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驻舟某部搜寻二战沉船“阿波丸”纪实
送交者: oldogzhao[♂☆★★声望品衔11★★☆♂] 于 2020-07-14 9:47 已读 4739 次  

oldogzhao的个人频道

提示


1977年1月13日,驻舟山某部623号、635号两艘猎潜艇,和驻舟山某防救船大队J301号船,会同上海救捞局的“沪救三”号一起,组成一支庞大的打捞编队,对沉没在福建沿海的日本“阿波丸”号沉船进行打捞,又被称为“7713任务”。

1

传说中载有大量金银财宝的“阿波丸”

被两枚鱼雷击沉

“阿波丸”是一艘建造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日本远洋邮轮,船长154.9米,宽20.2米,排水量1.4万多吨,二战时被日本军方征用,用于运送战俘和食品等。1945年3月28日,“阿波丸”搭载了日军驻东南亚军政要员、外交官员和随军家属2000多人,从新加坡起航驶向日本。

为了掩人耳目,船上悬挂着国际红十字旗。1945年4月1日凌晨,“阿波丸”航行至福建平潭牛山岛以东海域时,被正在该海域巡航的美军潜水艇“皇后鱼”号发现,“皇后鱼”号随即发射鱼雷进行攻击,“阿波丸”号被两枚鱼雷击中后迅速沉没。全船乘客及船员只有三等厨师下田勘太郎一人幸免于难。据说,“皇后鱼”号之所以能这么准确地发现目标,是因为一名在菲律宾的女间谍,在酒吧喝酒时,无意中获得了“阿波丸”起航的时间和船上装载的人员和物资。

从“阿波丸”沉没起,关于其种种传说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据美国《共和党报》1976年11月~12月号特刊报道,“阿波丸”上装载有:黄金40吨,白金12吨,工业金刚石15万克拉,大捆纸币价值不明,人工制品、工艺品、宝石40箱,价值不明。而据那托思(美国原海洋实验室观察员、国家潜水领导成员)在打捞计划中列明,最低可打捞货物价值为2.49亿美元,所有财富价值高达50亿美元。

“阿波丸”沉船

而据我国台湾《中国时报》1976年11月21日报道;“阿波丸”被击沉时载有金锭40吨,白金12吨,未加工的宝石15万克拉,美、英、香港货币数捆,工艺品40箱,锡3000吨,钨2000吨,铝2000吨,钛800吨,橡胶2000吨。1979年5月2日,日本《读卖新闻》报道,当年幸存下来的三等厨师下田勘太郎说,“阿波丸”装有26辆卡车运输来的金条。

据说,有一年日本海湾代表团曾向中国提供过一组数字,“阿波丸”装有:锡3000吨,生橡胶3000吨,加上锑、钨、水银,总计9812吨。

2

船上一件无价之宝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之谜

除了这些金银财宝外,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阿波丸”沉船上很可能还有一件无价之宝——“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据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曾将美方所掌握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下落作为一件礼物送给中国政府。尼克松提供的线索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很有可能在“阿波丸”上。

曾有人进行调查,1941年,日本侵华期间,研究“北京人”化石的学者魏敦瑞教授希望将地质调查所的所有人骨化石存放到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内。重庆的美国驻华大使同意并授权驻北平美国公使馆接受这批珍贵的古人类化石,将其安全运往美国保存。1941年12月5日,一列美国海军陆战队火车专列由北平开往秦皇岛,两箱化石被放到美军专用的标准绿色铁皮箱内,和其他军人行李一起,放置在行李车上进行托运。

几天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迅速占领美国在华的所有机构,同时,那两只装有“北京人”头盖骨的绿色铁皮箱也不见了踪影。

跟踪研究者经过一系列的追踪和其它文物的佐证,最后认定,获得伪“满洲国”政要郑禹家藏小官印及郑孝胥安葬时分赠后人的圆砚,以及获得“北京人”头盖骨的日本军人,由于部队调防,被派驻到东南亚一带,战争后期,这批日本军人及家属乘坐“阿波丸”返回日本。而历史记载“阿波丸”乘员全部是日本人。这说明日本人将在中国北方搜罗的文物宝器运上了“阿波丸”,这是“阿波丸”可能装载“北京人”头盖骨的有力旁证。

当然,无论“阿波丸”上有无黄金和宝物,因“阿波丸”沉没在我国领海内,根据国际海洋法规定,“阿波丸”沉船属我国主权所有,任何国家和个人未经我国政府批准,都不得进入我国领海进行打捞作业,只有我国政府才有权对“阿波丸”进行打捞。

3

沉船之谜一时争论不休

当决策层下决心打捞“阿波丸”的时候,便按照日期惯例,把它确定为“7713工程”。

1977年3月,驻舟山某部623号、635号两艘猎潜艇,和驻舟山某防救船大队J301号船,会同上海救捞局的“沪救三”号一起,组成一支庞大的打捞编队,从舟山出发,向福建平潭挺进。某防救船大队由打捞副大队长张达伍带队(张达伍后任某防救船大队大队长,1982年5月病逝,后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海军事业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J301号船船长王恒刚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海军,在出发前,他们对全船148名参加任务的人员进行了“战前”动员。编队到了福建三都澳后,稍作休整,又与福建某基地舰船会合,开始为搜寻测定“阿波丸”沉船的准确位置而忙碌。

5月初,八闽沿海黄梅雨柔柔绵绵地飘着,象蜘蛛网似地罩住了人们的视线。两艘猎潜艇成横队自南向北缓缓地行驶着,艇上的声呐有规则地搜索,闪闪点点的目标不时在荧光屏上显示。台湾海峡,牛山岛附近海域,沉船、暗礁如林,他们已像数珠子似地数了不知多少遍,但要准确判断、测定这巨型家伙,还是像捞针一样难;毕竟那家伙已经沉没了这么多年了,现在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地方救捞局的同行们,不但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和仪器进行勘测,而且还雇用了两艘老百姓渔船,拖着一张渔网,进行扫海作业。虽然看起来这种方法有些原始,但在以往的打捞经验中,还是挺管用的。然而现在仍一筹莫展,毫无结果。

海面涌浪很大,舰艇摇摆着,艰难地犁开波浪向前行驶。突然,635艇声呐兵吕继字,发现一个可疑目标在荧光屏上闪烁,这位曾是反潜能手的老声呐兵,眼睛一亮,但再进一步仔细观察,却发现目标的回波成“T”型。吕继字一时难以确定,虽然回波也没有万吨轮那样明显,但附近也没有比这更大的回波;再说从其位置判断也应该是,但怎么会是“T”型的呢?轮船被鱼雷击沉,应该是二节回波,或者“米粒”型回波才对?

与此同时,623艇声呐兵黄德木也发现了这一目标,但回波有些弱。黄德木犹豫片刻,把情况报告了指挥室。

两艘艇靠在一起,智囊团就这一特殊的回波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人提出,也许旁边是暗礁,一艘小货轮触及沉没在那里。但这一观点很快被否定,因为暗礁的回波无论是T型的上部,还是T型的下部,都不可能有这种形状。沉船是无疑的,但究竟怎么回事谁也搞不清。观通长王作玉提出了这样一种设想:“阿波丸”被鱼雷击成两节是对,但下沉时,前半部因没有动力很快沉没,后半部的机器可能还在运转,沉没的同时又向前运动,在无人操纵的情况下,自动转向,顶在前半部上,形成目前的这种“T”型回波。至于回波弱,因为这一带海域潮急浪大,时间一长,淤泥有可能淹及沉船,使船位下陷。再说当地渔民捕鱼时不小心把渔网挂在上面,也可能造成回波不明显。

情况上报总指挥部,很多人提出异议,上海救捞局的同行也称:他们也发现过这个目标,但有谁能证明“阿波丸”沉没时,后半部拐了个弯,形成目前现状。再说王观通长的说法,也没得到科学论证过,有可能是两艘沉船埋在那里,但不一定是“阿波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争论不休。

4

确定方案:摸到船钟!

船钟上肯定刻有船号

请潜水员下去摸一下,就什么都清楚了。此方案一提出,得到大家一致赞成。

说说简单,真要潜水员下去谈何容易,我国规定空气潜水极限深度为60米,而探测结果,沉船距水面57至78米,而且平潭海域海浪常在七、八级,潮汐落差大、流速大、海面能见度低,候潮进行又担心时间来不及。

第一个下水的是潜水队长马玉林,他潜到了海底(58米),用半个多小时进行了探摸,摸到一根粗大的桅杆。他判断沉船是一艘万吨轮。随后几个潜水员也下去摸了老半天,只摸到一把一把滑腻腻的青苔和刺手的海蛎子。这么大一个家伙,黑咕隆咚沉在海底,看又看不清,救生圈早已被鬼子们争抢着漂走了,船首的舷号也早就被海水腐蚀了,摸到什么东西才能说明是“阿波丸”呢?头头脑脑又为此绞尽脑汁。

船钟!船钟上肯定刻有船号。

在这里需要科普一下,许多人可能认为船钟就像是我们家里挂在墙上的“时钟”,又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在海水里泡了这么多年,这钟应该早就坏了,即使拿上来,也可能被海水腐蚀掉了吧。其实,船钟跟我们平时常见的“时钟”不一样,船钟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壳采用黄铜制成,比较厚重,也有用铝和胶木做的,但有个特点就是不易腐烂,挂在驾驶台后侧,用于计时;还有一种船钟不是计时用的,形状就像我们小时候农村学校敲上课铃的“钟”,又称为雾钟,也是用黄铜铸造的,上面刻有船号,一般挂在驾驶舱门口,用于敲击发出船上各种信号之用。这里所说的就是后一种船钟。

对,只有摸到船钟,才能有根据。

随J301号船执行任务的某防救船大队潜水员朱其华主动请缨,自告奋勇要求下去再进行探摸。朱其华潜水经验丰富,曾参加过国内煤矿进水塌陷救捞任务,后被海军授予“无私无畏的水下尖兵”荣誉称号。他冒着一串气泡潜到水底,然后整理着潜水软管,慢慢地钻进驾驶室,在满是污泥的驾驶台摸索着,终于摸到了船钟,果然那上面刻着“阿波丸”的日文。

“阿波丸”船钟

由此,投下标,确定了“阿波丸”准确沉位,开始了惊心动魄的打捞作业……也由此623艇声呐兵黄德木荣立三等功,因为他被认定为第一个发现目标,为此635艇声呐兵吕继字和上海救捞局的同行后悔不已。

5

西方媒体连续披露“阿波丸”之谜

引来美国财团合作打捞

打捞期间,数次遇到台风袭击,小吨位的猎潜艇就回三都澳进行避风;而J301船,因为排水量达到2600吨,就只能在平潭附近的娘宫锚地进行防台。

还有一件事也值得回味,为了慰问打捞作业的官兵和地方人员,海军政治部和当地政府派出文工团上船慰问演出。慰问人员刚上船时,见水兵和潜水员待遇好,吃的是每天1.29元的“海灶”伙食(上世纪七十年代这标准已经很高了),夏季穿的确良,冬天穿海军呢,还有皮鞋,比一般的陆地部队待遇高出不少,而且潜水员的待遇更高,个个羡慕得不得了。上船后,船只尽管经过了加锚固定,但还是会随着海浪小幅度摇摆晃动,演出不一会儿,这些没有海上经历的吹、拉、弹、唱演员们个个面色难堪晕晕乎乎起来,有气无力、唱得跑调儿、拉得走音儿,晕船厉害的几个女演员,刚跳了一段舞蹈,一转身就哇哇地“交公粮”了。炊事班的同志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答谢宴,演员们看都不敢看一眼,更别说吃了。慰问结束后,送他们下船转登陆艇时,大家开玩笑地说:“欢迎你们常来哦!”演员们回答得很诚恳:你们吃“海灶”是应该的,晕船的滋味真不好受啊。

这一小插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打捞“阿波丸”号时海况的复杂和环境的艰苦。

至于打捞期间,西方十几家报刊电台连篇累牍发表文章,披露“阿波丸”之谜,说是“阿波丸”珠宝如山;“阿波丸”价值连城;“阿波丸”是一座金库……

喜欢oldogzhao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oldogzhao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