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九品中正制与士族的崛起
送交者: jeffg[★★太尉★★] 于 2020-01-31 4:39 已读 1798 次  

jeffg的个人频道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之法,是建立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对于古代的选官制度,最为人所知、也是沿用最久的是科举制,而九品中正制则不像前者那般有名。但作为一种存在了几百年的选官制度,它深刻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个群体——士族的命运。







形成






九品中正制始于三国时魏国时期,它的形成与东汉时选举任用制度的败坏有很大的关系。两汉时,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有“察举”和“征辟”两种,这两种制度最大的问题有两点:



一是乡里失职,违悖传统,即关于人才的真实情况全部掌握在基层官员手里,但基层官员却未能尽职尽责。



二是名不副实,缺乏公正,东汉末年有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行,父别居”(地方举荐的秀才却不懂得四书五经;因孝行被举荐的人却把父亲赶出家门)反映的正是这种情况。



古代中国的人才选拔一向主张以“乡举里选”为基础(“乡”“里”为当时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这是因为中国古代一直都是宗法社会,“乡里”既是一个基层行政组织,也是一个基层宗法组织。国家所需人才主要由乡里产生,也只有乡里能够提供这些人才的基本情况,只有乡里父老才能比较公正地主持这些人才的推荐工作。而乡里一旦失职,公正也就无从谈起。



到了东汉中期,选拔制度的败坏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朝廷官员操纵官员选拔虽遭禁止,但宦官操纵选举、任意安插亲族又接踵而来,这引起了以士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的强烈不满。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司徒李郃之子李固上书朝廷要求对这种现象加以禁止,但当时宦官正处于得势期,这种现象不仅没有被禁止,反而到桓、灵二帝时愈演愈烈。



禁止宦官干预选拔失败,世家大族只能从别的方面想办法与之抗衡。世家大族本是乡里的士族领袖,从本身利益出发,首先想到的便是恢复旧制,即“乡举里选”。但这种制度废止的时间太久,马上恢复并非易事。于是,世家大族退而求其次,想联络名士,利用乡里的“清议”,达到控制选举(官员)的目的。大族重视家世族名,名士强调品评标榜,二者相互结交,虽然仍是出于私心,但乡里组织毕竟发挥了作用,而且士族较之宦官的素质要高出不少。



“九品中正制”中的“九品”指把人才分为九个品级,这一制度最早成于建安年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成为汉廷丞相,在此之前,中国北方尚未统一,戎马倥偬,军阀混战,无暇严格按九品划分人才。当时军中选将用人,直接采用本地人互相推荐的制度。如当时曹操阵营里的“第一文官”、颍川荀氏的荀彧就向曹操推荐了同郡人才达九人之多。虽然这种制度也带有“乡议”的色彩,但毕竟未经品题,缺乏标准。因此,当北方统一之后,政局稳定,选官机构的固定,也就要求选拔制度的正规化。



说到九品中正制的正式出台,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陈群。陈群出身东汉末年的世家大族——颍川陈氏,是士族门阀的代表之一。他早先是在曹操的幕府里担任曹掾,掌管选举用人制度,对曹操军中的“九品制”十分熟悉。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魏王位,更改年号,积极图谋篡汉称帝。为了争取士族门阀的支持,曹丕开始改革中央及地方的选举制度:他任命陈群为吏部尚书,总揽选官之制;紧接着,陈群以旧制不能尽选人才为由,把原存于曹氏军中的九品制度移植了过来。为使朝中人士都能接受,他选用本地的贤能之人主持当地人事档案的调查整理工作,并给这种职务赋以“中正”的名称。至此,“九品中正制”全面成形并以正式的选举制度登上舞台。







蜕变






九品中正制设立之初,其宗旨为“论人才优劣”,这与曹魏的奠基者曹操的用人制度“唯才是举”不谋而合;加之对人才的品评还算公正,所选之人也算得上名实相副,所以并未遭到太多非议。



同时,为避免选举机构间的相互干涉,朝廷对各部门的权限也做了规定:中正(地方)只能提供相关的人事材料,不能干涉选举之事;吏部(中央)选定官员必须以人事材料为基础。



很显然,这里有一个问题,即中正的意见十分关键:如果中正不能秉公办理,提供的材料与真实情况不符,而吏部依然照此选任,那么时间一长,选举的公正性必然遭到破坏。



这个制度真正的问题是,举荐人在举荐人才时容易掺入个人感情,并且,随着士族门阀对政治话语权的全方位垄断,在人才的选举过程中,着重门第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到了魏晋易代之际,这种蜕变彻底成为正式的制度:曹魏末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在士族门阀的拥戴下篡夺了曹魏的江山,建立西晋。当时,朝堂之上遍布这些门阀的后代,他们既出身世家大族,又累世为官,为保证自身权利可以世代相传,便将九品中正制中衡量个人才能的原则改成了计算门第与资历。早在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就已经有看重门第的倾向,这次更是将这种倾向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



司马炎



由于新制带来的利益基本全部倒向了世家大族,故此举一出,各种抨击纷至沓来。但这些批评都是士族门阀内部的争执:一些不那么显赫的士族认为这项改革使得高门大族占尽优势,若长此以往,自己将永无出头之日。事实上,西晋之后的九品中正制不但没有改善原本存在的弊病,反而不断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正常的社会阶层流动。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西晋建立之初,三国尚未统一,战争频发,人口流动性很大,实行两汉时的“乡举里选”根本行不通,故只能按照九品中正制的方法来挖掘人才。



为了缓解士族门阀内部因九品中正制而产生的矛盾,西晋统治者设立“寒素”科,专门针对那些非高门出身的士族,选其为官。到了这里,后世所说的“士族制”算是公开成立。



“士族制”的确立,标志着九品中正制的一大蜕变,即由服务于普通人才的制度转变为服务于士族之制。普通人才出身繁杂,经历丰富,搜集人事材料不易,中正官的职责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士族出身大都相同,经历也更加单纯,仅凭出身门第便可作为选举依据,此时中正官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九品中正制能确保基本公正的关键就在于中正官,而中正官的“虚化”,也意味着这种制度开始由盛转衰。




九品中正制的蜕变,标志着“士族”作为一个阶层和群体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喜欢jeff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jeffg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