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对比秦国,并称东西二帝的齐国,后期为何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送交者: 桂花酒[♂☆★★★和气生财★★★☆♂] 于 2020-04-03 13:54 已读 2782 次 2 赞  

桂花酒的个人频道



2020-04-03 23:04:16                6park.com

#show出历史#
导读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自燕国境内突入齐境,直奔齐国国都临淄,齐王田建投降,立国800多年的齐国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被消灭了。它既不象韩魏那么常年受秦国蚕食,也没有经历赵楚那样几十万战士血染疆场的惨烈过程。

曾经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的齐国为何如些不堪一击?笔者试图通过与秦国对比,揭示两国在军事谋略、对外交往、制度人文等方面的差异,来解析其深层次的原因。 6park.com


一、齐国与秦国军事经历概述(一)齐国

公元前386年,得到周天子首肯,田齐正式被承认为诸候,当时国力并不怎么强大。直到齐威王时才逐渐强盛起来。标志性的事件是公元前353年和341年与强魏的两次重量级较量,把一家独大的魏国拉下了霸主的神坛,不过这两次战争,都是在别国请求下出兵的。当时魏国不仅受到赵齐的打击,西边的秦国也不断向东出击,魏国为了摆脱两面夹击的局面,组织韩国等一帮小弟,在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会盟,送给齐君一顶王帽,齐威王也送给魏国一顶王帽,史称“徐州相王”。虽然前期吴、越、楚都曾称王,后来大家都相继称王,但齐国出了这个风头,还是犯了众怒,楚威王亲率大军攻打徐州,齐将申缚战败。才刚刚崛起的齐国,就露出试图称霸的意图,确实上了魏国的当,但齐威王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公元前320年,秦国越过魏韩国境,与魏韩联盟攻打齐国,齐将匡章应战并战胜了秦国,挫败了张仪联魏韩以攻齐的连横策略。从上面的这几次战斗结果来看,齐国总体实力是相当雄厚的

从公元316年开始,韩相公孙衍、魏相田文、齐相田婴一道组织合纵抗秦。次年秦国攻打赵韩时,两国战败,原因在于齐国并未真心合纵,在其盟国受兵时并没出手相救。在这个时期,秦国已取得向东和向南两个方向的军事要地,本来齐楚两国是有友好基础的,但楚怀王摇摆不定,贪图既得利益,在张仪诱骗下断绝了与齐国关系。虽然后来楚怀王又转向齐国求救,但齐军在濮水被秦魏联军战败,齐将声子战死,匡章败走。 6park.com


公元前314年前后,燕哙王将王位禅让与大臣子之,引起子之与太子平之间的互攻内乱。齐国乘机派匡章率五都之兵以及北地之众攻入燕都,开始受到燕人的热烈欢迎。但齐国平乱以后,并没有让燕国实行自治,而是采取了残暴的统治,最后被迫撤军,由此与燕国结下世仇

燕国遭此大难后,悉心养民,招徕各国人才,伺机复仇。于公元前295年派死间苏秦到齐国为相,为齐国树敌招怨。期间齐国不但拒绝了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的联合意图,而且在燕国和苏秦引诱下,投放大量的人财物力,消灭了宋国。当时宋国的陶邑,是天下货物集散中心,相当富庶,不只是齐国盯上了,秦国权臣魏冉、赵国权臣李兑也已垂涎已久。秦国在此期间,频繁与楚、赵、魏等国会盟,商讨伐齐之计,燕国也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就联合赵魏秦韩五国之兵,以燕将乐毅为主帅,于公元前284年,与齐军在济西展开激战,齐军战败之后,联军长驱直入,攻下齐都临淄。之后六年时间,除莒地和即墨以外,全部被燕军占领,刚刚到手的宋国也被其他国家瓜分。虽然经田单努力复国,但元气已伤,再也无力在战国舞台上展演了。随后一直保持中立状态,坐看六国拼命争杀,同时听信受了秦国重贿的后胜和众多商人们鼓惑,不修武备,落得灭亡下场6park.com


(二)秦国

自从秦国逐渐强盛以后,秦国的对外扩张一直走的是“由近及远、远交近攻”的路线,先攻占秦国周边地区,并不断加以巩固,之后再逐渐向东向南发展。

公元前360年,韩赵魏之间发生大战,秦国趁机伐魏的少梁,攻取了庞城。

公元前338 年,秦进攻魏的岸门。在这种情况下,魏国开始与齐国和好,两国 “徐州相王”。

公元前332年秦遣公孙衍大举攻魏,取得魏上郡雕阴,俘虏魏将龙贾,斩首八万,取得了重大胜利。秦取得了魏河西之地, 同时秦派樗里疾,从函谷关沿黄河南岸向东出击,先后攻取曲沃和焦,作为秦进攻中原的据点。

公元前329年,秦又从河西渡过黄河,攻取汾阴和皮氏。在这之后,因为秦国要联合魏国曾经一度将曲沃等地归还,但是公元前322年,秦国又攻取了魏的曲沃和平周。

公元前318年的五国伐秦,因为各国各自为战,攻到函谷关被秦出兵反击,五国退兵。次年秦派樗里疾乘胜追击,一直攻到韩的修鱼,深入到韩、魏交界。

除了向中原进攻之外,秦国对周边的巴蜀和楚国也采取逐渐蚕食的战略方针。秦王采取了司马错的建议,兼并了巴、蜀,同时为了巩固秦国在巴蜀地区的统治地位,让当地人实行民族自治。但是蜀国还是不断发生内乱。为此,秦国先后杀了三个蜀侯,才稳定了局势。 6park.com


到公元前313年,秦在中原地区己经占据了两个重要的进攻基地一个是函谷 关东北的曲沃,另一个是武关以东的商於之地。曲沃是秦进攻三晋的重要战略 要地,而商於是秦进攻楚国的必经之处。为了进一步夺取楚的汉中,秦国派出张仪设法拆散了齐楚联盟,然后兵分三路进攻楚国。这次战争秦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取得汉中,使关中和巴蜀连成一片。

从公元前303年到294年这段时间内,秦国又分别攻下魏国蒲阪、晋阳、封陵,韩国的武遂,楚国的新城等地。

到此时,秦国因为不断地蚕食周边地区,已经成为当时的大国,形成了齐、秦 东西对峙的局面。公元前287年五国攻秦结束后,秦就兵分两路攻魏,取得魏国旧都安邑、新垣、曲阳等地。

参与燕国为首的五国伐齐行动以后,终于形成一家独大局面,直至秦始皇统一天下。 6park.com


二、秦齐两国战略方针比较(一)秦国方向明确,步步为营

整个战国时期,秦国的战略目标一直非常明确,并且一直贯彻着以秦地为基础,由近及远,稳步向东、向南发展的战略路线。为了实现整体目标,在总体向前推进的同时,也不断地在遇回和调整,形势有利了,就大举进攻,形势不利了,也可以暂时让步,不为一时一地过多纠缠。就占领土地来说,基本上都是成片的,对于暂时不能固守的飞地,也可以先舍后取,攻下一地,巩固一地,铺地毯式地向前推进。有时还会以土地作为筹码,当做交换条件来与对方争取利益,或者起到分化瓦解作用,孤立一部分敌对势力,然后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来达到最终目的。

比如公元前328年,秦国公子华与张仪攻下魏的蒲阳后,又归还给了魏国,还把公子繇作为质子送到魏国,同时张仪又劝说魏惠王“不可以无礼”,魏国一感动,就把上郡十五县连同少梁,一起献给了秦国。同年秦国打败赵国,取得蔺和离石,次年秦国又把原来夺取的焦、曲沃和皮氏归还了魏国。这都是秦王与张仪实施的连横策略的一部分。再如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命甘茂攻打宜阳,耗时将近半年才攻下,秦取得宜阳后,立即北渡黄河,占领韩国武遂,用以控制武遂贯通韩国南北的要道。但是次年秦又把武遂归还了韩国,目的是想要挟韩屈服。还有公元前298年,孟尝君发动齐、韩、魏三国合纵攻秦,一直攻到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并归还了之前攻取的魏国河外、封陵以及韩国的部分地区。当然,后来秦国又在不同时期,将这些还回去的土地又全都夺了回来6park.com


(二)齐国方向不明,随意性强

1.战争的被动性与盲目性

齐国参与的大小战争,很多都是被动的,特别是大的战争。象前面说的围魏救赵、围魏救韩两战。参与的战争很多是为他国努力,战争的结局总是他国获得了土地,自身受益很少,国力也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消耗。比如,公元前312年,楚国进攻韩国,因为当时韩国与秦国结盟,齐国与楚国结盟,所以齐国派兵帮助楚国占领了魏国的曲沃。但是后来,秦楚在丹阳、蓝田两次大战中,楚国都失败了,齐也在对秦的濮水之战中失败,损失惨重。公元前301年的垂沙战役中,齐韩魏三国败楚,楚国的宛、叶以北的土地被韩、魏两国瓜分,齐国赚了个白忙活。公元前298年,齐韩魏又联合起来攻打秦国,经过三年的战争,攻入函谷关,秦被迫求和,归还了以前攻取魏的河外、封陵及攻韩的河外、武遂等地,齐国也无所得。公元前287年,五国联合伐秦,秦国归还了魏国的温、轵、高平,把先前夺取的王公、符逾归还赵国,齐国没得到什么实惠。另外,楚国也总是利用齐国的军事力量抗击其他国家的进攻。

2.作战过程中统筹能力差,得而复失,空耗巨大

齐国在东方濒海,要想扩张,肯定是向西,向中原发展,这是没有错的。但是在阶段性战争中,前后综合考虑不足,不能很好地巩固已经取得的战果。比如,淮北、泗上等地是齐楚交界,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两国都想以此为据点,向中原发展。 两国也都积极争取这块土地。战略的制定是正确的,但是齐国与楚国总是不断地争夺这块土地,为了淮北、泗上,两国多次交战,合纵关系也多次变化,齐国夺取了这片区域后,总是被楚国夺回。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齐国没有考虑到本国实力,或者说即便考虑了本国实力,也没有为了保住这片土地而采取太多的措施。这样一来,齐国为了这片土地,不断地卷入战争,损耗国力,结果又进一步影响了齐国在其他地区的军事发展,从而丧失了掌握战略主动权的优势。

在占领燕国以后,并没有象秦国统一巴蜀那样,采用恰当的管理模式,来扩大和巩固已取得的战果。结果是燕人不服,不仅被迫撤兵,还与燕国结下世仇。在攻打宋国前后,仅受燕国和苏秦的影响,缺乏统盘考虑,之前没有评估攻打宋国后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在攻打过程中投入过大,之后又没有守成的手段,最终引来灭国之祸

对比上述两国攻战策略,秦国正好符合了外国专家总结的“力量梯度损失”理论,意思是一个扩张国家,在离本国中心越远的地方,其力量越来越微弱,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齐国一系列战争,最后的结果不是空手而回,就是得而复失,空耗国力军力,没有实际收获。 6park.com


3.齐国在外交活动中表现的被动性

齐国消极外交,主要表现在与楚国关系上。进入战国中期以后,秦国、齐国、楚国三家实力最为强大,在齐秦关系中,谁争得与楚国的合作,谁就居于优势地位。本来楚国与齐国关系是不错的,秦国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派张仪到楚国离间齐楚关系,虽然楚怀王目光短浅,主动与齐绝交,但齐国也未能深思熟虑,做进一步的争取工作,而是顺其自然,任由楚国被张仪左右。后来楚太子在秦国杀死秦大夫,逃回楚国以后,楚国无奈又倒向齐国,齐国仍然没有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而是企图夺取楚国东地,进一步控制楚国。楚国在秦国屡次打击中实力越来越弱,齐楚联盟关系不再稳定,两国多有冲突,任由秦国坐大。

在对赵国关系上,前期齐国曾围魏救赵,关系也还是比较亲和的。但总体两国关系也很复杂,中间也互有攻伐,这在战国时期也属正常。但中后期两国之间的战争却破坏了两国之间的友好氛围。特别是五国伐齐中,赵国也是积极参与的一员。此后赵国又反复进犯齐国,主要有:公元前283年,赵将廉颇攻取齐的麦丘;公元前274年,赵将燕周攻取齐昌城、高唐;公元前271年赵蔺相如攻齐至平邑。如此频繁的搔扰,也让齐国怀恨在心,在长平之战中,齐国断然拒绝了赵国的借粮请求,让赵国一家独撑秦国的强势攻击。按当时齐国情况来说,虽然五国伐齐中受到重创,但经过近20年的修养生息,整体农业和基本经济还是不错的,借粮给赵国还是有能力措办的。这让齐国失掉一个重要盟友,最后落到孤立无援的境地。

齐国与楚国、赵国之间的爱恨情仇,虽然有齐怀王反复无常、赵国恃强凌弱的责任,但齐国并未象秦国那样,主动联络,化解纠葛,显然也是相当被动的。而与燕国之间的关系,齐国却应当负主要责任。春秋姜齐时代,齐恒公曾帮燕国攻打戎荻,感动得燕公送恒公到齐境以内。而战国时期的两国互伐,双方损失惨重,尤其是齐国,从此一蹶不振6park.com


三、齐秦之间制度与人文之间的差异(一)两国都尚武风,但斗法相异

齐国地处东垂,本是莱夷杂居之地,自古就有尚武风气。后羿为东夷始祖,同时又擅长射箭,就说明了这一点,古代射猎也军队训练的重要手段。秦国最早居住的地方四周都是戎狄,加之当时戎狄经常侵袭秦地,秦人长期处于戎狄的包围之中,秦人为了防御必然要与其作战,故而尚武也是必然的。

两国尚武之风盛行也是统治者刻意提倡的结果。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了争霸的需要,大力提倡尚武之风。据《国语?齐语》记载,桓公曾下令国中举荐勇武之士:

有之不告,谓之蔽贤。

《晏子春秋?外篇》记载:

“庄公陈武夫,尚勇力”。

意思是看能否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人搏斗。著名的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也是发生在当时的大背景下,齐景公蓄养的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在朝廷中专横跋扈,晏婴不得不用这个办法才除掉他们。

秦国比较崇尚武力的是武王,据《史记?秦本纪》记载:

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

由此可见,秦国的统治者也提倡武力,秦国的尚武之风也很兴盛。

虽然两国都是尚武,但是两国的侧重点不同,齐人“怯于众斗,勇于持刺”;秦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这些特点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齐国个人素质比较高,在平时的单打独斗时可以出出风头,但是整体作战能力不强;秦国个人技能不一定强,但是对外作战时,很有整体优势。其实秦国兵士勇于公战的特点,是由商鞅通过立法手段长期固化下来的。 6park.com


(二)两国国民都嗜利,但取财之路不同

齐国崇尚奢侈,惯于享受是相当有名的,但他们所取得的财富,都是通过工商业和手工业收入来获得的,历代齐国统治者,从姜太公开始,到齐桓公,再到齐威王无不提倡民众经商积财,再大肆消费来激刺经济发展。虽然民众的财富是由国家宽松的经济政策带来的,但他们对统治者并不会感恩戴德,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在殷实的经济条件支持下,齐民玩物丧志,无不斗鸡走狗,哪还有什么对外扩张的心思。所以在五国伐齐、秦国从燕境入齐时,百姓们并没有迸发中应有的爱国情怀,反而觉得与已无关,才使得两次强敌的进攻,如入无人之境。另外,秦国后期,在范雎的策划下,不仅向齐相后胜大肆行贿,而且凡到秦国经商的人,也大量收取秦国好处,回来以后,向齐王灌输秦国不会给齐国造成威胁的谎言,这也反应了齐人爱财,不惜卖国的行径。

秦国大力提倡耕战,但是把所有的经济来源全部都控制起来,秦民无论取得土地、财富、地位等所有待遇,只能通过立下军功,由国家以奖励的形式发到百姓手中。所以百姓们一听说要对外作战,全都奔走相告,力劝自已的子弟、丈夫去战前杀敌立功,以求取优厚的待遇。 6park.com


结语

1.齐国在对外用兵上,东说东流,西说西流,缺乏长远规划,不太计较利益得失。往往损兵折将,徒费财力并多结仇怨。在单独攻击燕国和宋国后,不仅前期没有处理好与其他各国的关系,还且后续手段不足,得而复失。而秦国方向明确,循序渐进,边开拓边巩固,一时不能巩固的宁得先失后得,在不断的攻战中实力越战越强。

2.对外交往中过于被动,听任事态自由发展。不但未能与楚、赵、燕共同形成合纵联盟,而且相互之间攻伐不断,给秦国制造了各个击破的可乘之机。

3.追溯到文化制度上,齐民虽然也好武斗狠,但自由散漫,缺乏合力,后期又听信谗言,坐观其他五国与秦的拼命缠斗,等所有屏障都失去作用时,其灭亡也成必然之势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即行删除)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gula.com/article/2758450.html

评分完成:已经给 桂花酒 加上 50 银元!

喜欢桂花酒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桂花酒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