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朱棣迁都北平居功至伟,否则北宋必复活
送交者: wwwyu[♂★★★★声望勋衔18★★★★♂] 于 2020-07-15 0:18 已读 899 次  

wwwyu的个人频道

上文“永乐迁都不仅是经济帐更是安全,汉唐气概再生与弱宋治国”,我们谈到明朝的两京问题。朱棣迁都北平对北方经济的带动,特别是保卫明朝的北方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甚至,如果不迁都北平,明朝很可能成为北宋。

本文继续深入地谈一谈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从1368到1441年的明朝前期七十年的“安家史”;

其次,重点说一说有人说的,明朝的经济和军事的强大,使得明朝首都不建在北京,幽云、北方也不会有再次丢失危险的论调;

最后,我们简单提一下,从永乐迁都北京到现在,一些反对北京建都的学者、今人都提到的漕运、粮食问题。

从“两京一都:南京、开封、凤阳”到“两京:南京、北京”的时间线

朱元璋自建立自己的队伍以来,到建立明朝,对于首都建在哪里一直在苦恼。其临终前都对南京不满意。从他到儿子朱棣,再到孙子仁宗、曾孙宣宗、玄孙英宗的七十三年间,南京、开封、洛阳、凤阳、长安、北京等多个城市都曾被选定为“京师备选城市”。最终,形成了“两京一都”制度,到了英宗朱祁镇时代终于定鼎为“两京制度”。 6park.com

6park.com

对于这一历程,我们用一个时间线来明细一下儿。

1356年,朱元璋的对为攻入集庆路,改名应天府;

1364年西吴元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继位为吴王。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初一,朱元璋称应天为南京,汴梁(开封)为北京,同年,元大都也被称为北平。次年九月临濠(凤阳)被朱洪武称为中都,是为“两京一都”制度形成,朱元璋非常希望把京师放在老家。但因为“镇物案”,中都被下了镇物,基本上作废了。

1375年洪武八年四月,朱元璋宣布停止兴建中都。

1378年洪武十一年正月,南京作为正式首都,被称为京师。同年,废除开封为北京,改为开封府。

1403年永乐元年,朱棣改北平为北京,1406年开始兴建皇宫。1410年,在北京奉天殿接受朝贺,开始经常居住于北京。1420年,北京皇城修建完毕。

1421年永乐十九年,朱棣定都北京,北京被称为京师,南京为留都,是为“两京制”。

1425年洪熙元年四月,朱高炽宣布明年春返回南京,南京将再次成为京师。对于改变其父的意志,明仁宗以“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国子民,宜从众志。”为名,宣布重新选择南京作为京师。 6park.com

6park.com

五月,朱高炽病故后,朱瞻基登基期间对南北两京谁做京师这一问题并没有做出决定。

1441年正统六年十一月,明英宗朱祁镇正式下诏以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从此,直到明朝末年,迁都问题虽有人提及但基本无法得到明廷的响应。

那么,明朝建都问题为何如此难以解决呢?

建都首要是确定国家安全问题

无论朱元璋还是朱棣在何处建都,其首要考虑还是一个国家安全问题,我何以肯定不在北平建都,明朝必无幽云以北地区呢?就是一个安全问题。都城在南京,全国的重心就在江南,许多北部边关就属于次要问题。

同时,明朝建都之所以这么难,就在于作为由南到北第一个成功建立统一政权的朝代,文武大臣们对于自身利益非常重视。朱元璋中都被废弃背后,李善长等人就难以摆脱使坏的嫌疑。那么,官员利益不仅要考虑官员的生活习惯,更要考虑其生活的舒适度。

但官员生活舒适度不是最主要的,对于意志力比较强大的帝王来说,官员也并非把舒适度放在首位而是他的前程。如果帝王要求前程与舒适度二选一,官员们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程。明仁宗的意志力比较低,所以,他难以阻挡群臣们的意见。也就是说,明仁宗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文武所裹挟。 6park.com

6park.com

朱元璋和朱棣首先考虑的就是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等问题。朱元璋对于南京一直不满意也是因为其一,南京政权多是偏安政权;其二,南京政权很容易被有钱人控制;其三,不利于北方巨大领土安全。所以,当朱元璋不能在老家定都后,朱元璋的都城选择多选择北方城市。

朱棣选择迁都北平,其首要目标也就是守住南大门。如果不定都北平,那么,北平地区很难守住。其原因就在于人性和政权重心在南方怎么可能特别重视北方呢?

不迁都北平,北宋必然再现

明成祖驾崩后,明宣宗开始的明朝皇帝在统治思维上,其实继承了北宋的“守势”。当然,在表现形式上,明朝的皇帝比宋朝要强得多,但是明武宗的出现,让我们有理由确信:在北京相对经济发展不如江南的情况下,皇帝尚且如此,如果在江浙地区“奢侈、享乐”之风盛行的情况下,“北宋统治精神”的高度自私心理,是否会演变为自主放弃幽云乃至整个北方呢?

要知道,北宋放弃北大门幽云后选择保定作为新的大门。由此开创了“水上长城”“大树御敌”之策,而这些特别是“大树御敌”全盘被明朝皇帝继承。更为明显的案例就是:宣宗大内撤。

要知道,明宣宗“大内撤”不仅是明成祖思想的大内撤,更是领土大内撤,以东北为例除了辽东以外,东北基本由“实实在在行政管理”变为“羁縻”。而辽东之所以没有内撤,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拱卫”北京的原因。

宣宗大内撤的思想根源就在于“经济盘算”“官员自我利益和舒适思考”,忽略了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作为农业文明,古代中国的主要敌人在北方,因此,其防控重心也必然只能在北方,否则,你的粮草运筹就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6park.com

6park.com

重心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落后的北平必然会被“经济盘算”下的君臣文武,被当做划算的买卖放弃

不迁都北平,那么,明朝的经济重心、政权重心就在江南。在江南这个地区,海外贸易商、内部走私商会迅速把持明朝政权。崇祯在世时曾感叹“居官有同贸易”,在万历皇帝中后期,明朝的盐商等官商(请注意不是官商勾结,而是经商的官员家族)、各种走私商的利益代言人把持朝政。

定都在北京都会如此,那么,在南京定都的话,官员就是商人的情况,恐怕会提前到武宗时期。

要知道,没有迁都北平时期,北方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比较稀少。正是因为迁都了,才带动了至少京津冀晋地区的经济。与此同时,正是因为迁都北平,南京的封建社会大本营性质不在,反而利于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由此,一正一反下,各有利弊,而这种利弊都与朝代更替紧密相关。

北平从一个大兵营变成都市

朱洪武时期,北平因为元末农民大起义造成其人口数量断崖式下降。元朝时的都城城内人口巅峰为95万人。但洪武八年之前其百姓的人口数量不足三万,军人及其家属的人口六万多,城内人口不足十万。 6park.com

6park.com

明朝的北京城城市百姓主要属于宛平县、大兴县两县管辖人口。洪武二年(1369年)时宛平县只有2966户、8140口;大兴县为2993户、9892口。总体上,大兴县县每户平均三四口人,宛平县每户平均二三口人。到了1375年,宛平县为11063户、40885口,大兴县10249户、39192口,平均说来每户人口都将近四口人。

两县所管辖的人口许多都是农村地区人口并非城市人口,当时两县包括城内、城外总人口不过八万。

北平人口数量暴增正是因为“永乐迁都”。永乐迁都后,曹树基先生认为北京城内的居民迅速增长到70万人。到了正统十三年(1448年),韩光辉先生估计百姓5.2万户、27万口;驻军22.1万多户、68.5万多口。总计人口96万。由此,赶上了元朝时的顶峰。

高寿仙先生认为:洪熙元年(1425年)七月,宣宗发布圣旨赏赐在京官吏军民共计32万950人。这里的人不包括:皇室、皇宫的宫人、普通百姓、参加京操的班军。但包括来北京的工匠、朝贡人口等临时来京人口,除此以外还要去除官员人口和家属。综合来说八十万人口以上。

增加人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移民”。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二年(1404年)、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迁山西数万户贫穷家庭充实北京;又迁徙南直隶、苏州等九省富户北迁。 6park.com

6park.com

正因为永乐迁都,北京的人口从10万增长到80多万人口。有了人口才会有经济发展、才会有烟火气,才会有未来发展的可能。也正因为迁都北方经济与南方之间的差距才不会变得不可逾越。因此,迁都对于国家安全、弥合南北矛盾、促进北方经济和人口大发展等的作用非常大。

喜欢wwwyu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wwwyu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