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西晋灭吴之战没有步曹操和刘备的后尘,实现快速取胜的战略分析
送交者: wwwyu[♂★★★★声望勋衔18★★★★♂] 于 2020-07-04 23:00 已读 1038 次  

wwwyu的个人频道

6park.com

《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战争很多,但对于西晋灭吴一战却语之简单,远没有灭蜀之战渲染得跌荡起伏。殊不知,在此之前,曹操与刘备均集聚了数倍于孙吴的兵力攻吴,先后被以弱胜强,落得惨败而回。西晋灭吴为什么会用几乎对等的兵力,却取得对拥有地利优势孙吴的最终胜利呢?西晋吸取了曹操和刘备什么失败教训,又采取了什么战略而一举获胜呢?我们来研究一下《三国演义》没有告诉我们的这场战争。 6park.com

6park.com

一、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的失败原因分析

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都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以弱胜强经典案例。在赤壁之战中,曹操亲率80万大军征吴(实际参战兵力约22万左右),而孙权方面总兵力约为8万左右(派给周瑜直接作战的约3万人),刘备方面仅1万左右兵力于夏口。兵力实际对比为6:1多一些。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无强大水军;北方兵士不习水战;战船相连。

至刘备伐吴时,刘备举倾国之力,亲率了70万大军(实际参战兵力约10万左右),而孙权方面派出迎敌的为5万左右。兵力实际对比为2:1多一些。吸取了曹操的失败教训,刘备在攻吴中采用了陆战为主,也在战役的前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还是没有避免惨败的结果。刘备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战线拉长,需分兵把守;久攻不下,兵士疲惫;没有强大水军。 6park.com

6park.com

二、西晋伐吴的战略分析

西晋灭吴战略的总设计师是司马炎,即"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这一战略既吸取了曹操和刘备没有强大水军而失败的教训,也延承了北方军队对孙吴军队在陆战上的优势。有了高瞻远瞩的战略还需要坚定的实施者,幸运的是,西晋有羊祜和王濬。羊祜是极力主张并参与密谋灭吴的主要大臣之一,他在战役发起之前主要对东吴方面实施了"缓兵"的策略。虽在襄阳与东吴名将陆抗对峙,但善施恩惠,主动送还吴军俘虏、吴国禾麦、吴人射伤的禽兽等,使"吴人翕然悦服",以为双方就此会长久平安无战事。"缓兵"策略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给东吴内乱创造了条件。由于边境无战事,继位之初,表现出了明君之相的孙皓开始飘飘然了,"皓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 面对意欲吞并孙吴的西晋,国内混乱的吴国已经没有了一致对敌的政治基础。王濬是由羊祜推举担任益州刺史的,建造了数量众多的战船,为西晋打造兵力7万多人的强大水军。至此,西晋伐吴已是箭在弦上了。 6park.com

6park.com

三、西晋伐吴的战术分析

西晋伐吴出动的总兵力为20万人,兵分六路伐吴。是的,西晋采取了完全违背兵法的战术,不是集中优势兵力迁灭有敌有生力量,而是采用了兵家大忌的分兵战术。要知道在当时孙吴国内兵力为23万人左右,每路进攻都有可能面临着同等兵力或是数倍兵力的防守。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曹操与刘备失败的原因就会发现西晋这一反兵法战术的高明之处。

曹操与刘备攻吴失败都有一场战斗失败,导致全局惨败的共同原因。即攻方虽然取得了兵力优势,但也有利于守方集中精兵处用地利优势防守于一点,只要把攻方拖入持久战,总会找到攻方的弱点而一役败之。东吴方面看似兵力较多,但分布在广阔的长江防线上,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况且当时东吴地区山岭众多,虽然对守方是有利的地利条件,但同样也会给守方带来调动兵力和后勤保障的困难。刘备在攻吴初期势如破竹,却在夷陵被迫屯兵于树林就是上述原因。

所以西晋攻吴虽然兵分六路,但每一路对敌都可以有兵力上的优势,而且任何一路的进攻,都会让分散于各处的吴军无法集结而被各个击破。特别是来自蜀地的水军船队是西晋本次伐吴快速作战的主力。它沿江顺流而下,象一把尖刀,从长江西面直插东吴沿江防御的侧翼,不给孙吴方面持久战的机会。为了达到良好的的效果,晋武帝还特意要求此路舰队可以节制沿路陆军部队,沿路的陆军要配合支援水军的进攻。水陆联合使得东吴本就捉襟见肘的防备力量,在面对北面和西面的晋军时,显得更加渺小。 6park.com

6park.com

四、西晋伐吴的战争过程

《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遣镇军将军、琅邪王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东西凡二十余万(注:王浚即前文王濬)。由司马伷和王浑组成的东线军团,死死地将孙吴精锐吸引在江淮一线,毕竟他们兵锋直至建康,孙吴的重兵精锐集团深受牵制,无法支援长江中上游的吴军。而其他几路陆路大军的目的一个,就是吸引东吴兵力,打通长江之上的各个战略要点。为王濬所率主力水师顺江而下,直抵建康城下创造条件。 6park.com

6park.com

而孙吴方面呢,完全没有了孙权时期众志成城的决心和清晰有效的对敌策略。在陆战上,面对司马伷和王浑的南下,孙皓派遣丞相张悌率主力吴军北上抵御。"晋来伐吴,皓使悌督沈莹、诸葛靓,率众三万渡江逆之"。这三万吴军应该是精锐的陆军了,毕竟到了那个时候,吴国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保留的了,但是这三万主力吴军却遭遇了大败。失败的原因就是"渡江逆之", 如果死守南岸,以逸待劳应当有击溃来犯之晋军的机会。可惜张悌不听沈莹的正确建议,妄想守住寸土,结果兵败身亡。 6park.com

6park.com

而在水战上,王濬采用了曹操铁索连船的策略。是的,西晋战船使用了曹操兵败赤壁的办法。因为王濬认为其水军占据了顺风顺水位置的上游,且士卒训练充分,大船边以小艇进行游击保护,根本不惧怕吴军可能的火攻与袭击。反而由于大船相连,士兵活动自由,对于吴国船队有压制性的优势。吴军虽然采取了在险要之地设置铁链、铁锥阻挡的被动防御措施。但由于陆战失利,战略要点失守,西晋水军得以时机可以命善水者乘竹筏拔掉江中暗藏的铁锥,又用火烤热铁链使其断裂。轻松突破阻碍的西晋水军,顺利攻克了西陵、荆门,并斩杀吴军水军都督陆景。当然,孙吴也有忠军能战之士,如孙韵所率的吴军驻守江陵。他并未被巴蜀舰队的攻势吓倒,主动出击迎战西晋水军。曾经号称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吴国水军,无法破解铁索连船,兵败而退守江陵。结果,被王濬提前安排的伏兵趁着吴军撤退进城的时候,尾随而入失去江陵。在王濬水军进攻沿途的吴军守将张象、陶濬,曾率水军想要阻击,但都因西晋水军舰队的攻势凌利而迅速失败。如此声势浩大的船队,在长江地区的战场上,确实无人能敌。很快,王濬所部舰队经过三山,顺利抵达吴国首都建康附近。

困守建康的吴主孙皓,见西晋的兵马正在逼近首都,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于是,听从薛莹、胡冲等人的建议,派遣使者分别向三位西晋将领投降,并将印玺交与琅琊王司马伷。随后王濬率军攻入南京,孙皓反绑着手把棺材装在车上向王濬投降,东吴宣告灭亡。

纵观此次气吞山河一边倒的西晋灭吴之战,西晋的战略战术可以说是针对性完美,吸取了曹操和刘备伐吴之战的经验教训,利用兵力分散和吴国只能集中力量抵抗一个方向的特点,上演了一场反兵法完胜的好戏。 6park.com

6park.com

五、西晋伐吴的题外思考

曹氏宗亲羊祜为什么没有被牵连仍获司马氏信任?羊祜是是夏侯霸的女婿,算是曹氏的宗亲。在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一举镇压曹氏势力,夏侯霸被迫投降了蜀汉,与夏侯氏有牵连的一干人等均受连累。而羊祜不仅安然无恙,被授予了重兵之权,还依然可以公开照顾夏侯氏家属,其提出的伐吴战略也得到了晋帝的支持。羊祜被信任的原因是什么呢?不难判断,在高平陵事变之前,羊祜就已经投靠了司马懿。另外羊氏是当时的名门世族,羊祜的姐姐嫁给了司马师,性格温和,为人正直,不拉党结帮,在当时的名望非常高也是原因之一。在这里我们要佩服的是羊祜的远见。 6park.com

6park.com

功高震主的王濬怎样得到善终的呢?功高震主,是自古良将的致命伤,王濬却逃脱了这一致命法则。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藏精明而露拙笨",从还没打下建业起,他就争功,甚至谎报军功和与其他将领争头功打口头官司。除此之外,王濬看起来"胸无大志",平吴后一改过去的朴素作风,十足一个暴发户嘴脸。这样的王濬很让司马炎放心,越多的人弹劾王濬,皇帝越有安全感。 6park.com

6park.com

假如西晋晚几年再攻吴,吴国还会灭亡吗?答案会是肯定不会了。因为机会是稍纵即逝的。灭吴之战,西晋内部争议不断,一拖再拖,几乎错过了最好时机。如果再拖上两年,暴君孙皓被推下台,换成一位有为之君,孙吴政权得以稳定,国内官民怨念平息。考虑到司马炎死后,指定的是一位白痴儿子接的班,又有"八王之乱"诸多政治隐患,攻吴不一定会如此顺利,甚至发起战争都存在疑问。 6park.com

喜欢wwwyu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wwwyu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