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今天是毛泽东视察中国第一枚火箭60周年
送交者: 笑鸠[♂★★★声望勋衔14★★★♂] 于 2020-05-28 5:28 已读 1932 次  

笑鸠的个人频道

60年前这句话,我们做到了!


中国航天报 Today 6park.com




又是一年初夏,

86岁的戚南强带着绍兴口音,

聊起60年前那激动人心的日子。



1960年5月28日,

在T-7M探空火箭前,

毛泽东主席询问身旁的讲解员:

“可放多高?”

“8公里。”

“8公里那也了不起呀!

应该8公里、20公里、

200公里地搞上去!”



毛主席的肯定

让当时在场的人无比激动,

永生难忘,

这一历史镜头

也被一旁的新华社摄影记者拍下。

这是毛主席一生中

唯一一次参观航天产品实物。

这张照片尤为珍贵,

底版被收藏在

中共中央毛泽东文献档案室。





T-7M

是中国研究制造的

第一枚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

探空火箭。

1960年2月19日,

这枚火箭一飞冲天,

走出了一条

适合我国国情的

空间技术之路。



60年来,

无数航天人风雨兼程,

跨越艰难险阻,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60年来,

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中国航天人

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初心

从未改变。



“今天画在纸上,

明天拿在手上,

后天放到天上”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以力学所为基础成立“第1001设计院”,开展发射人造卫星所需运载火箭的研制。



一批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工大、南开大学、西安交大、西北工大等高等院校中遴选出的优秀老师和学生得知自己即将去完成一项未知的、伟大的任务。怀揣着激动与向往,他们来到位于北京西苑大旅社10号楼的1001设计院,成为了我国火箭研制事业的第一批开拓者。



同年11月,1001设计院迁到上海,更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上海迅速从学校、科研院所调集人员。“有一天,领导通知我有一项重要任务,是什么任务他也不知道,说等去了就知道了。”戚南强回忆,从此他就迈入了中国航天的大门。



这支队伍年轻到什么程度呢?“设计院的杨南生副院长和总工程师王希季两人同年,当时才37岁。”因为队伍里有很多还未毕业的年轻学生,整个队伍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



杨南生(左)在实验室



1960年,王希季(左)向徐向前(右)介绍探空火箭情况

“有个大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火箭,在旁边写‘今天画在纸上,明天拿在手上,后天放到天上’。”初生牛犊不怕虎,这群“娃娃兵”摩拳擦掌,要把想象中的火箭变成真火箭。





1640年4月,钱学森(左一)与工程技术人员在上海老港T-7M探空火箭发射场



白手起家,土洋结合

1959年9月,在T-5火箭研制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根据当时客观条件和钱学森的建议,机电设计院决定从研制探空火箭起步,火箭取名“T-7”。为了稳妥,先做T-7M模型试验火箭。在方案获得中科院批准后,设计研制工作正式开启了。



按照设计,这枚火箭由一级助推器和二级液体主火箭组成,总长5.345米,直径0.25米,可携带19千克有效载荷。液体火箭以硝酸和苯胺、糠醇混合作为推进剂,推力为2.2千牛,加上固体助推器后,发射高度可达10公里左右,箭头内装有测量参数的遥测系统,头、体在弹道顶点附近分离后,用降落伞回收。



“T-7M”火箭模型

当时的中国航天事业基本处于空白,队伍既缺乏航天专业知识,又缺少实践经验。即便是杨南生、王希季等设计院的前辈,也要一边学习资料,一边进行设计生产,同时还要给设计院的年轻人上课。



除了知识不足、经验不够以外,火箭研制的硬件条件也可谓捉襟见肘。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有电子计算机,就用手摇计算机,甚至用手拉计算尺。如计算弹道,二三十人轮换一天24小时不间断,用手摇计算机两个多月才计算完。



为了进行火箭发动机系统水压试车,大家就把一个停用的厕所改成了试验室。同时,他们还将江湾机场新中国成立前废旧的碉堡改装为发动机试车台。虽然条件艰苦,但可以做试验了,大家就特别高兴。



面对研制中的困难和设备零件短缺的情况,技术人员们灵活机变:从市场上买了小台钟,把里边的时针、分针去掉,留下秒针,改造成了控制火箭头、体分离的定时装置;将普通手电筒灯泡敲碎,在灯丝上裹上硝化棉,制作成点火装置;用自行车打气筒,把燃料加压打进了火箭……



工作人员用打气筒为“T-7M”加注推进剂

就这样就地取材、土洋结合,在上海空军13厂、上海柴油机厂、电机厂、机床厂、汽轮机厂、四方锅炉厂、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支持下,T-7M探空火箭终于研制成功了。



1960年,T-7M火箭矗立在上海南汇县老港镇20米高的发射架上。



“8公里、20公里、

200公里地搞上去”

经过多次对上海远郊各地进行勘察,发射场地最终定在了南汇老港镇东南的一处海滩上。



1959年9月,杨南生和技术人员来到南汇老港的滩涂上,开始建设火箭发射场。当时,这片荒芜的滩涂上只有一间平房,附近有一个空军雷达站。为了发射安全,附近14户农民60多人及时搬迁到别处。



大家用芦苇搭出窝棚,用稻草铺成地铺,技术人员们就这样在滩涂住下了。运送建筑材料进滩涂的交通工具只有大卡车,没有公路的地方,就只能用船沿水路运到老港,然后人力搬送,包括产品、设备和那20米高的发射架。等发射场建造完毕,老港已由秋天迈入冬天。



钱学森、王希季与科研人员在T-7M探空火箭发射架前合影

1960年2月19日,王希季在麻袋堆成的指挥所里大声指挥着T-7M探空火箭的发射。16时47分,T-7M探空火箭在老港成功发射,火箭带着白烟划过天空,中国航天事业的史册上就此画上重重的一笔。



“T-7M”火箭发射升空

在场注视着这历史一刻的人们,无不热血沸腾。而这时的他们并不知道,3个月后,T-7M火箭会获得毛主席的赞许。



5月28日晚上7时余,毛主席莅临位于上海延安西路200号锦江小礼堂参观上海新技术展览会。他来到保密展区T-7M火箭前,先是认真地端详了一阵火箭,然后很仔细地看介绍材料。



“这是我们自己搞的。我们没有苏联专家,没有资料,搞的人大都是25岁以下的大中学校毕业的学生。”一位年轻的科技人员向毛主席汇报。



“好,好!可放多高?”得知火箭的发射高度是8公里后,毛主席说道,“8公里那也了不起呀!”又说:“应该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1960年9月,T-7气象探空火箭在安徽广德新建成的发射场成功发射,飞行高度从8公里发展到60公里。



T-7A气象探空火箭,飞行高度提高到125公里。此后第二代、第三代探空火箭相继问世。中国航天事业如毛主席期待的那样,一步步向前迈进着。



位于上海南汇的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旧址

如今,在黄浦江畔、老港海滩的农田间,屹立着一座纪念碑——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成功纪念碑,彰显记录着那段光辉的历史。



正如纪念碑上的碑文所写:“艰苦创业,以此为志”。从T-7M的8公里开始,60年来,一枚枚火箭冲向星空,一条条纪录不断被打破,而当今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也将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





文/ 王小月

图/ 本报资料图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孙喆 刘喆  

审核/ 李淑姮

监制/ 索阿娣

6park.com

喜欢笑鸠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笑鸠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