主。再后来,再后来就解放了。。。。 6park.com

发布于 2016-10-15 6park.com

?赞同 3??4 条评论 6park.com

?分享 6park.com

?收藏?喜欢 6park.com

6park.com

匿名用户 6park.com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6park.com

大部分答主都没有提到后来这些劳工的结局跟现在的状况,其实在后来从北洋zf垮台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欧美列强国家不光没有对这些遗留在欧洲的劳工后代家属予以任何的保障,甚至连战争纪念活动的时候也从未提及。直到今天,欧洲各国才正式开始纪念这些劳工,我也是真的明白国家强大人民才会被尊重不是说笑的。



这是利物浦在2016年的时候对一战中国劳工的纪念活动,市长跟市区驻军领导都有出席。 6park.com


6park.com

/?share_source=copy_link&p=1&ts=1549648838&share_medium=iphone&bbid=924f1b6cbb32113b47b0212ffb6cfe6f" name="plugin" width="480" height="320" allowfullscreen="true" style="margin:2px;">
喜欢hgao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hgao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