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冉闵是否称得上是拯救汉族的千古一帝?
送交者: maddogs[♂★★★认真的青铜★★★♂] 于 2020-06-21 1:45 已读 6674 次 6 赞  

maddogs的个人频道

搬运一篇很老的文章,当做答案

冉闵杀胡考-简介

冉闵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历史人物。他建立了一个短命的政权魏(350-352),一般称为冉魏。冉闵以349年颁行的杀胡令而广为人知。目前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对冉闵的过高评价中,存在一些诸如篡改史料和隐藏不利证据等问题。这样描述出的人物与真实的冉闵有很大出入。本文从冉瞻冉闵父子史料的考证,杀胡令的考证,冉闵在胡汉之间的摇摆,冉闵与东晋的关系,及冉闵与同时代其他历史人物的比较五个方面对冉闵及杀胡令的史料进行了考证和分析。

冉闵杀胡考-1、关于冉瞻冉闵父子的考证

网上拔高冉闵的文章,将他描述为“十一二岁亲人死尽后忍辱负重二十载,最终手刃仇敌,为所有亲人和天下汉人报国仇雪家恨”的形象。这里涉及到史料中一处矛盾的记载。在《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六中称,

“………惟游击将军石闵一军独全。闵名瞻,内黄人,本姓冉,赵主勒破陈午,获之,命虎养以为子。闵骁勇善战,多策略。虎爱之,比于诸孙。”

按照这个说法,石闵就是石瞻。但是在《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四》里则称:

“(328年,刘曜)与虎战,大破之,斩石瞻。”

如果328年石瞻就已经被匈奴人刘曜阵斩。那么338年“一军独全”的就不可能是同一个人。而且这里的记载也不合人之常情:如果石闵是石勒交给石虎抚养的孩子,而且石虎本人也喜爱这个孩子的话,那么合理的举动应当是把这个养子像亲生儿子一样养。没道理为了表示喜爱而把养子降一辈当孙子对待。《资治通鉴》成书于宋,这个矛盾的记载很可能是年代久远、记录错乱造成的。在成书于唐初的《晋书》里就没有这个矛盾。《晋书载记第七》记载:

“闵字永曾,小字棘奴,季龙之养孙也。父瞻,字弘武,本姓冉,名良,魏郡内黄人也。………勒破陈午,获瞻,时年十二,命季龙子之。骁猛多力,攻战无前。历位左积射将军、西华侯。闵幼而果锐,季龙抚之如孙。………季龙之败于昌黎,闵军独全,由此功名大显。”

这样我们可以归纳出事情的来龙去脉:被石勒俘虏的是十二岁的冉良。石勒命石虎收冉良为义子,改其名为石瞻。石瞻成年后有子石闵,深得石虎喜爱,“抚之如孙”。

一个仍然存在的问题是,石勒破陈午是在310年,此时的石勒36岁,石虎只有15岁,让一个15岁的人给12岁的孩子作义父有点不合情理。深入的考证只好等以后了。

网上有的文章说冉闵从来没有和汉人武装打过仗。事实上,冉闵父子在后赵军中时,都有过和东晋交手的记录,而且攻城拔地,颇有战功,没有手下留情的迹象。关于冉闵父子在后赵军中的攻战事略散见于各篇记载,兹整理如下:

(324年)春正月,勒将兵都尉石瞻寇下邳,败晋将军刘长,遂寇兰陵,又败彭城内史刘续。(《晋书载记第五》)

(325年)夏四月,后赵将石瞻攻晋兗州刺史檀斌于邹山,杀之。(《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三》)

(326年)十二月,石瞻攻河南太守王瞻于邾,拔之。彭城内史刘续复据兰陵石城,石瞻攻拔之。(《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三》)

(328年)七月,中山公石虎帅众四万……进攻蒲阪。赵主刘曜……自将中外精锐水陆诸军以救蒲阪;虎惧,引退。曜追之。八月,刘曜军追石虎军及于高候,与虎战,大破之,斩石瞻。(《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四》)

(338年)五、六月,季龙之败于昌黎,闵军独全,由此功名大显。(《晋书载记第六》)

(339年)八月,庾亮镇武昌,卒使毛宝、樊峻戍邾城。赵王虎恶之,以夔安为大都督,帅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将军、兵五万人寇荆、扬北鄙,二万骑攻邾城。毛宝求救于庾亮,亮以城固,不时遣兵。九月,石闵败晋兵于沔阴,杀将军蔡怀;夔安、李农陷沔南;硃保败晋兵于白石,杀郑豹等五将军;张貉陷邾城,死者六千人,毛宝、樊峻突围出走,赴江溺死。夔安进据胡亭,寇江夏;义阳将军黄冲、义阳太守郑进皆降于赵。安进围石城,竟陵太守李阳拒战,破之,斩首五千馀级,安乃退。遂掠汉东,拥七千馀户迁于幽、冀。(《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六》,《晋书载记第六》)

(349年)定阳梁犊反,攻拔长安、洛阳,石虎讨之。此战散见记载于《晋书载记第六》,称此战石闵有出色表现,“及败梁犊之后,威声弥振。胡夏宿将莫不惮之。”但具体经过又语焉不详。参考《资治通鉴卷九十八》可将战役经过整理如下:349年春正月,定阳梁犊率凉州戍卒反,众十万,攻长安,又东出潼关。石虎以李农为大都督、行大将军事,统十万讨之。石闵以征虏将军随行出征。李农两战两败,退保成皋,梁犊军占洛阳,东掠荥阳、陈留诸郡。石虎大惧,以燕王斌为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再讨之。石闵仍随行出征。战犊于荥阳,大破之,斩犊首而还。班师途中传来石虎病死的消息。于是石闵等会石遵于李城,说服石遵进邺城夺位。

综合上面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冉瞻冉闵父子两代人都是生长于胡人之中,未曾见有在石虎处受辱之记录,相反是颇受亲重,冉瞻还为了石氏后赵而殒命,而冉闵也屡次大败代表汉人正朔的东晋,为石氏颇建功勋。看不出冉闵有多大的华夷之分和民族大义,也无从感觉到“忍辱负重”的意味。那么,冉闵为什么要颁行杀胡令呢?

冉闵杀胡考-2、关于杀胡令的考证

网络上流传的文章中,对杀胡令前后的史料描述多是这样的:

公元350年正月,石闵宣布复姓冉闵,杀死羯赵皇帝石鉴及石虎诸孙,遂灭羯赵。其后冉闵即皇帝位,国号魏。为了巩固这个新生的汉人政权,冉闵颁布了杀胡令。并驱逐胡人出中土。

这里把几件重要的史实次序颠倒了,在《资治通鉴卷九十八》和同书《卷九十九》中,详细记载了杀胡令颁行直到冉魏建立前后的史实,兹节略翻译如下:

349年石虎死后,诸子争位,以杀戮为常。诸子之一的石遵对石闵(此时仍是石虎义孙)许愿,得位后封其为储。但是真的登位后却没有履行这个承诺,遂引起石闵怨恨。加上石闵自恃功高,欲专朝政。这引起石遵的猜忌。石遵联系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鉴和其他亲信密谋杀石闵。石鉴却去向石闵告密。于是石闵反杀石遵,并在349年11月把石鉴扶上王位。此后两个月间,后赵官员中多次有人密谋杀石闵,石鉴也参与其事。最后一次也是规模相当大的一次,孙伏都带三千羯胡士兵挟持石鉴攻石闵。石闵追杀三千羯兵,邺城内“横尸相枕,流血成渠”。石闵判断胡人不肯为他所用,这才颁行杀胡令。这是349年12月的事。杀胡之后一个月(350年正月),石闵去石姓,改姓李,并改国号卫。对石鉴仍保留了皇帝位。石虎的其他子孙也并没有杀掉。直到一个月后,石鉴又密谋杀石闵。这次终被察觉。石闵(此时该叫李闵)才废杀石鉴,杀石虎三十八孙,尽灭石氏。此时,再也没有可以拥立的傀儡了。李闵这才自称帝,改国号魏。又过了一个月,李闵才恢复自己祖父和父亲少年时的冉姓。

这里有两点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杀胡令颁行时,冉闵的身份是“后赵大将军,武德王,石虎义孙”。由此可知说冉闵杀胡是为了“维护新生的汉人政权”是不可能的。第二,杀胡令颁行时,冉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却唯独放过了邺城内的石鉴和其他石虎子孙,并且,连石鉴的皇帝位都没有废去。这与“冉闵对石虎家人怀有深仇”的说法大为矛盾。试想,如果冉闵真的是在心底对石虎及其后人藏了二十年血海深仇,那么在他颁行杀胡令后,第一要杀的就应当是石鉴和其他石虎子孙。没道理拖到一个月后才杀,更不应该给石鉴保留皇帝的位置。一个更可能的解释是,冉闵颁行杀胡令只是在权利斗争中自保的手段。出于同样的理由他保留了石鉴的皇帝位,目的很可能是胁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后赵境内的其他诸王侯都不听他的调遣,于是石鉴对石闵就不再有用。这才被废杀。那么,杀胡令是否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汉人生存的作用呢?

杀胡令本身针对的是“内外六夷”。也确有造成羯族灭族的记载。但是《晋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杀胡令产生了极大的混乱,各地响应杀胡令所杀的人中多半是长了大鼻子大胡须的汉人。《晋书》记载“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资治通鉴》里也说“或高鼻多须滥死者半。”可见,杀胡令在杀死大量胡人的同时杀死了几乎相同数量的汉人。并不是有选择地只杀胡人,或者多杀胡人少杀汉人。因此,说它“起到了保护汉人的作用”未免牵强。

网文中常被引的一段说明杀胡令效果的文字是:

青、雍、幽、荆州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

然后由此展开的论证,杀胡令间接杀了数百万胡人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并驱逐胡蛮数百万出中土,这必然根本上改变当时北方的胡汉人口比例。胡人见识了汉人血腥报复的可怕不得不向汉人寻求合作,汉人从事农耕,胡人则充军打仗云云。

而在《晋书载记第七石季龙下》中的原文是:

“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

在网上所有拔高冉闵的文章中,都没有“徙户”二字。这里的徙户可理解为“迁徙的编户”。按万绳楠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出版)中的论述。胡族统治者实行胡汉分治,对胡人实行单于制度,编以部落;对汉人则实行编户制度,将汉人以州郡为单位编入户籍。如《晋书载记第十二符洪》云:

“季龙灭石生,洪说季龙宜徙关中豪杰及羌戎内实京师。季龙从之,以洪为龙骧将军、流人都督,处于枋头。”

这里的“关中豪杰”是用地名称呼的编户汉人,“羌戎”则是胡人。又如在《晋书载记第七石季龙下》中:

“镇远王擢表雍、秦二州望族,自东徙已来,遂在戍役之例,既衣冠华胄,宜蒙优免,从之。”

这里的“雍、秦二州望族”是用州郡编户的汉人中的世族。这样我们再考察《晋书载记第七石季龙下》中的原文。就可以判断“青、雍、幽、荆州徙户”是从四州迁移到冀并编户的汉人,“诸氐、羌、胡、蛮”则是胡人。就是说,《晋书》的原意是“从青、雍、幽、荆州徙于冀州的汉人和居住于冀州的诸氐、羌、胡、蛮等等胡人总共数百余万”。而网上所有拔高冉闵的文章都把徙户两字去掉,意思就变成了“散居于青、雍、幽、荆州的诸氐、羌、胡、蛮等等胡人总共数百余万”。如果我们篱清了这个史料,并考虑当时胡汉的人口比例,就可以知道这几百万人里还是汉人占了多半。于是,一幅乱世之中黎民百姓流落四方、相互攻伐,生还者十之二三的人口大灭杀的惨景,就变成了诸胡狼狈逃窜、汉人高歌猛进恢复河山的振奋场面。

《晋书》中最后的这句话同样在网上拔高冉闵的文字中从不见引用:“诸夏纷乱,无复农者。”这说明,杀胡令引起了极大的混乱,汉人再没有能安心种地的了。可见所谓杀胡令,其实结果是不分民族的混乱的人口大灭杀

补充一点,胡夏迁徙的原因是“赵法禁不行”,造成石虎当政时被大规模迁徙的各族人口纷纷“各还本土”,才有这样大的人口损失。照这样的说法,这种人口大灭杀与杀胡令更是没什么关系了。

冉闵杀胡考-3、冉闵在胡汉之间的摇摆

一些历史记载显示,杀胡在冉闵的根据地邺城执行了不过半年多就废止了。而且,冉闵此后还一度走上“抚纳诸胡”的道路。目的是安抚招徕境内的胡人,扩充军事力量。在《资治通鉴》卷九十八和卷九十九里详细记载了这样一件事,350年11月,冉闵带十万大军攻襄国,任命自己的儿子太原王冉胤为大单于,“以降胡一千配为麾下”。光禄大夫韦謏上书劝谏,言词恳切。说胡兵不保险,将来难保不会出事,单于这样的胡人的名号也应该去了才好。冉闵大怒,为了安抚招纳胡人,把韦謏肢解,同处死的还有韦謏的儿子。第二年的三月,冉闵打了大败仗,军队溃败。有军中降胡趁乱抓了他当大单于的儿子去胡人那里邀功。冉闵为此颇为后悔,追赠韦謏大司徒。

这个故事被所有颂扬冉闵的文章所忽略。它说明,最迟在350年11月,冉闵就废止了杀胡令并停止了驱逐胡人的行为,考虑到招募胡人组织军队的时间,真正废止杀胡令的时间肯定更早。

一个可以说是公认的观点是,350年前后中原地区胡汉民族矛盾是非常尖锐的。但是,冉闵是不是真的基于这样的矛盾而高举民族大义的旗帜。则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冉闵在350年初,恢复自己的汉姓,改国号。都表现出一定的民族大义。但同时,这样的政策是摇摆不定的,冉闵同时还对汉人乞活军表现出猜疑的态度,杀李农一事尤其表现出这一点。

这说明,对于冉闵来说,杀胡或者抚胡,对于冉闵来说都是权宜之计,最终目的是扩充势力。民族大义在冉闵那里并不是被始终坚持的纲领。相比之下,祖逖的北伐,是主动地有意识地以民族大义为旗帜的。河西张骏,也是这样的典型。(后面我们会详细说到这两位的事迹)冉闵在胡汉之间的摇摆,说明他并不像现在网上许多文章所说的那样,是坚定的坚持民族大义。

冉闵杀胡考-4、关于冉闵与东晋的关系

首先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四世纪中叶时的中国,晋室是公认的正统。至少在当时诸夏之中,“人心思晋”是普遍的心态。如,354年桓温北伐关中时,关中父老“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列传第六十八》)。又如当时河西的张骏,祖孙三代世守凉州四十多年,使河西成为中原大乱时汉人的避难之土。即使这样,仍谨守臣节,不敢称帝(《晋书列传第五十六》)。网上有的文章提到冉闵和东晋的关系时,认为是冉闵邀东晋恢复中原,被偏安江左无心北伐的晋廷拒绝,才不得已称帝的。这是把两件事情的先后搞反了。冉闵先在350年闰正月称帝,后在三月遣使赴晋。云:“逆胡乱中原,今已诛之;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事实上,早在杀胡令造成北方大乱的消息传到晋的350年正月,晋就已经在作北伐的军事准备了(《资治通鉴卷九十八》)。这样的情况下,晋廷对僭称帝号且国主为石虎养孙的冉魏政权自然会有所戒备,不对冉魏的来使有任何回应也是正常的。

冉闵杀胡考-5、与同时代人物的比较

客观地说,冉闵能够“悉散仓库以树私恩”,带兵打仗的能力“胡夏宿将皆惮”。也可算是人杰。更且他在冉魏国内,保护了一些汉人,也算是功德一件。临死前说的那句名言,“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更是掷地有声。但是与十六国时期为了重建或复兴华夏而有所作为的其他历史人物相比,冉闵的功业并不出众。网上拔高冉闵的文章称“如果没有冉闵杀胡,诸胡在中原繁衍之后,必然会南下,再杀光南方汉人。则中华文明就会灭亡”种种。抓住侯景之乱作文章,完全不考虑生在这个时代的其他汉军将领如谢玄刘裕陈庆之等人对诸胡作战时的辉煌战绩。毕竟历史不容假设,如果可以设想诸胡的大举南下,灭亡中华,那么反过来也可以设想刘裕等人的成功北伐,勒石燕然,乃至横扫西域,远征罗马等等。种种荒诞,已不是历史研究的内容。

还是让我们回到确凿的史料,看看与冉闵同时代的其他人物在做什么:

祖逖,以北伐为己任,收复淮北,使石勒不能南侵。中流击楫的故事,中国人耳熟能详。

刘琨,与祖逖一同闻鸡起舞的好友。一生以“立功河朔”为志,艰辛苦斗,在当时就有忠臣之名。

谢玄,淝水之战率领北府兵打败了氐秦的大规模进攻,保卫了华夏正统。

刘裕,北伐尽复黄河南岸地方,一度收复关中。是历次北伐中成果最大的一次,“气吞万里如虎”。
这些人物,以言勇气毅力血性骁勇,都堪称一时英雄,有些人的功业远在冉闵之上。而且这些秉承华夏文化传统的武装力量都没有类似杀胡令的主张和行为。所以,单单把制造了人口灭杀的冉闵称为是“民族大英雄”、而且还拔高到“中华第一英雄,汉民族第一伟人”的位置。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为了达此目的而有意无意地忽略甚至篡改史料。更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笔者这里不想揣测网间如此用心良苦地拔高冉闵的用意。只能希望广大网友再看到网上提及冉闵的文章时,多一点思考和求证,少一些冲动和盲从。

喜欢maddogs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maddogs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