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人狠话不多的尼泊尔,这次为何对印度这么强硬?
送交者: wwwyu[♂★★★★声望勋衔18★★★★♂] 于 2020-07-11 23:52 已读 1232 次 5 赞  

wwwyu的个人频道

近段时间,以往不显山露水的尼泊尔在尼印边境表现抢眼,击落印军战机,出兵控制尼印争议地区的300多平方公里土地。

尼泊尔表现让人刮目相看,这个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突然对印度如此强硬,其中有什么缘故呢?

尼泊尔的行动,可以看作种种问题下它的必然选择。

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尼泊尔与印度的关系就一直处在屈从和依赖的地位。

这是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决定的。 6park.com

6park.com

尼泊尔是个内陆国家,它在东、南、西三面都被印度包围,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尼泊尔还是非常封闭的,它的对外贸易基本上只有两个国家,印度和中国。

而在中国这一面,由于西藏地区的地理条件限制和自身的经济属性,尼泊尔就是想多跟中国贸易,条件也不允许。

相比之下,印度和它三面相邻,做起生意来方便得多。

印度独立以来,拳打巴基斯坦,脚踢不丹,吞并锡金,南亚众小弟被揍得鼻青脸肿。

对于尼泊尔,印度更是始终存在着念想。

印度第一任总统拉金德拉·普拉萨德甚至认为“印度与尼泊尔的关系是一种超越肉体的精神关系 ”。

普拉萨德的说法来自宗教,尼泊尔在1769年实现统一,统治者信奉的就是印度教,大力推行下,印度教逐渐被尼泊尔大多数部族和民族接受。

印度和尼泊尔,在文化上确实是有共性的。

印度始终认为,尼泊尔和印度是“被同一文化分开的两个国家”,出于 的目的,印度始终希望将尼泊尔纳入到自己的安全框架之中,这样能大大拓展自己的战略纵深,能在和中国打交道时占据上风。

尼赫鲁多次重申 “尼泊尔与印度的利益不可避免地联结在一起”,“尼泊尔的对外政策应与印度相协调 ”,尼赫鲁以后的各届印度政府也始终延续这种政策。 6park.com

6park.com

问题是,印度想得很美好,但人家尼泊尔不这么认为啊,虽然信仰印度教,尼泊尔可从来没认为自己是印度人。

尼泊尔在1768年就由廓尔喀王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统一,建立起王国,从此始终是个政治实体,还曾经和大清叫板,被胖揍一顿后也没被灭国,只是作为藩属国。

近代印度立国要到1947年,凭什么尼泊尔要成为印度的附庸?

况且,印度是怎么对邻国的:孟加拉国建国、吞并锡金、出兵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尼泊尔可都看在眼里。

下一个,怕是就要轮到尼泊尔,尼泊尔能不慌吗。

在这种心态下,印度一旦有强化对尼泊尔影响的政策或行为,尼泊尔国内的反印情绪就立刻高涨。尼泊尔的政客们也很聪明,懂得利用这种情绪来实现自身的诉求。

印度的大国心态,尼泊尔的小国心态,就是它们冲突的根源。 6park.com

6park.com

尼泊尔与印度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是来自尼印《和平友好条约》的问题。

1950年7月,双方曾签订《和平友好条约》,在当时算是皆大欢喜。

其实对尼泊尔来说,这算的上是一份不平等条约,因为借由这份条约,印度把尼泊尔纳入了自己的安全体系。

为什么尼泊尔会签呢,是因为当时尼泊尔的世袭首相拉纳政权出于维护自己的统治,签下了这份条约。拉纳虽然得以暂时留任,最终却没能挽回家族的日落西山。

回过神来,尼泊尔越看这份条约越不是味道,它给印度政府插手尼泊尔内部事务带来了绝佳入口。比如1952年印度向加德满都派驻了一支“印度军事使团”,就让尼泊尔人大为不满,印度顾问被认为就像在日本的美国占领者一样,受到群众抗议。

时过境迁,尼泊尔政局已发生重大变化,80年代以来,要求修改或废除的呼声不断。这份条约已不合时宜,两国就这个问题已经争执了几十年,现在还没能解决。 6park.com

6park.com

二是移民问题。

尼印边界传统上是一条开放的边界,开放为两国居民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带来问题,比较主要的是移民问题。

尼泊尔的小国心态,让它对移民非常敏感,尤其近几十年移民比例快速上升,引起了尼泊尔人的不安。

比如边境的特莱地区,外来移民人口比例持续增加,让尼泊尔人感觉,特莱已经成了“印度人的生活空间”,认为“印度正用印度人淹没尼泊尔”。

加强边境管理,也成为双方高层会晤时每次必谈的话题。 6park.com

6park.com

三是贸易不平衡问题。

这也是尼印关系永恒的话题。事实上以尼泊尔的体量,贸易必然是不平衡的,随着尼印贸易量的增长,这种不平衡只会越来越严重。

尼泊尔的诉求在于要求印度在进口关税和附加关税等税收上进行减免,印度则始终把经济手段作为控制尼泊尔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会轻易让步。
四是河流管理问题。

这是个地缘问题,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是真正的上游地带,恒河有6000多条支流来自尼泊尔境内汇入,对恒河水量影响力巨大。 6park.com

6park.com

但是两国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合作并不愉快,尼泊尔无力独自开发境内水资源,印度无疑居于强势地位。印度利用自己的实力,在与尼泊尔合作的水资源项目中打压尼泊尔,谋取自己的最大利益。

比如1954 年的柯西河条约、1959年的甘达克河条约,以及1991年的塔那普协议,在这些协议里,利用尼泊尔缺乏经验,印度夹带私货,大坝筑成后,印度的灌溉收益大大超过尼泊尔,并且大坝附近的土地也成了印度的财产。 6park.com

6park.com

这些条约被许多尼泊尔人认为是不平等条约,称之为“新殖民条约”。

就算在1996年,双方又签订了马哈卡利河条约 , 成立了尼印水资源联合委员会。但联委会会议却于2004 年中止。

印度人在水资源项目上的表现,实在给尼泊尔人留下了太糟糕的印象,面对指责,印度嘴上说要严肃对待,转过身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应付一下,实质根本没什么改变。

经过几次类似的合作,尼泊尔人心中留下了印度以合作开发自然资源之名,行侵犯主权之实的印象,将与印度的水问题上升到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高度。 6park.com

6park.com

最重要的就是领土争议问题。

尼泊尔和印度的边界定型是个漫长的过程,从1816年一直到1958年,才基本定型。

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就是两国对某些地段边界的划分始终存在争议,尼泊尔经常指责印度侵犯或蚕食其领土,印度当然是坚决否认。

尼泊尔与印度国土的争议地区,位于位于尼西北部,总面积370平方公里。这块地像一个楔子一样插进西藏和印度北阿坎德邦中间。

这块地也是来自历史遗留问题,老英在亚洲没少干缺德事,这还是东印度公司留下的孽债。1816年廓尔喀战争后,英印和尼泊尔签订赛高里条约,约定以马哈利卡河为边界,但这条河是由两条河汇流而成,条约中并没规定上游具体是哪里。 6park.com

6park.com

对两国来说,上游越靠近对方,自己就能占有更多土地,这就形成了争议。

由于尼泊尔国内普遍存在对印度的恐惧和反印度的民族主义,印度始终不敢有太过分的行动。但印度在去年十月公布的新地图里,公然把这块争议地区划到自己地图上,有锡金的前例在先,尼泊尔人当然无法忍受。

尼泊尔的上下议院一致决定,也通过地图宣示对争议地区的主权,于是在尼泊尔地图上,把这部分划入尼泊尔疆域。 6park.com

6park.com

针锋相对,种种矛盾之下,尼泊尔对印度可以说是一肚子气。

但你要说尼泊尔和印度之间只有矛盾和敌对,那也是不对的,彼国虽小,却颇懂得小国生存之道。

对尼泊尔来说,印度、中国和美国都是自己合纵连横的对象,半个多世纪以来,尼泊尔就在这三国间闪转腾挪,谋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他们自己称之为“不结盟”的“等距离”外交战略。

中国和印度都是它可以利用的棋子。尼泊尔的执政党现在是尼共,深谙国际斗争之道,对于国家而言,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某种条件下,为了双方共同的利益,矛盾可以暂时搁置。

搁置不等于忘却,当机会出现,尼泊尔不想错过。 6park.com

6park.com

机会来自中国。

当中印关系比较平和时,尼泊尔可以把自身作为两国间的沟通桥梁,自己也能在两国带动下得到发展。而当中印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对它来说策略灵活性更大,可以左右逢源。

尼泊尔这次正是利用了中印间的冲突。

他们抓住印度陈兵于巴基斯坦和中国方向,在尼印边境兵力薄弱的机会,发动突袭,一举成功。

在尼泊尔眼里,这是收复失地的行为,讲究的是先发制人。以印度和尼泊尔的体量对比,一旦印度在此地区加强控制,逐步蚕食,尼泊尔只能坐视,顺利要回的可能性极低。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尼泊尔这次如此强硬,正是种种矛盾积累之下的爆发,中印冲突,为尼泊尔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如果不抓住,可能这片地就永远收不回来。

喜欢wwwyu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wwwyu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